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游千界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686433/answer/357566171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烏克蘭鄰國「羅馬尼亞」,說幾句大實話,告訴你真實的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在羅馬尼亞語中譯為「羅馬的地方」,這名字本身就是一個歷史的迴響。
這片土地最早是達契亞人的領土,在公元前70年左右建立了達契亞王國,控制了今天的羅馬尼亞地區。
歷史的轉折點在公元101年,當時羅馬帝國的皇帝圖拉真領軍進攻達契亞,到了公元106年,達契亞王國宣告滅亡,羅馬帝國隨即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達契亞省,將其納入宏大的羅馬帝國版圖。

在隨後的160多年中,達契亞人與羅馬人共同居住,逐漸融合成今天的羅馬尼亞人。
隨着西羅馬帝國的衰敗和最終的滅亡,羅馬尼亞陸續被哥德人、日耳曼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及匈奴人入侵,形勢多變。
到了14世紀前後,羅馬尼亞分裂為三個獨立公國,分別是特蘭西瓦尼亞、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
特蘭西瓦尼亞在9世紀遭到匈牙利人的侵略,此後該地區成為匈牙利王國的一個自治公國。
12世紀,為了加強對這片區域的控制,匈牙利國王邀請日耳曼人的撒克遜分支族群定居於此,並允許他們建立自己的城鎮和堡壘。
從14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對今天的羅馬尼亞地區發起攻擊。
到了15世紀中葉,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地落入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而特蘭西瓦尼亞則長期受到匈牙利和後來的奧地利統治。

1848年,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爆發民族主義革命,11年後的1859年,這兩個公國合併,成立了稱為羅馬尼亞的國家,雖然當時仍附屬於奧斯曼帝國。
1862年,羅馬尼亞實現了兩公國憲法和行政管理的統一,並以羅馬尼亞的名義獨立運作,仍需承認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
到了1877年,羅馬尼亞正式宣布獨立,脫離了奧斯曼帝國的直接管轄,但很快這個新生的國家就被奧匈帝國和沙俄瓜分,奧匈帝國佔據了特蘭西瓦尼亞,而沙俄則佔據了摩爾達維亞的南部地區。
1881年,羅馬尼亞從公國轉變為王國,稱為羅馬尼亞王國。
一戰期間,羅馬尼亞為了奪回被奧匈帝國和沙俄瓜分的領土,加入了協約國,並在戰爭結束後作為戰勝國之一,成功奪回了部分被沙俄佔領的摩爾達維亞領土。

1918年,特蘭西瓦尼亞與羅馬尼亞王國實現合併,標誌着羅馬尼亞短暫的統一。
二戰爆發後,1940年蘇聯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東部和北部部分領土。為了奪回失地,羅馬尼亞加入了軸心國,並為德國提供了大量的石油供應。
戰爭的結局導致1945年雅爾塔協議的簽訂,羅馬尼亞被納入蘇維埃體系。
摩爾達維亞地區經歷了徹底的分裂,其南部沿海和北部部分領土被劃歸烏克蘭,剩餘領土上成立了摩爾達維亞共和國,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
導致羅馬尼亞只保留了原摩爾達維亞地區的一小部分領土,這一地理格局一直延續到今天。
從1947年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1965年通過新憲法更名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再到1989年的羅馬尼亞革命。
隨後將國名更改為簡單的「羅馬尼亞」。

與此同時,隨着蘇聯的解體,摩爾達維亞共和國也走向了獨立,成立了摩爾多瓦共和國。
儘管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有着相似的文化、語言及歷史背景,兩者最終還是因為地緣政治的原因,被分割成兩個獨立的國家。
羅馬尼亞國土三分之一是平原,三分之一是山地,三分之一是丘陵。
自然風光令人讚歎,從藍色的多瑙河穿流而過,到喀爾巴阡山的雄偉,再到黑海的絢麗多姿,都被譽為羅馬尼亞的國寶。
喀爾巴阡山脈更是被稱為「羅馬尼亞的脊樑」,佔據了國土40%的面積。
羅馬尼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主要民族是羅馬尼亞族,佔89.5%,其餘為匈牙利族、羅姆族(吉普賽族)、烏克蘭族、日耳曼族等。

生活體驗
在羅馬尼亞的街頭溜達,作為一名亞洲遊客,我能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注目禮!畢竟亞洲面孔在這裡還是少見的。
羅馬尼亞街頭的流浪漢不少,有的是撿拾瓶子來賺點收入。當地有一個強制回收計劃,在超市買瓶裝水時,會額外收取一個瓶子的費用,約為1元人民幣,退還瓶子時可以拿回這筆錢。
所以,街頭撿瓶子的人並不少見,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都很常見。
羅馬尼亞的普通人對中國人友好。在紅龍市場,我遇到了不少在那裡做生意的國人,主要來自浙江溫州和麗水。
缺點就是這邊的辦事效率低,處理任何事情都要不斷催促,想要一次性辦妥幾乎不可能的!

語言方面,不會羅馬尼亞語時,經常要用手勢比劃,我也學了一些簡單的羅馬尼亞語詞彙,在實際使用中還是捉襟見肘!年輕人大多會說英語,交流起來相對容易,老一輩的英語水平就難以指望了!
在飲食方面,所有餐館的菜單都是羅馬尼亞語和英語雙語,除了少數德國特色餐廳會用羅馬尼亞語和德語雙語菜單。
生活久了,我發現羅馬尼亞餐館的食物其實相當有限,與大部分歐洲國家類似。因此點餐的問題基本上三周後就不會再困擾我了!
羅馬尼亞的傳統食物。玉米粥配奶油是當地的一道經典,還有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酸菜包肉,以及奶油牛肚湯,這些都頗受歡迎。
在超市裡,肉類和牛奶的供應充足,蔬菜種類相對較少且質量一般。葡萄非常甜價格也便宜,葡萄酒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

我曾去過一家備受好評的本地餐館,點了主食和啤酒。玉米糊配烤豬肉大約64元人民幣,啤酒22元,再加上10%的服務費,總共花費92元。
相比之下,街邊小店一瓶水的價格也要8元。值得注意的是,這邊的定價有些奇怪,500ml的水和2000ml的水價格差距不大。
羅馬尼亞的公立醫院不收取費用,但要排隊等待,而私立醫院則需預約,服務質量較高。
教育方面,羅馬尼亞實施10年制義務教育,教育體系包括學齡前、小學、初中、高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大學後教育,布加勒斯特集中了多數國際性高等學府。
經濟發展的局限,教育經費長期不足,學生間的差距顯著。醫療、信息技術和葡萄酒等專業領域達到了歐洲水平,在全球享有較高聲譽。
而其他領域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年輕人跑去了國外發展,導致其國內老齡化問題嚴重!

羅馬尼亞曾以「野狗多,美女多」聞名,如今只剩下「美女多」這一說法。
過去,野狗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羅馬尼亞對野狗編號和閹割,不過並未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前幾年發生了一起本地小孩被野狗襲擊的事件,引起了當地老百姓不滿而遊行,最終促使羅馬尼亞政府
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清理活動,從那以後,野狗幾乎絕跡。

生活節奏方面
羅馬尼亞人的勤勞程度在歐洲算是比較高的了!可能與較低的收入有關。大多數歐洲人都是準點上班和下班,早上十點辦公室里還是空蕩蕩的,但下午五點一到立刻收拾走人!而在羅馬尼亞,我見過不少自願加班且責任心很強的本地人。
羅馬尼亞的消費觀念比較注重當下,平均工資為1116歐元,與西歐國家相比算比較低了,可是年輕人還是喜歡享受生活,買車、泡吧等等。
這邊的紅酒價格如同白開水,房價相對低,50萬歐元可以買一套帶大草坪的獨棟別墅,而15萬歐元則能買到一套100多平米的公寓。不過,本地年輕人更習慣於租房而不是買房!

羅馬尼亞人的消費能力兩極分化。
一方面,在跨國公司上班或坐生意的中上層,他們的消費能力相當可觀,是商場里名牌服飾、首飾及奢侈品的主要消費人群,還在城郊有高檔別墅。
另一方面,普通服務行業如超市收銀員,的士司機的工資較低,基本上不到900歐元。
他們的午餐多為1至2歐元的三明治或熱狗,穿着在紅龍市場買的2歐元的T恤和3歐元的牛仔褲。
從這個角度來看,本地人對中國人的商品供應還是很感激的!

提到紅龍市場,如果看過電影或遊記中的中國城,那麼第一次看到紅龍市場或許會讓人驚訝!
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城,更像是中國人在羅馬尼亞建造的「小中國」。市場由十多個大型倉庫組成,類似於北京動物園或上海七浦路的小商品市場,商品種類繁多,從服飾、床上用品、玩具家電到大型貨物批發應有盡有。
據說,當地人第一次接觸到這些「價廉物美」的商品時相當驚喜!
羅馬尼亞的吉普賽人
是一個特殊的民族。
持有羅馬尼亞護照,卻不願學習羅馬尼亞語,於是大多數吉普賽人在當地無法找到工作!

大部分吉普賽人過着自給自足或乞討的生活,有些從事一些無成本的「服務類」工作,比如佔據停車位並招呼過路車輛停車以獲取小費,或者在超市門口用手中的硬幣幫顧客取購物車以換取小費。
吉普賽人穿着臃腫不整潔,經常站在路邊無所事事,有時拖家帶口一起逃票坐車,生活方式看不懂。
景點推薦
羅馬尼亞是一個農業國家,重工業不發達,加之自然開發度較低,整體環境保持了較為原生態的狀態!這邊的自然風光迷人,但景區開發度低,傳說中的「最美瀑布」其實只是一個落差50厘米的小石山,國家4A級瀑布景區也只是一個寬30厘米、落差5米的小水流!
在首都布加勒斯特,隨處可見的公園,高綠化率給人留下很深印象。公園免費,還設有許多兒童遊樂設施,包括商場在內的小朋友都能找到玩樂的地方。

我們的汽車離開首都布加勒斯特,駛向圖爾恰縣。沿途公路兩旁是綠色的莊稼和草場,乍看之下有些像英國的蘇格蘭高地。
羅馬尼亞的高速公路數量有限,國際基金組織和歐盟向羅馬尼亞提供了200億歐元的貸款用於基礎設施發展,但資金並未被用於修路,而是投入了其他用途。
羅馬尼亞人常感嘆,這邊有好多旅遊勝地,卻由於道路條件不好,遊客很少!
不過,羅馬尼亞還是有值得一看的地方,比如各類城堡教堂。
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吸血鬼城堡——布朗城堡
。其實這座城堡並非德古拉的真實住所,真正的德古拉城堡位於阿爾傑什省的皮特什蒂市,如今已成斷壁殘垣,不值得一看。
夏季旅遊推薦前往康斯坦察,是一個海港城市,沙灘挺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