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9篇帖子。
(轉載知乎)西班牙歷史上為什麼不佔領葡萄牙?
1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0

從地理國力上面來看 打起來應該很簡單


2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0

作者:萊茵行宮伯爵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91953/answer/58396214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實,這個問題更好的表述形式是,葡萄牙歷史上為什麼不加入西班牙。

  如果是從西班牙的角度來找原因,那麼分析結果無非是,西班牙其實只是看起來挺大,但是無法強行佔領葡萄牙,或者西班牙其實也很衰弱,而葡萄牙雖然不強但是還有盟友云云。如果從葡萄牙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就可以發現更深入的結論。

  詳細回答前,先說重點:葡萄牙外交史可以被看做一個在英國和西班牙之間搖擺的過程。葡萄牙一開始是在英西間尋求平衡。直到1580年決定投靠西班牙,但之後半個世紀遇到的危機導致它在1640年決定脫離西班牙,最終逐漸倒向英國。1890年葡英決裂後,葡萄牙在外交中開始尋求新的平衡。

  接下來,本回答將按照葡國外交史上三個主要時期按主題分別展開敘述:

  1. 1580年前:葡萄牙-卡斯蒂利亞的爭端;葡國大眾與精英的分歧;早期葡英關係

  2. 1580-1640年:葡萄牙投靠西班牙

  3. 1640-1890年:葡萄牙脫離西班牙,倒向英國


1. 1580年前:葡萄牙-卡斯蒂利亞的爭端;葡國大眾與精英的分歧;早期葡英關係

  葡萄牙在1139年取得獨立王國地位後,同其它的伊比利亞基督教王國一樣,開始不斷向南「收復失地」(Reconquista)。正是在擴張的過程中,葡萄牙同鄰國卡斯蒂利亞的矛盾積累了起來。誠然,葡萄牙的獨立是通過武力從萊昂王國手中爭取過來的,但是這種爭端並不是西葡矛盾的根本原因,畢竟中世紀伊比利亞王國之間的分分合合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真正激化起卡斯蒂利亞敵意的,是葡萄牙對於西部出海口的控制。葡萄牙對阿爾加維的征服阻礙了卡斯蒂利亞取得海港的企圖,後者最終只能從西維爾等幾個內河港口發展貿易。此外,牧民的存在也激化了邊境矛盾:卡斯蒂利亞人在山區游牧,常常進入葡萄牙的領地,與當地人發生衝突。葡萄牙在邊境修築的堡壘最初是用來防備摩爾人的,此時開始對付卡斯蒂利亞人。在1383年葡萄牙繼承危機當中,衝突達到了高潮,卡斯蒂利亞國王胡安一世(1379-1390年在位)試圖一勞永逸地取得葡萄牙的王位,但是最終被擊敗。在戰爭之後,葡萄牙人認為有必要藉助外交手段防備卡斯蒂利亞的再度入侵。1386年時,葡萄牙與英格蘭簽訂《溫莎條約》(Treaty of Windsor),該條約是對1373年葡英同盟條約的確認,始於1373年的葡英同盟是現代外交史上最為持久的互助關係,在歷史上經由多次條約確認和調整,至今仍然有效。

  葡萄牙人何以在1383年危機當中擊敗卡斯蒂利亞?事實證明,只要葡萄牙人團結一致,卡斯蒂利亞就無法控制這片土地。在葡萄牙,由於持久的邊境衝突,平民百姓和底層教士形成了樸素的民族主義情感,對卡斯蒂利亞十分憎惡;但上層人士卻不太一樣。由於歷史形成過程的特殊性,葡萄牙並不是一個典型的中世紀封建王國。它的北部山區有着富饒但稀少的土地,此地有較為典型的封建契約關係,但到了中南部則不同:在首都里斯本所在的中部,市民階層(即商人和工匠)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城市對於勞動力的吸引抑制了農村封建經濟的發展;而新征服的南部,同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一樣,有着廣袤但粗放的土地,大莊園主(新興貴族和教會)控制着這裡,勞動力的主要來源是穆斯林奴隸(後來則是基督徒農奴和非洲黑奴)。因此,葡萄牙的上層並不由貴族壟斷,商人階層有着突出的影響力。上層精英同大眾在情感和利益上並不一致,真正支配着葡國外交的他們在宮廷文化上同卡斯蒂利亞更為相似,而且看重的是政治和經濟的利益。因此,這一時期的葡萄牙精英也有與卡斯蒂利亞聯合的企圖——只要主導權在他們手裡就好。1474年卡斯蒂利亞爆發繼承內戰的時候,葡萄牙派出軍隊參戰,試圖為自己的王室奪取卡斯蒂利亞的王位,但這次嘗試也以失敗告終。

2. 1580-1640年:葡萄牙投靠西班牙

  當葡萄牙在1578年再度出現繼承危機的時候,選擇保持獨立還是同西班牙聯合成為了葡國上層需要重新面對的問題。從表面來看,1578年的情況和1383年十分相似——一位本國的私生子王子同一位卡斯蒂利亞國王爭奪王位。但具體情況其實大不相同,此時的卡斯蒂利亞是歐洲最強大的王國,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並坐擁美洲巨大的財富;而葡萄牙的海外殖民事業正遭遇困境,法國人在威脅巴西,英國海盜出現在西非,葡國本土缺乏金屬鑄幣,商貿也需要更大的市場。在這種情況面前,同西班牙聯合似乎是個不錯的出路。葡萄牙可以在西屬美洲擴展貿易,獲得急需的白銀,並且得到西班牙艦隊的保護。

  當菲利普二世在1580年下令入侵葡萄牙的時候,葡國上層事實上已經決定把王位讓出去了。阿爾瓦公爵帶領的軍隊征服葡萄牙僅僅用了3個月,許多重要的堡壘幾乎是不戰而降。一些有地位的貴族早就和西班牙國王達成了協議,不少大商人滿心期待即將到來的商機。新君主承諾西葡之間只是共主邦聯,在事務上互不干涉。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伊比利亞的統一已經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儘管民間歌謠多得是貶損卡斯蒂利亞的內容,但是上層人士的文化同卡斯蒂利亞是相當接近的,他們的獨立情緒並不強烈。16世紀最偉大的葡萄牙詩人,《葡國魂》(Os Lusíadas)的作者卡蒙斯也曾自稱「西班牙人」(Hispanic);許多葡萄牙作家和藝術家都向馬德里宮廷尋求資助;葡萄牙貴族們採用卡斯蒂利亞宮廷禮節,說一種卡斯蒂利亞化的葡語。需知17世紀尚且不是民族主義的時代,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聯合尚且可以維持,伊比利亞的統一看上去並不是一件難以為繼的事情。

3. 1640-1890年:葡萄牙脫離西班牙,倒向英國

  在西葡聯合的六十年當中,危機逐步凸顯了出來。到17世紀上半葉,矛盾已經尤其明顯。葡萄牙人如願在西屬美洲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商貿網絡,但是美洲的西班牙人對此相當排斥,更因為葡萄牙商人中猶太裔較多,他們把葡萄牙人統稱為「猶太人」。葡萄牙人當中隱藏的猶太教徒和新教徒確實很多,根據《利馬宗教法庭紀年》(Anales de La Inquisicion de Lima)的記錄,此時的美洲正是異端頻生的高峰期。與此同時,美洲的銀礦由於缺乏資本,以及中國白銀需求量的下降正在遭遇危機。葡萄牙依賴的西班牙不僅沒有能夠解決掉英國和法國海盜的問題,還把葡萄牙拖入了和尼德蘭的戰爭,導致它的殖民地到處都在被這個兇狠的馬車夫揩油。更要命的是,隨着三十年戰爭愈演愈烈,葡萄牙不得不支付更多的財稅,法國的參戰逼迫西班牙首席大臣奧利瓦雷斯在1639年下令在君主國的歐洲各領地招募新兵,而葡萄牙的人力向來稀薄且珍貴。一連串的麻煩把葡萄牙推向了1640年的復國戰爭。

  當一批獨立派推舉布拉干薩公爵成為新國王的時候,有很多貴族仍然是猶豫的,他們擔心葡萄牙會因此喪失在美洲和西維爾的利益(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正確的),還擔心西班牙會捲土重來(在當時看來,西班牙的衰落很可能只是一件暫時的事情)。宣布獨立在開始時也沒有引起外國人的重視,這次事件看起來只是西班牙的一次省區叛亂,就像是當時加泰羅尼亞和安達盧西亞正在發生的一樣。然而,隨着獨立派在國內取得決定性的優勢,以及戰爭的持續進行,葡萄牙的復國變得不可阻擋。英國人在復國戰爭中選擇幫助葡萄牙人。在1668年終於取得獨立後,葡英重新締結了同盟。

  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年)當中,葡萄牙選擇加入英國的陣營作戰。正是在這場戰爭期間的1703年,兩國簽署了《梅修因條約》(Treaty of Methuen),這是葡萄牙歷史上的又一個標誌性事件。在條約當中,葡萄牙和英國分別對彼此的烈酒和紡織品互免關稅,而紡織品正是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的棋手,葡萄牙及其殖民地因此成為了英國製造品的重要市場,而巴西產出的黃金則成為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燃料,這種貿易關係最終促成了葡萄牙對英國的經濟依附。當時的一位法國大臣評述說,「我們不能不把葡萄牙看做英國的一塊殖民地......」

  在19世紀,葡萄牙成為了英國在歐洲的跟班,它模仿英國的政治制度,上層人士採用維多利亞式的生活方式,依靠英國保持自身的地位。此時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樣是歐洲的弱國,已經沒有什麼值得羨慕的了。而葡萄牙業已形成的民族傳統也足以使其保持獨立,免於民族主義大潮當中許多中庸王國(如那不勒斯、巴伐利亞)被吞併的命運。在西班牙光榮革命(1868年)後,西班牙曾有一種提案建議把王位交給葡萄牙前女王瑪麗亞二世的丈夫斐迪南二世(1837-1853年間因妻子獲得葡國國王的頭銜),要求他鎮壓共和主義者並且實現兩國統一,但這種方案並未在西葡兩國得到普遍認同,也被斐迪南本人拒絕。

  到1890年時,圍繞南部非洲殖民地展開的爭端最終引發了葡萄牙和英國的決裂。葡萄牙的「粉色地圖」計劃試圖把安哥拉和莫桑比克這兩塊殖民地連起來,但它同英國的「從開普到開羅」計劃產生了衝突,最終英國不惜以戰爭威脅逼迫葡萄牙放棄。這次事件震動了葡萄牙的朝野,人們認為英國可恥地背叛了它忠實的盟友,葡萄牙民族因此蒙羞,政府內閣被迫下台,王室權威也大受損害,間接引發了1910年的革命。儘管英國從此被推開了,葡英特殊關係並未永久終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當中,貧弱疲憊的葡萄牙在1917年響應了英國的號召,加入協約國作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當中,由於擔心會把西班牙的弗朗哥政權推向軸心國,英國並沒有請求葡萄牙參戰,但葡萄牙依然作為中立國,在亞速爾群島給予皇家海軍以便利。在1974年前,葡萄牙被威權政府統治,在國際社會中相對孤立。在1974年後,葡萄牙開始在歐共體、伊比利亞美洲等多個區域或維度上發展新的外交關係。


3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0

作者:左岸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91953/answer/25709959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葡萄牙獨立後抱了教皇大腿,然後直接單獨搞出來一個葡萄牙王國法理了。也就是說,西班牙的國王很難找到合理的理由去宣稱葡萄牙國王了。(除非是1580年那種送上門的聯統)

二,西班牙內部也是跟個聯合國一樣。西班牙這個王國法理都是十九世紀才創造出來的。阿拉貢和卡斯提爾自己玩自己的,1640加泰羅尼亞的那幫刁民不想交稅還造了西班牙的反。

三,1640年葡萄牙鬧獨立有英國大腿啊,西班牙的軍隊打不過英葡聯軍能咋辦,我也很絕望啊。

順帶一提,1373簽訂的英葡同盟據說到現在都有效。西班牙哪怕是在黃金時代也拿英國沒什麼辦法。打葡萄牙容易,打英國難。

四,西班牙最輝煌的十六世紀在幹嘛?打尼德蘭新教徒,打英國新教徒,參合法國宗教內戰,大戰奧斯曼異教徒。日常和全歐洲開戰,而且實際上1580年西班牙的確也聯統了葡萄牙。然後呢,打了一個世紀雞血的西班牙在三十年戰爭後徹底玩脫了,進入了日常被法國吊打的階段。換成波旁王室後又是全國打了個滿地腦漿,而且18世紀的英國也不是一個西班牙惹得起的,至少得加個法國,荷蘭還有一幫想造反的殖民地刁民才行。

西班牙拿頭打葡萄牙?

五,拿破崙戰爭後,不說英國,不用民族主義這個毒瘤想直接吃掉一個葡萄牙體量的歐洲國家,已經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葡萄牙早就建立自己的認同了。

差不多就這些了。

emm,剛剛讀完《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世界》和《海洋帝國》打算再去看下《戰爭論》和《菲利普二世的大戰略》,然後可能會就更深層意義的國家戰略思維上對本回答進行修改。


4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1
作者:西府趙王爺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91953/answer/279332835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葡萄牙位於伊比利亞半島西南角,是歐洲大陸邊緣的一個彈丸小國。其國土面積僅有9.2萬平方公里,比韓國都還要小。人口更是只有一千萬左右,放咱們這邊頂多也就是個二線城市的體量。如果不是因為足球和C羅,或許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葡萄牙這個國家。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偏遠小國,卻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公元711年,橫掃北非的阿拉伯人跨過直布羅陀海峽,開始侵入伊比利亞半島。為了反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半島上的原住民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收復失地運動

」。而在這一過程中,葡萄牙王國逐漸成型。

公元1249年,葡萄牙趕走了盤踞在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阿拉伯人,率先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成為了一個統一的獨立國家。此時的葡萄牙雖然建國成功,但勢力影響範圍僅限於半島西部,實力相當有限。比起同時期的卡斯蒂利亞

和阿拉貢兩大王國,無疑是差了一大截。而後由這兩大王國合併而成的西班牙,更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當之無愧的霸主。

或許之前因為有着阿拉伯人的掣肘,葡萄牙還能有點掙扎的機會。但隨着西班牙1492年收復失地運動的完成,葡萄牙已經徹底失去了和西班牙爭雄的資本,甚至連保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都變得十分艱難。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閒下來的西班牙必然是希望吞併葡萄牙來完成統一伊比利亞半島事業的。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於西亞崛起,並扼守住了歐洲通往東方的去路。由於和奧斯曼帝國在宗教信仰上的天然對立,葡萄牙的香料及絲綢貿易慘遭中斷,國力進一步被削弱。

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走海路向外擴張便成為了葡萄牙求生的必需。

早在15世紀初,葡萄牙人便駕船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在北非的海岸線上建立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殖民據點。比如在卡塔爾世界盃上將西班牙人踢回家的摩洛哥,當年就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甚至當時的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五世

,還給自己冠上了「非洲之王」的稱號。

另外葡萄牙人還沿着大西洋南下,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殖民地。其中葡萄牙人在畿內亞找到了大量的黃金,國力進一步增長,逐漸獲得了和西班牙對抗的能力。



在非洲嘗到了海外殖民的甜頭後,葡萄牙便一發不可收拾。在王室的積極鼓勵下,葡萄牙的航海家們紛紛駕船遠洋。從迪亞士發現非洲好望角,到達·伽馬開闢亞歐新航路,再到卡布拉爾橫渡大西洋來到巴西……

在諸多航海家的探索下,葡萄牙人的航海事業越辦越紅火,當然他們的殖民地也越來越多。比如卡布拉爾在美洲殖民了巴西、阿爾布克爾克

在印度征服了果阿地區、在東南亞則是蠶食着印尼群島,另外葡萄牙的商人還租借了明朝的澳門,並逐步將其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16世紀,葡萄牙的國力來到鼎盛。在那個西班牙還未完全成長起來的時代,葡萄牙就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當時幾乎整個東半球的海洋霸權,都被葡萄牙人所掌控,從非洲西海岸到印度洋,再到印尼群島,葡萄牙的殖民地隨處可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帝國,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公里,是本土面積的一百多倍。

事實上葡萄牙如果不是忌憚身旁西班牙的威脅,主動放棄了西半球的大部分殖民利益,可能還會走在西班牙前面,成為全球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很多人不理解,葡萄牙明明只是一個人口僅千萬的小國,但葡萄牙語卻是全球流通最為廣泛的語言之一,和英語、法語以及漢語這些全球性的語言媲美。其實根源就在這裡,作為殖民時代的先驅,葡萄牙是當今很多國家的「宗主國」,葡萄牙語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這些國家的官方語言。

不過輝煌時刻誰都有,別拿一刻當永久。葡萄牙雖說在海外混得風生水起,但作為一個歐陸小國,本土的面積和經濟潛力都很不足,對比西班牙以及英法這些後起之秀,屬實是沒什麼優勢。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上天。之所以葡萄牙能夠率先崛起拿下海洋霸權,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帝國,無非就是抓住了航海時代的風口,吃到了殖民時代的紅利。後面隨着那些歐陸殖民大國的崛起,葡萄牙也就沒有了繼續強大下去的理由。

所以從16世紀下半葉開始,葡萄牙便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1578年,葡萄牙國王在與摩洛哥的戰爭中戰死,葡萄牙王室陷入繼承人危機,而西班牙則趁虛而入。最終在1580年,西班牙人的軍隊開進了里斯本,葡萄牙被正式併入到西班牙帝國之中,由此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的一部分。

雖然後面西班牙也很快陷入了衰敗,讓葡萄牙得以在1640年重獲獨立。但17世紀的歐洲中心早已經不再是伊比利亞半島,英法以及荷蘭等一批後起之秀才是那個時代的主角。在這些新興殖民大國的陰影下,葡萄牙活得可以說是相當憋屈,殖民地一個接一個的被搶走。

比如在遠東,荷蘭人搶走了印尼群島,而在南亞,英國東印度公司則是全面碾壓,將印度洋的控制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另外還有非洲西海岸和巴西,葡萄牙也在時常遭受後浪們的挑戰。

屋漏偏逢連夜雨,17世紀的葡萄牙不僅僅是在海外被各種蹂躪,本土也是天降橫禍。公元1755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發生9級大地震,整個裡斯本幾乎被夷為平地。里斯本作為葡萄牙的經濟貿易中心,遭受如此的滅頂之災,對於葡萄牙而言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如此內憂外患之下,葡萄牙終究是沒有了殖民全球的野心,由此退出了世界列強的行列。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葡萄牙作為曾經的列強一代目,即便退居二線,依舊還是有着不少的家底。比如在佔據了南美差不多一半地盤的巴西,當時依舊還是屬於葡萄牙的殖民地。甚至在19世紀,巴西還一度取代葡萄牙本土,成為了葡萄牙的統治核心區域。

18世紀末,法國爆發了推翻君主制的大革命,由此引發了歐洲封建貴族們的恐慌。於是英國、普魯士、奧地利等一大批歐洲君主制國家聯合起來,組成了反法同盟

扼殺法國革命。而法國則是在一代戰神拿破崙的帶領下,多次挫敗反法同盟。

19世紀初,拿破崙已經打遍歐陸無敵手,但是在海上卻拿英國沒什麼辦法。為了對付英國,拿破崙制定了大陸封鎖政策

,不准歐陸國家與英國進行貿易。而葡萄牙因為是英國的鐵杆貿易夥伴,拒絕跟着法國封鎖英國,結果就被拿破崙給盯上了。

1807年8月,法軍越過比利牛斯山對葡萄牙發動入侵,葡萄牙的王室貴族們自知不敵,所以也沒留下來抵抗,而是乘船一溜煙跑到了巴西。最終葡萄牙本土被法軍佔領,成為了拿破崙控制下西班牙王國的一部分。而葡萄牙王室則是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另起爐灶,建立了一個首都不在歐洲的歐洲帝國。



值得一提的是,葡萄牙在巴西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太久。公元1822年,隨着葡萄牙王室陸續遷回里斯本,巴西便在葡萄牙王儲佩德羅的帶領下,從葡萄牙手中完成了獨立。此時葡萄牙幾乎已經失去了其在南美和亞洲的全部領土,但在非洲卻依舊佔據着安哥拉、莫桑比克

等大片土地,同時在亞洲也還有着果阿、澳門、東帝汶

等諸多殖民據點,所以仍不失為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

葡萄牙作為世界上資歷最老的殖民帝國,是腐朽而死板的。二戰結束之後,世界迎來了最後一波獨立熱潮,亞洲和非洲的諸多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此乃時代大勢所趨,強如英法這樣的列強亦不可抵擋,但是葡萄牙卻偏偏要逆勢而為。為了維持自己那名不副實的海外帝國,葡萄牙人拒絕讓名下的殖民地獨立。他們甚至不顧殖民地民眾的反對,強行將殖民地納入自家版圖。

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像葡萄牙這種看不清形勢的老古板,自然是難有好結果。1961年,印度打響了瓦解葡萄牙帝國的第一槍,對着盤踞在果阿地區的葡萄牙武裝就是一頓胖揍,僅僅3天時間,葡萄牙人佔據的印度果阿地區便被收復。隨後安哥拉的反抗武裝也開始發力,葡屬非洲一時間烽煙四起。



海外殖民地的混亂不堪,讓歐洲本土的葡萄牙人心生不安。他們不再奢望於成為一個大國,而是想着做一個安安靜靜的小國寡民。最終在1974年,殖民野心不死的葡萄牙獨裁政府在「康乃馨革命」中被推翻,接手的新政府推倒重來,主動放棄絕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葡萄牙的殖民帝國自此宣告瓦解。而隨着1999年的澳門回歸祖國,葡萄牙也徹底回歸到本來的面貌,成為了當前這個默默無聞的歐陸邊緣小國。

比起曾經那個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海洋霸主,如今的葡萄牙已經是衰落到了地平線,幾乎沒什麼下降空間了。根據全球火力指數

給出的數據顯示,葡萄牙當前的現役常備部隊僅有3萬餘人,裝備有近百價飛機、30多輛坦克以及百餘艘艦艇。這樣一個軍隊規模,顯然不具備對外作戰的能力。

不過這也沒什麼可惜的,畢竟對於葡萄牙而言,弱小才是常態。曾經殖民全球的輝煌只是一次幸運的意外,是偶然而不是必然,所以葡萄牙當前的國力也不能完全說是衰落,更像是回歸了常態,回到了它應該在的位置。



再退一步講,葡萄牙雖然武力不復當年,但是日子一樣過得很舒服。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葡萄牙在2021年人均GDP高達2.43萬美元,妥妥的高收入水平。而對於有着北約保護的葡萄牙而言,只要自己不出去重操舊業,其實也沒有多少安全上的擔憂。與其窮兵黷武浪費財力,還不如老老實實發展經濟,把自己的小日子給過好。

5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1


西班牙河蟹派大師:


葡萄牙國旗

西班牙國旗

其實有答主 

@Flavius Aetius

 和 

@左岸孤風

 提到了西班牙其實」變相「佔領過葡萄牙,但是最後又被迫簽署條約承認葡萄牙的獨立地位。不過其實現代葡萄牙的起源的確早於西班牙,現代西班牙概念真正成為國家認同其實是在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五世頒佈《新基本法令》之後,用強力削弱各聯合王國的的自主權,這也是如今加泰羅尼亞獨立運動的一個因素。

而葡萄牙率先完成「收復失地運動」,得到羅馬教廷承認,而又率先開啟「大航海時代」,從上到下建立起一套完全不同於伊比利亞其他國家的法統和民族認可,形成如今葡萄牙之雛形。雖然日後1580-1640短暫因「聯姻合併」給西班牙人鑽了空子,但在葡萄牙人的努力和英國人的支持下又重新恢復了獨立,自此再無合併之可能。

西班牙-葡萄牙帝國(伊比利亞共主邦聯)1580-1640 藍色為葡萄牙控制區域,紅色為西班牙控制區域

時間回到中世紀摩爾人

還佔據着伊比利亞廣袤的土地之時,那個時候的葡萄牙還是卡斯蒂利亞-萊昂王國加利西亞地區南部邊疆的一塊小小的伯爵封地。阿方索六世

國王打算很簡單,準備效仿當年阿斯圖里亞斯王國

建立卡斯蒂利亞伯爵領地一樣,沿着加利西亞山脈南部邊界的米尼奧河建立與南部阿拉伯人控制區域建立緩衝區。於是,國王便把這個區域冊封給了勃艮第

的亨利,也就是日後葡萄牙王國開國之君阿方索一世的父親。

1112年,亨利逝世,其子阿方索·恩里克茲繼承伯爵一位,便有獨立之意(與當初卡斯蒂利亞王國

建立如初一側)。但懾於卡斯蒂利亞-萊昂

與阿拉伯人強大的軍力和內部政權還未安穩,阿方索一度擱置了獨立之意。

1139年,葡萄牙伯爵阿方索·恩里克茲在葡萄牙南部奧里基擊敗阿爾安達盧斯泰法與摩洛哥穆拉比特聯軍,在部下的擁戴下登基成為葡萄牙王國阿方索一世國王。

1140年,不滿葡萄牙阿方索一世獨立的卡斯蒂利亞王-萊昂王國發動針對葡萄牙的戰爭,但很快葡萄牙人取得優勢,戰爭陷入膠着狀態。在」收復失地運動「的過程中有不少教會騎士團的參與,同樣在葡萄牙獨立中也有不少十字軍出力。羅馬教廷眼見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十字軍聖戰「有轉變成為天主教國家內耗的可能,在阿方索一世的極力邀請下,出面斡旋。

1143年,新任教宗塞萊斯廷二世派出特使,見證《薩莫拉條約》的簽署。教廷調停多時的葡萄牙與卡斯蒂利亞-萊昂的紛爭,終於結束。

1147年,在十字軍的幫助下阿方索一世取得里斯本,成為第二次十字軍遠征,伊比利亞戰場重大勝利。

1179年,時任教宗亞歷山大三世簽發詔令承認阿方索一世對葡萄牙王國的統治權。

1251年,葡萄牙王國取得阿爾加維

,率先完成」收復失地運動「,也奠定如今國家之大致疆域。

伊比利亞諸國演變圖:黃色為天主教方,綠色為伊斯蘭教方

1373年,葡萄牙與英格蘭簽訂《英葡同盟條約

》,葡萄牙得到了伊比利亞半島之外政治和軍事支持。

1415年,葡萄牙王國佔領休達,開啟了葡萄牙」大航海時代「。而此時代表西班牙主體的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仍然還在與盤踞在安達盧斯的格拉納達摩爾人交戰。

1479年,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王國」天主教雙王「伊莎貝爾一世

與費爾南多二世與葡萄牙王國阿方索五世

簽署《阿爾卡佐瓦斯 - 托萊多

條約》以徹底解決兩國在王位繼承上的問題。該條約的附屬部分條款還涉及到兩國在北非沿岸地區控制點的劃分。

1492年,格拉納達納斯里爾王朝投降,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結束,同年在」天主教雙王「的資助下哥倫布開啟發現新大陸之旅。

1493年,在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調解下,西班牙與葡萄牙籤署瓜分」新世界「的《托爾德西利亞斯條約

》。儘管葡萄牙國力不及西班牙,但是憑藉著對於非洲沿線貿易航路節點的控制,使其有了與西班牙人談判的資本。

從以上時間線可以看出,葡萄牙雖然跟萊昂、跟卡斯蒂利亞等國家發源於同一個國家——阿斯圖里亞斯王國。但是阿方索一世國王抓住時機,通過軍事勝利和與羅馬教廷聯繫為葡萄牙謀得獨立於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一席之地。而一系列條約的簽署又為日後奠定了不被合併的法理和歷史基礎,還有域外國家英格蘭的同盟,都使得日後完成」收復失地運動

「的西班牙不敢輕舉妄動。

再回到問題的字眼「西班牙」,現代西班牙概念是1707頒佈《新基本法令》後才逐漸誕生的,之前西班牙國土上只有卡斯蒂利亞-萊昂王國、納瓦拉王國和阿拉貢王國

。而以《新基本法令》算起,此時距葡萄牙的阿方索一世

登基已經過去568年了;距離教宗承認葡萄牙已經過去528年了;距離葡萄牙完成「收復失地運動」已經過去456年。

借用我在另一個答案里的所總結的理論:

為什麼安道爾沒有被西班牙或法國吞併?48 贊同 · 11 評論回答

總結來說,西班牙歷經四個階段:

階段一:多民族共存共治(阿拉伯人入侵之前);

階段二:破除民族隔閡,建立封建國家意識(佩拉約

建立阿斯圖裡亞王國到收復失地運動結束);

階段三:破除封建國家意識,建立統一民族國家(文藝復興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

階段四:形成現代西班牙王國和西班牙民族認同(費利佩五世頒佈《新基本法令》至今)。

跟安道爾一樣,葡萄牙建立時間遠早於現代西班牙形成時間,加上缺乏充分的法理基礎,沒有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而西班牙自身也沒有足夠強的意願和實力做到吞併,所以葡萄牙沒有被西班牙吞併。

如果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更好理解。

6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1

作者:葉落風逝yzm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91953/answer/58788020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西班牙這個地區的主體文明為何始終無法強盛。


西班牙是沿海國家,但是歷史的悲劇也在於他是沿海國家。

西班牙和英國法國不同,英法有大的內河,泰晤士河與塞納河,這就與羅馬有台伯河一樣。

倫敦巴黎也與當年的羅馬一樣,具備巨大對外海上貿易與對內陸上貿易的輻射區,能夠圍繞這個城市建立一個市場經濟區域。

由於這個市場經濟區域實力的強大,可以壓服周邊的自然經濟區,形成以城市為核心農村為輔助的經濟格局。

周邊的自然經濟能夠逐漸被居於中心位置的市場經濟瓦解,才能夠實現所謂的政治的一體化,進而產生民族、意識形態的同化。


我們再看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是內陸地區,他們倆是以自然經濟為主。

而西班牙東部的加泰羅尼亞,南部的格拉納達阿拉伯(那個時代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和當代的世界地位正好相反),北部的巴斯克,西部的葡萄牙,他們都是沿海的,有屬於他們的巨大的對外貿易和較小的對內貿易輻射區。

也就是說,他們各自都有屬於自己的主體市場,這些地區的核心城市要比馬德里強大。西班牙的主體市場(甚至沒市場)壓根談不上對沿海市場的同化,連壓制都做不到。

所以,西班牙周邊的地區都比較蔑視西班牙主體地區。他們都認為:老子是非常牛逼非常高貴的城裡人,你們就是個大農村。


葡萄牙只有在16世紀短暫歸順於西班牙,這是因為地理大發現,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獲得了大量海外資源,尤其是美洲的白銀,這使得西班牙短暫的稱霸於歐洲,也就是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期。

但是大量海外的資源與其說給西班牙短暫的打了雞血,不如說更讓他們墜入落後的深淵。

之前我們說了,西班牙自身的主體由於經濟脆弱,弱干強枝格局難以改變。大量海外資源想要運到西班牙,必須先運到西班牙周邊的這些城市進行周轉。

其結果是,反而進一步加重了西班牙的弱干強枝格局,東南西北的各市場經濟區紛紛和其他沿海國家做起了貿易,比如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誰也不鳥西班牙主體,西班牙對於這種走私是毫無辦法的。

所以,美洲來的白銀等貨物就這麼從西班牙流失給了其他國家,西班牙完美的當了一把運輸大隊長,壯大了荷蘭、英國、法國,衰弱了自己。

所以,三十年戰爭之後,哈布斯堡王朝爭霸失敗,荷蘭維護了自己的海上馬車夫地位,英國開始資產階級革命而開始走上全球化霸主道路(後來擊敗了荷蘭),而歐陸則進入法國霸主時期。

到這種境地,西班牙對於周邊地區的控制已經是不可能了。即使是今天,西班牙仍然被弱干強枝困擾。

如果西班牙核心區能夠有一條河流,西班牙的歷史就會大不相同了。


中國其實和西班牙正相反,西班牙是周邊對外開放的happy不甩內陸鄉巴佬,中國則是由於內陸核心過於強大,以至於出現了閉關鎖國的狀況。


7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2

謝邀,西班牙佔領過葡萄牙。

1578年,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在與摩洛哥人和土耳其人的戰爭中戰死在阿爾卡塞-基比爾戰役,由其叔亨利即位,2年後亨利病故。亨利死後無繼承人,此時卡斯提爾-阿拉貢國王菲利普二世以武力威脅要求繼承葡萄牙王位,1581年,菲利普二世加冕為葡萄牙國王,伊比利亞聯盟成立,維持到1640年。

1588年,英西海戰西班牙無敵艦隊全軍覆沒,動搖了西班牙霸主地位,也影響了聯盟的穩固。

1640年,葡萄牙恢復戰爭,英法支持葡萄牙獨立,從此再無合併。

歷史上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間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且卡斯提爾也試圖阻止葡萄牙獨立。葡萄牙原屬於萊昂獨立的一部分。1143年,在教宗的協調下(向教宗拍馬屁很重要),葡萄牙和卡斯提爾簽訂巴勒莫條約,承認葡萄牙的存在。

卡斯提爾,萊昂,納瓦拉,葡萄牙,巴斯克,阿拉貢,加泰羅尼亞之間的關係……詳見收復失地運動

以上部分來源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安提戈涅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91953/answer/25691964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8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2

作者:Joker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91953/answer/58933723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問題本身有問題,伊利比亞聯盟(1580-1640)了解一下,西班牙通過聯統佔領過葡萄牙幾十年呢。

不過就西班牙為何長期不佔葡萄牙什麼的理由。那就是歐陸封建政治體系決定的了。

基督教國家間不能打沒有宣稱權的仗

歐洲封建時代(從卡爾加洛林的法蘭克帝國

到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取消神羅頭銜)王或者說貴族,是非常非常穩定的存在。一句話,王侯將相有種。比如說英格蘭,現在的伊麗莎白二世的溫莎王朝

,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的韋塞克斯王國(西薩克孫),即使中間征服者威廉

斷過,其子和孫子也通過聯姻補了回來。總之,一個王國,從頭銜開創之始,它就只屬於特定的一個家族所有,其他人,不可染指。除非你通過聯姻獲得王族血脈,有了宣稱。英法百年戰爭

打的其實是英國針對法國的王位繼承戰爭,因為英國國王娶了法國公主,對面主系斷男嗣,導致英王有了弱宣稱。或者說一個剛建立的國家,比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法國香檳公爵領安茹

家族貢獻最大,家族四子鮑里溫一世被資封為王)。

在聯統方面奧地利拔得頭籌

說回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的前身是卡斯蒂利亞

和阿拉貢以及阿瓦拉聯合王國,在15世紀末由卡斯提利亞的伊莎貝拉一世

女王,阿拉貢的斐迪南國王的伊利比亞大婚聯統建立。而卡斯提利亞

,阿拉貢,阿瓦拉他們的前身都是加里圖西亞王國,這破國家前身是西哥德,被摩爾人

(伍麥葉穆斯林帝國)入侵,在現在伊利比亞半島北邊偏安一隅,又因為王生五子一發均分繼承法變成了五個小國家,總之祖上都是親戚。葡萄牙的前身是加里圖西亞王國里的貴族,乘着大收復運動(伊利比亞半島基督徒打穆斯林)攻城略地成立的新國家。在大收復完成前,剛剛說的這些國家一直關係很好,又都是親戚(包括葡萄牙),後面摩爾人被趕走了,關係才對立起來。不過化解對立好辦啊,瘋狂聯姻,聯姻就完事了。比如上面說的那個伊莎貝拉一世,差點嫁給他表親葡萄牙的國王,那西班牙可能就變樣子了。伊莎貝拉一世後來又把大女兒嫁給葡萄牙的新國王,再次希望促成西班牙葡萄牙聯統(當時她唯一的兒子胡安

死了),結果被小女兒胡安娜

的夫家哈布斯堡捷足先登,導致了半個世紀的奧地利神羅-尼德蘭(哈布斯堡聯統自勃艮第

裂顱大公的女兒)-西班牙-那不勒斯(意大利南部,由阿拉貢王國

聯統而來)大聯統,這麼算起來比聯統葡萄牙賺。

西班牙電視劇《伊莎貝拉》里的雙王,喜歡的可以去看一下,央視八台曾引進


西班牙電影《瘋女胡安娜

》,講述的促成哈布斯堡大聯統的胡安娜被丈夫,父親,兒子利用和拋棄的故事,慘成狗

西班牙後期衰弱難成大事

後面正因為大聯統,西班牙為了維持歐洲利益,不停把新大陸的錢燒進去,打尼德蘭獨立戰爭

,北神羅新教騷亂戰爭,三十年戰爭,以及和英國人的繼承人戰爭(源於伊莎貝拉一世另一個女兒卡特琳娜,又稱阿拉貢的凱瑟琳

公主,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一世,戰爭目的是廢除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讓她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一世

複位)把無敵艦隊送了。總之西班牙拿了個大龍膨脹了,結果越塔一挑五

又送回去了。這時候西班牙才又開始打起葡萄牙的主意,通過聯統得的宣稱權,1580年,正巧葡萄牙主系絕男嗣,順利吞併之,建立了伊利比亞大聯盟。

英國人的電影《伊麗莎白2:輝煌時代》講英國人怎麼把西班牙人揍翻的(當然有藝術加工)


建立了幾十年,1640年,葡萄牙人不幹了,於是英國人跑來一吼,葡萄牙人抓來一個國內有親緣關係的大貴族就資封為王獨立了唄,那個時候西班牙已經不行了,被英國人毒打一波,葡萄牙獨立。

之後葡萄牙人丁興旺,沒有絕過男嗣,反倒西班牙哈布斯堡絕了男嗣,法國的路易十四和奧地利在1700年左右打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法國波旁家族

(卡佩支系,卡佩

也是通過加洛林絕男嗣有親緣關係得的法國王位,一直沒斷過)拿到了西班牙,延續至今,而上面說的靠聯統得來的歐洲屬地,全歸了奧地利。之後西班牙就成了弟弟國家,不成氣候了,更談不上找葡萄牙麻煩。

9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2
作者:銘蘇先生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91953/answer/26748456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西班牙歷史上不是不佔葡萄牙,是曾經吞併過葡萄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同處於伊比利亞半島,原來同為一個國家,1139年葡萄牙獨立成為葡萄牙王國,自此兩個王國共存於伊比利亞半島。15、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是海上強國,兩國曾於1494年密謀簽署了歷史上著名《托爾德西拉斯條約》,規定在佛得角以西2056公里或者西經48度到49度之間從南極到北極划出一條分界線,在分界線以西的地區,專有權歸西班牙,葡萄牙的遠征考察活動只能在分界線以東進行,兩國都不得佔領已經歸屬基督教統治者所有的任何領土。





世界就這樣被瓜分完畢了嗎?當然不是,因為當時對世界的了解還比較有限,很多大陸和島嶼還未被人類發現,但是隨着葡萄牙和西班牙對新大陸的探險活動,不斷有新的陸地被發現,人類歷史開啟航海時代的新篇章。

既然兩國已達成了瓜分世界的協議,然而,在1580年西班牙卻突然吞併了葡萄牙,究竟是為何呢?是因為葡萄牙不夠強大呢?還是因為西班牙蓄謀已久想一統利比里亞半島呢?還是因為其他所不為外人所知的隱情呢?銘蘇先生就從以下三個方面給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葡萄牙的衰落

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貿易逐漸繁榮起來,葡萄牙通過打敗阿拉伯商人的貿易網絡,壟斷了東方香料貿易。但是葡萄牙沒有自己的工業生產能力,包括自身生活所需要的工業用品,還有同亞洲香料貿易交換所需的工業產品,都需要向工業生產能力強的英國、荷蘭等國採購,雖然香料貿易賺了錢,但是這些錢只是在葡萄牙過下手,又流到歐洲其他國家去了。

香料貿易的終點不在里斯本,而在歐洲香料的集散地安特衛普

。為了和北歐國家進行貿易,葡萄牙在安特衛普設立了一個商行。葡萄牙船隊從那裡賒賬購買東方貿易所需要的歐洲工業產品,等船隊運回香料銷售出去以後再支付賒賬購買工業產品的錢。這些貸款的利息相當高,年利率高達25%,而且運輸路線漫長,短時間內無法償還。所以債務越滾越大,到1524年,葡萄牙已經欠下了300萬克魯扎多。 葡萄牙維持自己的殖民擴張和香料貿易航線安全需要大筆資金開支。但是,隨着大量的東方香料進入歐洲,導致香料價格大幅下跌。同時,原來經營香料的意大利城市不甘心失敗,不久之後,從紅海阿拉伯老商路運過來的香料在歐洲市場上捲土重來。很快,香料貿易的收入不能彌補支出,葡萄牙不得不向國民借債以償還賒購工業產品所欠下的大量外債。就這樣,葡萄牙通過殖民掠奪和香料貿易獲得的全部財富流到了國外,東方貿易使這個海上強國變得日益貧困。

年輕國王的冒險遠征




若昂三世國王死後,他的兒子塞巴斯蒂昂被扶上王位。塞巴斯蒂昂是一個狂熱的基督教徒,整日沉湎於佔領和擴張基督教的夢幻里。他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以耶穌之名征服非洲穆斯林世界的統帥,他的頭等大事是佔領靠近地中海的北非國家摩洛哥。

1578年夏季,塞巴斯蒂昂率領一支17萬人的侵略軍與摩洛哥被廢素丹阿卜杜爾·馬利克二世在丹吉爾

登陸。他狂妄自大,拒絕聽從手下的建議,孤軍深入敵人領地,與摩洛哥素丹阿卜杜爾·馬利克一世展開一場葡萄牙歷史上最慘痛的戰役。摩洛哥軍隊雖裝備略遜一酬,但進攻十分兇猛,塞巴斯蒂昂

率領的葡萄牙軍隊被迫撤退,他在橫渡馬哈贊河

時不幸溺死,終年24歲。

塞巴斯蒂昂為他的魯莽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自己戰死,軍隊多數被俘虜。一個從未經過戰場洗禮的年輕國王,就驕傲自大,自以為自己率領的軍隊天下無敵,非洲國家落後,不堪一擊。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這就是用生命代價換來的教訓。

王位爭奪戰




塞巴斯蒂昂為他的年輕和魯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為他的王國王位繼承留下了難題,因為他太年輕了,還沒有結婚生子,甚至連女朋友也沒有,更不可能有私生子。所以,他死後,王位繼承人的確定成為葡萄牙頭等大事。

塞巴斯蒂昂是獨生子,若昂三世,也就是塞巴斯蒂昂的爸爸這一系就沒有後代了,與若昂三世平輩處在第二位的就是他的妹妹伊薩貝爾,她是查理五世的妻子、菲利普二世(西班牙國王)的母親。因此,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無可爭辯地處在直接繼承人的位置上。排在第二位的是若昂三世的弟弟路易斯的私生子安東尼奧,他是克拉土修道院的院長。排在第三位的是若昂三世的弟弟攝政大主教恩里克,他是若昂三世國王惟一活着的弟弟。排在最後一位的是若昂三世的弟弟杜阿爾特王子的女兒卡塔琳娜

女公爵。 國王塞巴斯蒂昂死後,若昂三世

惟一活着的弟弟、攝政的恩里克大主教當之無愧地登上國王寶座。但是,恩里克國王當時已經64歲,體弱多病,不可能再有子女。一旦他去世,只能由孫子輩的王儲們來繼承王位。在孫子輩中,菲利普二世排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安東尼奧和卡塔琳娜。 王位繼承問題在整個葡萄牙成為首要的政治話題。如果選擇安東尼奧,則意味着選擇了葡萄牙的獨立;如果選擇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則是選擇了與西班牙王位的聯合。 在葡萄牙,貴族和上層社會都傾向於選擇與西班牙聯合,因為此時摩洛哥因為釋放戰俘向葡萄牙索取了大筆的贖金,選擇了菲利普二世,就是選擇了大財團。與西班牙的聯合還意味着西、葡的兩國邊境的開放,葡萄牙和東方以及巴西的貿易可以得到西班牙強大艦隊的保護。但是手工匠人、漁民和城市平民公開擁護獨立,因為他們對貴族十分不滿。 後來在王位的爭奪過程中,安東尼奧被宣布為葡萄牙國王,這激起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憤怒,他率領西班牙軍隊佔領了葡萄牙,此後60年,伊比利亞半島進入了西班牙統治時期。

所以,1580年西班牙吞併葡萄牙,一方面是由於葡萄牙國力衰落,出現繼承人危機,給西班牙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是由於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

覬覦葡萄牙王位已久,剛好趁火打劫,得以如願以償!

本文是銘蘇先生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類原創文章,喜歡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銘蘇先生(mingsu188),閱讀其他全部原創文章。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5-1-1 22:13

作者:薩爾達尼亞公爵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391953/answer/258460036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憑着印象答一波題,可能有不少錯誤,還望各位指出。歡迎各位補充。

(本回答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侵刪)

不是西班牙不想佔領,而是很難佔領。

王國建立

從開頭捋一遍,來自勃艮第的亨利到了萊昂王國,找了老國王阿方索六世

的女兒聯姻,得了個葡萄牙伯國。(再之前維馬拉·佩雷斯那段懶得說了,從亨利開始吧)

葡萄牙伯國領土,此圖來自維基百科

之後亨利戰死,他的妻子掌權,卻因為跟北面加利西亞勾搭上了,遭到貴族們的不滿,導致貴族們支持亨利的兒子阿方索·恩里克斯,後來阿方索·恩里克斯在「攝政太后」與別國發生矛盾的時候真反了他娘的,又是徹底打敗了敵人,徹底站穩了腳跟,成為了實際統治者。

注意這個時候是公元1128年,在711年時,阿拉伯人北上,度過直布羅陀海峽,出征伊比利亞半島。原來伊比利亞半島的主人西哥德

被阿拉伯人(摩爾人)扁了一頓,去北面建立了上文提到的萊昂王國,後來頂住了阿拉伯人的進攻,準備着把阿拉伯人打回非洲去。

阿方索·恩里克斯成了葡萄牙的實際統治者,我們看一下他面臨的局勢。

圖片來自網絡,這個可能不是當時的地圖,是更之後的,但加利西亞這個地方就是在葡萄牙伯國的北面,這點沒變


1100年的西班牙,此圖來自百度百科卡斯蒂利亞王國詞條。也並不完全貼合當時,但大概可以看出萊昂王國所在

南邊是阿拉伯國家,跟基督教沒什麼好說的,北面是已經確定了的敵人,東面則是強大的萊昂王國。

阿方索·恩里克斯伯爵為了國家的安全,向著萊昂王國稱臣了,有這位「大哥」罩着,加利西亞也不敢再對葡萄牙有啥念頭了。

東面北面都解決了,西面臨海,於是阿方索·恩里克斯伯爵就有了向著南方「收復失地」的功夫。

1139年7月25日,在收復失地運動

中葡萄牙人打出了奧里基戰役這種漂亮仗,還殺掉了五個摩爾人泰法,於是阿方索·恩里克斯伯爵便上演了葡萄牙版「黃袍加身」,當上了葡萄牙國王,稱阿方索一世

。(勃艮第王朝開始)

為什麼我要加粗國王這倆字呢,因為這表明葡萄牙不再向萊昂王國稱臣了。當時的萊昂國王不樂意了,就開始「平叛」,打了一段時間以後,拿不下阿方索一世。1143年,萊昂國王阿方索七世

就在教皇的見證下籤署了薩莫拉條約(也有稱扎莫拉條約的),正式承認了葡萄牙的獨立。

保衛獨立

本身在征服阿爾加維

等事之後西葡鬧得就不是很愉快,1385年,勃艮第王朝最後一位國王費爾南多一世死了,但問題是他沒有孩子,這王位落到誰手裡可說不定了。

當時有資格繼承王位的有兩人,一人是費爾南多一世的女婿,卡斯蒂利亞王國國王胡安一世和費爾南多一世同父異母的兄弟若昂。

順便提一句,卡斯蒂利亞王國後來與其他王國逐漸融合,就有了西班牙王國。

當時葡萄牙人是更歡迎若昂來的,但胡安一世對於這種送上門來的好機會怎麼可能不動心?藉著保護妻子和岳母的名頭(他岳母萊昂納爾想讓自己女兒也就是胡安妻子繼承王位),帶大軍殺向里斯本。

其實這場戰爭也並不突然。

英法當時在打百年戰爭。1367年,英法在西班牙的領土上(納胡拉城)打了一架,黑太子再一次證明他的軍事實力不是吹的,但親英的卡斯蒂利亞國王佩德羅實在爛泥扶不上牆,貴族們支持了一個老國王的私生子恩里克來對抗他,英國人放棄他之後就被自己的兄弟擊敗並殺死。(勝者恩里克二世

,英國把恩里克譯作亨利)

恩里克二世贏了,但葡萄牙人是支持佩德羅的,於是恩里克二世就去找葡萄牙算前賬(1373),葡萄牙海軍戰敗,(里斯本好像都被燒了)費爾南多一世打不過敵人,只好把女兒嫁給對方的私生子(胡安一世)並承諾王位由他們的孩子繼承。

但貴族們不樂意,支持若昂跟胡安對抗。胡安在法國的幫助下,率軍入侵葡萄牙。

若昂手下將領努諾·阿爾瓦雷斯

·佩雷拉(以下簡稱佩雷拉)在阿特羅斯戰役中擊敗了敵人,但這一次勝利並不能改變葡萄牙的劣勢。

因為胡安身後是法國人,這場戰爭是英法百年戰爭的延續,英國人就來支持葡萄牙,最終在200長弓手的幫助下在阿爾茹巴羅塔戰役(1385.8.14)中將胡安打回。

注意,1373年《英葡同盟條約》的簽訂,是英葡合作的重要標誌,此後英葡之間雖然仍有爭端,但還是互為重要的合作夥伴。

1386年,又有了《溫莎條約

》,在葡萄牙的歷史上,尤其是外交上英國的存在是相當重要的。

征服失敗

伊比利亞半島又一次可能的統一機會在1474年。

1474年,卡斯蒂利亞國王恩里克四世去世,但沒有男性繼承人,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兩人是恩里克四世的女兒胡安娜

和他的妹妹伊莎貝拉,伊莎貝拉背後是他的丈夫斐迪南二世的阿拉貢王國

,而胡安娜的背後是她的舅舅兼丈夫葡萄牙與阿爾加維國王阿方索五世

阿方索主動出擊,但由於性格過於謹慎卻節節敗退。葡萄牙若昂王子能擊敗敵人,這使得雙方僵持不下。

海戰葡萄牙大勝,可是陸戰卻顯出劣勢來,於是雙方決定講和,在1479簽訂條約,之後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合併,西班牙王國出現。

瓜分世界畫勢力範圍那段我在這個回答就不講了,有時間的話再開一篇聊聊。

黑奴貿易海上殖民本應該是重頭戲,但我這次也不講,留到下次吧。

共主邦聯

在十六世紀,葡萄牙為了減小自己海外貿易的成本與保證安定,與哈布斯堡家族

進行了聯姻,這也為後來的共主邦聯埋下了種子。

兵敗摩洛哥

在之前葡萄牙對非洲的征服已經出現了失敗,但最嚴重的還得是塞巴斯蒂昂一世的大敗。

1578年,塞巴斯蒂昂帶領17000名士兵出征,卻被打的全軍覆沒,最重要的是塞巴斯蒂昂本人身亡。

他死了便死了,但沒留下一個合適的王位繼承人,於是王位就由他的叔祖「純潔者」恩里克繼承,恩里克本人不僅年邁,而且還是紅衣主教,所以他沒有子嗣。他雖然試圖解開自己的宗教誓言,但教宗因為想賣個好給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而拒絕了他。

1580年1月31日,恩里克去世,且未指定繼承者。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是塞巴斯蒂昂的舅舅,所以有資格繼承。當時有三人有權繼承王位,一是腓力,二是曼努埃爾一世的孫子克拉圖修道院長安東尼奧,三是第六代布拉干薩公爵若昂。(因為跟皇室成員有聯姻關係)

不過第六代布拉干薩公爵若昂放棄了繼承,安東尼奧被抓後給自己交了贖金溜掉了,這為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後來造成了困擾。

1580年7月19日,安東尼奧宣稱自己為葡萄牙國王,卻遭到西班牙第三代阿爾瓦公爵

費爾南多的鎮壓。

1581年3月25日,西班牙腓力二世成功加冕,現在他不但是西班牙腓力二世,還是葡萄牙腓力一世了。

可是安東尼奧帶着御寶逃往法國,並以巴西為代價讓法國人支持他,殺回西班牙。後被西班牙擊敗,逃去了倫敦,最終死在了巴黎。

自此,阿維斯王朝終結,葡萄牙進入了新時代,哈布斯堡王朝,我認為這也是伊比利亞半島統一的一次。

原本是普通的二元君主制度,哈布斯堡王朝也保證會讓葡萄牙繼續作為一個國家,但在葡萄牙腓力三世(西班牙腓力四世)與奧利瓦雷斯伯-公爵加斯帕爾·德·古斯曼的統治下葡萄牙逐漸喪失了獨立自主,反而是快成了西班牙的行省,原本的殖民地商道等不少被尼德蘭搶走,葡萄牙的資源被拿來填了西班牙的窟窿,毫不顧忌葡萄牙人的感受,葡萄牙帝國正走向衰落。

爭取獨立

西班牙在成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之後,就走起了下坡路,與英法荷對戰。

前面提到的英葡同盟在哈布斯堡統治下被廢除,而安東尼奧的出現又讓恢復盟約變成了可能,可惜仍然沒有解放葡萄牙。

荷蘭人與英國人肆無忌憚的搶劫着葡萄牙的船隻,葡萄牙成了沒有甲胄的肥肉,被丟在了歐洲群狼面前。

西班牙人不僅不能保護葡萄牙的利益,反而親自來損害葡萄牙的利益,葡萄牙人自然對西班牙有了不滿。

既然西班牙的火槍給不了葡萄牙人安全,那葡萄牙人就自己拿槍好了。1640年,葡萄牙爆發全面叛亂。

1640年12月7日,布拉干薩公爵若昂(這個我手頭資料有爭議,有顯示是第八代也有說第七代的)即位,葡萄牙哈布斯堡王朝結束,替代者是布拉干薩王朝。

自主保證

新成立的王國仍然受到西班牙的威脅,雙方一次次的戰鬥,葡萄牙面對西班牙的鎮壓頑強的挺了過來,並在1654年與英國簽訂條約。

但西班牙作為歐陸大國,豈是這麼好反抗的?

在1659年、1661年,西班牙與法國,英國,荷蘭依次停戰,全心全意鎮壓葡萄牙。

葡萄牙則獲得了英法的援助,招募英國僱傭兵,一次次的擊退西班牙,終於,在阿美西亞爾大捷中打敗了西班牙,又在維索薩鎮附近的蒙蒂斯克破解了那場戰爭中西班牙人最後一次入侵。

到了1668年,里斯本條約

簽訂,葡萄牙人終於獲得了獨立。

獨立之後

在之後,作為一個小國的葡萄牙已經需要學會站隊了,在佩德羅的領導下,葡萄牙很少開戰,但由於英荷海軍的威脅,葡萄牙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選擇了英奧這一方,結果嗎…

到了拿破崙時期,雖說葡萄牙站的中立,但因為「不執行大陸封鎖政策」還是被拿破崙錘了一頓,直到威靈頓來救。(中間還有一場橘子戰爭,還是法西聯軍打過來的)

但是作為葡萄牙的重要盟友的英國卻產生了不滿,因為葡萄牙實在是費拉不堪,不是被這個打就是被那個打,可是畢竟倫敦的老爺還指望着巴西的黃金,盟友是可以接着當,但關係必定回不到從前。

走向共和

成為共和國後,葡萄牙並沒有迎來根本性的改變,先是共和國再是軍政府,這方面我不太了解就不胡謅了,總之是到了薩拉查的時代。在外交方面,薩拉查這個保守主義者自然不會多喜歡法西斯辣脆,肯定也不會喜歡自由派和康米,正好隔壁的西班牙也出了個重量級,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這兩人都與當時的口號「自由」與「民主」不沾邊,跟獨裁者們的關係也沒多好,於是倆人一合計簽了個伊比利亞條約,也算是結盟了。

再往後薩拉查的外交手段就與葡萄牙的獨立無關了,更多的還是在葡萄牙的殖民地問題上,葡萄牙這樣一個保守的國家,最終也是淪為了一個在世界上近乎排不上號的三流國家,還深受老齡化等問題的困擾,不過那些卻是與此題無關了。

好了,粗淺的捋完了一遍葡萄牙的歷史,我想應該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在歷史上西班牙有無數的機會吞併掉葡萄牙,但卻都沒有成功。

問題在哪?打不過嗎?西班牙連里斯本都佔領過不止一次吧?

沒有合適的理由嗎?不說最初葡萄牙王國還並未被承認的時候,甚至有一段時間都成了共主邦聯了,還是名不正,言不順?

葡萄牙人太弱?之前的航海帝國富得流油啊,最初的時候也是武德充沛,打過不少勝仗啊。

既然問題沒出在葡萄牙人身上,那問題出在誰身上了呢?你不把人家當自己人看,自己承諾的事情還要反悔,明明都是一家了還偏偏只顧自己甚至親自動手對自家人捅刀子,你總不能要求葡萄牙人就這麼看着自己的世界帝國崩潰、霸主之位被奪、同時被外人和自家人欺負還不反抗吧?沒這個道理吧?

可能是因為兩國之間戰爭太多,血海深仇一筆筆積累,都沒把對方當自己人看。

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對方的反抗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第一次更新,差點忘了,還是在給新回答搜文獻的時候才想起來的。

英葡關係下降還有個原因就是龐巴爾的改革,讓英國在葡萄牙的市場不那麼穩固了,小弟想脫離控制,大哥肯定不樂意。

另外,這回答是我憑着腦中記憶敲出來的,看的書也差不多忘了,一些不確定是部分偷懶搜的是百度百科,主要參考或者寫這回答時候還記得的就兩本,《葡萄牙何以成為葡萄牙》與《葡萄牙簡史

》(戴維·伯明翰那本)

先這樣,有補充下次再說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