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9篇帖子。
(轉載知乎)有什麼關於立陶宛的冷知識?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8:59

如題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0

1. 1990年代初,對立陶宛學生做調查,讓他們選出民族歷史上最恥辱的事件,排第一位的是1569年盧布林聯合。

2. 立陶宛的民族藝術家齊烏利尼斯(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小時候不會立陶宛語,母語是波蘭語,1905年革命後才「認為」自己是立陶宛人。



作者:清水宮雪櫻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310432832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2

神樂妮可:


波蘭首任民選總統加布列爾·納魯托維奇因為有立陶宛血統被波蘭軍隊暗殺。

嚇的他弟弟連夜逃往立陶宛,還在立陶宛民族主席團當選了。

波蘭方面藉此指責立陶宛干涉波蘭內政……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2

阿胡拉瑪茲達:


立陶宛是世界上第一個宣布「China free」,也就是,宣布完全與中國脫鉤的國家,這項成就彌足珍貴,連美國都還沒做到,希望沒有人去破壞他。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3

作者:岩永桃子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312683814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立陶宛末代國王明道加斯二世既不是立陶宛人,也不會立陶宛語。明道加斯二世是德國的烏拉赫公爵威廉·卡爾,在1918年7月被立陶宛民族委員會(塔利巴)推舉為國王。明道加斯二世在利希滕斯坦城堡里學習立陶宛語,以便將來統治他的王國。教皇本篤十五世還寫信祝賀這位天主教徒。然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局已定。還沒等他去立陶宛,他就在十一月革命的浪潮中被立陶宛當局廢黜。他的孫子伊尼戈在2009年訪問了立陶宛,並表示如果立陶宛人民同意,他願意擔任國王,而且是握有實權的國王。立陶宛的君主主義者歡迎伊尼戈的來訪,並承認他是立陶宛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立陶宛國王明道加斯二世

2.立陶宛總統安塔納斯·斯梅托納,1902年畢業於聖彼得堡帝國大學法學院,是克倫斯基、普京和梅德韋傑夫的老學長。老學長斯梅托納雖然是法學院畢業的,但是並不怎麼把法律當回事。1926年12月,他發動軍事政變,廢黜了總統卡濟斯·格里紐斯,逮捕並殺害了立共領導人卡羅利斯·波熱拉、尤扎斯· 格賴芬貝格里斯、拉波拉斯·恰爾納斯、卡吉斯·格德里斯,建立了長達十三年的威權主義統治。他不加掩飾地表現出對意大利法西斯的讚賞,並認為議會是沒有效率的政治機構。1940年6月,在蘇聯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後,他帶着家人匆匆逃往德國,後前往美國定居。今天的立陶宛當局在他喜歡的度假勝地帕蘭加為他建了一座紀念碑,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出席了揭幕儀式。

立陶宛總統安塔納斯·斯梅托納

3.戰間期的立陶宛和波蘭可謂矛盾重重。維爾紐斯被波蘭佔領,這使得立陶宛民族主義者仇視波蘭。在土地改革中,立陶宛當局沒收了波蘭地主的大片土地。波蘭人護照上的姓氏被立陶宛化。立陶宛的學校給學生閱讀的《塔杜施先生》是「刪去了所有指涉波蘭和波蘭人的地方」的刪節譯本。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波蘭社會出現了「立陶宛是波蘭的奧地利」這樣的言論。在波蘭-立陶宛衝突中,立陶宛被迫放棄了對維爾紐斯的主權聲索。這無疑進一步刺激了立陶宛人。在蘇聯紅軍解放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後,立陶宛人「對波蘭地主遭到報應感到非常高興」。有趣的是,斯梅托納的妻子就是波蘭人。

1939年10月,立陶宛軍隊進入維爾紐斯

4.蘇聯紅軍進入立陶宛後,許多猶太人拿着鮮花在街頭歡迎他們,這是因為立陶宛的猶太人長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很難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學習,遭受就業歧視等。立陶宛民族主義者更加憎恨猶太人,認為他們是布爾什維克的「幫凶」。立陶宛民族主義組織「立陶宛活動家陣線」宣稱:

猶太人一直與立陶宛人民格格不入。在俄羅斯的兩次佔領期間,他們都表明,他們無恥地轉而為更強大的人服務,並幫助壓迫立陶宛人民,他們甚至敢於公開侮辱和蔑視立陶宛人民。

1941年紅軍撤離考納斯後,當地的立陶宛民族主義者就開始搶劫、毆打、強姦甚至殺害猶太人。許多立陶宛民族主義者積極地同德國侵略者合作,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他們對猶太人的仇恨甚至令德國人都感到驚訝。絕大多數的立陶宛猶太人在戰爭中喪生。許多倖存者參加了立共地下組織領導的抵抗運動。

立陶宛女游擊隊員

5.斯梅托納在1940年逃往德國,倒不一定是怕死。實際上,他在接到蘇聯的最後通牒後還打算組織抵抗,只不過軍方領導人文采斯·維特考斯卡斯、斯塔西斯·拉什蒂基斯都認為抵抗是徒勞的,內閣大多數成員也是這麼想的。他不得已根據憲法第71條將總統權力移交給總理安塔納斯·梅爾基斯,因為「俄國人會強迫他簽署各種文件,從而使立陶宛布爾什維克化」。他帶走了大量的文件和自己的銀行存款。跟他一起逃往德國的還有國防部長卡濟斯·穆斯泰基斯。財政部長埃內斯塔斯·加爾瓦瑙斯卡斯在逃亡後抨擊了斯梅托納棄國而逃的行為:

令人憤怒的是,在最艱難、最不幸的時刻,作為軍隊和國家的領導人,長期在位的共和國總統在這個最危險的時候推卸責任並逃走,拋棄了土地和國家。

加爾瓦瑙斯卡斯的話也代表了很多立陶宛流亡者的想法。斯梅托納的威望一落千丈。在定居美國後,他宣稱自己「仍然是立陶宛共和國的合法總統」。1944年1月,他死於一場火災。

立陶宛總理安塔納斯·梅爾基斯

6.立陶宛人對蘇聯紅軍的到來沒有那麼反感。儘管立陶宛民族主義者宣稱在街頭歡迎紅軍的都是猶太人,但事實是歡迎隊伍里既有猶太人,也有立陶宛人。根據當事人的回憶,立共黨員發動了身邊的人去歡迎。也有自發去歡迎的立陶宛人,因為斯梅托納政權的垮台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甚至有德國觀察家認為「立陶宛人對蘇聯強加的新秩序表現出的熱情遠遠高於拉脫維亞人或愛沙尼亞人」。葉廖緬科元帥在回憶錄里寫道:

居民熱情而真誠地歡迎我們。儘管斯梅托納集團進行了反對蘇聯和紅軍的惡毒宣傳,我們一越過邊界就到處看到一張張笑臉,聽到對蘇維埃國家官兵的祝願。這說明勞動人民正確理解了所發生的事件。我軍戰士意識到這點,舉止適當地回答群眾的歡迎。

葉廖緬科在日記中稱自己也收到了鮮花。紅軍的軍紀很好。立陶宛軍隊也沒有抵抗,因為國防部長維特考斯卡斯要求軍隊以友好的態度迎接紅軍。

1940年的考納斯

7.立陶宛民族主義者將法西斯德國入侵看成是復國的天賜良機。立陶宛活動家陣線(LAF)是最活躍的民族主義組織,它的領導人是立陶宛駐德國大使卡濟斯·什基爾帕,與德國情報部門有着密切的關係。1941年6月,在阿勃韋爾(Abwehr)的幫助下,它在立陶宛各地發動叛亂。6月23日,叛軍首領列昂納斯·普拉普奧列尼斯在考納斯電台宣布:

新成立的立陶宛臨時政府宣布恢復自由和獨立的立陶宛國家。面對全世界的良知,年輕的立陶宛國家熱情地承諾在新的基礎上為歐洲的組織做出貢獻。在布爾什維主義的殘酷恐怖中,立陶宛人民決心在民族團結和社會正義的基礎上建設自己的未來。

顯然,他們的「民族團結」並不包括猶太人和親蘇的立陶宛人,而所謂「社會正義」更是無從談起——在普拉普奧列尼斯講話的時候,無政府狀態的考納斯動蕩不安,血流成河。以總理尤扎斯· 安布拉澤維丘斯為首的臨時政府頒佈了私有化的法令,恢復了資本主義制度。臨時政府還建立了猶太人集中營。他們把德國人看成是解放者,相信「在德國統治下的新歐洲,所有國家都將被授予按照自己的意願管理自己國家的權利」。但顯然,希特拉分子不是什麼存亡繼絕的正道戰士,對立陶宛復國事業也沒有任何興趣。臨時政府不僅沒有得到德國的承認,還被勒令解散。立陶宛民族主義組織被禁止活動。什基爾帕則被軟禁在柏林。

立陶宛臨時政府總理尤扎斯· 安布拉澤維丘斯

暫時寫到這裡,關於蘇維埃立陶宛的有空再寫……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3

自殺率最高的國家。外教和大使來上課的時候都提到過。我們還仔細研究了一下,波羅的海沿岸溫帶海洋氣候愛下雨,陰雨綿綿的,但是波海三國的人民都各有各的愛好,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愛唱歌跳舞比較陽光那種,立陶宛就不一樣了他們喜歡喝酒...本來天氣不好就容易抑鬱一喝酒喝斷片兒了干出啥事兒都不知道所以自殺率就上去了...

我們外教立陶宛人就特愛喝酒,來中國三年了就會說兩個漢語詞語:啤酒,牛逼。



作者:跑車總裁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41021137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4

作者:gkn cnyz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31053906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 立陶宛人將前蘇聯加盟國那段歷史視為奇恥大辱,拒不承認自己曾經是前蘇聯加盟國,但在我國大使並非對其指名道姓僅僅提到「前蘇聯加盟國」時又跳出來大叫大嚷,反而坐實了前蘇聯加盟國的身份

如圖阿Q自己是禿子卻不承認,路人罵旁邊和尚「禿驢」時卻又跳出來大叫大嚷,反而坐實了禿子的身份

2 立陶宛的主流歷史觀點是「二戰中德國人對我們都要比蘇聯人好」,然而立陶宛作為前蘇聯加盟國之一獲得了首都維爾紐斯和港口梅梅爾,而在德國人統治下被取消獨立以總督區的身份存在

3 立陶宛把「森林兄弟」作為自己抗蘇的象徵,然而這些人有一說一都是納粹餘孽,被抓時一個個還穿着黨衛軍軍服;同時立陶宛抓捕境內2.5萬猶太人送去奧斯維辛的事迹至今沒有受到清算,西方社會也默契地不提這事

4 立陶宛日常在國際社會哭訴自己在前蘇聯治下的悲慘遭遇,然而前蘇聯發展水平最高的就是波羅的海國家,反倒是蘇聯解體後人口暴降1/3,人均GDP在蘇聯解體十年後才恢復解體前水平

立陶宛人口演變:
- 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大幅增長
- 第一次世界大戰、獨立、德國佔領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衰落和停滯
- 蘇聯的一部分:大幅增長和工業化
- 離開蘇聯加入歐洲:人口下降 30%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5

作者:令居塞的芬達海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311111800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十九世紀一直到二戰前,立陶宛人在現今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人口都保持在3%以下。

根據1897年的沙俄人口普查數據,在維爾紐斯的15萬人口中,立陶宛人只有三千,佔總人口的2%,只有城內白羅斯族人口的一半。

立陶宛獨立後,在維爾紐斯成立的立陶宛政府很快就被城市主體的波蘭市民驅逐到了考納斯,但是出於「維爾紐斯自古以來就是立陶宛首都」這一歷史神話,熱愛地圖開疆的立陶宛認定其法定首都就是沒有多少立陶宛人居住的維爾紐斯。

立陶宛民族主義者還宣稱,維爾紐斯的波蘭人和白羅斯人都是「被斯拉夫化的立陶宛人」,而立陶宛政府有義務帶領他們重新皈依立陶宛祖先的文化。

由於維爾紐斯是白羅斯知識分子的文化中心,白羅斯農民也是帝俄維爾紐斯總督區的主要居民,因此白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維爾紐斯應該成為白羅斯的首都。在解體前夕,蘇聯還曾以此威脅,如果立陶宛堅持獨立,那麼白羅斯將考慮"收復領土"。

白羅斯民族主義者也和立陶宛人一樣,喜歡宣傳"當地波蘭人都是被天主教誘拐了的白羅斯人",應該重新接納白羅斯文化。

但是佔比近半的波蘭族只想讓維爾紐斯併入波蘭。

佔據了四成人口的猶太人雖然將維爾紐斯稱為「北方的耶路撒冷」,但是也沒有什麼獨立建國的想法,因此在民族衝突中長期保持中立。

一戰結束時,德軍佔領下的維爾紐斯出現了四個同時存在的政權:尚未撤離的德軍佔領當局,新建立的立陶宛民族國家臨時政府,波蘭市民組成的自治委員會,以及親共工人組建的立陶宛蘇維埃。波蘭市民的自治委員會在德軍撤離後鎮壓了另外兩個政權,但西進的蘇俄紅軍很快就攻佔了維爾紐斯,並將該城設為「立陶宛-白羅斯蘇維埃共和國」的首都,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圓了立白兩族民族主義者的夢想…然後波蘭又回來了,直到二戰爆發這裡都是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東北重鎮,以及立陶宛共和國法律上的首都。

現代立陶宛極端反蘇,但維爾紐斯恰恰是在蘇聯的控制下才逐漸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立陶宛城市」。二戰期間,納粹清洗掉了占城內30%人口的猶太人,反推回來的蘇維埃又把城內大部分波蘭市民驅逐到了新成立的人民波蘭,等到立陶宛在1990年從蘇聯獨立時,立陶宛人已經佔到了城市人口的一半,五十年前占城市人口六成的波蘭族數量則萎縮到了20%以內。


維爾紐斯的猶太人和俄羅斯人也是很有趣的話題。

在帝俄時期,俄羅斯族是隨着帝國統治一起進入城市的外來者。在一戰中,大部分俄羅斯族都隨着東撤的俄軍離開了城市。然而蘇俄建立和內戰爆發卻又讓許多白俄再度遷徙到了這片不再屬於俄羅斯的前總督駐地。在蘇德瓜分波蘭、立陶宛統治重回維爾紐斯、蘇聯吞併立陶宛、德軍入侵、蘇軍西進一系列巨變之後,又出現了一批隨着紅色帝國統治一起進入城市的外來者,然而五十年後,蘇聯解體,維爾紐斯的俄族又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局面。但是好在這次沒有戰亂和民族清洗。

在納粹清洗維爾紐斯猶太人前,有近兩萬名當地猶太人流亡到了中國上海。有位立陶宛作家寫了本《維爾紐斯傳》,英文名是《陌生人的城市(The city of strangers)》,意在強調對於大部分維爾紐斯市民來說(大部分市民都是在二戰後遷來的),這座城市的歷史屬於那些過去生活在這裡的陌生人。

(不過這本書沒有深入維爾紐斯的民族問題,想了解更多可以讀一讀《Vilnius between nations,1795-2000》)

在中文版序言中作者特地提一下他在徐家匯藏書樓外文資料里搜集的有趣資料:

維爾紐斯是一個偏狹遙遠的小鎮,它不安地坐落在歐洲最麻煩的角落之一。因此,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衝突、戰爭和外國佔領似乎成了上海讀者讀到的關於維爾紐斯的主要新聞。一份犯罪報告尤為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報告里詳述了二戰開始前的幾天,在波蘭人控制下的維爾紐斯關於一名講俄語的醫科學生的謀殺案。這個故事發表在一份俄文期刊上,毫無疑問,旨在激起那個時代的民族主義緊張氣氛。顯然,這名學生因為捍衛這座城市裡俄羅斯文化的權利和榮譽而被決鬥中的一名波蘭人射殺。三周後,同一份報紙宣布蘇聯紅軍佔領了維爾紐斯;一個月後,立陶宛重新獲得了對該城市的控制權。而幾個月內,蘇聯人又回來了,宣稱俄語是工人階級的通用語言。表現立陶宛被斯大林劫持的漫畫出現在上海的報紙上。來自立陶宛和波蘭的猶太難民對維爾紐斯的了解更為細緻。一方面,對他們來說維爾紐斯意味着家庭的記憶,這種記憶因為他們擔心留在那裡的人的未知命運而變得更加尖銳。而另一方面,上海對他們來說是新生活的開始,這裡也是承諾了希望的地方。維爾紐斯的難民在外灘登陸兩個月後,當地的俄羅斯和英國報紙宣布將在猶太俱樂部舉辦一場慈善舞會,以支持他們未來在上海的生活。

去年十一月的時候正好在上海,沒想到隨便打開一本寫歐洲小城的書就看到了外灘和徐家匯藏書樓里的故事,非常驚喜。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5

雨師:


原始信仰堅持最久的東歐國家,擋住了條頓騎士團的侵略,擋住了基輔地區的正教,甚至還征服了大片羅斯人的土地,從波羅的海地區一個小國成為歐洲土地第二大的國家。直到15世紀波蘭立陶宛合併成為聯邦立陶宛才改信天主教。相當牛逼了。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5

作者:車右花盾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66105069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十四世紀初,經過了數十年的驅逐蒙古人及其傀儡的戰爭,立陶宛佔據了東歐平原大片的土地,一度成為了全歐洲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包括今白俄羅斯全部,烏克蘭大部,俄羅斯西部領土。

從波羅的海的梅梅爾,到黑海濱的葉迪山,立陶宛的領土將整個歐洲半島截為兩段,這也是這個國家歷史上最闊的時期。

2.從中世紀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立陶宛地區的宗教,既不是天主教,也不是東正教,而是一種被稱為洛姆瓦的教派。

該派幾乎只存在於立陶宛境內,比科普特派更加稀有。因此,這廣袤的國土內,其實是天主、東正、洛姆瓦三派並存,最南邊還有少量穆斯林,互相之間關係還維持得不錯。

3.既然國土面積大,宗教成分複雜,那麼出現一些奇妙的教派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比如:

(bushi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