作者:寧博士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425372/answer/259973476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在國內做過一期博士後,現在給大家講講我們那批博士後們的現狀。先說一下背景,我是2009-2012年做的博士後。博士後出站十年了,年齡都在40歲以上了。回頭看看以前的照片,真是嫩得一批啊,不由得感嘆歲月是把殺豬刀。我們現在都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亞歷山大。
我們以前每年有博士後聯誼活動,所以,在活動的時候,就認識了其它學院的博士後。大家玩的挺好,就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常聚會的朋友圈。一共有10名博士後。
其中六位還在科研圈,四個已經離開了科研圈了。跟大家具體聊聊每個人的出路。
在科研圈裡,混的最好的是一位傑青,也是某個學院的院長了。他在博士後期間就是博士後導師的助手,俗稱二老板。所以,博導招的幾個研究生都歸他管理。博後導師人比較好,文章算他的,出文章也快,檔次也高。他博士後之後就留校,直接副教授,這個是難度很大的。然後幾年後教授,傑青。最近,被母校挖走,當了生科院院長。他應該是學術圈混的最順的了。
有三位,在國內的一般院校,也都是教授了。兩位男士在農林院校,一位女士在財經大學。屬於正常水平發揮。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女士可能還沒結婚,當時做博士後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她情感上不順利,沒想到一拖就到了現在依然單身。
有一位,在中科院系統呆了很多年。中間換了幾次課題組,發的文章不多,所以剛提副教授才兩年。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她本身也不是很喜歡做科研,就當個工作而已,所以產出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最近,有一個換工作的機會,去一個很不錯的國內主辦的英文期刊做編輯,也算是要從科研圈跳到工業界了。我認為這是好的轉變,沒必要耗在科研圈,不喜歡還要耐著性子做很不舒服。
有一位,國外留學兩年,回到中科院系統做了個課題組組長。想從事科研,可是由於自己比較剛直,和領導關係處不來,剛直是一直以來的事情,當時和博士後導師因為課題分配和作者分配也爭論過。幾年後,就從科研圈跳出來了,去公司做技術總監了,賺錢應該比做科研多。看來他比較適合做技術。
有一位,博士出站後留在了本校做助理研究員,做了幾年,不是很出色,沒有大樹,就早早地離開了科研圈。現在也是一個醫學期刊的負責人,有點小權利,和圈裡的醫生關係處的不錯,畢竟醫生都要給他面子,因為要發文章嘛。
有一位,博士後出站後,去了中科院系統做了助理研究員。但是,總有一個科研夢,總想出國深造。工作了幾年,辭職出國。現在仍然做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不知道他是否還保留著對科研的熱愛。不過生活應該過的還可以,全家都跟著他來到美國。我挺佩服他這樣的人,始終保持著對科研的熱愛,有時候在外人看來並沒有什麼優勢。
有一位醫生兄弟,博士後之前就是副主任醫師。博士後出站以後,趕上了萬眾創業階段,就和朋友一起創業了,現在不知道是否創業成功了。他性格比較活泛,喜歡呼朋喚友,這是優勢。但他路子野,可能會傷了他自己。
最後,是我。博士後出站之後,不能留在本校,就出國了。現在依然流落在海外,已經年過四十了,也回不去了。生活所迫,創辦了投必得,經過幾年的發展,小有知名度。
總的來說,情商高的,混的比較好;性格比較剛直的,碰壁比較多。所以,大家還是要柔一點,不要樹敵,團結大部分人,你的事業會更加順利。另外,在國內,大樹底下好乘涼,沒有大樹,只靠自己太難了。但是否有大樹,一靠出身,出身好自然有大樹;二靠情商,沒有情商,大樹也不讓你靠,很多人想圍繞著大樹乘涼呢。當然自己要培養出能力,不能一直靠大樹,大樹也有很多原因靠不上的時候。
再說說是否改行,很多人認為讀了博士,又去做別的,浪費了自己學的知識,也浪費了國家培養你的資源。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認為你學的知識已經內化了,知識不僅僅是科學,也包括很多其它能力的提高,遠比專業知識重要。是否改行看以下兩點,首先是否熱愛,不熱愛趁早轉行,可能賺的錢比做科研還多;二,考慮問題實際點,不要只考慮自己的喜好,也要顧及房貸和奶粉錢,畢竟都是家庭頂樑柱,不能因為自己堅持讓家人過的不夠體面。其實很多人並沒有那麼熱愛,而是惰性使然,不想換賽道。
大家覺得誰的路走的最好呢?我估計大部分人會覺得傑青吧。咱們拭目以待,十年後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