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非在校生的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为17.1%。从2023年起,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曾一度升至21.3%,官方曾经一度暂停发布该项数据。
慕容雪村注意到,近一年来网络上的“呼喊式维权”增加,市民在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之后,无法有效透过司法制度去解决,“只能通过网上呼喊”。
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年轻人结伴自杀的案件增加,“官方也没有通报这些人是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但大概能够想像这些人是因为绝望、走投无路才会选择轻生。”
他指目前中国社会弥漫绝望与愤怒的情绪,当无法释放的时候。“假如那个人不甘心这样就死,那么他们会做什么?”
研究社会发展以及犯罪学的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钟华接受BBC中文访问时表示,过去在中国生活感到绝望的人部分会选择自杀。“社会边缘的人其实是会选择自杀,但是大家都不太关注。”
她指往年选择自杀的人群通常都是没有声息,惟当“个人式的恐怖主义”事件开始出现,由于事件有着公共性,导致传播力度广泛,“微信、微博、小红书传播得极快,他得到了这么大的关注,其他人本来想自杀的,就会想反正都要死,不如死得轰轰烈烈,多拖几个人下水。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平,就做了这种事情。”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生持刀伤人事件中,一封被指是21岁的徐姓犯罪嫌疑人的遗书在网上广泛流传,里面提及“这个世界需要被改变,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我宁可死也不愿再被压榨与剥削,我希望以我的死推动劳动法的进步。”BBC无法独立核实这段文字的发布时间和来源。
这种“报复社会”案件的频繁发生,钟华指背后涉及传播之后带来的模仿效应,“这部分人本来就绝望了,另一方面看到了一个模式,有一种模仿的效果。”她指这种后续的模仿效应在过去亦不罕见。
她也观察到今年类似的案件发生得更为频密,指往年在社会上处于边缘状况的人可能还存在一些希望,但伴随整体经济情况下行,“今年是格外的绝望,会有一种悲观的气氛,很大程度就是他们没有收入,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