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31篇帖子。
(轉載知乎)《哆啦A夢》的動畫版有哪些有趣的細節?
1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1

哆啦A夢

86% 知友推薦

 · 1.4 萬人評價

日本 / 喜劇 · 科幻 · 動畫 · 家庭 · 奇幻 / 1979-04-02 日本 / 23 分鐘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哆啦A夢 | 伴我同行,更多「哆啦 A 夢」討論歡迎關注。

2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1

ドラえもんの歌の歌詞は楠部さんの息子さん、彼が13歳前後にドラえもんの歌詞を作った。子供の感性というものですね。
またドラえもんの企畫書を描いて、テレビ局に出したのは高畑さん。


翻譯:哆啦A夢的歌詞是楠部先生(SHIN-EI動畫公司前會長)的兒子在13歲左右創作的,很有童趣吧。
並且哆啦A夢的企劃書是高畑勛先生製作並拿給電視局的。



作者:本多敏行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292650/answer/63815530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2

作者:朱全忠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292650/answer/64192593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謝自動邀請 AI 機器人

@Anjie

的邀請,題主已經邀請了我好幾次,我要是一句話不說的話是不吼地。本來早就想好寫什麼的,可是看到問的是「《哆啦a夢》的動畫版」的細節,突然意識到文不對題,只能推倒重來。看來,寫回答之前必須好好審題啊。


既然題主是問的是《哆啦A夢》動畫版,那我就來說一說一部也許大家並沒有怎麼關注的《哆啦A夢》動畫——美版配音的水田版《哆啦A夢》,以及一些我自己的思考(私貨)吧,非常的主觀,還有不少錯誤,就請大家多多指教吧。



美版新《哆啦A夢》動畫播放地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343014?from=search&seid=17370090687330853196


www.bilibili.com/video/av3343014?from=search&seid=17370090687330853196




一、「楊基」狸(劃掉)貓

美版《哆啦A夢》動畫在美國的正式名稱是《Doraemon: Gadget Cat from the Future》(哆啦A夢:來自未來的道具貓),她是由美國動漫界的「托拉斯」迪士尼公司引進並在美國通過其「迪士尼XD(Disney XD)」頻道播出。從14年7月開始,到15年9月為止,一共播出了兩季,每季26集。看了幾集之後,我對她的印象只能用兩個字形容:魔改。

「 The English dub has been heavily modified to meet American broadcasting guidelines, censoring content deemed inappropriate for American children, as well as replacing many Japanese cultural elements with American cultural elements. Some modifications include Americanized character and gadget name changes from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manga, an episode order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Japanese episode order, nudity being heavily censored by adding steam, cloud effects, or clothing, and some episodes having several minutes of footage cut. However, certain uniquely Japane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ouse structure, kneeling on the floor to eat, the driving side of the cars, and Nobita's father's house kimono remain. All the background music and sound effects were replaced with new background music and sound effects deemed easier for American children to 『emphasize』 with」。 (為符合美國的播放規則,美版《哆啦A夢》做了大幅改動,包括審核掉了那些被認為「少兒不宜」的內容,同時用美式文化元素替代了很多日本文化元素。其他改動還包括動畫角色名和道具名均稱採用了源自英譯漫畫的美式人名和道具譯名,與日本原版迥然不同的播放順序,被通過蒸汽、雲朵和衣服遮蓋的裸體,同時有幾集還被刪減掉了幾分鐘或者幾個鏡頭。即使這樣,一些日本特有的元素,比如和式的房屋結構,坐在地板上吃東西的習慣,靠左行駛以及大雄父親的和服都得以保留。原版所有的背景音樂和音效都被重製,因為製作方認為新的背景音樂和音效會更符合美國孩子們的口味)。看完之後,感覺美帝喪心病狂的兒童保護政策真是槽點十足……

——摘自維基百科Doraemon (2005 TV series)

下面就根據以上的簡介來談談我對美版《哆啦A夢》動畫的觀點吧


1、「魔改」之角色名

先說說角色名字吧:



上圖中的「美式譯名」就是各個角色在動畫片中的名字。而「角色英文譯名」則是日語原名的英文音譯。


看到這些「美式譯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什麼鬼?藤子老師去世之後,《哆啦A夢》的版權方,日本的「藤子·F·不二雄製作公司」便按照藤子老師的遺願統一了《哆啦A夢》在各個國家的「本土化」譯名。比如大中華地區(內地及港澳台)的「小叮噹」、「阿蒙」和「機器貓」等均被統一為日語的音譯名「哆啦A夢」,其他角色也在日本本家的授意下統一了名稱,比如「野比康夫」、「葉大雄」就被統一稱為了「野比大雄」,「宜靜」、「靜子」則被統一稱為「源靜香」等等。這項措施可能也是為了《哆啦A夢》這個品牌能更好的在全球推廣,而在這部美版《哆啦A夢》可謂是反其道而行之,除了給原作方「保留情面」沒有改動哆啦A夢和哆啦美的名字以外,其他角色完全採用了本土化的美式人名,其中,野比大雄的「Noby Nobi」起碼與日語原音的「諾比 諾比塔(Noby Nobita)」還算相近以外,其他的角色名簡直不忍直視:大雄的父母野比伸助(Nobisuke Nobi)和野比玉子(Tamako Nobi)除了姓氏保留,名字分別翻譯為保留首字母的了「Toby(托比)」和「Tammy(塔米)」;源靜香(Shizuka Minamoto)翻譯成了「Sue Morris(休·莫里斯)」,可以看到只有姓名首字母的「SM」得以保留;原來就有英式外號「ジャイアン(Gian)」的胖虎剛田武(Takeshi Gada)直接翻譯成了「Big G」,那他妹妹胖妹(Jaiko)就是「Little G」了;小夫(Suneo Honekawa)翻譯成了更適合美國人發音的「Sneech」;最讓我「眼瞎」的是「別人家的孩子」出木杉英才(Hidetoshi Dekisugi)變成了「Ace Goody」,其中「Ace」有高手、優秀的意思,而「Goody」根據英語是「something attractive or desirable, especially something tasty or pleasant to eat.」也就是有吸引力的、符合心意的和美味的,翻譯成中文「Ace Goody」恐怕就是「好中之好」;另外《哆啦A夢》中的國民偶像伊藤翼(Tsubasa Ito)直接翻譯成了美帝人民眼中「偶像氣」十足的名字「Sera Ivy」(塞拉·艾薇)。

其實,就像美國人的做法一樣,這種種角色名稱的本土化翻譯之前在其他地區就已經存在,包括我們大中華地區,比如藤子老師的另一部名作《超能力魔美》中:

當年的「左魔美」


不過這種翻譯法也算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了,隨著世界各國交往的日益深入,為了更好的呈現原作的內容,直譯人名似乎成為了動漫翻譯的「政治正確」,這之後,至少在我們大中華地區,這種「漢風譯名」似乎出現得就越來越少了。

既然迪士尼能從日本引進《哆啦A夢》,那說明這些改編應該得到了日本原作方(朝日電視台、新銳動畫和藤子·F·不二雄製作公司)的認可,而之前一直對統一譯名十分嚴格的日本人這次居然特意對美國人「網開一面」,可能就是出於開拓美國市場的考慮吧,畢竟,一個擁有這3億人口的已開發國家,市場會有多大,嚴謹細緻的日本人心裡不可能不清楚吧。


2、「魔改」之配音演員

美版哆啦A夢的配音陣容嘛,我就直接截的美國配音論壇網站「behindthevoiceactors」的圖片:



限於篇幅,下面就只介紹主要角色吧。

首先美版哆啦A夢的配音演員名叫莫娜·馬歇爾(Mona Marshall),我後來又查了查這位老師的資料:



1947年生人,只比大山羨代老師小14歲,配了314個動漫角色,不得不說,老太太真是精力充沛。除了哆啦A夢之外,還配過《數碼寶貝》里的泉光子郎(這也是該網站評出的她配過的最受歡迎的角色),至於其他的,由於我動漫看的實在是少,就不評論了。

至於在本篇的配音方面,馬歇爾老師基本是延續了水田山葵老師的風格:聲音略顯沙啞,聲線盡量接近兒童(水田老師也是延續的大山老師的風格)。而不一樣的是在感情已經十分飽滿的基礎上,在她配的藍胖子感情要更加飽滿,語調要更為誇張,節奏更快,非常標準的「美式配音」。


然後是為大雄(Noby Nobi)的配音的演員約翰尼·博什:


這回他們終於找了一個男人來配大雄了……除此之外,我打賭你們都肯定想不到他還配過誰,你們真的想知道嗎?好的,手指往上劃,請看:









永遠停不下來的團長、一直躺在地上的團長、一直讓人生草的團長……想像一下大雄對著哆啦A夢說:哆啦A夢,你在幹什麼啊,哆啦A夢?……好了,停止迫害罷。根據BTVA網站投票,他配過做受歡迎的角色是魯路修·蘭佩洛基:


他在這部《哆啦A夢》動畫里的配音給我的感覺就是把大雄那種天生膽小,謹小慎微的「氣質」給表現出來了。


下一個是靜香,也就是蘇·莫里斯(Sue Morris),為她配音的是卡珊德拉·莫里斯(Cassandra·Lee·Morris):



這一版靜香給我的感覺就是太TM的甜了,動畫里的靜香完全不同於嘉數由美版靜香應有「源氏」的優雅溫柔,而更像是操著美國「港台腔」——加州英語的典型「美國大甜妞」,有著加州陽光一般的熱情和加州橙一樣的甜蜜。她在該網站評選的最受歡迎角色是她:



《龍與虎》里的「掌中虎」逢坂大河


再下一個是小夫(Sneech),為他配音的是布萊恩·畢考克(BRIAN BEACOCK):



他配的小夫也延續了大山版小夫一直以來帶一點點沙啞的聲調,不過不同於日版好有些略顯低沉的語調,他配的小夫語調有一些「尖銳」。他在該網站上配過的最受歡迎的角色是他:



是大山羨代老師同樣配過的,《彈丸論破》里的黑白熊。


最後一個是胖虎的配音演員,坎吉·唐(Kanji Tang):


嗯……挺有意思,華裔,出生於上海,但是說的是非常標準的美式英語,估計是很小就移居美國了。他配的胖虎和日語原版的胖虎區別不是很大,都把孩子王那種「霸氣外露」的氣質表現出來了。他在BTVA上評選出的最受歡迎配音角色是:



居然不是動畫,是遊戲《火焰紋章》里的奧丁。

但是沒想到他還配過這位:


「四月霸權」《Megalo Box》里的「垃圾狗」——Gearless Joe

總之,在配音方面來說,這部美版《哆啦A夢》給我的感覺就是情節更加緊湊,節奏更快,感情更為誇張飽滿,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這是一部非常美式風格的動畫。


3、「魔改」之以美換日

記得以前看柯南劇場版時,如果片源是來自韓國的,那你會發現取款機里取出的是韓元,街道上也都是韓文,那時候我就想吐槽宇宙不愧都是韓國的,柯南也無法免俗:


全世界都在用韓元



直到我看到這部美版動畫,我發現美帝也不遑多讓啊

就如同在這一部分開頭所說,為了適應美國觀眾的口味,美版《哆啦A夢》不僅角色名稱和配音非常的美國本土化,在動畫中出現的許多元素也都做了美式改動,下面就具體談談這些改動

英文版「哆啦A夢百科」有關於這部動畫所做改動的詳細介紹:

https://doraemon.fandom.com/wiki/Doraemon_in_North_America


doraemon.fandom.com/wiki/Doraemon_in_North_America

有興趣而且洋文不錯的可以去看看。

但是看了之後發現這些改動實在是太TM多了,所以我就揀幾點我感興趣的與大家分享吧。

①日本元素的去除:首先在美版動畫中,故事的發生地不再是日本東京練馬區

而是美國南卡州的某一個小鎮(The setting has been changed from Tokyo, Japan to a fictitious place in South Carolina, America)。


日本的天氣預報換成了美國中東部的


然後其他的改動我們看下圖:


喪心病狂的美帝P圖,從左至右:大雄的手裡的日元換成了美元(金額還縮水了)、剛田商店招牌換成英文的、大雄考卷0分換成F與在日本用√表示錯換成在美國用×表示、以及吃飯的筷子換成了餐叉


另外值得提的一點是,在美版中哆啦A夢不再被「誤認」為狸貓,而是換成了海豹,因為美國人認為日本的「狸貓」和西方的「狸」一點也不像。(Doraemon is mistaken for a seal instead of a tanuki/raccoon. This likely because Japanese tanuki and western raccoon are look different.)

左邊是日本狸貓(Tanuki),右邊是美國狸(Raccoon)


②食物變更:由於聯邦通信委員會的規定,劇中大部分零食被水果代替,因為這樣被認為能夠鼓勵兒童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Most snacks are replaced by fruits due to a guideline encouraging the promotion of healthy eating. This rule was put into use by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the US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or, who also oversees the regulation of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in the country))。同時哆啦A夢的最愛銅鑼燒(Dorayaki)被改稱為「Yummy bun(美味包)」

③播出時的改變:用漸黑效果作為同一集中兩個故事的過渡手段(Fade to black transitions have been added to most of the episodes);重製所有的背景音樂,這樣能夠符合美國觀眾的口味,同時也迴避了朝日電視台對日本音樂製品出口的限制(All the Japanese background music has been replaced by original compositions in order to appeal more to American audiences, and to get around TV Asahi's restrictions on Japanese soundtrack export),不過迴避限制這一點似乎站不住腳,因為「However, in the UK dub, the Japanese background music was retained as the other countries also same like in Japan」(但是,英國配音的《哆啦A夢》卻使保留了日本原版的背景音樂,而且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④靜香性格的改變:儘管甜美溫柔的特點得以保留,但靜香性格變得更加的「假小子」。在日語原版試映會上,兒童觀眾認為靜香的性格應有所改變,因為她傳統的日式習慣太難以理解。在第二季中,她洗澡和吃烤紅薯的場景幾乎沒有出現。除此之外,靜香「假小子」的性格幾乎沒有在日本原版中出現過(Shizuka's character has been partially changed to reflect a more tomboyish personality, although her sweet and kind personality were retained. This was done because in test viewings of the Japanese version, most of the American children requested for her character to be changed since her traditionally Japanese habits we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n addition, her love for bathing and sweet potatoes aren't seen or mentioned until Season 2. The tomboyish character of Shizuka had been appeared few episode in original Japanese before it was broadcast in America.)


以上就是這部美版《哆啦A夢》個人的一些有趣或者值得關注的……不能說全是細節了吧,全權且是一些有意思的點吧。好了,到這本文應該算是已經完了,下邊就是私貨了,不願意看的看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





二、私貨時間

1、不溫不火

那麼這部美版《哆啦A夢》在美國的戰績如何呢?嗯,就像你能在網路上查到的那樣,她只在美國播出了兩季52季,然後下邊就沒有了。所以大家應該知道藍胖子在美國的待遇怎麼樣了吧,要是收視率好的話還只會播出兩季嗎?

其實,不僅是這部水田版的《哆啦A夢》動畫在美國遭遇了滑鐵盧,整個《哆啦A夢》系列作品(包括漫畫、動畫、電影、遊戲和周邊)在美國甚至是整個北美都一直遭受冷遇,美國的觀眾並不怎麼喜歡這只能變出各種奇妙道具的機器貓,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我在「美版知乎」上看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

https://www.quora.com/Why-hasnt-Doraemon-caught-on-in-the-US


www.quora.com/Why-hasnt-Doraemon-caught-on-in-the-US

總結起來就是,美國人對這種日本的「兒童向日常動漫 」(雖然我認為《哆啦A夢》是全年齡作品)並不怎麼熱衷(Most US anime fans don』t bother watching anime that are aimed at kids and have simplistic, cartoony artstyles.)。美國的日本動漫愛好者似乎喜歡成人向熱血作品(They want anime that looks something like, say, Sword Art Online),比如《龍珠》、《進擊的巨人》和《火影忍者》這種作品。《哆啦A夢》集數眾多,全部引進花費不菲(所以迪士尼之引進了52集)。而且《哆啦A夢》對於美國人來說過於的「日本味」十足,難以理解。而在兒童向的作品這方面,美國有一個壟斷全世界的巨頭——迪士尼,這讓《哆啦A夢》更難在美國立足。文化產業上,日本是一個強權,至少日本的動漫遊戲風行全球;可是美國是一個文化霸權,人家不僅動漫遊戲能夠風行全球,甚至強於日本,在其他方面,比如電影、 電視劇、音樂等等都能稱霸世界,這也是文化強權與文化霸權之間的差距吧。


2、一點點的不可思議

除了以上這些之,個人認為,《哆啦A夢》在美國流行不起來的原因就是他們無法理解或者說不願意理解藤子老師一直以來創作的核心理念——「一點點的不可思議」(すこし不思議),什麼是「一點點的不可思議」呢?藤子老師說過「幻想當然很有趣,但是不進行限制的話,就無聊了。我們應該一隻腳踏於現實世界,同時伸出手來到幻想的世界」,作品既超越現實又能緊貼現實,他的作品你很難說是純幻想,也很難說是純寫實,而是處於二者之間一種難以言說的美妙「量子態,這種在現實和幻想之間的遊走是藤子老師作品最大的魅力,為了體現「一點點的不可思議」,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們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因為只有描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他們在生活中的奇遇,「一點點的不可思議」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來。就拿《哆啦A夢》來說,主人公野比大雄是一個普通的甚至十分廢物的角色,就算有了哆啦A夢道具的加持,大多數時候也並不能改變他的境遇:日常平淡的生活會被藍胖子一件神奇的道具打破,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可又會被大雄玩脫,闖下大禍,最終受到教訓,回歸現實。大雄最終命運的改變,說到底還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哆啦A夢只是發揮這種力量的催化劑。而美國這種類似題材的作品,至少就我看過的來說,則有著很強的「精英主義」思想。

比如算是「校園日常超級英雄」, 《麻辣女孩》里的主人公金姆(Kimberly Possible)來說:


「容貌出眾、身手敏捷,戰鬥能力高強,學業成績亦有相當水準並擔任啦啦隊隊長,是學校里的風雲人物。為了承接一些零星的打工機會而建設了個人網站,宣稱無所不能,因緣際會成為打擊犯罪的超級英雄。由於參加大量活動,即使在打擊犯罪外的生活也相當忙碌。性格要求完美,大多數時候也相信自己沒有辦不到的事。」——摘自百度百科《麻辣女孩》

可以看出來金姆完全不同於野比大雄,不僅思想上是個完美主義者,行動上更是如此,長得漂亮,身體素質出眾,樂於助人,在有力地打擊犯罪時,學習成績不僅沒落下,還十分優異,同時還是學校的拉拉隊長。不僅如此,他的父母也完全不同於大雄的普通人設的父母:父親是火箭科學家,母親是神經外科醫生,二人都有博士學歷。金姆這個人設完全是就大雄的補集啊。

而另外一個看似「草根英雄」的超級英雄蜘蛛俠彼得·帕克:



看似平凡普通,但人家被蜘蛛咬之前就是大學霸,而且人家父母是中情局的高級特工,更有一個「乾爹」托尼·史塔克。這樣的出身,想不做出一番事業都難啊。


綜上,我想與藤子老師題材相似的這種美式「日常篇」作品最大的區別就是你NB是因為你真的NB,或者說你生來就有這樣的天賦,要麼就是你的家庭NB。所以在美國超級英雄題材作品中,有所謂「富人靠科技,窮人靠變異」的說法,而且在成為超級英雄之後人家也都是考慮的如何拯救世界的大事。而藤子老師的作品中主人公基本上都是普通人家子弟,在有了超能力或者超級道具之後也依然是在過普通人的生活,即使在《哆啦A夢》超長篇這種包含「拯救世界」的元素的漫畫或電影中,都有著「封印道具」的情節,這就是要告訴讀者或者觀眾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而不是道具,只有依靠人自身的力量世界才能被拯救;在日長篇中,道具帶給使用者的往往也都是教訓,在這時,能力越大反而越危險,作者可能是想告訴我們,想要向大雄一樣改變自身的命運只能靠自己,而不是投機取巧的依靠道具的幫助吧。這些,恐怕都是和日本文化天差地別的美國人無法理解的吧。

但是,即使《哆啦A夢》不受美國人喜歡又如何?她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已經告訴了我們藤子老師的作品有著能被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的人接受、理解並且喜愛的事實。我所希望的是這只可愛的藍胖子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成為真正的「全球偶像」,告慰藤子老師的在天之靈。


4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2

作者:動畫魂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292650/answer/70369272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哆啦A夢》這個漫畫在 50 年前的 1969 年誕生了,之後曾經有過兩次動畫化,分別是 1973 年在日本電視台、1979 年在朝日電視台。對於天下絕大部分的觀眾,能夠稱為童年回憶的僅限於後者,在今年也迎來了 40 周年。具體到中國大陸的情況來說,最早於 1989 年即 10 周年時被廣東電視台引進,而後 1991 年中央電視台正式引進。

前者被視為失敗作,是《哆啦A夢》這一品牌歷程中的一次挫折,也為後者提供了一定的歷史鋪墊。後者仍處於現在進行時,成為了電視電影合計將近 3000 話的真實「藍貓大雄三千集」,正在上映中的電影最新作《大雄的月球探險記》在日本本土,也已經面對票房收入 50 億日元大關毫無阻力了。今天本文的話題以後者為主,盡量簡潔地一次性講述完,這一世界知名龐大知識財產當年的開拓史探險記。


1、「哆啦A夢」的名號來由

《哆啦A夢》的原作者叫藤子・F・不二雄,在作品誕生時還不是這個名義,而只叫藤子不二雄。「藤」和「不二」發音是一樣的,藤子不二雄指的是兩個漫畫家。一個叫藤本弘,發音開頭字母是 F,另一個叫安孫子素雄,發音開頭字母是 A。

藤本單獨創作並發表作品,安孫子單獨創作並發表作品,以及兩人合作發表作品,三種情況都用藤子不二雄這個筆名,《哆啦A夢》屬於F=藤本弘單獨創作的情況。1987年他們轉為各自獨立創作的狀態了,從此筆名才改成以姓氏發音首字母區分,寫成藤子・F・不二雄這種形式是石森章太郎給他提的主意。

「哆啦A夢」這個名字的意思可以拆成兩部分,「哆啦」和「A夢」。先說「哆啦」,這用語又包含兩個意思,第一是「哆啦貓」,第二是「銅鑼燒」。

所謂哆啦貓,日語俗語中指的是幹壞事的野貓。日語中有「野良貓」一詞知名度高一點點,就是野貓的意思,發音跟「哆啦貓」只相差半個音而已。那野良貓和哆啦貓還有區別,野良貓僅僅有野貓的意思,哆啦貓呢不但野還不是好東西,專指那種在民宿偷東西吃或搞破壞的貓。

哆啦貓演化自日語中的「哆啦息子」,哆啦息子的發音又演化自日語漢字的「道樂息子」。息子是兒子的意思,道樂息子意思就是那種千年來教科書級的壞孩子,不幹正事整天在外面瞎玩鬼混的。好了你明白了,這說的是不是大雄啊,所以跟哆啦息子絕配的貓也就哆啦貓了。

藤本弘曾在創意枯竭缺乏靈感的時候,打發時間給附近的哆啦貓捉跳蚤。《哆啦A夢》誕生前的幾小時,他也是在這種狀態下抓狂。藤本跟日本的巨頭出版社小學館已經有長期的合作關係,連載漫畫是要一個接一個的,這天已經臨近下一個新連載的截稿日了。他突然就開始腦洞,如果有個什麼神儀器,能讓人立刻湧出一堆創意那該多好哇。

空想一下然並卵,最後藤本還是棄療了,離開書桌去換一下腦筋。家裡就類似大雄家那種兩層小房子,他走下樓,正好看到女兒的不倒翁玩具擺在面前。這時他腦內的場景如果能視覺化,那就是電光一閃:長得像不倒翁的哆啦貓拿出各種神儀器拯救廢柴!這就是《哆啦A夢》誕生的一瞬。

至於銅鑼燒,是藤本的老家富山縣的一種地方小吃,意譯的話可以是豆沙餡餅。本來就算在日本也不是什麼很普及的東西,不過因為設定成能讓哆啦A夢暴走的食物,如今當然是知名度已經爆表了。日語雖用漢字不過比較貧乏,煎炒炸烘烤全能寫作「燒」,對應銅鑼燒這個具體對象中,燒的意思是指烘。

而所謂「銅鑼」的意思,這種點心的長相看過片的自然都見過,夾住豆沙餡的兩瓣看上去就是銅鑼的形狀。「銅鑼」的日語漢字讀音就是哆啦,所以哆啦A夢的那些俗譯叮噹貓、小叮噹就是這麼來的,銅鑼的敲擊聲。


接下來再說為什麼叫「A夢」。這其實是日語漢字中「衛門」的意思,哆啦A夢的名字寫成漢字就是銅鑼衛門。衛門出自衛門府,是當年島國還是唐帝國的腦殘粉時,仿造唐制設立的官制之一。

大唐府兵制,禁軍分北衙和南衙。北衙有五軍,各分左右,稱為北衙十軍;南衙有八衛,也各分左右,稱為南衙十六衛。十六衛中,真正會大軍出征打仗的有十二衛,另外還有四衛則比較特殊,是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元芳,這裡面的水很深吶,你怎麼看)。

監門衛在隋時還叫監門府,唐高宗改叫監門衛,成為島國衛門府的參考。監門衛和千牛衛只是宮廷禁軍,當天子的保安門衛。像大唐名將高侃北擒突厥可汗、東滅高句麗,就曾因戰功賜左監門衛大將軍的榮譽職,詩人高適他爺爺(寫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那位)。

島國就用不上什麼十軍十六衛了,天皇有五衛府。其中有一個沒分左右造成總數是奇數的,就是衛門府。後來改制了衛門府也分左右了,總稱為六衛府,有左右衛門府、左右兵衛府、左右近衛府。

於是在沒有察舉薦舉科舉的島國,都靠世襲下去最後,就變成官職名形成姓名了。就像我朝在帝國制之前有過的司徒司空司馬,都變成姓氏傳下來了。後來就有很多日本人名字里有衛門、兵衛這些字眼的,比如鄭成功他弟弟田川七左衛門,現在還有姓近衛的。

不過前者因為沒形成姓氏,僅就取名來說如今因為毫無時髦值,早就幾乎沒人叫了。見光率高的情況基本只在虛構作品裡,而且的確經常是以武士或家臣的形象設定。比如《假面騎士》的立花藤兵衛,《魯邦三世》的五右衛門,《龍珠》的彌次郎兵衛,《海賊王》的錦衛門。就在臨《哆啦A夢》開始之前,藤本弘還剛剛連載過另一個未來世界題材的漫畫《21衛門》,意思是 21 世紀的衛門。

取名叫銅鑼衛門,某種意義上也有對應哆啦A夢的實質定位,身份就像大雄的監護人。按照後來哆啦A夢的聲優大山羨代的描述,哆啦A夢相當於守護大雄的母親一般的存在,是來自未來的育兒型機器人。藤本表示,叫了衛門這麼個老土掉渣的名字,卻又設定成來自未來世界的機器人,看我這麼玩可有意思吧?


2、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藤本弘在小學館開始連載漫畫《哆啦A夢》後不滿3年,1972 年動畫化的提案就出現了。日本電視界有四個大型聯播網,各有一個在東京的核心電視台,日本電視台(NTV)、東京放送電視台(TBS)、富士電視台、朝日電視台(ANB)。日本電視台編成部的藤井賢祐來向小學館打聽,還有沒有什麼適合齣電視動畫的漫畫原作。

電視台里負責編成的部門,通俗解釋就是安排什麼時間適合播什麼類型、面向什麼觀眾的節目。再簡單些說,就是相當於電視台里的企劃部門,屬於中樞性質的上層,編成部門的人往往是基層前線的製片人練級上來的。小學館的編輯井川浩就給藤井賢祐推薦了幾個候補,其中有《哆啦A夢》。當時藤井正在負責《新小鬼Q太郎》,於是他從中挑中了《哆啦A夢》。

《小鬼Q太郎》也是在小學館連載的,藤子不二雄所作的漫畫,不過這邊是 A 和 F 兩人合作的情況。1965 年曾被 TBS 搬上電視,創下過最高收視率 36.7% 的神話。1971 年日本電視台就急急忙忙出個新版,依然是最高收視率超過 25% 的超人氣番組,所以藤子不二雄的品牌名聲在藤井眼裡是極有價值的。

本來甚至考慮過,就讓《哆啦A夢》接檔《新小鬼Q太郎》好了。《新小鬼Q太郎》後來於 1972 年 12 月底結束,這樣一來《哆啦A夢》就可能成為 1973 年 1 月新番,製片方也可能是東京電影,即《新小鬼Q太郎》的製片方。

可是藤井有私貨,他決定把《哆啦A夢》交給另一製片廠,叫作日本電視動畫。反正日本電視動畫的創始人兼實際經營者渡邊清,也是出身於東京電影的人。然而正是藤井的這一決斷,不久後將《哆啦A夢》推向了火坑。日本電視動畫是個隱患風險很大的製片廠,首先那個老總渡邊清,就是個瞎搞事兒的主。

第一,這個人摳門兒。這公司說是個動畫製片廠,可根本沒有自己的動畫師,全部只能靠外包,因為臨時工比合同工省錢多了。

第二,外包就算了吧,他還腳踏多條船。一個片同時找多個製片廠接活,反正壓縮到極限,隨時哪個勞動力低廉就用哪個,壓榨無產階級。

第三,腳踏多條船就算了吧,踏還踏出基本法來了。無視質量無視風評,越是老司機越不要,因為嫌他們的工資高了。要專找沒經驗的廉價新人,倒是客觀上給了他們展示身手的機會。

第四,省錢就算了吧,渡邊還欠錢。經常拖著薪酬不發,外包對象都交貨了還不見付錢。

第五,缺錢就算了吧,他倒還有錢去行賄。之前就曾經賄賂藤井賢祐,於是藤井常把日本電視台的片的製作訂單交給渡邊的製片廠,這事很快敗露了。這次等風頭過去了,藤井再次私貨把《哆啦A夢》的製片任務下單給日本電視動畫。

長年有藤井在日本電視台這種巨頭企業里罩著,渡邊清就相當能折騰。他本來開始經營動畫製片廠時,企業叫日放映動畫工作室。結果有膽接(藤井操作的)日本電視台的大訂單,收了錢最後卻交不出貨來。過後換個馬甲捲土重來,叫東京電視動畫,這回跟藤井的交易敗露了。日本電視台高管震怒,再不給他下訂單,於是渡邊轉去電影行業干一票,又幹得丟盔卸甲。

東京電視動畫亡了,渡邊換第三個馬甲又回來找電視台。這次便是日本電視動畫,把公司設在新潟縣。這地方離東京太遠了,對業務實在是不合適,本來是遭到反對的。但是渡邊本來就是新潟縣出身的資本家,在當地能有小夥伴行行方便,所以不聽一意孤行。然後日本電視動畫打響的頭炮又吃了大癟,這回總算學乖,製作《哆啦A夢》時把公司搬來了東京。

渡邊急切地想要起死回生,只好又求罩於藤井賢祐,這就是為什麼藤井會私貨操作,把《哆啦A夢》的製片訂單下給了渡邊的這新馬甲。還給他安排在星期日晚上7點鐘播出,日本電視台在這時段本沒有常規的動畫檔,是藤井強行開給《哆啦A夢》的。既是黃金時段又是周末,一般來說這的確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檔,藤井也是這麼想的。

可這塊地盤實際慘透了,最後把《哆啦A夢》這隻羊送入虎口,因為富士電視台正在這裡播《魔神Z》。別說是連載才3年沒發單行本突然動畫化的《哆啦A夢》了,就是《新小鬼Q太郎》的收視率也沒《魔神Z》的高。60 年代這地方本是 TBS 的領土,70 年代富士電視台剛剛強勢反殺了,正在鼎盛期把 TBS 殺得都快不夠攢經驗值呢,日本電視台居然突然派個《哆啦A夢》過來送人頭。


不過上面所有的事情多是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動,製作現場的各職員可沒有在當時就都一清二楚,而是抱著正常積極心態投入製作的。《哆啦A夢》姑且順利地成為 1973 年 4 月新番登陸日本電視台的黃金檔,先簽約預定至少播半年全 26 回,是當時的通常操作。原作因為只是一個個很短的單元劇故事,所以動畫化時處理成每回能包含2話,就同我們今天也能看到的最新版形式一樣。

本片的企劃階段完成後實際開始製作階段時,日本電視台方面的製片人叫川口晴年,日本電視動畫方面的製片人叫佐佐木一雄,相當於是分別為藤井和渡邊背鍋的人。不過再前線還有下一層背鍋的,佐佐木一雄委派一個叫下崎闊的就任製作主任。

這位下崎闊出身於手塚治虫的蟲製片廠,給手塚當過秘書,也干過演助進行,就是演出助手和製作進行都能幹。《哆啦A夢》製作最前線的實務總負責最終就壓他身上了,連監督都是下崎物色的,選中了上梨滿雄,同樣是蟲製片廠出身的人。數年後上梨將出現在小丑社的創始團隊中,就是《火影忍者》的製片廠。

當時的時代,第一是整體收視率都比現在高得多,第二是奉行收視率至上主義,收視率是體現電視節目價值的唯一指標。這個《哆啦A夢》的收視率每回都只有個位數,以在京核心台和黃金檔這些優越條件來說,連一次也不能超過 10% 那是妥妥地只能切腹謝罪。

因此在放映期間中也嘗試過各種提高收視率的手段,只是都沒啥卵用,值得一提的只有後半把哆啦A夢的聲優換成了(當時看來)主演過《咯咯咯的鬼太郎》的野澤雅子。不過考慮到跟《魔神Z》這種怪物番組正面對扛的因素,反正日本電視台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好法子對抗。

所以這部《哆啦A夢》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的大熱門價值繼續干,同時也沒有必須死馬上砍掉的理由。只能說是再多給點時間走一步看一步,半年後延長也未嘗不可,最壞的結果也無非是半年便無疾而終。然而撐不到半年還是出事了,導致這片子留下的歷史形象連無疾而終也沒有,而是死得很慘。

由於經常拖欠薪資,到了 1973 年夏天,製作前線的不安情緒已經摁不住了。各外包對象們不敢再接受信用下單,必須要收到錢以後才敢出貨。流言也徹底擴散,說日本電視動畫要涼了,搞到日本電視台的川口晴年製片人都坐不住了,親自把下崎闊叫來問這是怎麼回事。下崎說沒有藥丸啊,我怎麼不知道有這回事,要是真出事了您也放心,我會背鍋的。

話音剛落餘音仍繞樑之時,8 月份就出了即使下崎完全背鍋也沒卵用的大事,比什麼宣布虧損或資金鏈斷裂甚至倒閉之類的嚴重多了。是老總渡邊清,他直接玩兒失蹤,基本上可以視為捲款跑路了。接下來就是多米諾骨牌倒了,這公司是真的亡了,追債和索賠那些事兒又鬧了一兩年,到最後薪酬都沒實際付全。

連《哆啦A夢》這片本身的存亡也已經成了次要問題,到這份上後來播完了 26 回已經是最好的下場了。於是最終回也安排讓哆啦A夢離開大雄回到了未來,正式表態完結,也的確沒有下集預告。但是在最後卻插了一幀「敬請期待下回」,當時對有朝一日把事情都擺平了再重建然後回來製作續篇,某種程度上還留有一絲期望。

日本電視動畫垮掉以後,下崎覺得自己對那些索賠的人也負有責任,他真的決定背鍋從此退齣動畫界,轉行從頭學起後來做了一輩子藍領。至於主犯渡邊清呢,說個後話十幾年後他終於顯出蹤跡了,原來在干從菲律賓走私手槍的勾當,於是果斷被逮捕。那個推手藤井賢祐呢,好歹也還算是追究責任了,日本電視台從此不再允許他碰動畫類,但是電視製片人的飯碗完全沒丟。


3、給哆啦A夢物色和親對象

1973 年日本電視台的《哆啦A夢》動畫,對原作者藤本弘本人打擊也很大。第一是本來收視率就低,第二是鬧出這麼件事後強行完結跟砍了沒兩樣,第三是動畫完了那原作漫畫也該完了。這是當時的通常觀念,因為動畫化本來該意味著,這作品的人氣達到鼎盛期。然後動畫界的默認習慣,也是要麼連著播,要麼就完結的。

就是說,那種把原作的一部分動畫化出第一期,過段時間看情況再接續出第二期之類的,還配合著把深夜檔當成隨時可以拿來用的展覽架,這些組合拳操作都是進入本世紀後才確立成型的。當時莫說確立了,連出現都還沒有。一個番組出了就是出了,完了就是完了,哪有說完了過幾年突然弄出個名號叫第二期的道理。只有事後因高人氣再開新作的,沒有事前就預定看情況考慮分期出,並在間隔期讓原作正常繼續的,這是玩弄觀眾。因此才有要是進度趕上了原作,只好動畫版自己搞原創撐著續命,要麼就是乾脆原創個結局。

那麼連動畫都完結了,你漫畫還拖著連載有什麼意思,這就成行屍走肉苟活了。所以動畫結束半年後,1974 年春天藤本也把《哆啦A夢》的原作漫畫完結了。這年小學館也開始把雜誌連載版整合起來,發售《哆啦A夢》的單行本,擺出一種臨終處分似的態勢。

不過靠著小學館的七哄八哄,藤本總算又畫了個《歸來的哆啦A夢》續下去。再加上單行本來了一波始料未及的反轉,居然大賣。而且這一波大賣又起一個拉升作用,讓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和人氣進一步擴散了。於是《哆啦A夢》出現了一種非正常狀態,動畫完結了、原作也宣言過完結了,人氣卻比之前任何時候要高。因此這個插曲難關跨過去了,《哆啦A夢》仍在照常連載。

但是畢竟日本電視動畫亡了,《哆啦A夢》的動畫化權利怎麼處置,於是藤本把它給了東京電影。就是《小鬼Q太郎》和《新小鬼Q太郎》的製片廠,傳世代表作有諸如《巨人之星》《魯邦三世》《貓眼三姐妹》《名偵探柯南》。除此之外,東京電影在 60 年代製作了很多藤子不二雄原作漫畫的動畫版,所以對於藤本是個可以放心託付的對象。

而當時這東京電影的體制,也是專門靠外包。不過有穩固的合作對象,是長期業務關係,管經營的公司和管幹活的公司兩邊分開來。東京電影的創立者叫藤岡豐,他在東映動畫有個熟人楠部大吉郎鬧獨立後,藤岡想趁機把他收到帳下。但是人家不想干,藤岡又思路一轉,鼓動他說你自立稱王唄,然後咱倆結盟。

楠部被他說動了,打回東映動畫內部又挖了幾個牆角,帶著挖出來的4個人在 1965 年末新建了個小公司叫A製片廠。以後東京電影出點子出錢,A製片廠出人出手藝,完工後成品再由東京電影拿出去賣。這個業務合作關係就成立了,它倆倒是沒有互相持股這樣的資本關係。所以 60 年代東京電影製作的那些藤子不二雄漫畫的動畫版,實質動手幹活的都是接外包的A製片廠。

東京電影雖然有《哆啦A夢》的動畫化權利,但是 1975 年藤岡豐興趣正濃的事是進軍洋人市場,在日本市場沒有多少動作。藤岡想出去浪,楠部大吉郎也就想進一步獨立了。因為如果東京電影的重心不再是日本國內了,那專門接外包幹活的A製片廠可怎麼活,必須轉型成自己同時兼備企劃和製作機能的企業。

於是 1976 年,A製片廠跟東京電影的業務合作關係終於結束,合同解除了。並且改名為新A動畫,「新A」和「新銳」同音。這時《哆啦A夢》的動畫化權利正好被藤岡當成一個禮物,相當於像分手費,拱手轉讓給新銳動畫了。楠部大吉郎有個弟弟叫楠部三吉郎,他閱讀了這個漫畫後,一發不可收拾成了《哆啦A夢》的粉絲,從此開始為把這玩意兒動畫化而奔走。


1977 年新銳動畫一開始有動作,小學館對再次把《哆啦A夢》動畫化的事也很積極,反倒是原作者藤本弘自己很躊躇,很慎重。藤本表示我的這些漫畫就像我自己的女兒啊,動畫化就像把女兒嫁出去啊。之前以《小鬼Q太郎》為首的好幾個漫畫動畫化成功了,就是嫁了個好人家,可是其中只有《哆啦A夢》出嫁失敗又跑回娘家了。如果真要再嫁,那我這回一定要親自慎重挑選女婿。於是這回藤本沒有輕易應允。

本來理論上新銳動畫就是有《哆啦A夢》的動畫化權利的,所以準備行動時來找藤本問一下其實更傾向於禮節性,表示對原作者的尊重。三吉郎甚至表示可以在動畫化正式實現之前,就先把權利報酬付給原作者。不料等來的居然不是一口答應,藤本只是先一言不發,他對之前低收視率的事是相當心有餘悸。然後終於開口問三吉郎,先付錢我都可以不需要,倒是你先寫幾頁企劃說明給我看看吧,準備怎麼對觀眾展示《哆啦A夢》這個作品?

稍微碰了個壁,搞得三吉郎一時有點懵逼。他決定去搬救兵,找上的是多年後的吉卜力雙璧之一高畑勳,因為高畑是他哥在東映動畫的老同事。高畑親自執筆了企劃書,然後三吉郎和高畑兩人再次去拜訪藤本,這回藤本讀了企劃書才應允了。第二次的動畫化項目終於啟動,首先第一步當然是考慮最必要條件,得有電視台。新銳動畫和小學館兵分兩路,新銳動畫試圖去攻略讀賣電視台,小學館試圖去攻略朝日電視台。

新銳動畫這一路軍,靠的是以前A製片廠接外包時代的資源。東京電影製作 1968 年的《巨人之星》和 1971 年的《魯邦三世》,都是完全外包給A製片廠的。而出品這些名作的電視台就是讀賣電視台,讀賣電視台方面的製片人還都是佐野壽七。再加上讀賣電視台與日本電視台有聯播關係,日本電視台在關東、讀賣電視台在關西,20 年後東京電影製作的《名偵探柯南》里「日賣電視台」這個梗就這麼來的。所以 1973 年日本電視台出品的《哆啦A夢》,讀賣電視台本身也播過,不陌生。

那就直接去找佐野壽七製片人,這回打算出一個讀賣電視台與新銳動畫合作的新版《哆啦A夢》。佐野也答應得很爽快,於是從他的視角再起草面向電視台的企劃書,然後上交給編成部門,又不料這一下卻被駁回了。確實這時的《哆啦A夢》不是什麼明顯有價值干一票的超人氣作,不過還有另一個核心原因就是,讀賣電視台表示這事我們其實不好出面啊。

因為明面上,讀賣電視台與東京電影有過良好的合作關係,而A製片廠當年只是個純粹接外包的立場。然後現在A製片廠變成新銳動畫,與東京電影分道揚鑣了,如果讀賣電視台就這麼立刻與新銳動畫勾搭上,這個事兒違反行業里做生意的道義啊,要被輿論嚼舌頭的。

那麼腫麼辦,佐野製片人表示那隻好這樣吧,我最後再送你們一程,我只能幫你到這麼多了。於是佐野壽七做了一件故技重施的事,他把《哆啦A夢》這作品、新銳動畫的人、他自己寫的企劃書,都介紹給了旭通信社的佐野吉秀。

旭通信社,是《巨人之星》的廣告代理商。所謂故技重施,是說當年《巨人之星》的接檔候補中,製作奧特系列的圓谷製片廠曾把《鏡子人》這個企劃安利給讀賣電視台,但是沒有通過。佐野壽七覺得很可惜,於是他轉手把這些都安利給了旭通信社的佐野吉秀,最後《鏡子人》由旭通信社擔任廣告代理商,成功安利給富士電視台並在1971年實現了。多說一句,這兩個佐野沒有親戚關係。

這回壽七就再次想到了這一層,他把《哆啦A夢》的相關人員和資料,也都全部託付給吉秀了。他把自己寫的《哆啦A夢》企劃書親自遞給吉秀,告訴他我想把這樣的企劃推出給大眾,可我們台里沒通過。但是如果在別的哪個台能夠成功推出給世間看到,我身為職業製片人也就心滿意足了。

吉秀接過了這一棒,接下來就要由旭通信社去奔走推銷給其他電視台了。當年的圓谷製片廠和這時的新銳動畫,都一樣是產業鏈下游的區區小作坊,實在是太弱小了。而旭通信社是廣告代理行業排前三的巨頭,由他的關係網去在各電視台和贊助商之間活動,帶給作品的平台就完全是另一個境界。

於是也就意味著,從這一刻起《哆啦A夢》一半的命運,被託付給昔日的對手了。因為旭通信社之前就是《魔神Z》的廣告代理商,《魔神Z》接檔的正是《鏡子人》。順便再多說一句,佐野吉秀這輩子後來最高做到了公司的副總裁,旭通信社現在也不叫旭通信社了而是旭通第企(ADK)。


4、開鑿蠻荒苦寒之地

那另一半的命運呢,則在另一路軍手裡。小學館選擇試圖去攻略朝日電視台,因為小學館握有一些朝日電視台的股份。小學館身為原作的出版社,對外因為是代表著原作者立場的,所以同時也給朝日電視台帶來了藤本弘的一個課題。藤本想不明白,當年日本電視台的《哆啦A夢》動畫究竟為什麼沒人氣,自己的作品觀眾到底不喜歡哪裡呢。

可這電視行業的問題小學館的編輯們也不明白啊,那就只好來問朝日電視台了。這課題於是落到了朝日電視台編成局編成開發部的高橋浩身上,小學館直接把原作單行本打包給他了,同時還有1973年動畫版的腳本,一起帶回家看書做作業。高橋在編成開發部是專門負責黃金時段的,在兒童片這塊領域裡,1975 年剛剛有過經手《秘密戰隊五連者》的成功經歷,如今的超級戰隊系列第一作。

高橋浩有兩個女兒,當時一個剛上小學,一個還在上幼兒園。他就把《哆啦A夢》的漫畫單行本給女兒們看,只見每隨著翻頁講故事,女兒們也很開心地嚷嚷著好看好看!高橋就很有信心了,這《哆啦A夢》擺明了是會對小孩子胃口的啊,那之前的動畫版問題可能出在哪呢。於是翻閱動畫版的腳本,直覺是這動畫的處理是不是使得目標觀眾群體的年齡偏高了。

還不夠,再親自去書店扮一下偵探。書店裡的書都整整齊齊擺書架上的對吧,高橋去偷偷動點手腳。他把《哆啦A夢》的單行本故意擺得像一時疏忽沒放整齊似的,露出一角或突出來一點,亦或是手動擺到前排,然後就鬼鬼祟祟觀察來書店的小朋友有什麼動靜。只見只要擺放得突出一點暗示一下,小孩們一進書店就能立刻被《哆啦A夢》吸引,然後取出來讀得也特別入迷。

這下高橋覺得穩了,這個《哆啦A夢》再次動畫化絕對有戲啊,哪怕就是私貨為了給我那可愛的女兒看,我也得干!於是輪到他興緻勃勃提案,結果這邊也是上邊一句話就給噎回來了:在日本電視台失敗了的東西,你有什麼理由覺得在朝日電視台就能成功?高橋內心當然不服,1978 年他就遇上機會回懟了。

那天高橋的頂頭上司,也就是編成部長,加上司的上司,編成局的局長,一起召見他。電視台的局這個部署,相當於其他一般日本公司中的本部,局下面才是部,部下面是課,再往下是系等等。兩個大佬叫高橋上朝日電視台那個六本木大樓的 2 樓,去接待室里聽訓話。

進了屋劈頭就問他,最近黃金檔的收視率不太好啊,你身為負責黃金時段的,覺得應該如何對應?意思其實就是,既然你是黃金檔的負責人,所以你當然得負責造不造。高橋有所準備,這麼大的問題他也當然早該心裡有數,並且考慮過怎麼回答了。

黃金時段是從晚上 7 點整開始算起的,而緊鄰之前的 6 點半到 7 點之間,當時朝日電視台在這半小時中播新聞。這新聞屬於帶番組,帶番組就是在固定時間帶的番組(節目),每天都在這個時間播,而不像其他一般狀況的一周一回。每天半小時的新聞之中,6 點 50 分為止的 20 分鐘是全國性放送,就是朝日電視台加上全國與其有聯播關係的十幾個電視台,整個朝日系聯播網都要播。接下來 6 點 50 分到 7 點整的新聞,是 10 分鐘的區域性放送,就是只有朝日電視台一個播,也只有關東地區能收看得到。

焦點就在那後 10 分鐘的新聞上了,當時每天的收視率水準只有 2.x%,真是慘不忍睹。這 10 分鐘是黃金時段的大門前最鄰近的時間,收視率慘成這樣對於緊接其後的黃金檔也能有不良影響,意思就是能產生一種慣性,使得每天黃金檔的收視率也出現先天不足。

高橋認識到這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領導一問他便指出這個問題的存在。高橋認為,如果把這 10 分鐘播的東西換成其他能夠獲得收視率的節目,黃金檔的收視率也就能同步得到很大改善。剛說完,部長當即的反應是嚴肅質問:你是對新聞報導有什麼意見麼?當場嚇得高橋不敢說話了。

屋子裡就這麼突然迎來一段時間的沉默。報導類的節目是電視台存在的一大法理依據,這是個牽涉到日本整個電視放送界歷史和體制的大話題,過去其他的文章中稍微解釋過,這裡就不再多說。這時面臨的狀況就是,新聞報導類是個敏感話題,敢說有問題有意見那是典型的政治不正確。高橋開了這個口那是冒業界之大不韙,好在只是在小黑屋裡就三個人,領導還能給他壓著。

局長全程看戲,部長沉默良久終於開口了。乾脆這樣吧,把新聞報導從 30 分鐘加長到 50 分鐘,從 6 點整就開始播。原本 20 分鐘的全國放送,改成 6 點到 6 點半的 30 分鐘,然後原本 10 分鐘的區域放送,改成 6 點半到 6 點 50 分的 20 分鐘。這樣一來搞新聞的那幫人也就不會來扯皮了,剩下的 6 點 50 分到 7 點,這 10 分鐘就交給你高橋浩自己處置了。


高橋如願以償,於是開始募集可以用在這 10 分鐘播出小短片的候補企劃,以兒童片為主,其中便有《哆啦A夢》。旭通信社的人聽說了這個事就過來了,旁敲側擊打聽這帶番組的新企劃,朝日電視台究竟打算幹什麼。高橋透露說,我這裡集合了好多完全不同種類的企劃啊,不過其中我覺得《哆啦A夢》不錯挺可行。旭通信社大喜攤牌,哎呀呀《哆啦A夢》正是我們在推想要動畫化的!

到了這個地步,命運坎坷的《哆啦A夢》其實有一大幸運點便是,朝日電視台和旭通信社正好本就有友好關係。他們的結盟又是以東映為中轉而結成,並且以《魔神Z》為開端的。

東映本來就是朝日電視台自設立以來的大股東,東映集團的電視劇和動畫基本上首選都來朝日電視台。而東映跟旭通信社的關係是從《魔神Z》的人氣大爆發開始好上的,順帶還把萬代捎上結交了旭通信社,於是旭通信社拉上萬代跑來朝日電視台也做機器人動畫。然後就在A製片廠重生成新銳動畫的 1976 年,這邊在每周五晚上 7 點的黃金時段建立起了一個朝日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的專屬檔,注意了是星期五晚 7 點整。

有了朝日電視台點頭,大事已定,旭通信社通知新銳動畫可以開始動手了。先讓新銳動畫弄了一集適應 10 分鐘短片檔的試做版出來,於 1978 年 8 月完工。起用小原乃梨子為大雄的聲優,她在 1973 年演過大雄的母親。用肝付兼太為小夫的聲優,他在 1973 年演過胖虎。靜香的聲優是野村道子,也在 1973 年的動畫版客串過。

新銳動畫完成的試做版由旭通信社送來朝日電視台,編成部長在百忙之中都沒時間去通常的試映室看。當時當然可不比現在隨手一個手機加流量,高橋浩只能就在放送準備室里,草草地用自己的小機子把膠捲鼓搗進去,給領導看完了這一集幾分鐘的試做版。看過後部長就淡淡地回應了一句:就這樣不錯。

至此,時隔 6 年的《哆啦A夢》動畫版復活終於實錘,決定將成為一個特殊的 1979 年 4 月新番。周一到周六每天晚上 6 點 50 分起各播一回,每回 10 分鐘,周日因為是特殊日子所以往往獨立於帶番組的編成之外。1979 年正好是朝日電視台開播 20 周年,把個動畫類的搞成這種形式來播,也是20年來首遇的不正常特例了。

按當時的正常一般例,當然 4 個條件是要滿足的,全國放送、黃金檔、一周一回、每回半小時,也正是 1973 年當初《哆啦A夢》所擁有過的待遇。但是既然敗光了,這次也就只好接受惡劣條件下再出發,除了上面剛說的 10 分鐘帶番組等編成體制外,還有一點是全國放送的待遇也沒了。就是跟前面 6 點半至 6 點 50 分的新聞一樣,只有朝日電視台一家播,朝日電視系列聯播網的其他成員電視台沒有參加,每天 10 分鐘的《哆啦A夢》也就只有關東地區才能收看。

另外,帶番組短片的編成加上區域性放送,這種情況一般也是找不來什麼贊助商的。新聞報導類那種政治正確的可以例外,NHK 那種國企央視也可以例外,現在這種民營電視台的商業節目就不能了。所以從旭通信社的立場來說,也同樣是接受了一個下血本的高風險行動。1973 年已經死過一次了,這次如果又戰敗那當然會徹底完蛋,朝日電視台和旭通信社這樣的大企業也都會掉血,新銳動畫這種小作坊則可能幹脆就夭折了。

那麼怎麼稍微彌補一點,能讓全國小朋友都收看到呢,高橋浩決定再動個手腳。每周於周日放在個全國放送檔重播,於是順便對於關東地區來說,等於一周 7 天不休每天都能看到有《哆啦A夢》在播。當然了,你要滿足全國放送,還只是重播的性質,那時段就別指望了,可以做好最糟的心理準備了。最終是放在了周日早上的 8 點半重播,這次是正常的每回半小時、一周一回的檔,注意了是星期日早上 8 點半。

後來 80 年代到 90 年代,星期日的早間被逐漸開發成了「第二黃金檔」,可當時沒有。雙休日的大清早在電視放送的行業,是個神馬鳥不生蛋的地方?周末出門玩的人不看電視,在家的人還在睡懶覺,能有多少人爬起來開電視啊,上哪兒要收視率去。那是妥妥的塞外苦寒之地,貶謫流放專用的蠻荒去處,沒什麼人能開上帝視角預料嶺南還會出廣深。事實上就《哆啦A夢》這樣有敗軍之將前科的,也的確是實質性流放的。


新番組的異常編成體制確立後,管理著作權的藤子製作、原作出版社小學館、朝日電視台、廣告代理商旭通信社、製片廠新銳動畫,5 家公司各自的項目負責人就要頻繁聚在一起開會了。藤本弘曾經問高橋浩,漫畫的一話要怎麼在不到 6 分半的時間內表現啊?

我們知道正常電視動畫的一回有半小時,《哆啦A夢》的短小故事處理成每回 2 話的份,那就是各 15 分鐘,1973 年的和如今正在播的都是這樣。而 1979 年朝日電視台起步這時,以不按套路出牌的編成體制每回 1 話 10 分鐘,意味著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二。再掐掉片頭片尾預告廣告等之後,算起來正片的空間只有大約 6 分 22 秒。這麼浪的操作很有可能最後搞成,製作層面很難在短時間內塞進完整劇情,而觀眾層面又不夠塞牙縫提不起吸引力,費力不討好兩頭空空。

高橋回答說,本來的確是應該和日本電視台一樣的形式,每周半小時內 2 話並且放黃金檔的,但是由於之前的失敗我們台里無法通過。所以在帶番組的編成基礎之上,還在周末清晨以通常編成重播,我們就是準備挑戰哪怕只有 6 分 22 秒也要讓小朋友覺得好看。

他向藤本承諾,給我 2 年時間,到時候我要讓《哆啦A夢》重回跟日本電視台版本一樣的形式,享有黃金檔的待遇。高橋跟藤本不是老鄉,但是他從小在藤本出身的富山縣長大的,跟藤本說話開一口富山腔的方言,這兩人立馬就熟絡起來了。

到了 1979 年 4 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即 4 月 2 日,復活的《哆啦A夢》於晚上正式登上朝日電視台,這時的收視率依然和播新聞的時候一樣只有 2% 的水準。第 1 話的內容是很普通的劇情,哆啦A夢從口袋裡拿出個神奇道具的故事,就是現在你隨便一搜「哆啦A夢第 1 話」所能看到的。沒有一個看上去像第 1 話的交代世界觀的程序,沒有展現大雄的玄孫為拯救廢柴祖先把哆啦A夢送到 20 世紀的情節。



這是因為當初他們的定位本來也不是重新動畫化,而是回應 6 年前日本電視動畫版本最終回最後一幀的那個「敬請期待下回」。這第 1 話《夢之町,大雄之地》在 40 周年紀念時,於今年 4 月的第一周播出了全新的重製版(上圖右側),也已經從 4:3 的畫面變成了 16:9 的高清畫面。

除了上面提過的幾個試做版就登場的聲優之外,1979 年的朝日電視台版本動畫對於大雄的班主任、小夫的父親聲優原封不動。舊版大雄的媽媽改為演大雄了,那麼舊版中演大雄的這回則演了大雄的玄孫世修。另外本作的美術設定叫川本徵平,就是舊版的美術監督。

角色設計是中村英一,是從當年A製片廠剛設立時就加入的新銳動畫元老人物,而且當時還是應屆生身份入職的。在A製片廠這幫東映動畫舊人創辦的小作坊里長大,不是東映動畫出身勝似東映動畫出身。演出家以福富博為主,森脅真琴為輔。福富博也是當年還是應屆生就入職了A製片廠的老員工,年齡比中村英一還年輕了 3 歲。森脅真琴是從動畫師轉行當演出家的跨界人才,從演出助手練級上來,《哆啦A夢》其實是她演出家身份的出道作。

當時動畫行業還不普遍興監督/系列導演和總作畫監督等職務,老牌先驅東映動畫也是在 70 年代後半才正式確立的。新銳動畫這樣的其他小型製片廠則更晚,中村英一已經就相當於實質上的總作畫監督,福富博相當於實質上的監督。楠部三吉郎則親自擔任實質性的總製片人,不過他表示故意不把自己的名字登在職員表上,職員表留給前線幹活的各位,而自己做個徹徹底底的幕後人。

作曲的任務,交給負責了假面騎士系列的菊池俊輔。另外主題歌《哆啦A夢之歌》的歌詞,雛形其實是楠部大吉郎的親兒子楠部工所作,然後楠部一家再補作修飾,當時楠部工還是個初中沒畢業的孩子。這首歌就是我們當年在國內電視上看到的配音版本所用的主題歌,即可以被宣傳為童年回憶的一首,只是國語配音版連歌也改成國語重唱了,歌詞是另外填的而不是譯文。


5、哆啦×哥吉拉聯軍

《哆啦A夢》在 1979 年 4 月 2 日播的第 1 話,明明依然只有 2% 的收視率水準,接下來就開始坐火箭了。經過 6 次的放送到了 4 月 8 日時,迎來星期日半小時通常編成形式的第一次播出,結果這天早上的重播居然一下子達到 9.4%。當場創新高破了舊版的紀錄,因為 1973 年日本電視台在黃金檔的全 26 回,最高收視率只有 9.1%。

本以為這是直接封了漲停板級別的迅速成功,不料這只是大牛市的起點。因為這個 9.4%,之後成了星期日早上重播的《哆啦A夢》之中,唯一的一次收視率才只有一位數。第二周 4 月 15 日,收視率就衝到了 12.7%,達成兩位數。之後《哆啦A夢》沒有在 15% 這個平台站住腳,因為進入6月份,直接跳空缺口來到了 16.7%。接著到夏季,本就是整個電視界的收視率淡季,7 月份以來在 17% 的水準遇到一點阻力。經過開播近半年後,在 9 月中旬,又來一個跳空缺口,終於突破 20% 的大台階。

受到鼓舞的朝日電視台 10 月 3 日播出特別節目,在晚上 7 點到 8 點放殺必死,播了一小時的《哆啦A夢》。不過內容也還只是重播合集,要說有什麼跟觀眾見面的新內容,就是把 1978 年完成的試做版也第一次在電視上播出來了。而且也仍然只是限定於關東地區的放送,也沒有變成常態的每周這麼玩,不過這是《哆啦A夢》歷史性的一刻,在朝日電視台第一次登上黃金檔的時段。

在 1979 年年內,周日早晨的《哆啦A夢》收視率最高來到 24.6%。1980 年開年就在新年假期放送特別節目,正月 SP 從此也成為《哆啦A夢》延續幾十年的傳統。接著周日版的收視率在開年半個月內,便無壓力地突破 25% 了,1979 年 4 月至 1980 年3 月一年間的最高點達到 28.5%。

從1980年4月開始進入第二年,待遇也稍微提升了,周日早上的重播從8點半移後到9點半。雖然這時還不什麼大動作,不過在雙休日早晨這種邊塞地方,時間每往後一點都能相當於內遷一點,條件就好點。

早在開播後大約半年,望著陡峭上漲的人氣,楠部三吉郎很快就動了心思想給《哆啦A夢》齣電影了,這回小學館也又是支持的。然而即使在這時,人們已經看見了20%收視率的成績擺在眼前,齣電影的提案居然還是有明顯阻力。

首先是朝日電視台方面提出,製作電影不會人手不足嗎。因為電視上的《哆啦A夢》雖然每周日是重播,每周一到周六也有6話,每回全長10分鐘合起來就一小時,相當於普通編成下一周一回半小時的2倍。再加上新銳動畫本來也只是小型製片廠,這種情況下還想開工製作電影,極有可能影響到電視版的正常製作進程和交工。三吉郎打包票說這個不用擔心,一旦出了事兒我負全責。但是藤本弘也不同意,他表示我的漫畫作風是這種短篇單元劇就夠了,搞電影沒興趣。

好吧既然原作者根本不想管,放今天說倒是可以徹底原創個長篇大電影出來,然而這只是今天的邏輯。再加上《哆啦A夢》原本的邏輯也屬於原作連載一段時間後將其動畫化,而不屬於類似諸如《假面騎士》《魔神Z》《美少女戰士》那樣的為了上電視的前提而搞一個原作連載出來,本質上一開始就是原創。

當時《哆啦A夢》要想登上大銀幕倒是還剩一種可能性,上東映漫畫祭。本來按照東映與朝日電視台的關係,東映的片要上電視第一默認選項是來朝日電視台,反過來朝日電視台的片要齣電影,第一默認選項也是由東映發行。而《哆啦A夢》又屬於典型的兒童片,讓東映發行的話絕好的去處便有東映漫畫祭,是專門上映這類影片的。

東映漫畫祭要直譯一道就是一種動畫電影的祭典活動,但其實上映的不僅僅是動畫,也能有實景電影。也不僅僅是東映集團製作的影片,冠名的東映二字只指是東映發行。這祭典活動的玩法,是多個影片捆綁起來一併上映,給予小朋友節日般的感覺。買一張票就可以一次觀看多個電影,檢票完了進放映廳一口氣連著放好幾個。多作捆綁上映的營業方法,其實日本電影行業在上世紀這是普遍現象,不僅限於東映漫畫祭。

東映漫畫祭在上世紀的最後 40 年間盛行,大量日本人打生下來後第一次去電影院的體驗,往往是東映漫畫祭。每年專門在孩子放假的時期上映,春假和暑假這類的。在其中上映的影片有主力作,也有單純的捆綁並映作,就是來蹭的,按上映時長可以分為長篇、中篇、短篇。

長篇一般指1小時以上,這種一般是主力的完全新作,而且是原生的電影。中篇一般至少半小時,一般也是完全新作,但屬於哪個電視番組的劇場版。短篇就是半小時都不到的捆綁並映作,這種就可能是再剪輯重映版,甚至把電視版之中的某一話直接拿來重播一遍。因為在家用錄像機普及之前現實就是這樣,電視上的東西說錯過就錯過了,重播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有一定的市場。

《哆啦A夢》這時是個什麼情況,顯然最適合也只適合短篇的那種情況。朝日電視台和新銳動畫也就這麼打算了,既然如此只好把《哆啦A夢》選集一些出來作為東映漫畫祭的並映作之一,重播的場地從電視上移到電影院里而已。可是這回一聽藤本弘又不同意了,他說在我的觀念里所謂電影一定得是搞大新聞的長篇,起碼 90 分鐘的那種啊,你們這麼搞我總覺得彆扭。

楠部三吉郎聽了大喜過望,所以說啊先生你還是親自參加個長篇電影吧,他趁機順水發動攻勢給了個提案。1975 年的時候藤本曾經畫過一話異常的《哆啦A夢》,長度有平時一話的 3 倍,標題叫《大雄的恐龍》。不過就算是平時的3倍,顯然這也遠遠不足以用於形成一個長篇電影。三吉郎說,請先生接著畫這一話的續篇吧,或者把之前畫的修改,大幅增加細節擴充內容,最後再把這《大雄的恐龍》製作成電影版。

藤本聽了妥協了,終於決定積極協助《哆啦A夢》電影版,所以藤本生前製作的電影基本上都由他親自執筆腳本。新版的《大雄的恐龍》漫畫於1979 年底重新開始連載,同時也是為了給電影提前造勢,電影打算在1980 年 3 月也就是春假的時節上映。


單獨的長篇電影,這就不好蹭東映漫畫祭了,那發行商的問題腫麼辦。這時雪中送炭的是東寶,而且是互相雪中送炭。東寶這時面臨的境況是,春假檔也缺東西上映。

日本電影行業在 60 年代經歷了崩潰期,到了 70 年代誰也不好過。縮小範圍到兒童片這個領域,60 年代東映漫畫祭興盛起來站穩腳跟後,東寶見這玩法有得撈,加上為了跟東映競爭對抗,就從 1969 年末開始照搬類似形式,弄了個「東寶冠軍祭」。東映漫畫祭基本穩定在每年兩回,3 月春假和7月暑假各一回,偶爾 12 月寒假回上第三回。東寶冠軍祭則心很大,想固定每年打滿這三回。

然而東寶為了應對 60 年代以來持續的電影業界大崩盤,已經在 1971 年自斷臂膀以規避風險,這個母公司本體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製片機能了。所以東寶集團自己的產能就遠不如東映集團,可是東寶冠軍祭又要每年打滿三回,每回捆綁上映五六個影片,哪兒來這麼多片供給你?因此只好大量發行外部製作的影片了,或者把很多年前上映過的老片剪輯縮短一下重新上映,再就是搬運大量電視動畫的其中劇集來電影院上映,就靠這些手段湊數量。

要說其中作為主力的東寶集團自製完全新作倒也有,便是以哥吉拉電影為首的怪獸電影,每年只出得一次,主要放在 3 月春假的那一回之中。但是 70 年代的日本電影市場,已經進入市場崩潰→被迫小本粗製濫造→繼續引發市場縮小,這樣的無窮迴圈。哥吉拉電影這種典型的龐大成本開支,沒幾年市場就也支撐不起了,一年三回的東寶冠軍祭收入加起來也供不起一個哥吉拉電影,1975 年後終於哥吉拉也被喊停。

東寶冠軍祭到 1974 年就撐不住了,這年只有兩回。哥吉拉沒了後更是只剩一年一回,就是 3 月春假的那一回。終於到了 1978 年徹底完蛋,這年春假的東寶冠軍祭是最後一回。然而事情還沒完,接著 1979 年春雪上加霜,東寶出了一件事,他弄丟了奧特曼。當時奧特系列經歷了幾年空白期,第三期奧特系列將在 1979 年 4 月新番開播。圓谷製片廠為了事前造個勢,把初代《奧特曼》抽取部分作品加以剪輯和總集篇處理後,準備在 3 月的春假檔期放電影院上映。

這類剪輯舊作總集篇當電影放的事,奧特系列本身之前也干過多次了,按慣例自然都是東寶冠軍祭中的捆綁並映作之一。這次本來也不例外,因為東寶是圓谷製片廠的母公司。可這回東寶表示 1979 年的春假檔期,我們的邦畫系院線已經事先有別的安排了,沒有給奧特曼總集篇上映的空間。結果圓谷製片廠腫麼辦,居然去找松竹發行,最後成功如約在 1979 年 3 月上映了。

圓谷製片廠這胳膊肘往外拐的東西,令東寶憋得一口氣,再加上一到上映,東寶發現還被打臉。因為這奧特曼總集篇電影反而賣座,松竹是人在家中坐餡餅天上來,東寶自己發行的片存在感卻被吃了。這件事成為如今奧特系列電影也由松竹發行的開端,而東寶冠軍祭也已經宣布終結了,那麼接下來 1980 年的春假檔東寶腫麼辦,再找什麼片。

就是在這時的境況下,《哆啦A夢》的電影項目出現了,最終決定東寶來發行,於 1980 年 3 月的春假檔期上映。不過即使《哆啦A夢》已經出現了高收視率,畢竟不意味著電影一定火爆,反例多了去了。第一次的電影終究是嘗試,風險的不確定性永遠大於以後任何一次,所以東寶還是發虛,想加一道什麼保險措施。這片不是叫《大雄的恐龍》嘛,跟怪獸電影有相通之處,東寶決定把這片與《莫斯拉對哥吉拉》捆綁上映。

這樣一來,沒有東寶冠軍祭的名號,但是跟東寶冠軍祭的操作差不多。東寶冠軍祭每年三回的時候,其中最主要的往往就是 3 月春假的這一回,春假大多有哥吉拉的完全新作。不過這次的《莫斯拉對哥吉拉》已經是 1964 年的古董片了,只是為《電影哆啦A夢 大雄的恐龍》保駕護航的,《哆啦A夢》才是本次捆綁上映之中的主力作。


《哆啦A夢》初次登上電影院大銀幕還沒名氣,東寶決定出動哥吉拉來加一道保險,還有另兩條背景原因。

第一條是 70 年代末以來,1977 年到 1980 年日本的影像作品在流行宇宙科幻風潮。動畫及兒童片領域這些最適合完全虛構作品的,更是宇宙科幻風潮的加強版,可這《大雄的恐龍》幾乎不沾邊。

第二條來自東寶的對手大映,它到60年代為止曾是與松竹、東寶、東映等並列的影視界巨頭企業之一。而其中在怪獸電影的領域,大映是唯一有資格還能跟東寶過兩招的,搞出個跟哥吉拉對抗的嘎美拉系列。1971 年大映破產了,嘎美拉電影也跟著完蛋,不過 1974 年大映捲土重來了,1980 年則突然復活嘎美拉新作《宇宙怪獸嘎美拉》。

到這兒都還沒完,這《宇宙怪獸嘎美拉》是個典型跟風宇宙科幻風潮的影片,其本身還給東寶形成 3 點威脅。第一,這片也要在3月的春假檔上映。

第二,宇宙科幻風潮的領頭羊是《宇宙戰艦大和號》和《銀河鐵道999》,這倆的電影都是東映發行的,但是大映這次抱大腿讓它們在《宇宙怪獸嘎美拉》中打個醬油。

這是什麼級別,《宇宙戰艦大和號》劇場版剛在 1978 年獲得觀客數 400 萬人次的成績,金額上是這年的日本電影票房亞軍,以及整個昭和時代的日本動畫電影票房冠軍。《銀河鐵道999》劇場版則在 1979 年獲得觀客數 300 萬人次的成績,金額上是這年的日本票房冠軍,當時是動畫類電影頭一次拿下這種地位。然後東映還在輪著來,1980 年又將輪到《宇宙戰艦大和號》劇場版,1981 年《銀河鐵道999》又有劇場版。《永遠的大和號》是 1980 年的動畫類電影商業成績奪冠大熱門,相比之下這時的《電影哆啦A夢》還是空氣。

第三,這時哥吉拉電影自 1975 年以來已經處在休止狀態。當然了所謂休止狀態,只是如今上帝視角的表述,在當時觀眾看來其實等於 1975 年後已經完蛋了。東寶每年都在內部開會重啟哥吉拉項目,但就是一直還沒拿出個確切結果來。可嘎美拉這時時隔 9 年復活了,大映得意呀,在《宇宙怪獸嘎美拉》的拍攝時玩了一幕劇中劇。

片中有個電影海報的招牌橫倒在嘎美拉腳下,片名叫《永別了多吉拉》,海報上印著怎麼看都長得像哥吉拉模樣和動作的怪獸,「多吉」在日語里還是遲鈍蠢笨的意思。在東寶看來這擺明了就是大映在開啟嘲諷模式,必須干他niang的。



可是干要怎麼干,人家說的哥吉拉完蛋了是事實,這時的確根本拿不出新作來。也罷,主角是《電影哆啦A夢》,還是怪獸電影《大雄的恐龍》(東寶稱),哥吉拉方面就出個古董物《莫斯拉對哥吉拉》護航。80 年代了還在電影院里放 60 年代的片,全國規模上映且需買票,同樣的事要是放今天,就像坑爹到造謠也不會這麼造的操作。但是當時哥吉拉這樣的影片還有這樣的價值,加上 1979 年正好是哥吉拉誕生 25 周年,社會上各種反響不錯,令東寶看到了希望,這相當於給《電影哆啦A夢》加了一道對衝風險用的期權。

《大雄的恐龍》就這樣與《莫斯拉對哥吉拉》在 1980 年 3 月的春假同時上映了,買一張通常價格的票可以一連看這兩部影片。結果令東寶揚眉吐氣,電影票賣出去了 320 萬張,這與多年前《莫斯拉對哥吉拉》初次上映時觀客數 350 萬人次的好成績差不多。這也定下了《電影哆啦A夢》的市場基礎,此後至今約 40 年的 3 月春假檔常規上映的電影,平均觀影人次就是 300 多萬。

更重要的是,結果這比 1980 年動畫電影的奪冠熱門《永遠的大和號》還多出整整 100 萬人次。這成為一道歷史轉折點,70 年代末日本流行的宇宙科幻風潮由盛轉衰,伴隨的標誌性事件便有 1980 年的電影市場殺出了《電影哆啦A夢》這麼一匹黑馬。後來衰退的宇宙科幻風潮某種程度上由觀客數 240 萬人次的《機動戰士高達Ⅲ 相逢宇宙篇》接棒,逐漸轉化為鋼普拉風潮,就不是這裡再多說的後話了。

於是 1981 年 3 月的春假毫不猶豫地再出第二作,這回是讓《哆啦A夢》也開始參入宇宙題材的《大雄的宇宙開拓史》,直接拿下這年的日本電影票房亞軍。並且冠亞軍都被東寶發行作品包攬了,冠軍是哥吉拉的班底東寶圓谷組(中野組)製作的戰爭影片,僅僅過 2 年東寶就扭轉了當初的一時頹勢。哥吉拉的接力棒從此完全交付給了哆啦A夢,後來平成哥吉拉專註於開發寒假正月旺季,哆啦A夢則成為了每年春假東寶的固定法寶,以及整個日本電影市場的象徵性級別的存在至今。

為了《哆啦A夢》的電影項目,小學館、朝日電視台、旭通信社、東寶、新銳動畫的各代表負責人或幹部,自然也經常外出聚在一起開會。那是電影落地之前 1 月份到 2 月份的時節,還是冬天外面能看到一片雪景,他們穿上長靴在公園的雪地里並排散步。看著腳印開玩笑說,這是哆啦A夢教給我們的「友情」啊,我們像不像片中那 5 人的小夥伴?


6、哆啦中興

1981年朝日電視台已經能夠放心大膽地通過決議,《哆啦A夢》要從 10 月的改編期起登上黃金時段安家了。每天 10 分鐘的帶番組不要了,星期日早上的半小時重播也不要了,兩相結合。從此首播就是黃金檔的每周半小時,另一種意義上的 1981 年 10 月新番。

不過具體移到哪個黃金時段呢,星期五晚上 7 點整不是有個朝日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的專屬檔嘛,當時正在接檔東映魔女子系列播面向小女孩的動畫。而緊接其後的星期五晚上 7 點半,當時是朝日電視台×東映的專屬檔,只是沒有旭通信社。這邊在播電視劇,9 月底要播完了,於是正好來一波順勢平移操作。

這麼安排,原本在 7 點整的東映動畫作品,後移半小時在 7 點半接著播,原本在周日早上的《哆啦A夢》則移到 7 點整。《哆啦A夢》移到星期五晚上 7 點黃金檔後的第一個季度,平均收視率都超過 25 %。至今《哆啦A夢》也仍然在這個時間每周放送中,2005 年 4 月因聲優老齡而集體翻新後也自然延續。

而緊接其後7點半的檔,過了沒幾個月 1982 年開始的則是金屬英雄系列的第一作《宇宙刑事賈班》,與《哆啦A夢》搭夥在一小時內接連放送。朝日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的專屬檔至今也依然存在,重複一遍,旭通信社現在不叫旭通信社了,是旭通第企(ADK)。

至於原本在星期日早上 9 點半,《哆啦A夢》移走後留下的那個檔呢,接著又用其他藤子不二雄原作漫畫的動畫版戰了 6 年。6 年後 1987 年 10 月起接檔的則是,從黃金檔移到早間占這個坑的金屬英雄系列,從此東映超級英雄也就開始在星期日早晨紮根了。1989 年 4 月前移到星期日早上 8 點整,2017 年 10 月再移到 9 點整。

20 年多年後,朝日電視台的那個高橋浩從 2003 年下半年起,調職就任東映動畫的總裁,然後當了 10 年。當年最初由《哆啦A夢》開始的星期日早上 8 點半這個檔,後來由關東限定轉為朝日電視系列全國聯播的東映動畫專屬檔,而且也是旭通信社擔任廣告代理商。高橋就任後,這裡成為《光之美少女》系列的放送檔,他親口說,我從這之中也能感覺到某種「小小的緣分」。


電影版第一作《大雄的恐龍》是福富博親自任監督,之後兩作就換成了曾參加電視版演出的西牧秀夫。可藤本弘覺得他跟自己不對路子,請楠部三吉郎換人。三吉郎於是慎重挑選了一員老將芝山努,就任第四作《大雄的海底鬼岩城》的監督。這回的芝山努不但是當年A製片廠剛成立就來的老人,而且是創始人楠部大吉郎立業時,從東映動畫的同事中挖來的元老之一。

《電影哆啦A夢》雖然打響頭炮成功,但客觀趨勢的規律上,成長為長壽穩定系列終究是需要時間和波動的。這時過去了 3 年,第四作也進入人氣回落的趨勢之中了,不足當初第一作的三分之二。雖然按照如今的物價水平來換算,也是相當於將近 25 億日元票房收入的水準,放什麼大環境的標準也顯然是大賣座,但第四作其實是《電影哆啦A夢》40 年間的史上最低成績。

這一下芝山努立馬就被推到風口浪尖上了,被叱為商業成績滑落的顯性責任人。不過三吉郎頂住了,強推芝山監督,並且還想讓他也就任《哆啦A夢》電視版的監督。但是如果下一年的電影還是成績不好,那三吉郎也保不了他了,芝山受到了背水一戰的通牒。

結果 1984 年的第五作《大雄的魔界大冒險》取得了 330 萬人次的觀客數,比第一作《大雄的恐龍》還高。而且是這年東寶發行影片的票房冠軍,當時這是《哆啦A夢》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成績,本作被視為《電影哆啦A夢》的中興之作。從此芝山的地位也一舉就穩固,連續擔任電視版的監督並且年年擔任電影的監督,20 多年從未間斷過,直到 2005 年聲優刷新的契機他才終於退休了。

很長一段年歲中,儘管芝山監督對傳言中的形象被固定不太認可,但動畫業提起《哆啦A夢》或芝山努的其中任一個,經常隨之綁定想起的就是另一個。哪怕直到現在,所有監督不是芝山的《電影哆啦A夢》數量加起來,也還不及他一個人擔任監督的數量。《哆啦A夢》的聲優翻新之後,2006 年起新世代版的電影也由重製舊作開始起步,第一彈重製是值得紀念的第一作《大雄的恐龍》,第二彈就是中興之作《大雄的魔界大冒險》。


【尾聲】

哥吉拉的粉絲,《大白鯊》《侏羅紀公園》《頭號玩家》等作的導演史匹柏,1980 年曾來一趟日本。碰上本已是古董片的《莫斯拉對哥吉拉》居然正在電影院里上映,在日本的電影院實時觀賞原版的哥吉拉簡直可遇不可求。於是史匹柏買票進場看《莫斯拉對哥吉拉》,這一來也就看了《大雄的恐龍》,後來 1982 年上映了《E.T.》。


AnimeTamashii:大長篇:《哆啦A夢》的動畫開拓史探險記66 贊同 · 8 評論文章


5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3

Dorara-HDWBGlaw:

可能不是特別切題,來自1995年劇場版《創世日記》的片尾曲

原本畫面的地方寫了一行字:

戰爭的畫面太難了,不會畫。

本作腳本是藤子老師在負責,也是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春秋創作的作品,這個畫面對於他們幾個人來說並不難畫,靜香作為優等生也不會在作業上寫下:「我不會」這樣的話。對於藤子老師自己更不難畫,我認為這裡藤子老師表明了他的態度:

我拒絕讓孩子們描繪戰爭的畫面。


6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3

作者:Shimmer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292650/answer/63861473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哆啦A夢》動畫版中時常會出現一些很有意思的小彩蛋,偶爾捕捉到這些細節時難免會心一笑。下面我就選取兩個近期出現的具有代表性的彩蛋,不知道大家看的時候注意到了沒有呢?


珍妮真愛,貝蒂小三

《哆啦A夢》水田版第508集第二部分改編自漫畫中相當高能的一話:《傑克、貝蒂與珍妮》。靜香的人偶傑克與珍妮本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在靜香眼裡),無情的命運(野狗)卻硬生生地把傑克從珍妮身邊奪走了。經過一番尋找,幾人最後發現傑克原來來到了另一個女孩的家中,與人偶貝蒂組成了天造地設的一對(在那女孩眼裡)。兩個女孩為人偶的歸屬爭執不下,於是大雄決定賦予人偶意識,「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人偶們是這樣解決問題的:

好端端的人偶,硬是被玩成了白學現場。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我們並不知道傑克是否在這無情的戰爭中存活了下來,也不知道天降(誤)貝蒂和青梅竹馬(大誤)珍妮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直到,那個時刻的來臨。

第520集第一部分《交換媽媽》,是個關於母親與孩子相互理解的溫馨故事。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在大家都快要遺忘了那次白學現場的時候,製作組突然告訴了我們那個故事的結局:

是珍妮勝利了。

我們不知道珍妮是如何從貝蒂身邊奪回了傑克,是用暴力?用嫵媚?用心計?抑或僅僅是她們的主人達成了一致?無論怎樣,看到這一幅溫馨甜蜜(?)的畫面,真是讓人倍感生活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祝福傑克與珍妮白頭(人偶會白頭嗎)偕老吧!

話說回來,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畫面,是大雄來到靜香家後想看看有沒有什麼玩具,發現都是娃娃後大失所望。這個短短兩秒的鏡頭原作並沒有出現,製作組到這裡還能記起傑克與珍妮,真是費了一番心思啊。


最強IP《小魔女諾芙》?

我曾一度以為,《哆啦A夢》的世界裡最有排面的IP是《獅面人》,然而《小魔女諾芙》(又譯:《光之小魔女諾芙》)在這兩年的表現似乎有超越前者的勢頭。

《小魔女諾芙》最早也是漫畫中出現過的,而從第538集登場後就一直活躍在《哆啦A夢》動畫中。看畫面推測的話,應該是一部充滿藤子式SF風(誤)的魔法少女題材作品,講述的是小魔女諾芙用魔法懲罰壞人保護弱小的精(lao)彩(tao)故事。作為當下火爆的魔法少女動畫,這部作品不僅受到了女孩子們的熱烈追捧,連大雄這樣的大友(大誤)也看得津津有味。

那《小魔女諾芙》火到了什麼程度呢?從它後來的出場之中可見一斑。僅僅相隔五集的《哆啦A夢暖爐》中,這部作品居然就出了新款遊戲,而且據大雄說是「超受歡迎」。

(靜香玩「大雄牌遊戲機」時出現了這種場面,眼淚流下來)

本以為這部作品會像其他作品一樣回歸一次就被遺忘,誰知到了第550集它又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哆啦A夢和大雄只是說要營造冰雪節的氛圍,沒想到出現了巨型諾芙雕像。而在諾芙旁邊的,是歐洲城堡、埃及金字塔、日本城堡與未來都市。

太有排面了。

可見,在《哆啦A夢》動畫的世界裡,《小魔女諾芙》要麼已經成長為受人景仰的國民IP,要麼讓製作公司賺得盆滿缽滿變成任性的土豪。不管是哪種,這種受歡迎程度都遠遠超過了我們更熟悉的《獅面人》。



《哆啦A夢》動畫中還有更多這樣有趣的彩蛋,而本答案也會不斷擴充!


相關推廣

哆啦A夢的壁櫥 官網

哆啦A夢的壁櫥 | 做高質量的《哆啦A夢》研究交流平台


doracloset.com/

哆啦A夢的壁櫥 知乎專欄

哆啦A夢的壁櫥


zhuanlan.zhihu.com/c_74861205

哆啦A夢的壁櫥 b站賬號

嗶哩嗶哩 ( ゜- ゜)つロ 乾杯~ Bilibili


space.bilibili.com/319266642


7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6
作者:藍山真君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292650/answer/63833669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粗暴的胖虎其實也有少女心的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夫的戰鬥力一直是個迷。。。

經常被胖虎各種吊著錘

像這樣


這樣


經常遍體鱗傷(ಥ_ಥ)




當然,他有時也能跟胖虎五五開。

看這架勢


互揪領子,力氣居然不相上下Σ(っ °Д °;)っ


你咬我腿,我咬你手 (๑`н´๑) 


甚至還一度壓制胖虎Σ(っ °Д °;)っ


連胖虎都一臉懵逼了(|| ゚Д゚)


有時打架的時候胖虎會脫小夫的褲子。。。


當然小夫也不示弱 他居然!!


看著都覺得疼(›´ω`‹ )






在寫個靜香的吧


大雄日常邀請靜香到家裡玩


小夫登場


我懂了!世界上有兩種空調,一種是好棒的空調,一種是其它空調 ( •̀㉨•́ ) get!


小夫深知女孩喜歡甜食


靜香心動了


溜了溜了,去拿作業了


來自小夫的嘲笑


來到小夫家中的靜香發現很棒的空調壞了。

溜了溜了。。


拿到哆啦A夢道具的大雄再次找到了靜香

有了大房子的大雄成功約到靜香


在靜香面前認真的大雄


原來認真寫作業是為了能快點一起游泳 





靜香自上次游泳後已經很久沒來大雄家玩了

這天,大雄再次邀請靜香來家裡玩


居然用可愛的哆啦A夢當理由


一邊吃點心一邊打鬥地主確實挺有趣的


小夫出現了


沒有人可以抵住遊樂器的誘惑,包括靜香



得到哆啦A夢道具的大雄再次來到靜香面前。邀請靜香


居然有比吃點心好玩一百倍的東西?


好奇心很重的靜香


太好了,可以一個人吃兩個蛋糕~







真拿你沒辦法 ——哆啦A夢

8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6

AT水戰霸主:


藤子老師的「商業自吹「(當然也有可能是製作組為了向老師致敬故意這麼弄的)

比如《漫畫家》一集,達成成就「在哆啦A夢里看哆啦A夢看《哆啦A夢》」

《報紙日期變更信箱》一集

《職業測試臂章》一集,漫畫店左下角寫著「哆啦A夢熱賣中」

《未來購書單》一集,藤子老師發行新書啦!(當然不是我們這個世界)

夭壽啦!藤子老師向他創作的人跪下了!

老師在自黑


9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7

Ted說:


一直以為哆啦A夢的手就是圓的:

其實哆啦A夢有多次露出它的手指頭的時候,例如摺紙飛機的時候——


指責大熊的時候,為了要有氣勢,也把手指頭伸出來了:

發出「噓」聲的時候,要是不伸出手指頭,好像就不知道它在幹嘛了:

賣萌裝傻三件套,也是需要手指頭的:

為了精準地指出一個位置,靠小圓手也是不夠的:

比個耶✌️的時候,沒有手指頭也是不行的哦:

戴手套的時候,可不是戴一個圓手套,而且和很多動畫片人物只畫4根手指頭不一樣,哆啦A夢還是有5個手指頭的,而且很短,手套都是專門定製的:

當然,動畫片里也有的時候其實是不需要畫手指頭的,伸出圓手就足夠啦,例如這個——

所以,哆啦A夢也是可以玩剪刀石頭布的!!!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4-10-12 18:48

作者:領家的帥氣少年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292650/answer/70954467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覺得《哆啦A夢》動畫的鼻祖——幻之版應該鮮為人知,這一版於1973年4月1日首播,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被腰斬,究竟這版是怎麼樣子的呢?下面就憑我所知道的雜物來勉強介紹一下吧。

幻之版動畫的播出

1972年,《哆啦A夢》漫畫經過兩年的連載,不僅積攢了人氣,更是受到小學館的大力推廣,因此,同年11月,日本電視動畫製作公司作出將《哆啦A夢》動畫化的決定,由上梨滿雄擔任監督。

1973年4月1日,《哆啦A夢》動畫第一話《出來,哆啦A夢之卷》在日本電視台播映,這一話改編自原作的《失常電波》(有待確認)。但因後來該版動畫的膠捲、賽璐璐原畫和腳本遺失,加之這版播放時鮮少人觀看,故這個版本稱為幻之版。


幻之版的畫風與設定

幻之版的畫風與原作有差距,由於時代受限,畫崩次數極為頻繁,尤其是哆啦A夢與胖虎,有時顯得孔武有力,則靜香有時身材、臉型酷似猴子,不美型。

幻之版播映初期時慘淡的收視率與該版對原作的篡改密不可分。幻之版的人物設定與原作背道而馳,譬如,幻之版有胖虎媽媽已逝去的設定,取消了胖妹的設定,改為胖虎是由父親一人撫養。

幻之版胖虎媽媽的遺像

以及,胖虎爸爸的身材矮小,甚至不如胖虎高大,完全與原作中虎背熊腰的胖虎爸爸大相徑庭。

順帶一提,這個版本保留了原作初期的角色機器鴨喀嚓子。

喀嚓子在原作是世修派遣來幫助哆啦A夢,是哆啦A夢的幫手,但性格大大咧咧,冒冒失失,惹出了不少啼笑皆非的事情,然而,藤子老師認為這個角色歪曲了作品的風格,將其刪除,因此,僅在原作登場五回的喀嚓子曇花一現,退出了《哆啦A夢》漫畫的舞台。

幻之版的機器鴨與原作略有細微上的差異,將機器鴨毛色改為黃色,早期時外觀與原作別無二致。

但後期的機器鴨外形設計更為可愛。

另外,幻之版的哆啦A夢早期被定位為「樂於助人的老伯」(但其實是多管閒事的大叔),這種定位與哆啦A夢的配音息息相關。哆啦A夢第一代配音是富田耕生(沒錯,是大叔),故幻之版早期的哆啦A夢體型略肥胖。

世修初登場時佩戴眼鏡

幻之版與原作的異同不僅僅局限於設定方面,也體現在道具名方面的異同。例如,「秘密道具」改稱「秘密兵器」,「竹蜻蜓」改稱「直升蜻蜓」等,與原作有著天壤之別,名稱亦有改動,大雄的老師姓「我成」,大雄學校的名稱改為「下町小學校」。

幻之版收視率的低迷受以上因素導致,也加快了幻之版的停播。

第二階段

幻之版製作組最初選用富田耕生擔任哆啦A夢的配音,卻不盡人意,在動畫播映到第26集,富田耕生因車禍而中斷《哆啦A夢》的配音工作,製作組緊急調用野澤雅子出演哆啦A夢,幻之版由此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的哆啦A夢形象改善,收視率逐步上升,電視公司收支轉虧為盈,其中收視群體的增多佔一部分因素。同時,這一階段的畫風愈加穩定,人物形象已經完善了不少。

動畫的停播

各種因素不斷衝擊幻之版的收視率,嚴重影響到幻之版的播放,導致日本電視台中斷了延長播放一年的預定,於同年9月30日播出最後一集《再見,哆啦A夢之卷》。

電視台播放最後一集時,公司辦公室被清空,結尾標註「期待下次」的字樣,出現黃色小鳥紛紛飛走的畫面,依稀暗示著離別之意。

日本電視台宣告停播後幾年,有電視台陸陸續續的重播幻之版,直到1979年,大山版動畫首播後戛然而止。

其它

這個版本的部分聲優還參演了大山版的配音,例如,該版胖虎的聲優肝付兼太也是大山版小夫的配音,大雄媽媽的聲優小原乃梨子後續也參演了大山版的大雄,大山版靜香的聲優野村道子和大山版大雄老師的聲優田中亮一亦有參與此版的配音,該版大雄的配音後續配了大山版的世修。

這版曲解了原作漫畫的主題,淪落為滑稽搞笑的喜劇動畫,劇情不明所以,篡改了原作的人物性格,大雄在原作中是三分鐘熱度、懶懶惰惰、冒冒失失的孩子,而這版卻削弱了這一點,為大雄注入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性格——貪小便宜、愛慕虛榮。

在幻之版的《請投給我清白的一票》中,大雄為競選學習委員,不惜私下賄賂同學,很大程度上對原作大雄的性格理解出現偏差。

幻之版小夫更愛編織謊言欺騙人,更為老奸巨猾,則哆啦A夢也成為愛管閒事的大叔。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