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9篇帖子。
(轉載知乎)你身边那些做过博士后的人过的怎么样?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3

现在博士学历已经烂大街了,为了高薪好就业好多人选择了进博士后流动站,你身边那些博士后生活都过的怎么样?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4

作者:宁博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425372/answer/25997347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在国内做过一期博士后,现在给大家讲讲我们那批博士后们的现状。先说一下背景,我是2009-2012年做的博士后。博士后出站十年了,年龄都在40岁以上了。回头看看以前的照片,真是嫩得一批啊,不由得感叹岁月是把杀猪刀。我们现在都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亚历山大。

我们以前每年有博士后联谊活动,所以,在活动的时候,就认识了其它学院的博士后。大家玩的挺好,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常聚会的朋友圈。一共有10名博士后。

其中六位还在科研圈,四个已经离开了科研圈了。跟大家具体聊聊每个人的出路。

在科研圈里,混的最好的是一位杰青,也是某个学院的院长了。他在博士后期间就是博士后导师的助手,俗称二老板。所以,博导招的几个研究生都归他管理。博后导师人比较好,文章算他的,出文章也快,档次也高。他博士后之后就留校,直接副教授,这个是难度很大的。然后几年后教授,杰青。最近,被母校挖走,当了生科院院长。他应该是学术圈混的最顺的了。

有三位,在国内的一般院校,也都是教授了。两位男士在农林院校,一位女士在财经大学。属于正常水平发挥。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女士可能还没结婚,当时做博士后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她情感上不顺利,没想到一拖就到了现在依然单身。

有一位,在中科院系统呆了很多年。中间换了几次课题组,发的文章不多,所以刚提副教授才两年。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她本身也不是很喜欢做科研,就当个工作而已,所以产出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最近,有一个换工作的机会,去一个很不错的国内主办的英文期刊做编辑,也算是要从科研圈跳到工业界了。我认为这是好的转变,没必要耗在科研圈,不喜欢还要耐着性子做很不舒服。

有一位,国外留学两年,回到中科院系统做了个课题组组长。想从事科研,可是由于自己比较刚直,和领导关系处不来,刚直是一直以来的事情,当时和博士后导师因为课题分配和作者分配也争论过。几年后,就从科研圈跳出来了,去公司做技术总监了,赚钱应该比做科研多。看来他比较适合做技术。

有一位,博士出站后留在了本校做助理研究员,做了几年,不是很出色,没有大树,就早早地离开了科研圈。现在也是一个医学期刊的负责人,有点小权利,和圈里的医生关系处的不错,毕竟医生都要给他面子,因为要发文章嘛。

有一位,博士后出站后,去了中科院系统做了助理研究员。但是,总有一个科研梦,总想出国深造。工作了几年,辞职出国。现在仍然做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不知道他是否还保留着对科研的热爱。不过生活应该过的还可以,全家都跟着他来到美国。我挺佩服他这样的人,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热爱,有时候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优势。

有一位医生兄弟,博士后之前就是副主任医师。博士后出站以后,赶上了万众创业阶段,就和朋友一起创业了,现在不知道是否创业成功了。他性格比较活泛,喜欢呼朋唤友,这是优势。但他路子野,可能会伤了他自己。

最后,是我。博士后出站之后,不能留在本校,就出国了。现在依然流落在海外,已经年过四十了,也回不去了。生活所迫,创办了投必得,经过几年的发展,小有知名度。

总的来说,情商高的,混的比较好;性格比较刚直的,碰壁比较多。所以,大家还是要柔一点,不要树敌,团结大部分人,你的事业会更加顺利。另外,在国内,大树底下好乘凉,没有大树,只靠自己太难了。但是否有大树,一靠出身,出身好自然有大树;二靠情商,没有情商,大树也不让你靠,很多人想围绕着大树乘凉呢。当然自己要培养出能力,不能一直靠大树,大树也有很多原因靠不上的时候。

再说说是否改行,很多人认为读了博士,又去做别的,浪费了自己学的知识,也浪费了国家培养你的资源。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你学的知识已经内化了,知识不仅仅是科学,也包括很多其它能力的提高,远比专业知识重要。是否改行看以下两点,首先是否热爱,不热爱趁早转行,可能赚的钱比做科研还多;二,考虑问题实际点,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喜好,也要顾及房贷和奶粉钱,毕竟都是家庭顶梁柱,不能因为自己坚持让家人过的不够体面。其实很多人并没有那么热爱,而是惰性使然,不想换赛道。

大家觉得谁的路走的最好呢?我估计大部分人会觉得杰青吧。咱们拭目以待,十年后再看。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5

等待飞翔:


国际上来说,数学方向现在一般读两个博士后基本上是标配了。由于数学审稿周期较长(一般一两年,半年都算非常快了),又不像其它学科可以发会议之类的,因此很难能够在博士毕业的时候能够将论文发出来;一般只是arXiv预印。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第一任博士后基本上都是靠导师的人脉较多,而论文本身的份量较少,除非你整出来一个广为人知的大东西。另一方面,除非非常熟识的人推荐,大佬也一般不会招刚毕业的博士做博士后,因为很难判定你的博士工作里面你和你的导师究竟贡献多少。【数学都是按姓氏排名没有第一二作者之分的。所以我是不是应该改个姓,姓阿〜( ̄▽ ̄〜)】导师的推荐信是个神奇的东西:一方面你任何申请几乎必须要有它,否则这表明你导师觉得你有问题;另一方面理论上导师肯定会说学生好话,因此他的推荐信几乎无用。所以,一般而言第一任博士后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的。

但是第一任博士后后面的博士后导师的作用就没这么大了。首先,大家基本上默认此时你不再是一个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小孩子了,毕竟博士后是科研工作的实习。第二,如果你足够优秀,那么你的博士后方向一般会和你的博士方向相关但是不同。博士后一般时间是两年,最多再延期一年,也就是说你只有最多两年的时间在一个几乎全新的方向上学习并且要跟导师合作做出成绩。如果你能够在博士和第一任博士后阶段均表现优良,这就足以展示出你令人信服的科研能力与潜力,毕竟你能够在短时间内弄懂一个方向并做出成果。这时候,你大概率就有了去大佬团队的机会。此时,你就可能去你满意的地方做第二任博士后,并着手寻找教职了。

回到问题本身,据我所知数学方向可能国内依旧有一些学校接收刚刚毕业的博士生做讲师,但是这种情况已经非常少了。大多数都需要经历一个博士后,或者是跟博士后相近的职位,再确定是否招聘或留任。另一方面,在国外教职也非常卷。我知道很多人将近40岁了依旧还在申请博士后或等价岗位,没有拿到终身教职,甚至有准备转行做保险的。所以每个人的境遇也是不同。至于过得好不好,也就只能说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当然我所说的只限于数学科研方向,业界不清楚。就酱喵喵喵(^~^)~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6

作者:满天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425372/answer/256581363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今年刚博士毕业,也曾面临过同样的问题,斟酌再三还是没有做博后,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路历程。

其实大家选择做 博后大多是以下几个原因:

1)想在好平台上多积累一些科研成果、多积累一些人脉,这样对自己以后科研、工作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比如,自己现在的科研成果去了只能走最末流的人才引进,但是积累两年成果很有可能去了直接给副高/副教授。

2)可能博士毕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想缓冲两年看看会不会有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可以看看博后能不能给自己开拓一个新的就业机会。比如:你毕业的时候这个单位刚好不招人,或者卡死了只招某个方向的,这样你做博后就能等一段时间、或者换个名义上的方向,利于就业。

3)想要落户北上广。作为一种人才引进政策,像博士后以及配偶、子女是可以在出站后直接落户北京的,这一点相当吸引年轻人。

4)做完自己未完成的科研成果。这一点其实比例不多,很多人博士期间平台比较高,有设备和实验环境可以做自己的工作,但是毕业后可能很难再有机会做这些了,那么又不想延期毕业,可能做博后是最好的选择了。


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是决定直接去找其他工作、教职了,其实主要是遇到了一个比较难得的机会,所以放弃了做博士后。

但是我在此衷心的劝各位Runner,如果能不做博后还是不要做了

说这句话不是想贩卖焦虑,是因为现在国内做博后的环境很差,大多数单位把博士后当成一种临时工,给繁重工作的同时还会因为你没有编制等原因防着你带走最核心的技术内容,眼红你临时工反而比正式员工高的工资,等等,这些情况屡见不鲜。

可能你觉得你学生期间已经很苦、很压榨了,但是当失去学生身份,以一种临时工进入科研最底层时,你的命运可能注定不会太好。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6

葱头:


2022年博后出站,博后期间一个博后面上, 两篇文章一篇一区一篇三区顺利出站。成果一般,没有大树可靠也没有大佬推荐,现在在中科院某所助理研究员,没有编制,没有非升即走,但是老板让你走你就得走,五险二金,到手工资够温饱。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7

知乎用户WDAkM0:


17年我博士一毕业就进了体制内,当时才26岁,当时那个一腔热血啊…

19年辞职回高校了,老老实实从博后做起,少了两年的成果积累,瞬间从学霸变成了弱鸡…好在博后阶段有一群关心鼓励我的师长,对我重新选定研究方向和持续进步带来了巨大帮助,我也顺利拿到了青基什么的,成果上把博士期间成果翻了一倍,同时做出了很多以前不能做的新成果。在待遇上我也赶上了好时候,我校承诺的待遇基本100%落实,是我以前体制内待遇的3-4倍,我非常非常满足。


更新一下已到新平台履职助理教授+博导,考核压力也很大,但是团队更大更丰富了,给自己定了更高的目标,达不到就自动滚蛋了


总体来说我是幸运的,也有自己努力的成分。至于非升即走,说真的,只要博后期间能够顺利攻克“基金+代表作”问题,升就有机会了、即便是走也不愁下家。所有做博后的同学我建议把精力放在基金+3-5篇代表作!


2022.11.22 正好在集中隔离、更新一条心得:

如果你确定要做博后,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一定要注意两点:

1.导师人品要好,最起码你选择极品导师,这方面我比较幸福,导师人品极佳。

2.导师title越大越好(与第1条要呼应),院士、杰青、大长江的团队真的不一样,无论是实验资源、期刊资源、圈子人脉、国际交流等都对做博后的会产生深远影响,你的项目、论文、会议都深受影响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7

作者:鬱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425372/answer/323149082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是在美国某个州立学校海归,在北京海淀某高校做过一期数学的博士后,在入站后第1年我的二伯伯,我的大姑妈都先后离开了。然后博后第二年的春节假期,我爸爸也突然离开了我。我的大伯伯的大儿子,也在一个多月后离开了这世界。长辈年纪都比我大很多,我爸比我大四十五六岁,然后我大伯的儿子也是六十几了。出事了之后我很困难,我的情绪很不稳定,我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但一直没有确诊,因为那个时候还有其他很多事情,没有人带我去找心理医生,也没有去找辅导。在那个时候,走路都没法正常的走路,听人说话也听不进去,听后半句忘了前半句,每一个字都听进去,可是没办法串联起来去理解。也没胃口吃饭,每天只吃一顿。 研究是不可能继续的了。经历过抑郁症的人,就懂我说什么,没有经历过的人,怎么说也不明白。那个时候还怎么可能去做数学研究呢?而作为境外背景的我,对国内各方面都陌生的情况下,很感到孤立无援。校内其他的博后都没给我安慰,我也没有跟他们有任何的对话。

出了事之后,我们要处理遗产,又弄了几年,找律师帮忙,签了许多文件,其实到现在事还没有完结,因为没有遗嘱,这里的法律机构和税务机构做事效率很低又麻烦。出站时候是用的我出事之前做了一点点的结果,凑成一篇的出站报告,那么我出站之后几年的抑郁症,又遇上了动荡,然后还有疫情,这样我的人生就没了6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单身,没有身边人可以安慰我。从留学开始,离开这地方在外面都有10年的时间,所以这里也没什么朋友的圈子了。手机上用语音输入法,普通话输入,文字有点乱,请多包涵。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8

Julian Ji:


我恳请尚未进站的兄弟姐妹,一定不要入坑,一定不要入坑,一定不要入坑!

没那么多分析,一定不要入坑!


退!退!!退!!!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8

【所谓博后】记住,所谓的博后,任何地方的博后,都是一个过渡,万万不要当做个人实力。

——用人单位,第一,看有没有进人名额;第二,你这个专业缺不缺人;第三,你科研成果如何;第四,你的年龄性别;第五,各种关系。

我们导师们都会觉得,你博后,加成果多,肯定好。其实压根不是。

我们不能拿中学高考那个思路,来看到博士就业。不是你科研成果,学校好就业就容易。



作者:知行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1425372/answer/30298580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2-27 21:28

小皮埃:


高学历≠高薪好就业。

中国的部分学生和家长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孩子聪明学习成绩好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获得高学历,找到好工作,然后年薪百万,迎娶白富美,光宗耀祖。放在以前大学生稀缺的年代或许能让你奔小康,但现在真不能。如果学习成绩和学历真的能让他们的美梦实现,那北大清华不个个都是百万富翁?

高学历是高学历(当然,博后也不是学位),挣钱是挣钱。你学历高只能说明你比较适应的筛选和培养模式,这本质上和毕业或者出站后是否高薪没有必然联系。就我自身而言,我觉得现在很多博士选择博后大部分都是因为博士圈内卷,竞争大,无法找到一份体制内的满意工作(博士对高校和研究所等体制内的编制有一种迷之迷恋),要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象牙塔进入社会和公司,抵触是必然的。当然,我不排除部分真正热爱科研的人是想有所建树,但科研不是等天明,你等待就一定会有天亮的那一刻,所以,你热爱也不一定就能让你有所得。

所以,想搞科研挣点儿小钱做博后可以,如果真是奔着高薪和挣钱去的,最好还是不要抱有太高期待。搞科研需要一点儿智商,而挣钱需要财商,两者是独立的,就像智商高的人可能没有情商一样。

供参考。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