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0篇帖子。
(轉載Yahoo新聞)揭開日本「米荒」的真相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7

2024年8月後的一段時間裡,日本出現白米短缺狀況,引發了消費者的極大擔憂。雖說這一時期原本就是新米上市前庫存減少期,但稻米批發價格也在上漲,創下了自2006年日本農林水產省開始調查以來,8月份稻米批發價的最高水準,直接給日本民眾帶來了「吃飯壓力」。儘管日本政府對此做出了一番解釋,但日本經濟產業研究專家山下一仁指出,日本稻米短缺的真相並不那麼簡單。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7

「米荒」為何而起?

超市貨架上的白米斷貨,價格也不斷上漲。然而,日本農林水產省並不承認稻米短缺。

官方解釋如下:在供給端,去年夏季的酷暑影響了稻米生產。在水稻抽穗期,持續的高溫導致米粒胚乳內部出現橫向裂紋「驚紋粒」,以及由於澱粉積累不足導致的發白、渾濁的「白粒」。這樣的米在流通階段會被篩選掉,因此造成精米出米率降低。在需求端,除了外國遊客成長外,還有稻米變得比麵包更加便宜以及南海海槽地震風險引發民眾囤積、搶購白米等原因。

但是,以上因素在稻米整體供需量中的占比可謂微乎其微,即使加起來至多也不過5%。問題的本質在於,生產和消費的這些細微波動,會對米價和供需帶來巨大的影響。這與糧食供求的特殊性有關。

人的食量是有限的,胃不是「無底洞」。如果產量增加,並試圖讓市場消化掉它們,那麼就必須大幅降低價格,這就是所謂的「豐收悖論」。相反,歉收則會導致價格飆升。另一方面,假如需求增加,農業生產也無法迅速跟上。也就是說,即使6月市場對白米的需求增加,要增產也必須等到來年9月。因此,生產或消費的微小變化都會導致價格大幅波動。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7

農林水產省隱瞞的真相

對於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日本農協,通稱JA)和農林水產省來說,供應減少、米價上漲是他們所希望的。反之,出於糧食供需的特性,他們唯恐哪怕是幅度很小的供應量增加而導致米價下跌,因而將供應量引導向一個較低水準。此次就是需求的微增和供應減少導致的米價大幅上漲。

此外,還有一個被隱藏的事實。去年的稻米收成指數為101,高於正常年景。然而,收成指數指的是單位面積產量(即「單產」)的高低,因此即使收成指數達到100,但若種植面積減少,產量仍有可能低於前一年。

2018年日本政府宣佈廢除「減耕」政策(即通過減少水稻種植面積,控制稻米生產——譯註),但這其實是安倍晉三政府的騙局。JA和農林水產省一直在以稻米需求每年降低10萬噸為由,持續推進減耕。去年的稻米產量從前年的670萬噸減少至661萬噸。也就是說,在所謂的酷暑造成減產之前,去年的稻米產量就已經因為減耕而減少了。

1993年日本也發生過「米荒」,許多人以為那次危機是冷夏造成的,但根本原因也是減耕政策。當時的潛在生產能力為1400萬噸,但減耕使產能降至1000萬噸。加之歉收,最終實際產量減少至783萬噸。但是,如果當時年產1400萬噸稻米,然後出口400萬噸,那麼即使遭遇冷夏,也可以保障1000萬噸的生產與消費量。現如今,減耕已使水田面積減少了4成,產量被控制在650萬噸左右。如果停止減耕,將多出來的400萬噸用於出口,那麼如果遭遇供不應求的情況,只要稍微減少出口量,就可以防止日本國內發生「米荒」。實際上,歐盟也面臨農產品過剩問題,但他們沒有採取減耕,而是透過出口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在歐盟,「米荒」就不會發生。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7

農林水產省為何不採取措施?

稻米通常在9月秋收後存入倉庫,逐步銷售至次年收穫季。今年8月後的一段時間裡超市白米斷貨,是因為正處於陳新白米的交替時期。然而,儘管明明在1年前就知道去年稻米產量遭受高溫帶來的損失,庫存有100萬噸稻米的農林水產省卻沒有採取任何應對措施,這是為什麼呢?

從前些年開始,JA和農林水產省就一直在指示引導農民進一步減耕。日本全國農業合作社聯合會(簡稱JA全農)與批發商的稻米交易價格從2021年產稻米每60公斤1萬2804日圓,上升到2022年產1萬3844日圓,2023年產稻米則達到1萬5306日圓,兩年裡上漲了20%,這也是10年來的最高米價。此外,今年產稻米的概算金(JA支付給農民的暫付款)比2023年產稻米提高了2到4成。米價上漲對於JA和農林水產省來說,是一種「成果」。如果投放儲備米,供應增加,米價就會下跌。

農林水產省稱,今年生產的新米上市後,白米短缺問題即可得到解決。但是,今年產的米本應在今年10月到明年9月之間逐步消費。如果提前消耗,那麼明年8月新陳交替之際將再次發生「米荒」。而且,今年也是酷暑,所以米價不會下降。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8

根本性對策:廢除減耕,直接支付,恢復複作

政府通過財政支援向國民提供價格低廉的醫療服務。而減耕則是一項異常的政策,它透過向農民提供高達3500億日圓的補助金(由納稅人承擔),來減少供應,從而推高米價(增加消費者的負擔)。抬高主食稻米的價格,比消費稅更具累退性。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8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8

自1961年以來,全球稻米產量成長了2.5倍,而日本則反其道而行,給農民掏補助金,讓他們減產足足4成,糧食自給率下降可謂情理之中。在二戰前,推翻了農林省減耕方案的是陸軍省。事實上,減耕與安保是背道而馳的政策。

如果廢除減耕政策,日本可以生產1700萬噸稻米。國內消費700萬噸,出口1000萬噸,這樣即使國內供需發生變化,也只需要調整出口量,就能解決問題。

目前,日本與美國加州稻米幾乎已經不存在差價,有時日本米甚至更便宜。如果廢除減耕政策,價格還會進一步下降,推動出口的成長。如果產量超過國內消費量,多餘部分用於出口,那麼該作物的自給率將超過100%。稻米的自給率可達到243%,糧食整體的自給率將超過60%。最有效的糧食安保政策,便是廢除減耕,增產稻米並推動出口。平時出口稻米,一旦出現進口中斷的危機,就將原本用於出口的稻米轉為國內消費。現在,日本為了儲備米每年需要花費500億日圓,但是如果採取上述方案,平時的出口米實際上就能起到無償的儲備作用,無需增加財政負擔。

然而,日本無法廢除減耕政策,因為這是JA發展的基礎。高米價留住了成本高昂的小型兼職農戶。這些農戶將超過其農業收入4倍以上的非農業收入(如薪資收入)存入JA銀行。此外,這些對農業失去興趣的農戶,將他們的農地轉為宅地出售,並將獲得的巨額收益也存入了JA銀行,這使JA發展成為存款總額超過100兆日圓的巨型銀行。透過減耕抬高米價,維繫兼職農戶,加之JA是日本唯一可以同時經營銀行業和其他業務的法人,兩者交織在一起,推動了JA的發展。

但是,承擔了減耕補助成本的納稅人,支付著高昂糧價的消費者,因交易量減少而倒閉的中小型稻米批發商,因小型兼職農戶的存續而無法擴大規模的全職農戶,在進口一旦中斷的危機時刻失去糧食供應保障的國民——所有這些人都是現行農業政策的犧牲品。尤其是沒有政治影響力的稻米銷售商,他們無力抗議農業政策,只能關門倒閉。日本國憲法第15條第2項規定「所有公務員都是為整體服務,而不是為一部分人服務」,農林水產省的行為顯然是違反憲法的。

有觀點指出,米價下跌會導致稻米生產難以為繼。然而,為了維持稻米生產而減少產量(即「減耕」),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美國和歐盟早已改革保障農戶收入的措施,由保護農產品價格,轉為政府向農戶直接支付津貼。即便米價下跌,只要向全職農戶直接支付費用,那麼不僅是全職農戶,透過向其出租耕地獲得租金收入的兼職農戶也能從中獲益。如果採取這種政策,財政負擔僅1500億日圓便足以。

過去,農民在收完小麥後,6月開始插秧,但由於受到農戶兼職化的影響,插秧時間提前到了日本黃金週連假期間,複作隨之消失。如果恢復到原來的插秧時間,10月收割水稻,那麼既能避免高溫帶來的生產風險,也能增加小麥產量,進一步提高糧食自給率。

從國民的利益出發,政府應該廢除減耕,實行直接支付,恢復複作。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8

標題圖片:岡山縣岡山市內一家超市中,白米貨架上空空如也(山陽新聞/共同通信Images)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8

山下一仁 [作者簡介]

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任、經濟產業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生於1955年。1977年進農林省工作。歷任日本駐歐盟使團參贊、農林水產省地域振興科長、農村振興局副局長等。2008年退職。近作有《TPP鬧劇及後臺農協煽動開放門戶之恐怖的遠謀深算》(OKURA NEXT新書,2012年)、《農協的陰謀》(寶島社新書,2011年)、《農業大爆炸的經濟學》(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10年)等。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1-15 19:18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