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游千界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8389704/answer/362947548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紐西蘭(New Zealand)這個國家很神奇,因為它大概是發達國家裡存在感最低的,也大概是工業國家裡農牧業最強的,還大概是高度發展國家裡景色最美的。
紐西蘭,這麼一個地方,搞得人家幾乎以為發達國家都應該是喧嘩和鋼鐵的堆砌,但紐西蘭偏偏不從眾,靜靜地躺在世界地圖的一角。
有人喜歡把它稱為「地球上最後一片淨土」,也有人更喜歡叫它「世界邊緣的國家」,感覺比「地球上最後一個吃飽了沒事幹的國家」要好聽那麼一點點!

別看紐西蘭的存在感不足,景色卻美得讓人窒息
大自然在這片土地上下足了功夫!彷彿每一寸土地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從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脈,到夢幻般的螢火蟲洞,再到瓦藍的天空下的透明湖泊,還有那些一望無際的綠色原野,簡直就是自然界的寵兒。

說到《指環王》,你可能不知道,電影中的精靈居住的仙境,其實就是紐西蘭的真實寫照!彼得·傑克遜
導演大概是覺得,乾脆在家門口拍了,省的後期加工。
不過他也確實挑對了地方,紐西蘭的風光,無需PS,原汁原味就能震撼你的眼球!

紐西蘭的城市化和人口密度呢?
那可真是個悲劇!連最大的城市奧克蘭,面積和人口也比不上其他國家的二線城市。
惠靈頓,這首都的「慘不忍睹」的地方和人口,放在中國或俄羅斯可能都找不到它。這也難怪有人會調侃紐西蘭是個「大農村」!

說到農村,紐西蘭的這個「農村」倒也不簡單
農牧業發達得不得了,你能想像這個國家的羊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嗎?紐西蘭的綿羊數量堪比國人口,這裡的人恐怕每天都能和羊對話。
不是開玩笑,紐西蘭人自己都說:「這是一個綿羊建立的國家」!看來羊在這裡真的是有頭有臉的存在。

紐西蘭的氣候四季如春,全年溫差不大,夏天大約20度,冬天也有10度左右。讓紐西蘭成為了羊的天堂!也讓這裡的人生活得超愜意!
儘管離南極很近,你會以為冬天會很冷,但紐西蘭人可能會告訴你:「哪裡冷啊,我們這兒冬天都能穿短袖」。
紐西蘭啊,還在人種上算是個地道的「白人樂園」
大概68%到78%的人都是歐裔,主要是英國後裔,他們自豪地稱自己為「紐西蘭人」。
這麼一說,你是不是覺得紐西蘭有點像是大英帝國的遺孤,誠然,的確是英聯邦里的一員,而且可謂忠誠得出奇,有人甚至愛稱為「大英帝國的最後一個孩子」。

說到這,咱們得聊聊紐西蘭的家史
紐西蘭,起初被稱作「長白雲之鄉」,你說飄逸不飄逸?這名字源於紐西蘭那隨處可見的白雲!這雲是如此之多,好像整個國家都被一層薄薄的紗幔輕輕覆蓋。

這個名字的首個提出者是紐西蘭的毛利人
,是這裡公認的原住民。不過,跟許多地方的原住民一樣,毛利人其實也算是後來的「移民」。
大約在公元10到11世紀,一群愛冒險的波利尼西亞人
(也就是南島人和蒙古人的混合體)在捕魚或尋找新陸地時,順着潮汐和星辰南下,偶然發現了這個島嶼。
當時他們一看到前方那白雲繚繞的美景,就決定:「就這吧,咱們定居這裡!」

紐西蘭在成為「紐西蘭」之前,根本沒人知道這塊土地!按照地質學家的說法,這裡可能是恐龍後期之後最後一塊被人發現的土地,和外界隔絕了大約8000萬年,長期的孤立使得這邊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生態系統。
早期的毛利人並不是紐西蘭北島和南島的唯一訪客,但因為是第一批大規模定居並持續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所以歷史書上就把他們記為原住民。

他們從南太平洋的各個島嶼乘着傳統的波利尼西亞木船—Waka,冒險航向南方,最終抵達紐西蘭。
帶來了自己的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和來自夏威夷群島、庫克群島、塔希提島
等地的波利尼西亞人頗為相似,甚至和我們大中華的台灣省高山族都有着驚人的血緣聯繫。

紐西蘭這地兒,在西方殖民浪潮興起之前,可謂是個寧靜得很的後花園。
毛利人過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住的屋子,頂是茅草,牆是木頭,大自然就是他們的好鄰居。
這時候,別的地方的人類正忙着揮舞鐵器,享受盛唐的繁華,或是宋朝城市的熱鬧,而紐西蘭的毛利人還在和石頭玩得不亦樂乎。
他們的生活方式簡直是原生態的代表,海洋大地被視為父母,捕魚耕種是日常。

不過,別看生活簡樸,這幫人在藝術上可不含糊,木雕手藝一流!舞蹈音樂也是頂尖的,特別是那毛利戰舞,跳起來威風凜凜,能把觀眾嚇得魂飛魄散。
說到居住環境,毛利人主要分佈在紐西蘭的南島和北島,尤其是北島,那裡的火山灰土地肥沃得很,非常適合居住。

隨着時間的推移,毛利社會也慢慢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而且社會結構也越來越複雜,出現了酋長、自由民、奴隸等社會階層。
毛利人的經濟支柱主要是農業、漁業、狩獵和採集。說到打架,這幫人可不是吃素的,有句老話說得好,「毛利人都是好戰士」。還挺會利用當地資源,特別是地熱,居住地都是靠近地熱資源的地方。
部落間的戰爭也是家常便飯,為了土地和資源,經常小打小鬧。

到了19世紀初,由於各種原因,包括生產力低下、醫療條件不足、頻繁的戰爭等,毛利人的人口也就維持在20萬左右,分佈在50多個大大小小的部落中。
在這個部落社會的後期,毛利人還嘗試發展出了一種分封制
國家的雛形,部落間開始有了聯盟的概念。
而不管這些部落怎麼努力,石器時代的文明和西方殖民者的先進武器比起來,還是力不從心。

說到西方殖民者
17世紀時荷蘭人在海上可是橫衝直撞的主,被稱為「海上的馬車夫」。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塔斯曼
船長,帶領他的小船隊,沖向那些地圖上還是空白的「南方大陸」。

當荷蘭人第一次看到紐西蘭的翠綠一片時,驚呼這是「上帝的傑作」!感覺這片土地和荷蘭的西蘭省有幾分相似,於是乎,他們給這新發現的地方起了個新名字——「紐西蘭」,意即「新的西蘭省」。
結果剛一落腳,就遇上了當地的毛利漁民,一場小規模的迎頭痛擊讓荷蘭水手們哭喪着臉,丟了四條人命。
這事兒讓荷蘭人心塞到不行,只好給紐西蘭隨手扔了個名字,然後揚長而去,連塔斯曼那老兄也因為「沒有發現寶藏也沒有創造利潤」被東印度公司狠狠批了一頓。

真正把紐西蘭命運左右得明明白白的,還得數英國人
18世紀60到70年代,庫克船長帶着他的海軍大刀闊斧探索了紐西蘭三次(有傳言說是五次)。他敏銳地意識到這塊土地可能成為大英帝國南海的重要一環。
庫克船長
心裡大概是這麼想的:「要是咱們不佔這地方,遲早也得落到別人手裡!」

1777年,庫克把紐西蘭畫進了西方的地圖裡,從此,這片土地的命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歐洲的捕鯨人、伐木工、傳教士
、商人、勞改犯和海豹獵人等一大幫特殊目的的人群開始蜂擁而至!開始時,大家還算能和諧相處,毛利人和移民們像是達成了某種「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
最初,這些白人新來的只想在海邊搭個小棚子,過過小日子!看起來並不怎麼威脅毛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
但英國政府的想法可不這麼簡單,對紐西蘭這塊未被充分開發的寶地垂涎三尺,覺得正好擴展一下英國在南太平洋的勢力範圍!

到了19世紀,白人移民已經多得能排出個小小的軍隊,社會結構也隨之悄悄地變化。
1837年,藉助「紐西蘭協會」的力量,英國人開始有條不紊地把移民送到紐西蘭,用武力或者購買的方式從毛利人手中奪取土地。
1839年的紐西蘭,事實上已經形成了白人和毛利人的共治局面。
到了1840年,英國殖民者讓北島200多個毛利酋長在《懷唐伊條約》
上簽字,宣稱「紐西蘭是英國王室屬地」,同時許諾保護毛利人的權益。

實際上,這也是紐西蘭人被正式納入大英帝國的家族,成為「大英帝國的孩子」的時刻。
但這和平的外表下,毛利人的生活卻逐漸被侵蝕。白人帶來的火器和疾病讓毛利人的人口數量大幅減少,從沿海到內陸,毛利人的土地和生命正在被一點點消耗。
隨着白人的鏟子一挖,建起了奧克蘭、惠靈頓這些響噹噹的大城市,還沒完沒了地開闢海港,毛利人稍微有點坐不住了。得益於紐西蘭的好山好水,這裡一下子就進入了所謂的「高度發展時期」。

從1840年起,紐西蘭漸漸變成了白人的天下。
毛利人也算是獲得了英國臣民的身份,保住了林場和漁場,還有那些部落的土地,但矛盾和問題正悄悄積累。
從1843年到1872年,毛利人的起義就沒斷過,這是周期性的家庭爭吵嗎?可能不,更像是偶爾爆發的家族大戰。
而1860到1870年間的「紐西蘭土地戰爭
」更像是爆發的火山,不可遏制。這場戰爭本質上是反殖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戰鬥。
隨着土地私有化的推進,最肥沃的土地都讓英國殖民者給佔了,毛利人的生活空間被壓得透不過氣來,戰爭一觸即發!
儘管殖民者的大炮技術先進,但毛利人用老祖宗傳下來的堡壘戰術,讓英軍也得付出不小的代價。
誰叫人家技術先進呢?19世紀70年代後,紐西蘭就這樣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一不小心就踏上了新的歷史征程。

初期的紐西蘭策略
就是發展農牧業經濟,靠的就是那一手好牌——優質的降水、溫暖的氣候,那片廣闊的農田牧場。
這個國家迅速變成了澳洲的糧倉,還成了英國的牛羊肉和奶酪工廠。
紐西蘭的經濟發展初期很依賴於英國,幾乎所有的商貿都是圍繞着英國的殖民地體系轉。
隨着時間的推移,農牧業蓬勃發展,金礦被發現,紐西蘭的人口也經歷了一個小高潮,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的移民紛紛湧入,人口突破了20萬大關。
到了19世紀80年代,紐西蘭已經徹底完成了向現代化工業社會的轉型!
鐵路、公路、橋樑和隧道建設遍地開花,工廠和礦場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

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那個「糖爹」——英國。
沒有血雨腥風的獨立戰爭,紐西蘭和英國的關係就像是親密的父子,文化、教育、政治、經濟在許多方面都是連在一起的。
紐西蘭人心裡,可能還真把英國當成了他們的「家鄉」。這段淵源深厚的關係,讓紐西蘭在短短兩百多年間實現了從部落到工業化的飛躍。

紐西蘭國徽,真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大雜燴
看這左邊站着的白人婦女,一臉崇高,她代表的是那些遠渡重洋來到紐西蘭的移民,充滿了「我們來改變這個地方」的決心。

右邊的毛利人則是土生土長的代表,神情裡帶着「我們才是這裡的老大」的自豪!
然後中間那頂皇冠,不用說,英國「老媽」的權杖在這裡也得擺一擺,畢竟她得標記一下這是她的孩子。
國徽中心的小麥和綿羊,這可是紐西蘭經濟的看家寶,至於那帆船,嗯,可別小看!象徵著紐西蘭人與生俱來的「斗海精神」。四顆星呢?那是南十字星,提醒着你這不是北半球;那把錘子,噢,那是工業的小標誌!
1939年,紐西蘭總理就豪放地說了:「她(英國)去的地方,我們必定跟隨,她的立場,就是我們的立場」。
這話一出,就是忠誠度爆表,說明紐西蘭和英國是真正的一家人。

紐西蘭的歷史課本上,英國歷史幾乎佔了半壁江山,紐西蘭人對此有愛也有恨。有時候看澳洲那邊的鄰居,心裡還小瞧一番,因為畢竟自認為在教育水平上更勝一籌。
在歷史上,紐西蘭軍人跟着英國打過多次大仗,包括布爾戰爭
和兩次世界大戰,這些都為紐西蘭贏得了獨立的機會。1907年時還是個自治領,到了1947年就站在了獨立國家的舞台上。

獨立後,紐西蘭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大靠山——美國
特別是二戰後,紐西蘭感受到了美國作為新霸主的氣場,於是在1951年簽下了《澳新美安全條約》
,雖然後來在1987年退出,這段聯姻還是給紐西蘭帶來了不少好處,確保了它在資本主義陣營中的一席之地。
藉助平和的國際環境和美國的經濟支援,紐西蘭在20世紀50年代直至冷戰結束期間,雖偶有經濟波動,但整體上看,發展得非常不錯!工業產值激增,重工業如煉油業、造船業、化工業蓬勃發展。

這一切,得益於紐西蘭從英國繼承的那一套工業經驗和藍圖,再加上教育水平的驕人成就,讓紐西蘭是農業國,更是工業強國!
說到底,紐西蘭能發展成今天這樣,不僅僅是因為工業體系,更因為人少,資源多!人口只有不到500萬的國家,人均資源相當豐富,人均GDP高得驚人,和英國不相上下。
有時候,資源多,人少,也是種幸福呢!
紐西蘭,你以為是個安靜的角落?
哪裡的事!這裡是「世界最宜居地區」之一,得益於服務業,佔了經濟大頭的72%。

特別是IT信息行業,別看這小地方偏僻,荷里活大片《阿凡達》、《指環王》的炫酷特效,可都是這裡出品的,厲害不?
紐西蘭不只是地理位置穩當,經濟發展也是飛快,多元種族的移民,高素質教育也給這片土地加了不少分。
這裡還有一種「大家一起好」的傳統,拿給婦女投票權這事兒說吧!紐西蘭在1893年就領先全球賦予了婦女選舉權,那會兒別的國家的婦女還在為基本權利吶喊呢。

多元文化這塊兒,紐西蘭也不含糊!不只一個語言說得溜,毛利語
也是官方語言,20萬華裔居民也在這個社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說,紐西蘭是個開放而包容的好地方。
至於福利,這兒的公共福利系統是棒棒噠,佔GDP支出的10%,還有那清廉的政府機構,哪怕是聯合國都得給點個贊。
說到最後
說起來,紐西蘭的事給我們的啟示就跟當地一句老話一樣:「pack half and take double the money you expect」(打包一半的行李,帶上雙倍的錢)。
這句話適用於來這兒的旅行者,也是對這個國家全面準備、未雨綢繆的生活哲學的一個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