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riet:

KAIST2016級核工程碩士。
前言:
這個回答是好幾年前寫的,若與官網有出入,請以官網為準。
附:
學校申請主頁:KAIST INTERNATIONAL ADMISSION
百度百科連結:韓國科學技術院_百度百科
引
KAIST是大學,並不是研究院,因為學校里除了碩士、博士外,還有40%的本科生。不過在建校的前二十年多里,KAIST的確是研究院,那時候只招收碩士、博士。至於為什麼叫「韓國科學技術院」而不是「韓國科學技術大學」,可能是希望沿用傳統校名,或者是覺得「XXX院」逼格比較高吧(瞄一眼MIT)。KAIST在學校規模、專業設置、男女比例、國際排名等方面,都與中科大類似。
一些易弄混的機構:UST或者KUS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或者 Kore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技術聯合大學院大學),總部也在大田,是一個學位授予機構,為在韓國各個研究院求學的碩士博士生授予學位,組織結構上有點類似中科院;KIST(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總部在首爾,是一家相當厲害的研究院,歷史上跟KAIST分分合合,淵源頗深。KAIST、UST、KIST彼此各自獨立,並無從屬關係。
排名方面,雖然「SKY」聲名赫赫,但在國際四大排行榜中(QS,THE,ARWU,USNEWS),首爾國立大學、KAIST、浦項工大(POSTECH)基本穩居韓國前三。比如在2017年的QS排名里,KAIST位列世界第41名,在韓國僅次於首爾國立大學(第36名),身後是浦項工大(71名)、高麗大學(90名)。在韓國國內影響最大的中央日報大學排名中,KAIST和POSTECH曾經很長時間佔據前兩位,且分數遙遙領先,後來由於這兩位幾乎只有理工專業,純屬bug,於是近幾年這兩所學校就消失在中央日報綜合排名表裡。值得一提的是,KAIST建校距今還不到五十年(1971年建校),未來應該可以更進一步。當然,排名什麼的看看就是,沒必要太較真,我也從沒覺得KAIST是世界前五十的高校。
在韓國,KAIST是如同清華般的存在,每年招收的學生很少很嚴格。然而在中國,KAIST並沒有什麼存在感,我認為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KAIST主要的專業是工科及理科,而中國的理工科學生出國的首選肯定是美帝,然後是腐國和德國等歐洲高校,或者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洲、中國香港等,很少有人會考慮來韓國學理工科,因此在KAIST就讀的中國學生很少,甚至比越南學生還少。校名也是原因之一。我回國開會時,遇到一些國內的參會人員,他們很疑惑地問,韓國科學技術院是做什麼的研究院?親戚們會問,你們學校是不是和中科院差不多啊。。。另外,作為理工科大學,KAIST並不出產大明星及政府高官,這大概也是KIAST在中國存在感不高的原因吧。但在學術界,KAIST還是有很高的聲譽,基本同領域的學者都知道。
總體上,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如果之後想去美帝或者其他地方讀博,KAIST是一個很好的跳板(KAIST有很多史丹福、MIT級別的 partner universities ,很多教授是美帝牛校畢業的);如果想在韓國工作,KAIST是相當好的選擇;如果想回國工作,相比於國內的上交、浙大等工科強校,KAIST並不算是最優選項,畢竟在中國的知名度不高,在國內發展也欠缺校友、師長等人脈。當然如果你想去現代、三星之類的韓企的話肯定另說。不過今後的發展最主要還是看自身的實力,學校只是敲門磚而已。一家之言,僅作參考。
在KAIST的中國學生
在KAIST的中國人,本科生10位,碩士生15位,博士生15位,教授、訪問學者及博士後15位,交換生10位。來來走走,這僅僅是份很粗略的估計。其中哈工大畢業的學生相當多,因為KAIST與哈工大的交流很多。有次聚餐,有人提議哈工大的站起來喝一杯,刷刷刷一大半站起來了。
獎學金
在獎學金這一方面,KAIST很土豪:給絕大多數學生(包括幾乎所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生,不管是韓國人還是外國人)提供全額獎學金,大致是免學費,每個月給一定的補助。補助方面,學校會給30萬韓幣,導師也會額外給一部分(數額不一,與老闆的慷慨程度、實驗室項目的多少、學生的個人能力有關),對大多數人來說足夠日常開銷,在這邊的好些博士生都買了車。
獎學金跟績點掛鉤,績點低於某個值,獎學金就取消了,延期的話貌似也沒有獎學金。據說獎學金取消意味著每學期要交一千萬韓幣(6萬人民幣)的學費。所以成績還是相當重要的。
學習
可能是因為大多教授都是在美帝讀的博士吧,在學制方面KAIST總體上與美國高校類似。一般碩士1.5-2.5年,博士3.5-5年畢業。
KAIST絕大多數課程是英文授課。教授基本都是從美帝名校歸來,或者在美國的一些國家實驗室工作多年,英語大多都相當好。有次一位MIT的老教授來做講座,講座開始前對著下面坐著的我們學院的一些教授,說著他們學生時代的一些糗事。
貼一下我們學院部分教授的學歷。

簡單說說我接觸過的教授。我碩士階段的導師,絕對的工作狂,對我們也都很嚴格,有時早上一睜眼就看到他已經給我發了好幾封郵件,那酸爽。但是他在學術上給了我相當多的指導,獎學金完全足夠我生活,時常帶我們吃飯爬山滑雪,贊助我參加多個會議,從不卡學生畢業,幫忙推薦工作等等。有個巴基斯坦學生生病住院了,他一周往醫院跑了兩三次。在我眼中他是相當合格的導師,而他現在也僅僅是一位普通的副教授而已。
客觀來說,東亞文化圈挺講究尊卑、地位,大多數韓國教授不太可能像歐美的教授一樣跟你做朋友。KAIST的教授大多很PUSH,放羊的那種老闆很少見到。不知道是因為我抗壓能力太強還是臉皮太厚,我接觸的教授們(包括我畢業後工作時遇到的上司)感覺都挺好。當然我也聽說過KAIST有些教授,要求太高,帶的學生延期好久畢不了業。不過奇葩教授哪裡都有吧(此處省略八百字)。對於那類只是想水個留學經歷和文憑的學生,我的教授應該算是他們眼中的變態教授了,建議去讀授課型碩士(並沒有黑MSC的意思)。
(評論區喬姐 @李玉喬 的教授就特別坑。讀研讀博教授真的特別重要,大家務必擦亮眼。)
KAIST的韓國生源很好,除聲譽、教授水準、獎學金等方面的原因,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就是免兵役。之前工作的研究院里有位前輩是首爾大學本碩博,他告訴我KAIST免除兵役很容易,而首爾大、POSTECH等高校很困難。他讀到碩士時才知道這件事,挺後悔的,因為他覺得他服兵役白白浪費了兩年多的時間。
由於KAIST裡面的韓國學生大多都是韓國最頂尖的那部分,因而競爭激烈,通宵趕deadline是常有的事,學習壓力挺大,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網上搜搜KAIST的一些負面新聞(此處省略八百字)。強烈建議,如果壓力太大,一定要跟導師說說,導師肯定會理解並幫助你。也要多跟家人朋友同學多談談。學校開通的心理疏導熱線,也可以試試。不過據我所知出事的都是韓國人,貌似外國人普遍心態好,大概是因為跑到異國他鄉來念書的人抗壓能力都很強吧。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要鑽牛角尖。
申請
以2018年的QS排名為例(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8),KAIST位於世界41名,身後有紐約大學、布朗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等。相比於那幾所學校,KAIST的申請難度要低很多。(在這份榜單中,雖然KAIST比那幾所大學排名高了些,但個人覺得KAIST整體上的實力及聲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還是那句話,排名看看即可,請不要較真。)
關於申請的一點建議:
教授決定權很大,套瓷是必須的(該怎麼陶瓷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建議在知乎上搜一下);
不要找中介(中介朋友轉發此回答時,記得刪除這句話);
無需韓語成績;
雅思6.5及以上;
GPA建議85分以上,80以下希望不大(除非生病等特殊原因,成績在80分以下的話,個人覺得不適合讀研);
申請截止時間大約是四月份(從時間的角度來說,如果申美帝失敗,KAIST是個不錯的備胎);
985加分(感覺KAIST還是有名校情結的,這邊的研究生大多是國內985高校畢業過來的);
競賽獲獎加分;
論文、專利加分;
會韓語加分;
有牛推加分;
一般來說,只要被錄取就有全額獎學金;
我當年沒有面試這一環節,但有些專業需要面試;
招生主頁:Admissions KAIST。
錄取與否也是要看運氣的,比如有些教授不願意招外國人,或者更傾向招歐美學生,又或者沒有funding等等。
以上僅針對研究僧,我對本科生招生情況不熟悉。這些是基於我六年前的申請經驗,若與官網的內容有出入,請以官網為準。
給個參考吧,因為問我的人太多了。個人覺得被錄取學生的平均水平大致是:985或者行業牛校,英語達線,績點、排名在保研邊緣,科研方面有一些亮點。如果與列出的這幾點都相差太多的話,不建議申請。當然凡事無絕對,可以試試。
生活
在韓國生活,很有安全感也挺舒服。食堂里,很多人直接把手機、錢包放在桌上上去拿飯(想起我當年上大學時被偷走的兩部手機);路上的汽車肯定會禮讓行人(想起有次在四牌樓旁的太平北路,一輛闖紅燈的大貨車擦著我的鼻子呼嘯而過);政府機構、銀行、學校、超市等地方的工作人員都很熱情且有禮貌,對比一下,哎,我就不對比了。這樣的對比還有很多。縱然如今中國的體量已遠非韓國可比,航空、軍事等硬實力更是甩開韓國一大截,但是若想得到類似的安全感、生活舒適度,可能還有好多年的路要走。
KAIST位於韓國中部的大田廣域市。大田是韓國第五大城市,也是韓國科技重鎮,坐落著數百家科研院所及學校。比如與我專業相關的韓國核安全局KINS、韓國原子能研究院KAERI、韓國核能協會KNS、韓國水力核電公司KHNP、韓國電力公社KEPCO、韓國聚變研究院NFRI等等,都在附近,交流很方便。
韓國離山東很近,氣候也與之類似。對於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回家挺方便,仁川機場到青島一小時,到北京、上海兩小時,到廣州、香港三個半小時。答主江蘇人,差不多每年回國兩次,每次10-12天。
KAIST硬體絕對一流。校區很新,各類設施都很齊備。學校與市區隔河相望,挺安靜(學生基本上都鑽實驗室去了,路上見不到幾個人),節假日會有很多父母帶孩子來玩。旁邊幾條街都是吃的,學校里有免費的體育館、健身房、網球場等等,白菜價的游泳館(人民幣六塊錢一次,不限時,一般情況下人超少),宿舍單人間或雙人間,空調地暖都有,二十四小時的熱水,免費的洗衣機,免費的校車,遍地的WiFi並且速度超快不限流量,冬天水龍頭裡的水是溫的,學校買下了各種軟體,80%的課程是英語授課...總體來說,KAIST非常適合科研和生活。
KAIST規模挺小,本碩博加起來一萬人左右(跟國內一些一屆就招一萬人的大學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因而人均可利用的資源很豐富。比如,宿舍充足、便宜且多為單人間或者雙人間;健身房總是稀稀落落幾個人;去教務處辦事基本不用排隊;有時游泳池就我和管理員兩個人(偶爾管理員偷個懶,就剩我一個人就有點恐怖了);在食堂吃飯除了12點前後,人挺少(有時會碰到一大群來參觀的小朋友中學生,那就換家食堂好了,反正吃飯的地方多的是);學校裡面就有個計程車站。
消費方面,與國內二線城市南京相比,吃飯、交通略貴,其它基本沒有區別,對於比較宅的人來說,差不多一個月兩三千就夠了。獎學金比較多的同學可以自費飄去世界其它角落轉轉。多發幾篇論文的話,老闆或者學校會贊助你去世界各地開會。我在兩年期間去過北京、加拿大、濟州島等地開會,其中光濟州島就去了三四次。
雖然不會韓語並不會對學習有多大的影響,但還是建議多學一些韓語,以提高生活質量。
畢業去向
從KAIST畢業的中國人,畢業去向主要分繼續深造和工作兩種。有在韓國工作的,也有回國工作的,也有去日本、歐洲工作的;去牛津、新加坡國立、哈佛、杜克、康奈爾、KAIST本校等等都有。客觀地說,KAIST提供了足夠高的平台和資源,之後的發展還是要靠自己。
我畢業後在某原子能研究院工作了一段時間,補充些關於在韓國就業的介紹。KAIST的韓國學生幾乎不用擔心就業問題,韓國各大公司、科研院所遍布著KAIST的校友,KAIST跟他們的關係也相當緊密,好多學生在畢業之前就被預定了。朝鮮族學生的就業情況與之接近。然而對於韓語不好的中國學生來說,情況沒有那麼理想,韓語不好會四處受限,融不進他們的圈子。當然也有很成功的(據傳EE有位前輩去三星工作了幾年之後去了大疆,月薪五萬+)。另外對於CS、EE的學生來說,回國工作應該機會更多、前景更好吧。
附一些圖片

畢業典禮建議不要缺席。看著漫天的禮花飄落,真的特別有儀式感。
校園圖片
(來自學校官網)




-------------------------------------------------------------------
後記
出國留學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漂洋過海之後,我們永遠都是少數族群,孤獨、彷徨等等情緒始終伴隨左右揮之不去。家的距離不再是一張汽車票,需要面對的是陌生而無法融入的環境。大家都很忙,趕項目,忙作業,背英語,找工作,想找到三觀一致、興趣愛好吻合的小夥伴,很難。
有一次跟一位博士後姐姐一起吃飯,她說她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總喜歡打開手機聽書,不然一個人呆在房間里靜悄悄的會感到壓抑、難受。我也常這樣做。這大概是所有漂泊在外的遊子的縮影吧。
離開韓國前,跟一些同學吃飯、道別。有人說我畢業很順利,有什麼技巧秘訣什麼的嗎?我苦笑著扯開了話題。我的畢業很順利嗎?二月初,也就是開題答辯前一個月,導師給我換了個課題,我一臉懵逼。之後各種翻文獻,向師兄們請教,實驗室人太多不得不跟有些鼻孔朝天的韓國人博士商量如何分配cluster的使用時間,調鬧鐘凌晨起來跑代碼。印象最深的是,答辯的那一周,剛好是我所修的一門課的課程設計截止時間,於是周四畢業答辯,周五課程設計答辯。那一周除了換衣服洗澡外就沒回過宿舍,睡在實驗樓下沙發上,五天加起來不到二十小時。很拼嗎?是的。但有些博士幾乎天天過著這樣的生活,而我僅僅是偶爾一兩周,何必自己感動自己?
我朋友圈裡都是一些歡快的吐槽或者放一些遊客照偶爾再秀一下恩愛,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浪得沒心沒肺、樂不思蜀、逍遙自在。然而那些負重前行的腳步,自己知道即可,況且好多人比我艱辛得多,也走得更遠。
那些你吃過的苦受過的委屈經歷過的失敗,從來都不會白費,它們都會化作養分,灌溉最初的夢想。但前提是,你不會被他們打倒。
朋友們,加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