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岩永桃子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312683814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立陶宛末代國王明道加斯二世既不是立陶宛人,也不會立陶宛語。明道加斯二世是德國的烏拉赫公爵威廉·卡爾,在1918年7月被立陶宛民族委員會(塔利巴)推舉為國王。明道加斯二世在利希滕斯坦城堡里學習立陶宛語,以便將來統治他的王國。教皇本篤十五世還寫信祝賀這位天主教徒。然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局已定。還沒等他去立陶宛,他就在十一月革命的浪潮中被立陶宛當局廢黜。他的孫子伊尼戈在2009年訪問了立陶宛,並表示如果立陶宛人民同意,他願意擔任國王,而且是握有實權的國王。立陶宛的君主主義者歡迎伊尼戈的來訪,並承認他是立陶宛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立陶宛國王明道加斯二世
2.立陶宛總統安塔納斯·斯梅托納,1902年畢業於聖彼得堡帝國大學法學院,是克倫斯基、普京和梅德韋傑夫的老學長。老學長斯梅托納雖然是法學院畢業的,但是並不怎麼把法律當回事。1926年12月,他發動軍事政變,廢黜了總統卡濟斯·格里紐斯,逮捕並殺害了立共領導人卡羅利斯·波熱拉、尤扎斯· 格賴芬貝格里斯、拉波拉斯·恰爾納斯、卡吉斯·格德里斯,建立了長達十三年的威權主義統治。他不加掩飾地表現出對意大利法西斯的讚賞,並認為議會是沒有效率的政治機構。1940年6月,在蘇聯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後,他帶着家人匆匆逃往德國,後前往美國定居。今天的立陶宛當局在他喜歡的度假勝地帕蘭加為他建了一座紀念碑,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出席了揭幕儀式。

立陶宛總統安塔納斯·斯梅托納
3.戰間期的立陶宛和波蘭可謂矛盾重重。維爾紐斯被波蘭佔領,這使得立陶宛民族主義者仇視波蘭。在土地改革中,立陶宛當局沒收了波蘭地主的大片土地。波蘭人護照上的姓氏被立陶宛化。立陶宛的學校給學生閱讀的《塔杜施先生》是「刪去了所有指涉波蘭和波蘭人的地方」的刪節譯本。1938年3月,德國吞併奧地利。波蘭社會出現了「立陶宛是波蘭的奧地利」這樣的言論。在波蘭-立陶宛衝突中,立陶宛被迫放棄了對維爾紐斯的主權聲索。這無疑進一步刺激了立陶宛人。在蘇聯紅軍解放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後,立陶宛人「對波蘭地主遭到報應感到非常高興」。有趣的是,斯梅托納的妻子就是波蘭人。

1939年10月,立陶宛軍隊進入維爾紐斯
4.蘇聯紅軍進入立陶宛後,許多猶太人拿着鮮花在街頭歡迎他們,這是因為立陶宛的猶太人長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很難進入高等教育機構學習,遭受就業歧視等。立陶宛民族主義者更加憎恨猶太人,認為他們是布爾什維克的「幫凶」。立陶宛民族主義組織「立陶宛活動家陣線」宣稱:
猶太人一直與立陶宛人民格格不入。在俄羅斯的兩次佔領期間,他們都表明,他們無恥地轉而為更強大的人服務,並幫助壓迫立陶宛人民,他們甚至敢於公開侮辱和蔑視立陶宛人民。
1941年紅軍撤離考納斯後,當地的立陶宛民族主義者就開始搶劫、毆打、強姦甚至殺害猶太人。許多立陶宛民族主義者積極地同德國侵略者合作,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他們對猶太人的仇恨甚至令德國人都感到驚訝。絕大多數的立陶宛猶太人在戰爭中喪生。許多倖存者參加了立共地下組織領導的抵抗運動。

立陶宛女游擊隊員
5.斯梅托納在1940年逃往德國,倒不一定是怕死。實際上,他在接到蘇聯的最後通牒後還打算組織抵抗,只不過軍方領導人文采斯·維特考斯卡斯、斯塔西斯·拉什蒂基斯都認為抵抗是徒勞的,內閣大多數成員也是這麼想的。他不得已根據憲法第71條將總統權力移交給總理安塔納斯·梅爾基斯,因為「俄國人會強迫他簽署各種文件,從而使立陶宛布爾什維克化」。他帶走了大量的文件和自己的銀行存款。跟他一起逃往德國的還有國防部長卡濟斯·穆斯泰基斯。財政部長埃內斯塔斯·加爾瓦瑙斯卡斯在逃亡後抨擊了斯梅托納棄國而逃的行為:
令人憤怒的是,在最艱難、最不幸的時刻,作為軍隊和國家的領導人,長期在位的共和國總統在這個最危險的時候推卸責任並逃走,拋棄了土地和國家。
加爾瓦瑙斯卡斯的話也代表了很多立陶宛流亡者的想法。斯梅托納的威望一落千丈。在定居美國後,他宣稱自己「仍然是立陶宛共和國的合法總統」。1944年1月,他死於一場火災。

立陶宛總理安塔納斯·梅爾基斯
6.立陶宛人對蘇聯紅軍的到來沒有那麼反感。儘管立陶宛民族主義者宣稱在街頭歡迎紅軍的都是猶太人,但事實是歡迎隊伍里既有猶太人,也有立陶宛人。根據當事人的回憶,立共黨員發動了身邊的人去歡迎。也有自發去歡迎的立陶宛人,因為斯梅托納政權的垮台對許多人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甚至有德國觀察家認為「立陶宛人對蘇聯強加的新秩序表現出的熱情遠遠高於拉脫維亞人或愛沙尼亞人」。葉廖緬科元帥在回憶錄里寫道:
居民熱情而真誠地歡迎我們。儘管斯梅托納集團進行了反對蘇聯和紅軍的惡毒宣傳,我們一越過邊界就到處看到一張張笑臉,聽到對蘇維埃國家官兵的祝願。這說明勞動人民正確理解了所發生的事件。我軍戰士意識到這點,舉止適當地回答群眾的歡迎。
葉廖緬科在日記中稱自己也收到了鮮花。紅軍的軍紀很好。立陶宛軍隊也沒有抵抗,因為國防部長維特考斯卡斯要求軍隊以友好的態度迎接紅軍。

1940年的考納斯
7.立陶宛民族主義者將法西斯德國入侵看成是復國的天賜良機。立陶宛活動家陣線(LAF)是最活躍的民族主義組織,它的領導人是立陶宛駐德國大使卡濟斯·什基爾帕,與德國情報部門有着密切的關係。1941年6月,在阿勃韋爾(Abwehr)的幫助下,它在立陶宛各地發動叛亂。6月23日,叛軍首領列昂納斯·普拉普奧列尼斯在考納斯電台宣布:
新成立的立陶宛臨時政府宣布恢復自由和獨立的立陶宛國家。面對全世界的良知,年輕的立陶宛國家熱情地承諾在新的基礎上為歐洲的組織做出貢獻。在布爾什維主義的殘酷恐怖中,立陶宛人民決心在民族團結和社會正義的基礎上建設自己的未來。
顯然,他們的「民族團結」並不包括猶太人和親蘇的立陶宛人,而所謂「社會正義」更是無從談起——在普拉普奧列尼斯講話的時候,無政府狀態的考納斯動蕩不安,血流成河。以總理尤扎斯· 安布拉澤維丘斯為首的臨時政府頒佈了私有化的法令,恢復了資本主義制度。臨時政府還建立了猶太人集中營。他們把德國人看成是解放者,相信「在德國統治下的新歐洲,所有國家都將被授予按照自己的意願管理自己國家的權利」。但顯然,希特拉分子不是什麼存亡繼絕的正道戰士,對立陶宛復國事業也沒有任何興趣。臨時政府不僅沒有得到德國的承認,還被勒令解散。立陶宛民族主義組織被禁止活動。什基爾帕則被軟禁在柏林。

立陶宛臨時政府總理尤扎斯· 安布拉澤維丘斯
暫時寫到這裡,關於蘇維埃立陶宛的有空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