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9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1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1
2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1

作者:Jasper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64625/answer/24818120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碩士一半在KTH念完,體驗很好:氛圍輕鬆,老師nice,並不比北美學校差。

關於語言,瑞典學校本科一般是當地語言,只有少部分專業開設英語課程。但是所有的碩士及以上課程全部都是英語教學,這一點比德法意好。當地人英語也非常好,從小孩到老奶奶英語交流都沒有問題。找工作的時候,如果是跨國公司,一般工作語言為英語,不會當地語言問題也不大。事實上大部分中國學生畢業後都去了跨國公司工作。如果想要去完全本土的公司工作,一般是需要當地語言的,對當地語言的要求不同的公司情況也不一樣。

相關:答主2010年浙大本科畢業後先後在美國(UIUC)和歐洲(KTH, CTH, EPFL, NTNU)留學,PhD。大部分留學時間在瑞典度過,2017年獲得瑞典本領域年度學者Roger青年組提名。

KTH申請難度:在KTH碰到的碩士博士同學,從國內清華北大到三本都有分布。基本上和我在其他答案里說的一樣,只要滿足本科畢業或者大四,有雅思托福即可申請。能不能申請上得看當年競爭激烈程度,這方面每年的波動其實挺大的。所以,如果不嘗試申請,永遠不知道答案。

KTH留學成本(碩士):在沒有獎學金的情況下大概10w多一年。但是與之配套的獎學金也很快推出,申請難度比起英美澳來說要容易的多。比如可以申請瑞典的SI獎學金和歐盟的Erasmus獎學金,除了學費cover以外,還給每月1k歐多的生活費,小日子可以過的相當滋潤。重點介紹瑞典比較bug的獎學金,學費全免,雖然沒有cover生活費,但是提供暑假在沃爾沃的實習機會和碩士畢業論文在公司做的機會。由於這兩個大禮包的存在,絕大多數拿到這個獎學金的人,畢業後在當地都能比較容易地找到相當不錯的工作。我個人覺得這比cover兩年也就10幾萬的生活費要有用的多!

KTH(博士):KTH博士大多數為僱傭模式,待遇和當地公司上班差不多,所以可以養的小家過得相當滋潤:逆天表現為當地平均工資水平+28個工作日帶薪(不止帶薪,休假還給補貼,工資比工作日高)年假+每年各國開會旅行大禮包再加各種福利package+畢業給綠卡(如瑞典挪威),具體可以看我的另一個回答:

騰衝:國外博士待遇如何?

教育質量:KTH的教育質量還是不錯的。因為答主在UIUC念過書,了解那邊的教學水平,答主覺得北歐教育並不比北美平均水平差。現在大多數的好大學都把重點放在科研方面和弱化了教學,因為科研做的好可以快速提高世界排名,拿到更多經費。但是北歐很多學校和現在絕大多數學校偏科研輕教學的方式不同,KTH還是非常重視教學的。一方面無論什麼級別的教授都會給本科生和碩士生上課,另一反面也給博士生更多的時間和資源在教學工作上。每門課定期派學生代表進行評估,並作為改進教學的重要依據。教學工作的好壞會給教師的考評有重大的影響。答主第一次在學校碰到課題組的老師對教學如此重視。他們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人均教育資源多,政府每年撥款很多但是學生總數相對卻很少。我有朋友全專業組織去日本遊學數周而系裡cover全部費用的。當然,畢業生如果回國就業的話知名度相對美國名校估計還是會弱一些。但是北歐高校在業內的口碑卻非常好,比教育產業化的某些國家要好得多。我也在另一個答案里寫了我自己的體驗:

KTH畢業後當地就業:這是很多人都比較關心的問題。瑞典畢業生留下來就業的難度相對比英容易,也不比美國澳洲難。影響當地就業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按照重要程度):1. 當地政府移民就業政策(是的,當你準備當地就業的時候,就已經進入移民範疇了) 2. 當地工業產業體系和經濟狀況 3. 同齡人競爭。 北歐由於人口密度低,當地政府非常希望吸引更多的移民(從瑞典政府連難民都不挑剔就能看出來)。不像英美對工作簽要求很高,各種卡各種抽籤,北歐各國政府對移民就業基本和本地人平等態度,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去申請簽證,沒有任何特殊要求。北歐經濟一直還不錯(除了挪威被油價折騰了一把),工業體系也比較完善,製造業比較發達,人均跨國公司比例極高,工程師在當地是比較緊缺的,如果是當地人,讀engineering的基本上沒畢業就被很多公司搶走了。當地公司也不存在英美澳那種 公民>綠卡>工作簽>無工作簽 的鄙視鏈,而主要是看申請者的工作能力。在同齡人競爭這一點上來說,北歐的留學生(競爭者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和中東)顯然要比英美澳小很多,所以機會也會大一些。

身邊大多數KTH畢業留下工作的同學畢業後都去了愛立信,華為,沃爾沃,斯凱孚等跨國公司。所以只要自己努力,還是有機會的。

還有一個給女生的福利:和中國女生在工科崗位待遇不公相反,因為瑞典極力追求男女平等(其實已經發展到了歧視男性,手動哭),而讀理工的女生比例很低,所以工程師崗位對女生要求極低。讀工科的女生比男生找工作要容易。

在工作方面,理工科相比人文學科要容易,核心就在語言和文化背景。其實在歐洲大陸國家工作,如果不會當地語言,找工作的難度會比會當地語言要大得多。當然找工作也需要看經濟形勢,如果形勢好,那麼即使語言偏弱,可能也比較容易,我在瑞典的時候就有整個班的中國人幾乎畢業了都被一家公司包攬的情況。但也有經濟形勢太差,導致整一屆中國學生都沒有工作的情況。但是,只要能夠使用當地語言(全職學習估計要1年),理工科的找工作都非常容易。

論當地生活:瑞典的生活還是比較簡單的。我自己留學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努力學習+努力旅遊,在第一年就差不多把歐洲玩遍了。生活的選擇可能個體之間差異會比較大,有的人喜歡靜靜的自己在家,有的人喜歡和中國人一起聚會,有的人喜歡更多去體驗異國文化。對於最後一點,相對於北美中國留學生基本上就自己扎堆的情況來說,在北歐相對簡單一些。由於歷史原因,英美澳等國家由於移民眾多,已經形成了各國移民各自扎堆的情況,社交上的交叉相對比較少。而北歐國家由於移民和留學生太少,有時候不得不去融入異國文化。而當地人對於移民的接納程度也相當高,雖然要做到及其交心這種程度比較難,但是經常一起玩什麼的沒啥太大問題。而且北歐人的英語說實話比英美澳容易懂,因為非母語,所以說的比較慢,發音很清晰,對於英語起步者非常有利。關於當地生活成本,很多人覺得北歐特別貴,其實也是個誤解。之前也提到,兩年15w~20w之間差不多夠了。對於普通的留學生來說,成本最大的是房租,斯德哥爾摩的學生房房租比倫敦香港紐約等便宜多了。在吃飯上面,如果自己做飯,花費甚至不會比國內高太多。北歐消費高主要體現在人工成本上,所以如果是涉及到人工成本的,比如去餐館吃飯,找人裝修,打掃衛生啊,打車啊各種就會非常貴。當然,如果要到處玩玩玩買買買,那就更難計算了。

總結來說就是瑞典留學優點是成本低待遇好,就業相對容易,缺點是留學生相對較少,所以日子可能會比較平靜,另外可能知名度不如美國高。

經常有人問我關於如何申請留學的問題,因為我自己有參與本系招生,所以就寫了一個帖子:

騰衝:在海外院校招生辦公室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騰衝:研究生留學擇校的時候,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各大網站發布的大學排名有參考價值嗎?


3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2
作者:方舟船長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64625/answer/79211081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是對兩位在KTH讀建築的童鞋的採訪

1. KTH印象:請用一張圖片表達你心中的KTH



KTH的標誌性景觀

子雨:自由且美麗

陳琪:溫和又認真

這是小組作業的時候,一天早上來到studio,看到我的隊友早早來到做模型,拍下的照片。KTH或者說斯德哥爾摩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雪白的,配上古老的紅磚建築和昏黃的燈光,會想起對聖誕老人的幻想。而且瑞典的小夥伴性格都很溫和,很友好並且很暖心,做事很認真,不急不慢的個性。



2. 為什麼當時選擇了KTH繼續讀建築?

子雨:

2016年申請的時候,主要申請的歐洲學校。KTH和東南大學一直有交換項目,並且很多老師也在KTH做過訪問學者,有較好的口碑。

拿到KTH的offer的時候,搜了一下系樓,發現archdaily

上面有介紹,看著它與眾不同的外貌,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覺得能在這麼新的樓里上課一定是很棒的體驗。


KTH的建築系樓

陳琪 :

後來在做作品集的時候去了東南大學考研的同學那裡,跟著他們一起去聽課的時候,有一位老師介紹KTH,當時覺得這所學校非常古典,很有歷史和韻味,這個比較戳中自己,於是就加入了申請,申請的時候其實很多事情是沒有想的太清楚的,目的性而不是很強,相對來說「往前走」這個想法其實是一支支撐自己的動力。

但是來到之後覺得真的是選對了學校也選對了城市。各方面都特別對胃口,所以留學兩年過得很開心。是一種幸運吧。


3. 可以簡單描述一下你心裡的KTH建築系的教學特點?和過去在國內受到的教育有什麼差別?

子雨:

KTH在研究生階段,把大量的教學時間和教學重點都投入在建築設計課程上。每人每年會自由選擇並以抽籤的方式分配到一個固定的studio,在studio里會根據老師的不同安排展開建築設計課程。studio的代課老師與學生們會建立非常親切的關係,他們的思想也會更多的引導學生們對於設計的深思。除去studio里的課程,每人還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seminar

課程。從學分的分配上也可以看出學校對設計課程的看重,每個學期共30學分,而設計課程就佔了24分。從2015年以來,KTH建築系取消了評圖的等級制度,改用PASS/FAIL的評分制,這對於學設計的大家來說,更加自由、更鼓勵同學們去做自己喜愛做的設計。當然這也要求自己要有一定的標準,不然只是混個PASS還是很簡單的事情。 和國內的區別,在我看來是沒有了許多似懂非懂的技術課程以及裝模作樣的必修課程,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去思考自己的設計以及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去。 


陳琪 :

個人覺得最有優勢的地方就是師生比。就是學生比較少,老師比較多。相對於歐洲其他學校來說,KTH的學生算比較少的,一共10多個studio,每個studio30人以內,有兩位老師,因此學生和老師可以做到很好的相互了解,老師就可以針對性的來了解你,針對你的建築觀來對你進行指導。我覺得這是北歐建築學校都有的特點,這點對於國外學習,我個人認為是很好的。

再就是課程安排。我們除了每周一節seminar課程之外,就只需要跟著studio的老師來做設計,就像我們本科時候的課程設計。所以壓力會很小,你可以傾注你所有的時間來完善你的設計(感覺這是本科時期夢寐以求的)。

老師特別注重個性化。我覺得這可能是北歐人的一個特點。老師鼓勵每一種設計方式和出發點,不會做強制的要求,就連最後的出圖板式也都可以很隨意。自己選過兩個studio,感覺老師的觀點都是,只要你能感動你自己,你的設計是有邏輯的,那就沒有問題,然後老師就會根據你的特點,來幫助你更好地完成你的設計。



注重表達的邏輯性和每張圖存在的意義,這個是我覺得跟我本科不太一樣的地方。本科時候出圖會有標準的平立剖,堆很多的分析圖。但是來KTH之後,出圖注重每張圖的意義,到底想表達什麼,有沒有存在的意義。如果軸側圖表達的更準確那就可以不要平面,沒有任何圖是必須要畫和必須存在的,只有你想要表的東西才應該出現。

4. 能給大家介紹一下KTH建築系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分類嗎,你是屬於哪一類的課程?課程內容是什麼?

子雨:

除去做畢設的那個學期,其他學期都是先由兩周的orientation course作為開始。orientation course的主題每年都會做變動,一般都是小組合作的模式,讓大家相互認識、熟悉、適應即將開始的新學期。接下來就正式進入自己選擇的studio進行學習,而這個studio一般情況下是持續一年的。在studio的學習會配合seminar課程進行。seminar課程每個學期可以重新選擇,並且每個學期開設的seminar課程也會有所變化。

一般情況下,每年會有10個左右的studio供大家選擇。整個年級沒有統一的題目,教學內容主要看每個studio老師的不同安排。在我看來,選studio的課題與選自己喜歡的老師同樣重要。自己第一年選擇的studio8,今年選的studio4,對於其他的studio的一些情況也大多是道聽途說,並不客觀、詳細。到目前為止,基本固定的是studio1『full scale』一個研究木材以及會有業主的studio,大家會參與到一個小的summer house的設計、搭建的完整過程中。studio3 由Johan Celsing主持,對北歐建築史有所了解的一定會知道他的爸爸Peter Celsing,他傳承了爸爸在建築上的成就,是當代瑞典非常有名的建築師。至於他的studio我不甚了解,但他的seminar course關於建築細部和建築賞析的課程,卻是值得一上的。雖然新派老師會詬病他的傳統、學院派,但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文化底蘊的積累和優雅、從容的氣質。 

Studio4的主題是關於『building in extrem conditions',也是我今年所選擇的studio。我非常喜歡我們studio的兩位老師,一位是來自瑞典的女老師Charlie,一位是來自義大利,但「嫁到」瑞典多年的男老師Ori。他們性格相去甚遠,Charlie除去教學主要在從事研究工作,對於時間把控更有條理,對於學生也更溫柔,對待學生更像是媽媽的角色。而Ori身上有脫不掉的義大利人氣質,熱情、爽朗、愛憎分明。Ori雖然年近古稀,但思維活躍而開放,這從他的語速中可見一斑,他說話似乎都不用換氣與停頓,稍不留神就再也跟不上他的思路了。他對學生也會有十分的偏好,或許有一個學生從來不來上課,但他喜歡他的設計風格,那他會毫不吝嗇的表達對此學生的偏愛。他對自己不喜愛的設計也會強烈表達自己的不滿,這也是有部分學生並不喜歡他的原因。但設計不是討好,他非常支持真正思考過、有自己想法的設計,哪怕與他的想法大相徑庭也無所謂。Charlie和Ori也經常在各種場合「鬥嘴」,最後誰也不能說服誰,但都笑笑說"I disagree, but respect",也是非常有趣的場面。

下面是在studio4 的第一個project,持續了一周時間,其中還有一周去了赫爾辛基

study trip。一個小小的football clubhouse,但卻非常有趣。








Studio8 一直在探討sustainable design的問題。我16-17年選擇了studio8。那年老師更換了題目,但後來又換回了原來的題目,會去巴西study trip。但據說老師18年合同到期,這個studio也就解散了。關於其他的studio我知道的不多,也不在這裡隨意評論了。


陳琪:

KTH建築系教學很簡單,就是分為10多個studio,每年會有一個兩個的變動。每個studio的老師來決定本studio的教學模式和研究方向。然後就是一個seminar課程,每周一次課。

每學年開學都會有所有studio的展示,然後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studio,接下來的一年你就跟著自己的老師做他安排的課程設計。大部分的studio都比較古典,個人覺得可以說是偏向文脈化建築藝術化,研究的東西不會特別的前沿,做非線性的很少,只有一兩個。

而且每個studio會同時接受研一和研二的學生,也就是他們的大四和大五。我第一年選的studio主題是DOUBLE,這個詞我自己總結來說就是:相似性,複製性,傳承,但是又具備了自己的特點的建築。學習的時候老師會帶我們暴走城市,去尋找打動自己的一些建築空間,還會深度研究一些建築立面。然後把它們做成模型並且畫成圖去感受。有的是大型的空間節點,有的是很小的空間碎片,就像一個門廊,一個樓梯。然後老師會要求我們用自己學到的東西,來完成一個設計。並且我們studio的兩位老師,大教授不僅是建築師,還是瑞典一位藝術家,她的先生是一位詩人,父母是畫家,所以她觀察事物的出發點會比較偏藝術化,經常用畫作來闡述自己對空間的理解。

第二年選的studio是關於木結構的,wooden highrise。兩個老師一個來自義大利,一個來自瑞典。但其實老師也並沒有強行要求說做的設計一定要是木結構,但是我們自己會自覺地往這個主題的方向發展。這一學年,第一個學期整個studio一起做課程設計,後面一個學期我們畢業生做畢設,研一(大四)的學生做競賽。課程設計我們做了兩個,第一個是為期四周的小型足球俱樂部,老師用這個設計來了解我們的喜好和做設計的方式,方便老師因人施教。第二個設計師分組做小城市設計(瑞典對於城市的概念會比較小,可能規模相當於我們一個村的面積),由老師來分組,老師分組是根據第一個設計的成果,來搭配各個小組的同學。設計過程中義大利老師會不停的抓邏輯和進度,瑞典老師會幫我們思考一些細節的問題,最後設計成果我們自己也樂在其中非常滿意。在和瑞典同學組隊的過程中,其實學到了比單獨做設計更多的東西,很多時候和瑞典同學交流,才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思維模式真的會有這麼多的不同。

說到畢業設計。KTH的畢業設計為時半年,並且特別自由。說它自由是因為課題全由自己定,你想做什麼,想研究什麼,任務書怎麼定,基地選在哪兒,都是你自己決定。應該是進入建築以來最自由最個性化的一次設計了。但也因此會比較難,因為你要思考,你真正喜歡的東西是什麼,或者你真正的職業追求是什麼。只有想明白了,你才可能支撐自己完成這個半年的畢設。畢設期間,我的老師就作為一個幫助你完成你的設計,催促你抓緊時間的角色。

5.聊聊在KTH期間最欣賞的一個設計吧~

子雨:

印象深刻的作業是18年studio4,研究生一年級對混凝土的研究,持續時間約兩個月,要求是做一把椅子,需用混凝土製作1:1的模型,並對人體尺度等進行了研究。雖然是一個常見的課題,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著實很驚艷。敢於嘗試、任何想法都會受到鼓舞,並且即便只是通過自己的雙手,也可以將其實現。




陳琪:

分享一些平時拍攝的很喜歡的模型。


<img src="https://pica.zhimg.com/50/v2-9b0d141e165376cf3f159ffa3b3b89f9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415" data-original-token="v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a.zhimg.com/v2-9b0d141e165376cf3f159ffa3b3b89f9_r.jpg?source=1def8aca"/>

城市空間碎片化研究

觀景空間設計

在KTH老師也會很提倡學生做模型,概念過程或者表現模型。第一個選擇的studio,老師甚至要求,只看模型和手繪還有技術圖,不接受渲染效果圖。

所以感覺同學們的模型會很精緻並且很好的表現自己的想法,模型伴隨著整個設計過程而演變。很多時候感覺同學們的模型本身就是一件藝術設計作品,而非只表達建築設計。而好的模型製作出來也會帶給設計更多的靈感。


6. 現在回首國外留學的時光,可以具體說說這個專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你最喜歡的是什麼方面?

子雨:

出國到處走走,那些好看的、照片里的、文字里的場景變成現實,出現在自己面前。有機會親身經歷,把他們變成自己的記憶和感知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收穫。或許兩三年的時間很短,但這些記憶和經歷卻會對以後的生活態度、工作目標等各個方面產生影響。最喜歡國外的自由,可能是課程並不太滿給自己一些閒暇的時間,有機會出去多走多看,也有機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物。


陳琪

個人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對自己的自信吧。自信體現在很多方面。對於專業來說,由於老師教學態度的幫助,老師會站在和你平等的一個位置上與你真誠的交流,而且特別注重每個人個性的發展,不會輕易否定任何人的想法,這些會讓你覺得自己的思考和做的研究,都是有意義的,都是必要存在的,增加了很多自己對這個專業的熱愛。對於交流技能來說,因為KTH主要是瑞典同學和歐洲學生,文化背景差異大,剛開始交流起來會感覺思維模式差別很大,很多東西不能相互理解,但是因為KTH經常會分組一起做事,交流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更加能理解別人的想法,對於自己的交流和理解能力也更放心。

而我最喜歡KTH的,也是老師們對待學生的態度,教學古典,但是又很開放包容,接受任何的想法和思維。因此也看到同學們做的設計,絕對不會出現在本科時候,同一個課程設計好多類似的想法和方案的情況。 

7. 在KTH的建築教學裡,方法論和價值觀里最值得批判和反思的是哪些地方?

子雨:

自己很喜歡這樣放養、自由的教育。但什麼事都有雙面性,自由過度會面臨渾渾噩噩度日的危險,也面臨「高額學費性價比過低」的問題。但與其一味的打壓、逼迫,我自己倒是更喜歡鼓勵式教學,做事也更有熱情、更能聽得進去老師的教誨。


陳琪:

可能KTH會比較培養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還有對自己職業規劃的一個思考。而對於專業技能的培訓比較少。


8.對學弟學妹們的留學KTH建築系建議是?

子雨:

關於學校網上有各種各樣的介紹,但學校是一方面,城市和國家也是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喜歡安靜,喜歡金髮碧眼大長腿,不沾染一絲煙火氣的斯德哥爾摩是你的不二之選。







附上幾張斯德哥爾摩靚照,版權由大雷打雷所有

也有許多學弟學妹問到在這邊找工作的問題,而自己也在這個問題里掙扎著。如果想要留在瑞典工作生活,確實是需要瑞典語的,雖然瑞典人的英語非常好,但工作還是接觸到的瑞典語偏多。而留與不留,來了這裡自己的想法或許會改變,所以現在的決定不如留在心裡,來體驗一番再重新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吧。


陳琪:

KTH是一個很自由但有很古典的地方,思想自由,教學自由,時間安排更自由。所以需要你自己有自己的時間安排能力和自控力。我感覺這裡可能並不是一個可以集中提升你專業技能的地方,但是是一個讓你重新思考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建築,喜歡什麼樣的建築的地方。也是一個慢慢認識自己的地方。如果你喜歡慢慢做設計,喜歡北歐設計偏愛的細節和人文,那我覺得KTH是個好的選擇。北歐的學校多多少少都有這種氣質。

(轉載請註明)

4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3
作者:Shirley學姐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64625/answer/91401514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學姐我最近分享完了挪威一些不錯的學校的近況,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看北歐五國的另一位--瑞典。

Shirley學姐今天為大家邀請到了在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就讀物流專業的的Rita同學,今天TA會和大家分TA選擇瑞典的理由以及解答申請上的問題,希望能給有留學瑞典的同學⼀些幫助,如果對瑞典留學有興趣的同學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Välkommen till Sverige (welcome to sweden)


瑞典下午茶Fika


About me 


Hej! 典型的瑞典式打招呼方式向大家問聲好。我是Rita,現在在瑞典皇家理工(KTH)就讀碩士。時間匆匆,來瑞典已經將近一年了。回想從去年開始申請研究生,諮詢了老師以及學姐學長的相關建議,最後順利拿到學校的offer,踏上10多個小時的飛機飛往歐洲最北部的一個國家,到現在,經歷了學校的各種新生派對,認識各個國家的朋友,經歷了團隊作業和考試周。終於有時間坐下來,跟朋友來一杯Fika(瑞典式約飯,當然這裡不是約飯,是約咖啡),把自己申請的經歷分享給大家。

國內高校大體上分了幾種,985,211,985&211,雙非一本,以及非一本高校。雖然國外高校,比如瑞典,大學與大學之間的差別沒有特別明顯,但是越來越多的海外高校我們在申請的時候對本科院校開始有一定的要求。我本科院校屬於雙非一本,在KTH認識的中國同學中,我發現985,211 占絕大比例。所以在慶幸的同時也意識到,學校在看重院校背景的同時,你的專業,你的社會實踐,還有你個人的軟實力都是拿到offer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在本科期間,我通過學校項目,在瑞士實習了將近一學期。說來也有些戲劇,我去了瑞士實習,最後在瑞典留學。瑞士和瑞典除了名字相近,在社會福利以及國民幸福程度在世界都位居前列,除此之外,並沒有太大聯繫。但對於我來說,瑞士的實習經歷可以算是我申請成功的一個加分點。

畢業之後,我選擇gap一年,在一家加拿大的公司做和我本科專業相關的諮詢工作,位居上海。工作經歷幫助自我定位市場,市場在我的行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一年的工作經歷雖然沒掙什麼積蓄,但是對未來的定位更加明確。我再申請的時候發現,你對你的未來的項目方向越清晰,你的動機信往往更充實,更容易突出你的目標明確。

WHY SWEDEN 

瑞典留學生說多不多,但是走在街上也會常常聽到有人在說中文。大家選擇瑞典的理由有很多。總結下來分為幾種:



為了來瑞典而來瑞典留學 
院校/項目符合個人期望 
瑞典工作機會相對較多並且國際化
想出國看看,鍛煉自己同時提高英文

在我看來每一種選擇都是一個很好的理由。明白自己出國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啊幫助我們能夠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國家,或者院校。

ABOUT SWEDEN 

瑞典領土面積位居歐洲第五,人口接近1千萬。領土緯度跨域狹長,首都Stockholm位於東南部,北部城市Kiruna已經位於北極圈內,南部城市Malmö跟波蘭隔海相望。


瑞典大城市分布圖


瑞典的官方語言是瑞典語,但是英語的普及率很高,並且大多數人的英語水平都很高。瑞典在一戰和二戰中都未參戰,領土平靜超過200年。 


非英語國家英語普及率排名,2019

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EF_English_Proficiency_Index

與此同時,瑞典國內致力於發展人權,性別平等,宗教平等,以至於當今瑞典的社會的文化發展程度位於世界前列,包括男女平等,不同性傾向群體平等。瑞典語有一個詞稱為Lagom, 大致意思就是指大多數瑞典人在社會生活中的態度--不要太好也不要太差。 


瑞典在追求平等的一些歷史裡程碑事件


瑞典作為一個高社會福利國家,政府致力於提供高福利並且滲透到方方面面。但是瑞典的高福利並不僅僅限制於瑞典公民,如果你在瑞典居住超過一年,那麼你就可以申請瑞典臨時居留卡,你會得到一張瑞典身份證。這張身份證能幫助你享受很多瑞典公平的同等福利。比如基本的醫療保障,免費的牙醫就診(23歲之前),免費的瑞典語課。

北歐國家的消費水平相對於歐洲來說都較高。北歐五國,挪威最高,其次丹麥,然後瑞典跟芬蘭,跟當地的工資水平成正比。在2012年瑞典高校開始收學費之後,國際留學生人數明顯減少,但奇怪的是中國留學生的人數反而增加,可能相對美國,澳洲相對費用會低一些,同時北歐的高教育水平開始受到出國人群的關注。

瑞典的學費根據學校和專業而不同,社會科學和人文類學費相對較低,工程類處於中間,建築和設計類學費偏高。



社會學和文科類:6萬~8萬/年
工程類:9萬~11萬/年
建築和設計類:14萬~20萬/年

匯率:1 SEK=0.73 RMB

來源:https://studyinsweden.se/plan-your-studies/fees-and-costs/

瑞典的生活費也是根據城市,以及個人的消費水平變動。瑞典的貨幣是克朗,近年人民幣相對克朗增值,所以也一定程度減少了生活費相對以前的支出。官方的瑞典生活費用8370克朗/月,大概人民幣6200/月。


瑞典平均生活費,2019

來源:https://studyinsweden.se/life-in-sweden/cost-of-living/

總體來說,瑞典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福利,人文福利上政府都盡量去滿足公民的選擇。同時社會高度發達後也會有自己的特點,比如瑞典人的獨立性(individualism)遠遠高於世界平均值,瑞典人不需要贍養父母,人與人之間要求獨立的空間。

瑞典的夏天是瑞典最好的季節,20幾度的平均氣溫,早上五點到晚上十點的超長日照時間。仲夏節,小龍蝦派對,各種有趣的夏日活動。瑞典有一條法律,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大自然,所以夏天是探索自然的最好時間,登山、遠足、游泳都是典型的夏日活動,森林裡的藍莓可以在遠足的時候採摘作為小甜點。而冬天就相反,從11月開始天黑得很早,3到4點天就黑了。12月2點到3點天就黑了,甚至更早,這也是為什麼蠟燭在瑞典的消耗量領居世界。聖誕節是瑞典的新年,街上會售賣熱的紅葡萄酒,街道上到處會是各種燈光,其實冬天也比較浪漫。


瑞典夏日海岸線

瑞典八月的小龍蝦派對

那麼我認為,瑞典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如果你在尋找:



高教育質量
相對平等的機會(工作機會,社會福利)
高英語普及率
優美自然風光
獨特的社會文化WHY KTH 

瑞典社會強調平等,所以瑞典本土大學之間並沒有像國內一般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是在世界排名中,瑞典高校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對於國際生來說,選擇高校的時候世界排名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你回國就業的前景。

我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回國就業這一個因素,所以在瑞典擇校的時候考慮的高校基本是世界高校排名較前的並且在國內有一定知名度的。QS排名更偏向研究生和國際生方向,所以我主要參照QS排名。


瑞典高校世界排名


來源:https://www.study.eu/best-universities/sweden

KTH的主校區位於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可謂條條地鐵直達。校園是十六世紀的紅磚風格,整個校園充滿著復古的建築風。

KTH 主校區


作為瑞典頂尖的理工學校,就讀於瑞典皇家理工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學校對學生的支持,包括學術,生活,以及工作。瑞典三分之一的工程師畢業於KTH,也使得KTH擁有強大的校友資源。學校提供的支持包括但不限於:



語言支持

英語授課的學生學校前期有免費的語言班,後期學校提供瑞典語的免費學習。如果有英文有關的問題,學校圖書館有專業的老師提供英文的幫助。學習不公的工作日有語言café, 提供不同主題的語言交流主場,當然其中有中文。學校還有language tandem或者,可以找到想學對方母語的兩個小夥伴進行語言幫助。



Career支持

學校定期會有公司宣講會,同時會有不同的公司來學校舉行lunch seminar。學校有Career中心,幫助你修改CV或者解答找工作方面的疑惑。學校內部還有專門的職業發展類的社團,幫助擴展職業方面的認知。



學術支持

任課老師提供單獨時間答疑,同時可以根據你的需要跟老師協商。KTH會有很多小組作業,學生需要在Lab完成作業,Lab會有該門課的助教提供幫助。



娛樂支持

最大的學生組織THS,定期組織各種活動。包括瑞典特色的晚餐活動,戶外活動。



其他

一些創新的觀念從高校開始。可能是一個活動,一個講座,或者一個小型的學生運動。


KTH 開學表演




TED 演講在KTHAbout Apply

瑞典所有高校的申請都是通過同一個平台申請——Admission university(https://www.universityadmissions.se/intl/start).通過這個平台提交你所有的申請材料,不同的學校的不同項目都會要求你提交重複的材料,而你只需要提供一次這些重複的材料,如果個別學校有特殊的材料要求,你會另外附上,同時其他的材料別的高校也可以看見。一次能夠選擇的高校是四所,並且要求你填寫第一志願,第二志願,然後錄取也是第一志願優先。如果你被第一志願的院校錄取了,剩下的學校也就不會有機會給你offer了。


Admission university 申請界面


那麼申請KTH大致有哪些流程呢?(2020年秋季入學)



首先需要填寫一個 online application (2020年1月15日前)
通過admission university 提供要求的材料 (2020年2月3日前)
通過admission university 支付申請費用SEK 900= RMB 657((2020年2月3日前)
Admission university 會在統一時間揭榜 (2020年4月3日)

那麼KTH 申請的大致材料需要哪些呢?(針對國內本科的申請人)



學位證書
畢業證書
本科成績單
語言成績 (雅思均分6.5,小分不低於5.5 )
CV
動機信(1頁)
2份推薦信
其他(作品集,某些課程要求及課程介紹)

整體感覺是作為理工院校,KTH比較重視你本科的專業是否能夠支持你繼續研究生的學習。畢竟KTH的本科生拿MATLAB當計算器用,所以在申請的時候,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課程要求,比如他要求你學的這門課程,我本科學了類似的但有些差別,所以你提供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去證明他要求的這個能力你是在學另一門課中學到了的。

Common question 

我在申請瑞典的時候爭對自己的要求做了一些研究,有幾個常見問題。

首先就是學瑞典語有必要嗎?看你要什麼。不學不影響你學習,交國際朋友或者瑞典朋友都可以,因為更多看你的personality。但是學了找工作會有幫助,包括全職工作和兼職。

學瑞典語難嗎?瑞典語屬於日耳曼語系

,介於英語和德語之間,語法跟英語相近但稍微多一點規則。發音可能R對於中文母語者較難,但是我也認識一些人不會說R也能交流。但是瑞典語比隔壁丹麥語和挪威語好學,學會瑞典語基本可以看懂丹麥語和挪威語。

瑞典好找工作嗎?首先作為一個外國人,肯定在國外找工作會比在自己國家找工作難。但是瑞典確實有很多的外國人在這裡工作,有的是難民,有的是移民,他們在這裡工作並生活。所以代表瑞典社會是願意接受外籍員工的。具體的難易程度就取決於個人的能力和運氣了,但是同時相對某些國家今年逐漸收緊的工作簽證或者以本國人優先錄用的原則,瑞典社會就業還是相對平等的,除此之外用好學校提供的資源也是很重要的。

Last but not least 

在瑞典的留學生活總體還是很愉快的,當開始可能會不習慣。但是時間久了,你會漸漸發現留學生活改變你的不單單是你會寫某一到題的代碼,而是你漸漸習慣獨立並且自信的去面對生活。去承擔壓力,去面對困難,同時更開放的思考問題,更意識到自己的潛力。這可能是你踏出自己的舒適空間會收到的另一番精彩。

當然在此之前,你的第一步就是要好好的面對申請過程,這是自我思考和反思的第一步,當然如果你需要幫助,也請毫不猶豫的來聯繫我們哦!

謝謝我們Rita童鞋的介紹,大家看的過不過癮?

怎麼說呢,還是我一直以來的觀點,留學是一種態度,是走向成熟的歷練,很少聽到因為出國留學而後悔的,卻聽說太多因為錯過留學的機會而遺憾的。只要你敢,只要你想,就有機會,而機會來了,就是你該把握的時候。所以,如果你看到了我們的故事受到了啟發,那麼加油吧!少年們!向你瘋狂熱愛的事情沖吧!

如果你還想看到更多關於專業,申請以及生活類的分享,請點個贊看讓我看到哦!有什麼問題也可以隨時留言cue我,也都會儘力回答的!

PS:現在這裡有一個歐洲留學大家庭等著你,需要的話可以cue我拉你加入,讓你的留學路上不孤單❤️


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就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27 贊同 · 6 評論回答

Shirley學姐:(特邀)留學路上,一路向北 ——挪威留學指南!17 贊同 · 3 評論文章

在哥本哈根大學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57 贊同 · 10 評論回答

Shirley學姐:在比利時留學,感受不一樣的精彩61 贊同 · 27 評論文章

5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4

作者:Ming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64625/answer/175743594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8年碩士入學,19年輾轉到荷蘭讀碩士第二年,在瑞典的一年是短暫卻難忘的。我所就讀的專業是EIT InnoEnergy的智能電網專業(SENSE)是一個雙碩士項目。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是EIT InnoEnergy眾多的合作院校之一,很多InnoEnergy的同學都可以選擇在這裡度過一年的時間。SENSE專業也是其中之一。不同於其他專業的是SENSE專業入口學校只KTH一家,所以SENSE的同學都是從這裡開始InnoEnergy的學習生涯的。

18年7月中旬從天大畢業拿到畢業證學位證回東北老家度過了兩周短暫的暑假,八月一號便早早地飛去了瑞典參加KTH為國際學生開辦的免費的語言班,課程開辦的目的就是以往能更好地讓以非英語為母語的國際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英語課程。我想著早一點去也能在正式開課之前安排適應一下生活,從北京飛到斯德哥爾摩,沒有坐過這麼久飛機的鄉下孩子一直也沒睡著,看著飛機在座位前面的小螢幕從北京飛過西伯利亞停到莫斯科再轉機去斯京(俄航的飛行體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在規定的日期到達瑞典,KTH有專門的接機大巴和同學送同學們去宿舍區,因為我選的宿舍就在主校區 (Teknikringen 68),所以在KTH的標誌性大門口就下車了,去了KTH Entry註冊領各種東西鑰匙然後發現自己找不到宿舍,走錯方向去了一個居民小區一對瑞典夫婦看我拎著大包小包一副「我迷路了」的樣子開車導航定位把我送到了宿舍樓下,下車跟人家使勁感謝,對方祝我留學順利(可能覺得這個孩子連路都找不到可能需要格外的好運啊哈哈哈哈),我扛著行李去了自己的宿舍,進門見到了之前只拿郵件和Skype聯繫過的室友(他有問我要過其他社交軟體的聯繫方式可是我用的他不用他用的我不好用):高高大大的西班牙巴塞隆納人Alejandro. 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會講西語發音所以叫他Alex. 他也來參加英語課程所以在同一天早一些時候抵達的,另一個室友因為不上課所以還有待半個月英語課結束正式開學之後才會見到,後來他來的晚上我和Alex去接他,紐西蘭人Robbie正式加入,我們三個男人的家就算正式成立了。我們三個也正好都是SENSE專業,所以課程和生活很大部分都重疊在一起,所以我的瑞典回憶更多是這兩個同為外國人的男生和我們的小圈子帶給我的。

KTH是所有SENSE同學的起點站,正式開課第一天大家首先開會介紹項目和項目在KTH的相關安排,其次當然還有必須的自我介紹環節,全部介紹完畢發現只有我一個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另外還有一個台灣女孩Cindy,兩岸問題也因此在日後我們同時出現的時候常被提到 ),接著就要開始上課啦!

在KTH的課程強度還是蠻大的,尤其第一個學期的大家每天約自習做作業忙課程項目,對於轉專業的我一開始還是有一些困難的,人生第一次會在考慮如果掛科了可該咋辦,我們集體學習的地點從KTH圖書館後來改為Q樓, (離宿舍更近人更少還有配有電腦,Q樓地下據說有當年為了與蘇聯對抗建的瑞典第一個核反應爐,如今已棄用)。InnoEnergy還在考試和作業的間隙,安排整個專業的同學去法國和西班牙參觀第二年的兩所出口學校,另外還去波蘭AGH科技大學參加了為期一周的電能質量課程,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會覺得這一整年都過得非常充實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我們跟同為InnoEnergy專業(Energy for Smart Cities)的兩個鄰居女生,一個美國女孩還有一個義大利女孩關係越來越好,此外Alex在一起已經十年的女朋友也從西班牙搬到我們的家裡,六個人的小團體就齊全了,我們自稱Cool Party Girls, in a cool party world.

除了學習做飯交朋友我們還一起旅行,跟專業里和其他InnoEnergy的同學一起約從斯德哥爾摩坐船穿過波羅的海去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後來冬天的時候又約去了一次拉脫維亞首都。自己飛去過馬爾他,英國(愛丁堡和倫敦,英簽好貴有點肉疼),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還有比較近的丹麥。臨從瑞典離開的時候又跟sense同學一起租車在挪威和冰島一起公路旅行(在歐洲家裡憋了一年了現在回想起來像是另一個人的人生了一樣)。

整個SENSE專業在2018年,只有我一個人來自中國大陸,這樣的比例在英美加澳是幾乎不可能遇見的。大家也常常一起學習和出行,不知不覺地我開始跟西班牙和拉美的同學們學習西班牙語,一年半的時間過去後我的西語水平不知不覺跨過了只能唬人的階段變得能夠進行一些基本的對話。

除了學習之外,在瑞典的一年與過往二十年的生活還有許多的不同,開始嘗試著自己做飯,學著在家裡做中餐招待同學們,去更多地與大自然接觸,有規律的飲食和健身,在冬季享受下午兩三點的夕陽,在夏季曬幾近午夜的陽光... 現在偶爾還是會想,如果能再重來一遍也不錯。

另外工作了以後發現KTH在歐洲聲譽還是很不錯的,理工專業出身的歐洲同事基本都有聽說過。現在在荷蘭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有一次和一個瑞典同事說起在瑞典的生活,我說我唯一會的一點瑞典語就是說KTH的瑞典語名字,跟她說了一遍她竟然沒聽懂,可能我的發音和對那一整年的記憶一樣,逐漸變得模糊了吧。


6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4

皓皓:


東南大學駐KTH校友會歡迎你,如果不是東大的,也歡迎來玩

已經到斯京的歡迎來kista郊區j樓蹭飯

—————————————————

現在蹭飯要來瑞士了(捂臉


7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4

Xiaoying:


強烈建議KTH留子,KTH郵箱轉發Gmail。

碩士畢業已經兩年半了,還是在用kth帳號註冊免費Intellij Ultimate,登錄O'reilly下載文檔。真的很方便。

8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4

作者:zwdtc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64625/answer/14744496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人在Uppsala KTH 和德國的TU berlin都有學習交流的經驗。這裡主要來說說KTH的。

額, KTH作為瑞典比較好的一所理工科大學這個毫無疑問,個人感覺和CTH差不多的檔次,只是各有側重罷了,KTH的電子,通信,晶片//chip比較牛逼。CTH的能源,強電,自動化比較好吧。我在ICT學院上過半年的課,主要學習的是嵌入式硬體方向。雖然有一個學期的課程,但是其實沒有幾門課。上課的老師良莠不齊,BTW,ICT學院的中國老師很多,從而導致的中國來的PHD學生很多,所以在各種課上都能見到。每門課的實驗部分其實很不錯,每個實驗都是循序漸進,能學到一點東西。當然,lecture本身的好壞和lecturer本身的水平有直接關係。課業壓力不是很大,中國人只要花點時間,最後的成績都還不錯。總結下來就是:選課很重要,自學更重要,只要不偷懶,高分等你拿。

相比於Uppsala,KTH在斯德哥爾摩,中國人一般簡稱斯京。斯京作為瑞典乃至北歐最大的城市,課餘生活還是比較豐富的。各種各樣的博物館,演出,shopping mall, pub.尤其在夏天,格外的舒適,愜意。當然,冬天,你還是在窩家過吧!

PS:

1. 瑞典人英語很不錯,他們從小在美國文化的熏陶下,練就了標準的美式英語。國家親美,這個可以從排名里可以看出。

2. 畢業找工作看個人,理工科機會多,其他學科就看運氣了。

3. 國家發展高度繁榮,高福利,老百姓樂於享受生活,這點和國內相差很多,甚至和德國相差很多。

4. 冬天可怕的不是氣溫(當然也可怕),而是那望不到頭的慢慢長夜。所以,推薦滑雪!滑雪!極光!極光!


9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5

作者:su ya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464625/answer/5123229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ICT念過master的學渣

因為投申請之前沒有怎麼詳細的了解過學校和專業情況 所以負面感受可能較多

感覺並沒有什麼名校的感覺吧 老師水平參差不齊 帶課的博士生尤其 不過比國內許多老師的不負責任還是好些

也可能是和系有關 選過幾門EE的 覺得比我們系強好多 隔壁學tele的學霸也有導師獃著去德國看火箭發射什麼的

學生會組織的活動主要是喝酒(但人數最多的永遠是lan party) 中國學生的集體活動主要是吃火鍋打牌(我不是 浙大交換生 所以沒人帶我玩哼) 如果你喜歡孤獨那來瑞典就對了 冬天只有幾小時的陽光能讓大部分人悶出病來 (如果想去par就去dtu吧跟著ad一堆小廣告雪片般飛入郵箱 喂我還沒決定要入學呢阿)

去朋友的學校玩回來 感覺校園比uppsala lund的都要小很多(人家是城欸怎麼比) 硬體設施個人感覺不如delft 跟utm epfl什麼的就更別提都是淚

畢業以後在當地找工作的時候 因為sthlm到處都是kth畢業生所以也沒什麼優勢

回國以後面試的時候會被問諸如 為什麼去瑞典上學 這個學校水平怎樣 是不是那裡的巧克力特別好吃之類的問題

也有很多好處啦 硬體設施其實也還不錯 比如ICT這邊有流片的實驗室 想創業的可以去蹭經管院的孵化器項目什麼的 另外大城市裡可玩的多 另外畢業典禮跟諾貝爾發獎在一屋裡算不算優點...

最後說當初為什麼去 因為不要錢唄

哦還有ee樓下的reactor很好玩 入學之前在家打小鬍子的時候選瑞典科技組還有kth呢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4-12-26 22:55

我們在瑞典留學:


有 夢 想 的 人 都 會 關 注
可 能 是 最 懂 北 歐 留 學 的 一 群 人

丨NO.080

哈嘍小夥伴們,我是悅悅,是18年秋季入讀KTH的新生,想把開學這段時間的一些經歷記錄下來,一方面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同時也能用文字記錄下這些美好的回憶。


#我的北歐情緣#

我其實對瑞典這個國家並不陌生。我的本科大學是和芬蘭某高校有著2+2的雙學位項目,我大學的最後兩年是在有著「千湖之國」之稱的芬蘭度過的。在這兩年里,我曾多次來到瑞典遊玩,慢慢的也愛上了這個國家。



我本科期間有一門課需要來斯德哥爾摩的一家公司參觀調研,課後之餘我們幾個同學逛遍了斯京城區的大街小巷。這個瑞典的第一大城市充滿著古典美與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的風情,不僅能感受波羅的海的冷與暖,也可以欣賞到北歐式的優雅與魅力,更可以看到現代都市的科技與文明。


當時,我就想以後要是能來這樣一個城市生活和學習該多好啊。



這張圖片是我今年8月離境等機前拍攝的,雖然國航乘坐了很多次,但是這次是一個新的終點。


#KTH的初印象#

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暖心。雖然我知道瑞典有很多大學都會在機場迎接新生,但是當我取到行李,推開機場出口的大門時,KTH的接新生大巴車一下子映入眼帘,當時非常的暖心和有歸屬感。


▲圖片來自官網


#在KTH的一周#

KTH的新生活動非常的多,不過由於我們專業的課程壓力比較大,只好沉迷於學習。這些活動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學典禮,開學典禮是在有著百年歷史的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行的。整個建築非常有歷史沉澱感,觸摸著每一塊石磚,彷彿在觸摸著這座城市古老的身軀。

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諾貝爾獎晚宴就是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行的。光榮與遺憾共存,讚譽與輕視同在,許多獲獎者的名字因為時間久遠幾乎被人們淡忘了,但諾貝爾獎本身及見證其歷史的市政廳卻至今備受矚目。


我的宿舍區名字叫lappis,離學校還有有一段距離,每天需要乘坐50路公交車或者地鐵上下學,所以在這裡也不得不吐槽一下,大城市的房源真是太緊張了。(非常羨慕其他城市騎車或者步行上下學的同學)


▲學校門口地鐵站

我的宿舍區位於瑞典國家歷史博物館附近,這裡環境非常不錯,周圍有大面積的草坪和林蔭道,非常適合愛運動的同學們。



作為歐洲頂尖學府,世界百強名校,也是瑞典最古老的理工大學,KTH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在這裡可以結識很多其他國家的小哥哥小姐姐們,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可以交匯在一起,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體驗。



#一些感悟#

KTH的入學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希望自己在這兩年里,不僅在學業上有所收穫,也希望能更好的感悟和體驗瑞典文化生活。如果可以的話,我今後也會將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這個平台上分享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北歐,來到北歐。


最後,謝謝小夥伴們的閱讀,歡迎來斯京玩哦!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