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99篇帖子。
(轉載知乎)有什么关于立陶宛的冷知识?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8:59

如题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0

1. 1990年代初,对立陶宛学生做调查,让他们选出民族历史上最耻辱的事件,排第一位的是1569年卢布林联合。

2. 立陶宛的民族艺术家齐乌利尼斯(Mikalojus Konstantinas Čiurlionis),小时候不会立陶宛语,母语是波兰语,1905年革命后才“认为”自己是立陶宛人。



作者:清水宫雪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310432832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2

神乐妮可:


波兰首任民选总统加布列尔·纳鲁托维奇因为有立陶宛血统被波兰军队暗杀。

吓的他弟弟连夜逃往立陶宛,还在立陶宛民族主席团当选了。

波兰方面借此指责立陶宛干涉波兰内政……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2

阿胡拉玛兹达:


立陶宛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布“China free”,也就是,宣布完全与中国脱钩的国家,这项成就弥足珍贵,连美国都还没做到,希望没有人去破坏他。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3

作者:岩永桃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31268381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立陶宛末代国王明道加斯二世既不是立陶宛人,也不会立陶宛语。明道加斯二世是德国的乌拉赫公爵威廉·卡尔,在1918年7月被立陶宛民族委员会(塔利巴)推举为国王。明道加斯二世在利希滕斯坦城堡里学习立陶宛语,以便将来统治他的王国。教皇本笃十五世还写信祝贺这位天主教徒。然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局已定。还没等他去立陶宛,他就在十一月革命的浪潮中被立陶宛当局废黜。他的孙子伊尼戈在2009年访问了立陶宛,并表示如果立陶宛人民同意,他愿意担任国王,而且是握有实权的国王。立陶宛的君主主义者欢迎伊尼戈的来访,并承认他是立陶宛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立陶宛国王明道加斯二世

2.立陶宛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1902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帝国大学法学院,是克伦斯基、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老学长。老学长斯梅托纳虽然是法学院毕业的,但是并不怎么把法律当回事。1926年12月,他发动军事政变,废黜了总统卡济斯·格里纽斯,逮捕并杀害了立共领导人卡罗利斯·波热拉、尤扎斯· 格赖芬贝格里斯、拉波拉斯·恰尔纳斯、卡吉斯·格德里斯,建立了长达十三年的威权主义统治。他不加掩饰地表现出对意大利法西斯的赞赏,并认为议会是没有效率的政治机构。1940年6月,在苏联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后,他带着家人匆匆逃往德国,后前往美国定居。今天的立陶宛当局在他喜欢的度假胜地帕兰加为他建了一座纪念碑,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出席了揭幕仪式。

立陶宛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

3.战间期的立陶宛和波兰可谓矛盾重重。维尔纽斯被波兰占领,这使得立陶宛民族主义者仇视波兰。在土地改革中,立陶宛当局没收了波兰地主的大片土地。波兰人护照上的姓氏被立陶宛化。立陶宛的学校给学生阅读的《塔杜施先生》是“删去了所有指涉波兰和波兰人的地方”的删节译本。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波兰社会出现了“立陶宛是波兰的奥地利”这样的言论。在波兰-立陶宛冲突中,立陶宛被迫放弃了对维尔纽斯的主权声索。这无疑进一步刺激了立陶宛人。在苏联红军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后,立陶宛人“对波兰地主遭到报应感到非常高兴”。有趣的是,斯梅托纳的妻子就是波兰人。

1939年10月,立陶宛军队进入维尔纽斯

4.苏联红军进入立陶宛后,许多犹太人拿着鲜花在街头欢迎他们,这是因为立陶宛的犹太人长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很难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遭受就业歧视等。立陶宛民族主义者更加憎恨犹太人,认为他们是布尔什维克的“帮凶”。立陶宛民族主义组织“立陶宛活动家阵线”宣称:

犹太人一直与立陶宛人民格格不入。在俄罗斯的两次占领期间,他们都表明,他们无耻地转而为更强大的人服务,并帮助压迫立陶宛人民,他们甚至敢于公开侮辱和蔑视立陶宛人民。

1941年红军撤离考纳斯后,当地的立陶宛民族主义者就开始抢劫、殴打、强奸甚至杀害犹太人。许多立陶宛民族主义者积极地同德国侵略者合作,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他们对犹太人的仇恨甚至令德国人都感到惊讶。绝大多数的立陶宛犹太人在战争中丧生。许多幸存者参加了立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抵抗运动。

立陶宛女游击队员

5.斯梅托纳在1940年逃往德国,倒不一定是怕死。实际上,他在接到苏联的最后通牒后还打算组织抵抗,只不过军方领导人文采斯·维特考斯卡斯、斯塔西斯·拉什蒂基斯都认为抵抗是徒劳的,内阁大多数成员也是这么想的。他不得已根据宪法第71条将总统权力移交给总理安塔纳斯·梅尔基斯,因为“俄国人会强迫他签署各种文件,从而使立陶宛布尔什维克化”。他带走了大量的文件和自己的银行存款。跟他一起逃往德国的还有国防部长卡济斯·穆斯泰基斯。财政部长埃内斯塔斯·加尔瓦瑙斯卡斯在逃亡后抨击了斯梅托纳弃国而逃的行为:

令人愤怒的是,在最艰难、最不幸的时刻,作为军队和国家的领导人,长期在位的共和国总统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候推卸责任并逃走,抛弃了土地和国家。

加尔瓦瑙斯卡斯的话也代表了很多立陶宛流亡者的想法。斯梅托纳的威望一落千丈。在定居美国后,他宣称自己“仍然是立陶宛共和国的合法总统”。1944年1月,他死于一场火灾。

立陶宛总理安塔纳斯·梅尔基斯

6.立陶宛人对苏联红军的到来没有那么反感。尽管立陶宛民族主义者宣称在街头欢迎红军的都是犹太人,但事实是欢迎队伍里既有犹太人,也有立陶宛人。根据当事人的回忆,立共党员发动了身边的人去欢迎。也有自发去欢迎的立陶宛人,因为斯梅托纳政权的垮台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甚至有德国观察家认为“立陶宛人对苏联强加的新秩序表现出的热情远远高于拉脱维亚人或爱沙尼亚人”。叶廖缅科元帅在回忆录里写道:

居民热情而真诚地欢迎我们。尽管斯梅托纳集团进行了反对苏联和红军的恶毒宣传,我们一越过边界就到处看到一张张笑脸,听到对苏维埃国家官兵的祝愿。这说明劳动人民正确理解了所发生的事件。我军战士意识到这点,举止适当地回答群众的欢迎。

叶廖缅科在日记中称自己也收到了鲜花。红军的军纪很好。立陶宛军队也没有抵抗,因为国防部长维特考斯卡斯要求军队以友好的态度迎接红军。

1940年的考纳斯

7.立陶宛民族主义者将法西斯德国入侵看成是复国的天赐良机。立陶宛活动家阵线(LAF)是最活跃的民族主义组织,它的领导人是立陶宛驻德国大使卡济斯·什基尔帕,与德国情报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1941年6月,在阿勃韦尔(Abwehr)的帮助下,它在立陶宛各地发动叛乱。6月23日,叛军首领列昂纳斯·普拉普奥列尼斯在考纳斯电台宣布:

新成立的立陶宛临时政府宣布恢复自由和独立的立陶宛国家。面对全世界的良知,年轻的立陶宛国家热情地承诺在新的基础上为欧洲的组织做出贡献。在布尔什维主义的残酷恐怖中,立陶宛人民决心在民族团结和社会正义的基础上建设自己的未来。

显然,他们的“民族团结”并不包括犹太人和亲苏的立陶宛人,而所谓“社会正义”更是无从谈起——在普拉普奥列尼斯讲话的时候,无政府状态的考纳斯动荡不安,血流成河。以总理尤扎斯· 安布拉泽维丘斯为首的临时政府颁布了私有化的法令,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临时政府还建立了犹太人集中营。他们把德国人看成是解放者,相信“在德国统治下的新欧洲,所有国家都将被授予按照自己的意愿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利”。但显然,希特勒分子不是什么存亡继绝的正道战士,对立陶宛复国事业也没有任何兴趣。临时政府不仅没有得到德国的承认,还被勒令解散。立陶宛民族主义组织被禁止活动。什基尔帕则被软禁在柏林。

立陶宛临时政府总理尤扎斯· 安布拉泽维丘斯

暂时写到这里,关于苏维埃立陶宛的有空再写……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3

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外教和大使来上课的时候都提到过。我们还仔细研究了一下,波罗的海沿岸温带海洋气候爱下雨,阴雨绵绵的,但是波海三国的人民都各有各的爱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都爱唱歌跳舞比较阳光那种,立陶宛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喝酒...本来天气不好就容易抑郁一喝酒喝断片儿了干出啥事儿都不知道所以自杀率就上去了...

我们外教立陶宛人就特爱喝酒,来中国三年了就会说两个汉语词语:啤酒,牛逼。



作者:跑车总裁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41021137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4

作者:gkn cnyz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310539062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 立陶宛人将前苏联加盟国那段历史视为奇耻大辱,拒不承认自己曾经是前苏联加盟国,但在我国大使并非对其指名道姓仅仅提到“前苏联加盟国”时又跳出来大叫大嚷,反而坐实了前苏联加盟国的身份

如图阿Q自己是秃子却不承认,路人骂旁边和尚“秃驴”时却又跳出来大叫大嚷,反而坐实了秃子的身份

2 立陶宛的主流历史观点是“二战中德国人对我们都要比苏联人好”,然而立陶宛作为前苏联加盟国之一获得了首都维尔纽斯和港口梅梅尔,而在德国人统治下被取消独立以总督区的身份存在

3 立陶宛把“森林兄弟”作为自己抗苏的象征,然而这些人有一说一都是纳粹余孽,被抓时一个个还穿着党卫军军服;同时立陶宛抓捕境内2.5万犹太人送去奥斯维辛的事迹至今没有受到清算,西方社会也默契地不提这事

4 立陶宛日常在国际社会哭诉自己在前苏联治下的悲惨遭遇,然而前苏联发展水平最高的就是波罗的海国家,反倒是苏联解体后人口暴降1/3,人均GDP在苏联解体十年后才恢复解体前水平

立陶宛人口演变:
- 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大幅增长
- 第一次世界大战、独立、德国占领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衰落和停滞
- 苏联的一部分:大幅增长和工业化
- 离开苏联加入欧洲:人口下降 30%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5

作者:令居塞的芬达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311111800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十九世纪一直到二战前,立陶宛人在现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人口都保持在3%以下。

根据1897年的沙俄人口普查数据,在维尔纽斯的15万人口中,立陶宛人只有三千,占总人口的2%,只有城内白罗斯族人口的一半。

立陶宛独立后,在维尔纽斯成立的立陶宛政府很快就被城市主体的波兰市民驱逐到了考纳斯,但是出于“维尔纽斯自古以来就是立陶宛首都”这一历史神话,热爱地图开疆的立陶宛认定其法定首都就是没有多少立陶宛人居住的维尔纽斯。

立陶宛民族主义者还宣称,维尔纽斯的波兰人和白罗斯人都是“被斯拉夫化的立陶宛人”,而立陶宛政府有义务带领他们重新皈依立陶宛祖先的文化。

由于维尔纽斯是白罗斯知识分子的文化中心,白罗斯农民也是帝俄维尔纽斯总督区的主要居民,因此白罗斯民族主义者认为维尔纽斯应该成为白罗斯的首都。在解体前夕,苏联还曾以此威胁,如果立陶宛坚持独立,那么白罗斯将考虑"收复领土"。

白罗斯民族主义者也和立陶宛人一样,喜欢宣传"当地波兰人都是被天主教诱拐了的白罗斯人",应该重新接纳白罗斯文化。

但是占比近半的波兰族只想让维尔纽斯并入波兰。

占据了四成人口的犹太人虽然将维尔纽斯称为“北方的耶路撒冷”,但是也没有什么独立建国的想法,因此在民族冲突中长期保持中立。

一战结束时,德军占领下的维尔纽斯出现了四个同时存在的政权:尚未撤离的德军占领当局,新建立的立陶宛民族国家临时政府,波兰市民组成的自治委员会,以及亲共工人组建的立陶宛苏维埃。波兰市民的自治委员会在德军撤离后镇压了另外两个政权,但西进的苏俄红军很快就攻占了维尔纽斯,并将该城设为“立陶宛-白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圆了立白两族民族主义者的梦想…然后波兰又回来了,直到二战爆发这里都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东北重镇,以及立陶宛共和国法律上的首都。

现代立陶宛极端反苏,但维尔纽斯恰恰是在苏联的控制下才逐渐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立陶宛城市”。二战期间,纳粹清洗掉了占城内30%人口的犹太人,反推回来的苏维埃又把城内大部分波兰市民驱逐到了新成立的人民波兰,等到立陶宛在1990年从苏联独立时,立陶宛人已经占到了城市人口的一半,五十年前占城市人口六成的波兰族数量则萎缩到了20%以内。


维尔纽斯的犹太人和俄罗斯人也是很有趣的话题。

在帝俄时期,俄罗斯族是随着帝国统治一起进入城市的外来者。在一战中,大部分俄罗斯族都随着东撤的俄军离开了城市。然而苏俄建立和内战爆发却又让许多白俄再度迁徙到了这片不再属于俄罗斯的前总督驻地。在苏德瓜分波兰、立陶宛统治重回维尔纽斯、苏联吞并立陶宛、德军入侵、苏军西进一系列巨变之后,又出现了一批随着红色帝国统治一起进入城市的外来者,然而五十年后,苏联解体,维尔纽斯的俄族又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但是好在这次没有战乱和民族清洗。

在纳粹清洗维尔纽斯犹太人前,有近两万名当地犹太人流亡到了中国上海。有位立陶宛作家写了本《维尔纽斯传》,英文名是《陌生人的城市(The city of strangers)》,意在强调对于大部分维尔纽斯市民来说(大部分市民都是在二战后迁来的),这座城市的历史属于那些过去生活在这里的陌生人。

(不过这本书没有深入维尔纽斯的民族问题,想了解更多可以读一读《Vilnius between nations,1795-2000》)

在中文版序言中作者特地提一下他在徐家汇藏书楼外文资料里搜集的有趣资料:

维尔纽斯是一个偏狭遥远的小镇,它不安地坐落在欧洲最麻烦的角落之一。因此,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冲突、战争和外国占领似乎成了上海读者读到的关于维尔纽斯的主要新闻。一份犯罪报告尤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报告里详述了二战开始前的几天,在波兰人控制下的维尔纽斯关于一名讲俄语的医科学生的谋杀案。这个故事发表在一份俄文期刊上,毫无疑问,旨在激起那个时代的民族主义紧张气氛。显然,这名学生因为捍卫这座城市里俄罗斯文化的权利和荣誉而被决斗中的一名波兰人射杀。三周后,同一份报纸宣布苏联红军占领了维尔纽斯;一个月后,立陶宛重新获得了对该城市的控制权。而几个月内,苏联人又回来了,宣称俄语是工人阶级的通用语言。表现立陶宛被斯大林劫持的漫画出现在上海的报纸上。来自立陶宛和波兰的犹太难民对维尔纽斯的了解更为细致。一方面,对他们来说维尔纽斯意味着家庭的记忆,这种记忆因为他们担心留在那里的人的未知命运而变得更加尖锐。而另一方面,上海对他们来说是新生活的开始,这里也是承诺了希望的地方。维尔纽斯的难民在外滩登陆两个月后,当地的俄罗斯和英国报纸宣布将在犹太俱乐部举办一场慈善舞会,以支持他们未来在上海的生活。

去年十一月的时候正好在上海,没想到随便打开一本写欧洲小城的书就看到了外滩和徐家汇藏书楼里的故事,非常惊喜。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5

雨师:


原始信仰坚持最久的东欧国家,挡住了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挡住了基辅地区的正教,甚至还征服了大片罗斯人的土地,从波罗的海地区一个小国成为欧洲土地第二大的国家。直到15世纪波兰立陶宛合并成为联邦立陶宛才改信天主教。相当牛逼了。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10-14 19:05

作者:车右花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26729/answer/66105069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十四世纪初,经过了数十年的驱逐蒙古人及其傀儡的战争,立陶宛占据了东欧平原大片的土地,一度成为了全欧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包括今白俄罗斯全部,乌克兰大部,俄罗斯西部领土。

从波罗的海的梅梅尔,到黑海滨的叶迪山,立陶宛的领土将整个欧洲半岛截为两段,这也是这个国家历史上最阔的时期。

2.从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立陶宛地区的宗教,既不是天主教,也不是东正教,而是一种被称为洛姆瓦的教派。

该派几乎只存在于立陶宛境内,比科普特派更加稀有。因此,这广袤的国土内,其实是天主、东正、洛姆瓦三派并存,最南边还有少量穆斯林,互相之间关系还维持得不错。

3.既然国土面积大,宗教成分复杂,那么出现一些奇妙的教派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比如:

(bushi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