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動畫魂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292650/answer/70369272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哆啦A夢》這個漫畫在 50 年前的 1969 年誕生了,之後曾經有過兩次動畫化,分別是 1973 年在日本電視台、1979 年在朝日電視台。對於天下絕大部分的觀眾,能夠稱為童年回憶的僅限於後者,在今年也迎來了 40 周年。具體到中國大陸的情況來說,最早於 1989 年即 10 周年時被廣東電視台引進,而後 1991 年中央電視台正式引進。
前者被視為失敗作,是《哆啦A夢》這一品牌歷程中的一次挫折,也為後者提供了一定的歷史鋪墊。後者仍處於現在進行時,成為了電視電影合計將近 3000 話的真實「藍貓大雄三千集」,正在上映中的電影最新作《大雄的月球探險記》在日本本土,也已經面對票房收入 50 億日元大關毫無阻力了。今天本文的話題以後者為主,盡量簡潔地一次性講述完,這一世界知名龐大知識財產當年的開拓史探險記。
1、「哆啦A夢」的名號來由
《哆啦A夢》的原作者叫藤子・F・不二雄,在作品誕生時還不是這個名義,而只叫藤子不二雄。「藤」和「不二」發音是一樣的,藤子不二雄指的是兩個漫畫家。一個叫藤本弘,發音開頭字母是 F,另一個叫安孫子素雄,發音開頭字母是 A。
藤本單獨創作並發表作品,安孫子單獨創作並發表作品,以及兩人合作發表作品,三種情況都用藤子不二雄這個筆名,《哆啦A夢》屬於F=藤本弘單獨創作的情況。1987年他們轉為各自獨立創作的狀態了,從此筆名才改成以姓氏發音首字母區分,寫成藤子・F・不二雄這種形式是石森章太郎給他提的主意。
「哆啦A夢」這個名字的意思可以拆成兩部分,「哆啦」和「A夢」。先說「哆啦」,這用語又包含兩個意思,第一是「哆啦貓」,第二是「銅鑼燒」。
所謂哆啦貓,日語俗語中指的是幹壞事的野貓。日語中有「野良貓」一詞知名度高一點點,就是野貓的意思,發音跟「哆啦貓」只相差半個音而已。那野良貓和哆啦貓還有區別,野良貓僅僅有野貓的意思,哆啦貓呢不但野還不是好東西,專指那種在民宿偷東西吃或搞破壞的貓。
哆啦貓演化自日語中的「哆啦息子」,哆啦息子的發音又演化自日語漢字的「道樂息子」。息子是兒子的意思,道樂息子意思就是那種千年來教科書級的壞孩子,不幹正事整天在外面瞎玩鬼混的。好了你明白了,這說的是不是大雄啊,所以跟哆啦息子絕配的貓也就哆啦貓了。
藤本弘曾在創意枯竭缺乏靈感的時候,打發時間給附近的哆啦貓捉跳蚤。《哆啦A夢》誕生前的幾小時,他也是在這種狀態下抓狂。藤本跟日本的巨頭出版社小學館已經有長期的合作關係,連載漫畫是要一個接一個的,這天已經臨近下一個新連載的截稿日了。他突然就開始腦洞,如果有個什麼神儀器,能讓人立刻湧出一堆創意那該多好哇。
空想一下然並卵,最後藤本還是棄療了,離開書桌去換一下腦筋。家裡就類似大雄家那種兩層小房子,他走下樓,正好看到女兒的不倒翁玩具擺在面前。這時他腦內的場景如果能視覺化,那就是電光一閃:長得像不倒翁的哆啦貓拿出各種神儀器拯救廢柴!這就是《哆啦A夢》誕生的一瞬。
至於銅鑼燒,是藤本的老家富山縣的一種地方小吃,意譯的話可以是豆沙餡餅。本來就算在日本也不是什麼很普及的東西,不過因為設定成能讓哆啦A夢暴走的食物,如今當然是知名度已經爆表了。日語雖用漢字不過比較貧乏,煎炒炸烘烤全能寫作「燒」,對應銅鑼燒這個具體對象中,燒的意思是指烘。
而所謂「銅鑼」的意思,這種點心的長相看過片的自然都見過,夾住豆沙餡的兩瓣看上去就是銅鑼的形狀。「銅鑼」的日語漢字讀音就是哆啦,所以哆啦A夢的那些俗譯叮噹貓、小叮噹就是這麼來的,銅鑼的敲擊聲。
接下來再說為什麼叫「A夢」。這其實是日語漢字中「衛門」的意思,哆啦A夢的名字寫成漢字就是銅鑼衛門。衛門出自衛門府,是當年島國還是唐帝國的腦殘粉時,仿造唐制設立的官制之一。
大唐府兵制,禁軍分北衙和南衙。北衙有五軍,各分左右,稱為北衙十軍;南衙有八衛,也各分左右,稱為南衙十六衛。十六衛中,真正會大軍出征打仗的有十二衛,另外還有四衛則比較特殊,是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元芳,這裡面的水很深吶,你怎麼看)。
監門衛在隋時還叫監門府,唐高宗改叫監門衛,成為島國衛門府的參考。監門衛和千牛衛只是宮廷禁軍,當天子的保安門衛。像大唐名將高侃北擒突厥可汗、東滅高句麗,就曾因戰功賜左監門衛大將軍的榮譽職,詩人高適他爺爺(寫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那位)。
島國就用不上什麼十軍十六衛了,天皇有五衛府。其中有一個沒分左右造成總數是奇數的,就是衛門府。後來改制了衛門府也分左右了,總稱為六衛府,有左右衛門府、左右兵衛府、左右近衛府。
於是在沒有察舉薦舉科舉的島國,都靠世襲下去最後,就變成官職名形成姓名了。就像我朝在帝國制之前有過的司徒司空司馬,都變成姓氏傳下來了。後來就有很多日本人名字里有衛門、兵衛這些字眼的,比如鄭成功他弟弟田川七左衛門,現在還有姓近衛的。
不過前者因為沒形成姓氏,僅就取名來說如今因為毫無時髦值,早就幾乎沒人叫了。見光率高的情況基本只在虛構作品裡,而且的確經常是以武士或家臣的形象設定。比如《假面騎士》的立花藤兵衛,《魯邦三世》的五右衛門,《龍珠》的彌次郎兵衛,《海賊王》的錦衛門。就在臨《哆啦A夢》開始之前,藤本弘還剛剛連載過另一個未來世界題材的漫畫《21衛門》,意思是 21 世紀的衛門。
取名叫銅鑼衛門,某種意義上也有對應哆啦A夢的實質定位,身份就像大雄的監護人。按照後來哆啦A夢的聲優大山羨代的描述,哆啦A夢相當於守護大雄的母親一般的存在,是來自未來的育兒型機器人。藤本表示,叫了衛門這麼個老土掉渣的名字,卻又設定成來自未來世界的機器人,看我這麼玩可有意思吧?
2、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藤本弘在小學館開始連載漫畫《哆啦A夢》後不滿3年,1972 年動畫化的提案就出現了。日本電視界有四個大型聯播網,各有一個在東京的核心電視台,日本電視台(NTV)、東京放送電視台(TBS)、富士電視台、朝日電視台(ANB)。日本電視台編成部的藤井賢祐來向小學館打聽,還有沒有什麼適合齣電視動畫的漫畫原作。
電視台里負責編成的部門,通俗解釋就是安排什麼時間適合播什麼類型、面向什麼觀眾的節目。再簡單些說,就是相當於電視台里的企劃部門,屬於中樞性質的上層,編成部門的人往往是基層前線的製片人練級上來的。小學館的編輯井川浩就給藤井賢祐推薦了幾個候補,其中有《哆啦A夢》。當時藤井正在負責《新小鬼Q太郎》,於是他從中挑中了《哆啦A夢》。
《小鬼Q太郎》也是在小學館連載的,藤子不二雄所作的漫畫,不過這邊是 A 和 F 兩人合作的情況。1965 年曾被 TBS 搬上電視,創下過最高收視率 36.7% 的神話。1971 年日本電視台就急急忙忙出個新版,依然是最高收視率超過 25% 的超人氣番組,所以藤子不二雄的品牌名聲在藤井眼裡是極有價值的。
本來甚至考慮過,就讓《哆啦A夢》接檔《新小鬼Q太郎》好了。《新小鬼Q太郎》後來於 1972 年 12 月底結束,這樣一來《哆啦A夢》就可能成為 1973 年 1 月新番,製片方也可能是東京電影,即《新小鬼Q太郎》的製片方。
可是藤井有私貨,他決定把《哆啦A夢》交給另一製片廠,叫作日本電視動畫。反正日本電視動畫的創始人兼實際經營者渡邊清,也是出身於東京電影的人。然而正是藤井的這一決斷,不久後將《哆啦A夢》推向了火坑。日本電視動畫是個隱患風險很大的製片廠,首先那個老總渡邊清,就是個瞎搞事兒的主。
第一,這個人摳門兒。這公司說是個動畫製片廠,可根本沒有自己的動畫師,全部只能靠外包,因為臨時工比合同工省錢多了。
第二,外包就算了吧,他還腳踏多條船。一個片同時找多個製片廠接活,反正壓縮到極限,隨時哪個勞動力低廉就用哪個,壓榨無產階級。
第三,腳踏多條船就算了吧,踏還踏出基本法來了。無視質量無視風評,越是老司機越不要,因為嫌他們的工資高了。要專找沒經驗的廉價新人,倒是客觀上給了他們展示身手的機會。
第四,省錢就算了吧,渡邊還欠錢。經常拖著薪酬不發,外包對象都交貨了還不見付錢。
第五,缺錢就算了吧,他倒還有錢去行賄。之前就曾經賄賂藤井賢祐,於是藤井常把日本電視台的片的製作訂單交給渡邊的製片廠,這事很快敗露了。這次等風頭過去了,藤井再次私貨把《哆啦A夢》的製片任務下單給日本電視動畫。
長年有藤井在日本電視台這種巨頭企業里罩著,渡邊清就相當能折騰。他本來開始經營動畫製片廠時,企業叫日放映動畫工作室。結果有膽接(藤井操作的)日本電視台的大訂單,收了錢最後卻交不出貨來。過後換個馬甲捲土重來,叫東京電視動畫,這回跟藤井的交易敗露了。日本電視台高管震怒,再不給他下訂單,於是渡邊轉去電影行業干一票,又幹得丟盔卸甲。
東京電視動畫亡了,渡邊換第三個馬甲又回來找電視台。這次便是日本電視動畫,把公司設在新潟縣。這地方離東京太遠了,對業務實在是不合適,本來是遭到反對的。但是渡邊本來就是新潟縣出身的資本家,在當地能有小夥伴行行方便,所以不聽一意孤行。然後日本電視動畫打響的頭炮又吃了大癟,這回總算學乖,製作《哆啦A夢》時把公司搬來了東京。
渡邊急切地想要起死回生,只好又求罩於藤井賢祐,這就是為什麼藤井會私貨操作,把《哆啦A夢》的製片訂單下給了渡邊的這新馬甲。還給他安排在星期日晚上7點鐘播出,日本電視台在這時段本沒有常規的動畫檔,是藤井強行開給《哆啦A夢》的。既是黃金時段又是周末,一般來說這的確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檔,藤井也是這麼想的。
可這塊地盤實際慘透了,最後把《哆啦A夢》這隻羊送入虎口,因為富士電視台正在這裡播《魔神Z》。別說是連載才3年沒發單行本突然動畫化的《哆啦A夢》了,就是《新小鬼Q太郎》的收視率也沒《魔神Z》的高。60 年代這地方本是 TBS 的領土,70 年代富士電視台剛剛強勢反殺了,正在鼎盛期把 TBS 殺得都快不夠攢經驗值呢,日本電視台居然突然派個《哆啦A夢》過來送人頭。
不過上面所有的事情多是水面之下的暗流涌動,製作現場的各職員可沒有在當時就都一清二楚,而是抱著正常積極心態投入製作的。《哆啦A夢》姑且順利地成為 1973 年 4 月新番登陸日本電視台的黃金檔,先簽約預定至少播半年全 26 回,是當時的通常操作。原作因為只是一個個很短的單元劇故事,所以動畫化時處理成每回能包含2話,就同我們今天也能看到的最新版形式一樣。
本片的企劃階段完成後實際開始製作階段時,日本電視台方面的製片人叫川口晴年,日本電視動畫方面的製片人叫佐佐木一雄,相當於是分別為藤井和渡邊背鍋的人。不過再前線還有下一層背鍋的,佐佐木一雄委派一個叫下崎闊的就任製作主任。
這位下崎闊出身於手塚治虫的蟲製片廠,給手塚當過秘書,也干過演助進行,就是演出助手和製作進行都能幹。《哆啦A夢》製作最前線的實務總負責最終就壓他身上了,連監督都是下崎物色的,選中了上梨滿雄,同樣是蟲製片廠出身的人。數年後上梨將出現在小丑社的創始團隊中,就是《火影忍者》的製片廠。
當時的時代,第一是整體收視率都比現在高得多,第二是奉行收視率至上主義,收視率是體現電視節目價值的唯一指標。這個《哆啦A夢》的收視率每回都只有個位數,以在京核心台和黃金檔這些優越條件來說,連一次也不能超過 10% 那是妥妥地只能切腹謝罪。
因此在放映期間中也嘗試過各種提高收視率的手段,只是都沒啥卵用,值得一提的只有後半把哆啦A夢的聲優換成了(當時看來)主演過《咯咯咯的鬼太郎》的野澤雅子。不過考慮到跟《魔神Z》這種怪物番組正面對扛的因素,反正日本電視台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好法子對抗。
所以這部《哆啦A夢》的情況是,沒有明顯的大熱門價值繼續干,同時也沒有必須死馬上砍掉的理由。只能說是再多給點時間走一步看一步,半年後延長也未嘗不可,最壞的結果也無非是半年便無疾而終。然而撐不到半年還是出事了,導致這片子留下的歷史形象連無疾而終也沒有,而是死得很慘。
由於經常拖欠薪資,到了 1973 年夏天,製作前線的不安情緒已經摁不住了。各外包對象們不敢再接受信用下單,必須要收到錢以後才敢出貨。流言也徹底擴散,說日本電視動畫要涼了,搞到日本電視台的川口晴年製片人都坐不住了,親自把下崎闊叫來問這是怎麼回事。下崎說沒有藥丸啊,我怎麼不知道有這回事,要是真出事了您也放心,我會背鍋的。
話音剛落餘音仍繞樑之時,8 月份就出了即使下崎完全背鍋也沒卵用的大事,比什麼宣布虧損或資金鏈斷裂甚至倒閉之類的嚴重多了。是老總渡邊清,他直接玩兒失蹤,基本上可以視為捲款跑路了。接下來就是多米諾骨牌倒了,這公司是真的亡了,追債和索賠那些事兒又鬧了一兩年,到最後薪酬都沒實際付全。
連《哆啦A夢》這片本身的存亡也已經成了次要問題,到這份上後來播完了 26 回已經是最好的下場了。於是最終回也安排讓哆啦A夢離開大雄回到了未來,正式表態完結,也的確沒有下集預告。但是在最後卻插了一幀「敬請期待下回」,當時對有朝一日把事情都擺平了再重建然後回來製作續篇,某種程度上還留有一絲期望。
日本電視動畫垮掉以後,下崎覺得自己對那些索賠的人也負有責任,他真的決定背鍋從此退齣動畫界,轉行從頭學起後來做了一輩子藍領。至於主犯渡邊清呢,說個後話十幾年後他終於顯出蹤跡了,原來在干從菲律賓走私手槍的勾當,於是果斷被逮捕。那個推手藤井賢祐呢,好歹也還算是追究責任了,日本電視台從此不再允許他碰動畫類,但是電視製片人的飯碗完全沒丟。
3、給哆啦A夢物色和親對象
1973 年日本電視台的《哆啦A夢》動畫,對原作者藤本弘本人打擊也很大。第一是本來收視率就低,第二是鬧出這麼件事後強行完結跟砍了沒兩樣,第三是動畫完了那原作漫畫也該完了。這是當時的通常觀念,因為動畫化本來該意味著,這作品的人氣達到鼎盛期。然後動畫界的默認習慣,也是要麼連著播,要麼就完結的。
就是說,那種把原作的一部分動畫化出第一期,過段時間看情況再接續出第二期之類的,還配合著把深夜檔當成隨時可以拿來用的展覽架,這些組合拳操作都是進入本世紀後才確立成型的。當時莫說確立了,連出現都還沒有。一個番組出了就是出了,完了就是完了,哪有說完了過幾年突然弄出個名號叫第二期的道理。只有事後因高人氣再開新作的,沒有事前就預定看情況考慮分期出,並在間隔期讓原作正常繼續的,這是玩弄觀眾。因此才有要是進度趕上了原作,只好動畫版自己搞原創撐著續命,要麼就是乾脆原創個結局。
那麼連動畫都完結了,你漫畫還拖著連載有什麼意思,這就成行屍走肉苟活了。所以動畫結束半年後,1974 年春天藤本也把《哆啦A夢》的原作漫畫完結了。這年小學館也開始把雜誌連載版整合起來,發售《哆啦A夢》的單行本,擺出一種臨終處分似的態勢。
不過靠著小學館的七哄八哄,藤本總算又畫了個《歸來的哆啦A夢》續下去。再加上單行本來了一波始料未及的反轉,居然大賣。而且這一波大賣又起一個拉升作用,讓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和人氣進一步擴散了。於是《哆啦A夢》出現了一種非正常狀態,動畫完結了、原作也宣言過完結了,人氣卻比之前任何時候要高。因此這個插曲難關跨過去了,《哆啦A夢》仍在照常連載。
但是畢竟日本電視動畫亡了,《哆啦A夢》的動畫化權利怎麼處置,於是藤本把它給了東京電影。就是《小鬼Q太郎》和《新小鬼Q太郎》的製片廠,傳世代表作有諸如《巨人之星》《魯邦三世》《貓眼三姐妹》《名偵探柯南》。除此之外,東京電影在 60 年代製作了很多藤子不二雄原作漫畫的動畫版,所以對於藤本是個可以放心託付的對象。
而當時這東京電影的體制,也是專門靠外包。不過有穩固的合作對象,是長期業務關係,管經營的公司和管幹活的公司兩邊分開來。東京電影的創立者叫藤岡豐,他在東映動畫有個熟人楠部大吉郎鬧獨立後,藤岡想趁機把他收到帳下。但是人家不想干,藤岡又思路一轉,鼓動他說你自立稱王唄,然後咱倆結盟。
楠部被他說動了,打回東映動畫內部又挖了幾個牆角,帶著挖出來的4個人在 1965 年末新建了個小公司叫A製片廠。以後東京電影出點子出錢,A製片廠出人出手藝,完工後成品再由東京電影拿出去賣。這個業務合作關係就成立了,它倆倒是沒有互相持股這樣的資本關係。所以 60 年代東京電影製作的那些藤子不二雄漫畫的動畫版,實質動手幹活的都是接外包的A製片廠。
東京電影雖然有《哆啦A夢》的動畫化權利,但是 1975 年藤岡豐興趣正濃的事是進軍洋人市場,在日本市場沒有多少動作。藤岡想出去浪,楠部大吉郎也就想進一步獨立了。因為如果東京電影的重心不再是日本國內了,那專門接外包幹活的A製片廠可怎麼活,必須轉型成自己同時兼備企劃和製作機能的企業。
於是 1976 年,A製片廠跟東京電影的業務合作關係終於結束,合同解除了。並且改名為新A動畫,「新A」和「新銳」同音。這時《哆啦A夢》的動畫化權利正好被藤岡當成一個禮物,相當於像分手費,拱手轉讓給新銳動畫了。楠部大吉郎有個弟弟叫楠部三吉郎,他閱讀了這個漫畫後,一發不可收拾成了《哆啦A夢》的粉絲,從此開始為把這玩意兒動畫化而奔走。
1977 年新銳動畫一開始有動作,小學館對再次把《哆啦A夢》動畫化的事也很積極,反倒是原作者藤本弘自己很躊躇,很慎重。藤本表示我的這些漫畫就像我自己的女兒啊,動畫化就像把女兒嫁出去啊。之前以《小鬼Q太郎》為首的好幾個漫畫動畫化成功了,就是嫁了個好人家,可是其中只有《哆啦A夢》出嫁失敗又跑回娘家了。如果真要再嫁,那我這回一定要親自慎重挑選女婿。於是這回藤本沒有輕易應允。
本來理論上新銳動畫就是有《哆啦A夢》的動畫化權利的,所以準備行動時來找藤本問一下其實更傾向於禮節性,表示對原作者的尊重。三吉郎甚至表示可以在動畫化正式實現之前,就先把權利報酬付給原作者。不料等來的居然不是一口答應,藤本只是先一言不發,他對之前低收視率的事是相當心有餘悸。然後終於開口問三吉郎,先付錢我都可以不需要,倒是你先寫幾頁企劃說明給我看看吧,準備怎麼對觀眾展示《哆啦A夢》這個作品?
稍微碰了個壁,搞得三吉郎一時有點懵逼。他決定去搬救兵,找上的是多年後的吉卜力雙璧之一高畑勳,因為高畑是他哥在東映動畫的老同事。高畑親自執筆了企劃書,然後三吉郎和高畑兩人再次去拜訪藤本,這回藤本讀了企劃書才應允了。第二次的動畫化項目終於啟動,首先第一步當然是考慮最必要條件,得有電視台。新銳動畫和小學館兵分兩路,新銳動畫試圖去攻略讀賣電視台,小學館試圖去攻略朝日電視台。
新銳動畫這一路軍,靠的是以前A製片廠接外包時代的資源。東京電影製作 1968 年的《巨人之星》和 1971 年的《魯邦三世》,都是完全外包給A製片廠的。而出品這些名作的電視台就是讀賣電視台,讀賣電視台方面的製片人還都是佐野壽七。再加上讀賣電視台與日本電視台有聯播關係,日本電視台在關東、讀賣電視台在關西,20 年後東京電影製作的《名偵探柯南》里「日賣電視台」這個梗就這麼來的。所以 1973 年日本電視台出品的《哆啦A夢》,讀賣電視台本身也播過,不陌生。
那就直接去找佐野壽七製片人,這回打算出一個讀賣電視台與新銳動畫合作的新版《哆啦A夢》。佐野也答應得很爽快,於是從他的視角再起草面向電視台的企劃書,然後上交給編成部門,又不料這一下卻被駁回了。確實這時的《哆啦A夢》不是什麼明顯有價值干一票的超人氣作,不過還有另一個核心原因就是,讀賣電視台表示這事我們其實不好出面啊。
因為明面上,讀賣電視台與東京電影有過良好的合作關係,而A製片廠當年只是個純粹接外包的立場。然後現在A製片廠變成新銳動畫,與東京電影分道揚鑣了,如果讀賣電視台就這麼立刻與新銳動畫勾搭上,這個事兒違反行業里做生意的道義啊,要被輿論嚼舌頭的。
那麼腫麼辦,佐野製片人表示那隻好這樣吧,我最後再送你們一程,我只能幫你到這麼多了。於是佐野壽七做了一件故技重施的事,他把《哆啦A夢》這作品、新銳動畫的人、他自己寫的企劃書,都介紹給了旭通信社的佐野吉秀。
旭通信社,是《巨人之星》的廣告代理商。所謂故技重施,是說當年《巨人之星》的接檔候補中,製作奧特系列的圓谷製片廠曾把《鏡子人》這個企劃安利給讀賣電視台,但是沒有通過。佐野壽七覺得很可惜,於是他轉手把這些都安利給了旭通信社的佐野吉秀,最後《鏡子人》由旭通信社擔任廣告代理商,成功安利給富士電視台並在1971年實現了。多說一句,這兩個佐野沒有親戚關係。
這回壽七就再次想到了這一層,他把《哆啦A夢》的相關人員和資料,也都全部託付給吉秀了。他把自己寫的《哆啦A夢》企劃書親自遞給吉秀,告訴他我想把這樣的企劃推出給大眾,可我們台里沒通過。但是如果在別的哪個台能夠成功推出給世間看到,我身為職業製片人也就心滿意足了。
吉秀接過了這一棒,接下來就要由旭通信社去奔走推銷給其他電視台了。當年的圓谷製片廠和這時的新銳動畫,都一樣是產業鏈下游的區區小作坊,實在是太弱小了。而旭通信社是廣告代理行業排前三的巨頭,由他的關係網去在各電視台和贊助商之間活動,帶給作品的平台就完全是另一個境界。
於是也就意味著,從這一刻起《哆啦A夢》一半的命運,被託付給昔日的對手了。因為旭通信社之前就是《魔神Z》的廣告代理商,《魔神Z》接檔的正是《鏡子人》。順便再多說一句,佐野吉秀這輩子後來最高做到了公司的副總裁,旭通信社現在也不叫旭通信社了而是旭通第企(ADK)。
4、開鑿蠻荒苦寒之地
那另一半的命運呢,則在另一路軍手裡。小學館選擇試圖去攻略朝日電視台,因為小學館握有一些朝日電視台的股份。小學館身為原作的出版社,對外因為是代表著原作者立場的,所以同時也給朝日電視台帶來了藤本弘的一個課題。藤本想不明白,當年日本電視台的《哆啦A夢》動畫究竟為什麼沒人氣,自己的作品觀眾到底不喜歡哪裡呢。
可這電視行業的問題小學館的編輯們也不明白啊,那就只好來問朝日電視台了。這課題於是落到了朝日電視台編成局編成開發部的高橋浩身上,小學館直接把原作單行本打包給他了,同時還有1973年動畫版的腳本,一起帶回家看書做作業。高橋在編成開發部是專門負責黃金時段的,在兒童片這塊領域裡,1975 年剛剛有過經手《秘密戰隊五連者》的成功經歷,如今的超級戰隊系列第一作。
高橋浩有兩個女兒,當時一個剛上小學,一個還在上幼兒園。他就把《哆啦A夢》的漫畫單行本給女兒們看,只見每隨著翻頁講故事,女兒們也很開心地嚷嚷著好看好看!高橋就很有信心了,這《哆啦A夢》擺明了是會對小孩子胃口的啊,那之前的動畫版問題可能出在哪呢。於是翻閱動畫版的腳本,直覺是這動畫的處理是不是使得目標觀眾群體的年齡偏高了。
還不夠,再親自去書店扮一下偵探。書店裡的書都整整齊齊擺書架上的對吧,高橋去偷偷動點手腳。他把《哆啦A夢》的單行本故意擺得像一時疏忽沒放整齊似的,露出一角或突出來一點,亦或是手動擺到前排,然後就鬼鬼祟祟觀察來書店的小朋友有什麼動靜。只見只要擺放得突出一點暗示一下,小孩們一進書店就能立刻被《哆啦A夢》吸引,然後取出來讀得也特別入迷。
這下高橋覺得穩了,這個《哆啦A夢》再次動畫化絕對有戲啊,哪怕就是私貨為了給我那可愛的女兒看,我也得干!於是輪到他興緻勃勃提案,結果這邊也是上邊一句話就給噎回來了:在日本電視台失敗了的東西,你有什麼理由覺得在朝日電視台就能成功?高橋內心當然不服,1978 年他就遇上機會回懟了。
那天高橋的頂頭上司,也就是編成部長,加上司的上司,編成局的局長,一起召見他。電視台的局這個部署,相當於其他一般日本公司中的本部,局下面才是部,部下面是課,再往下是系等等。兩個大佬叫高橋上朝日電視台那個六本木大樓的 2 樓,去接待室里聽訓話。
進了屋劈頭就問他,最近黃金檔的收視率不太好啊,你身為負責黃金時段的,覺得應該如何對應?意思其實就是,既然你是黃金檔的負責人,所以你當然得負責造不造。高橋有所準備,這麼大的問題他也當然早該心裡有數,並且考慮過怎麼回答了。
黃金時段是從晚上 7 點整開始算起的,而緊鄰之前的 6 點半到 7 點之間,當時朝日電視台在這半小時中播新聞。這新聞屬於帶番組,帶番組就是在固定時間帶的番組(節目),每天都在這個時間播,而不像其他一般狀況的一周一回。每天半小時的新聞之中,6 點 50 分為止的 20 分鐘是全國性放送,就是朝日電視台加上全國與其有聯播關係的十幾個電視台,整個朝日系聯播網都要播。接下來 6 點 50 分到 7 點整的新聞,是 10 分鐘的區域性放送,就是只有朝日電視台一個播,也只有關東地區能收看得到。
焦點就在那後 10 分鐘的新聞上了,當時每天的收視率水準只有 2.x%,真是慘不忍睹。這 10 分鐘是黃金時段的大門前最鄰近的時間,收視率慘成這樣對於緊接其後的黃金檔也能有不良影響,意思就是能產生一種慣性,使得每天黃金檔的收視率也出現先天不足。
高橋認識到這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領導一問他便指出這個問題的存在。高橋認為,如果把這 10 分鐘播的東西換成其他能夠獲得收視率的節目,黃金檔的收視率也就能同步得到很大改善。剛說完,部長當即的反應是嚴肅質問:你是對新聞報導有什麼意見麼?當場嚇得高橋不敢說話了。
屋子裡就這麼突然迎來一段時間的沉默。報導類的節目是電視台存在的一大法理依據,這是個牽涉到日本整個電視放送界歷史和體制的大話題,過去其他的文章中稍微解釋過,這裡就不再多說。這時面臨的狀況就是,新聞報導類是個敏感話題,敢說有問題有意見那是典型的政治不正確。高橋開了這個口那是冒業界之大不韙,好在只是在小黑屋裡就三個人,領導還能給他壓著。
局長全程看戲,部長沉默良久終於開口了。乾脆這樣吧,把新聞報導從 30 分鐘加長到 50 分鐘,從 6 點整就開始播。原本 20 分鐘的全國放送,改成 6 點到 6 點半的 30 分鐘,然後原本 10 分鐘的區域放送,改成 6 點半到 6 點 50 分的 20 分鐘。這樣一來搞新聞的那幫人也就不會來扯皮了,剩下的 6 點 50 分到 7 點,這 10 分鐘就交給你高橋浩自己處置了。
高橋如願以償,於是開始募集可以用在這 10 分鐘播出小短片的候補企劃,以兒童片為主,其中便有《哆啦A夢》。旭通信社的人聽說了這個事就過來了,旁敲側擊打聽這帶番組的新企劃,朝日電視台究竟打算幹什麼。高橋透露說,我這裡集合了好多完全不同種類的企劃啊,不過其中我覺得《哆啦A夢》不錯挺可行。旭通信社大喜攤牌,哎呀呀《哆啦A夢》正是我們在推想要動畫化的!
到了這個地步,命運坎坷的《哆啦A夢》其實有一大幸運點便是,朝日電視台和旭通信社正好本就有友好關係。他們的結盟又是以東映為中轉而結成,並且以《魔神Z》為開端的。
東映本來就是朝日電視台自設立以來的大股東,東映集團的電視劇和動畫基本上首選都來朝日電視台。而東映跟旭通信社的關係是從《魔神Z》的人氣大爆發開始好上的,順帶還把萬代捎上結交了旭通信社,於是旭通信社拉上萬代跑來朝日電視台也做機器人動畫。然後就在A製片廠重生成新銳動畫的 1976 年,這邊在每周五晚上 7 點的黃金時段建立起了一個朝日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的專屬檔,注意了是星期五晚 7 點整。
有了朝日電視台點頭,大事已定,旭通信社通知新銳動畫可以開始動手了。先讓新銳動畫弄了一集適應 10 分鐘短片檔的試做版出來,於 1978 年 8 月完工。起用小原乃梨子為大雄的聲優,她在 1973 年演過大雄的母親。用肝付兼太為小夫的聲優,他在 1973 年演過胖虎。靜香的聲優是野村道子,也在 1973 年的動畫版客串過。
新銳動畫完成的試做版由旭通信社送來朝日電視台,編成部長在百忙之中都沒時間去通常的試映室看。當時當然可不比現在隨手一個手機加流量,高橋浩只能就在放送準備室里,草草地用自己的小機子把膠捲鼓搗進去,給領導看完了這一集幾分鐘的試做版。看過後部長就淡淡地回應了一句:就這樣不錯。
至此,時隔 6 年的《哆啦A夢》動畫版復活終於實錘,決定將成為一個特殊的 1979 年 4 月新番。周一到周六每天晚上 6 點 50 分起各播一回,每回 10 分鐘,周日因為是特殊日子所以往往獨立於帶番組的編成之外。1979 年正好是朝日電視台開播 20 周年,把個動畫類的搞成這種形式來播,也是20年來首遇的不正常特例了。
按當時的正常一般例,當然 4 個條件是要滿足的,全國放送、黃金檔、一周一回、每回半小時,也正是 1973 年當初《哆啦A夢》所擁有過的待遇。但是既然敗光了,這次也就只好接受惡劣條件下再出發,除了上面剛說的 10 分鐘帶番組等編成體制外,還有一點是全國放送的待遇也沒了。就是跟前面 6 點半至 6 點 50 分的新聞一樣,只有朝日電視台一家播,朝日電視系列聯播網的其他成員電視台沒有參加,每天 10 分鐘的《哆啦A夢》也就只有關東地區才能收看。
另外,帶番組短片的編成加上區域性放送,這種情況一般也是找不來什麼贊助商的。新聞報導類那種政治正確的可以例外,NHK 那種國企央視也可以例外,現在這種民營電視台的商業節目就不能了。所以從旭通信社的立場來說,也同樣是接受了一個下血本的高風險行動。1973 年已經死過一次了,這次如果又戰敗那當然會徹底完蛋,朝日電視台和旭通信社這樣的大企業也都會掉血,新銳動畫這種小作坊則可能幹脆就夭折了。
那麼怎麼稍微彌補一點,能讓全國小朋友都收看到呢,高橋浩決定再動個手腳。每周於周日放在個全國放送檔重播,於是順便對於關東地區來說,等於一周 7 天不休每天都能看到有《哆啦A夢》在播。當然了,你要滿足全國放送,還只是重播的性質,那時段就別指望了,可以做好最糟的心理準備了。最終是放在了周日早上的 8 點半重播,這次是正常的每回半小時、一周一回的檔,注意了是星期日早上 8 點半。
後來 80 年代到 90 年代,星期日的早間被逐漸開發成了「第二黃金檔」,可當時沒有。雙休日的大清早在電視放送的行業,是個神馬鳥不生蛋的地方?周末出門玩的人不看電視,在家的人還在睡懶覺,能有多少人爬起來開電視啊,上哪兒要收視率去。那是妥妥的塞外苦寒之地,貶謫流放專用的蠻荒去處,沒什麼人能開上帝視角預料嶺南還會出廣深。事實上就《哆啦A夢》這樣有敗軍之將前科的,也的確是實質性流放的。
新番組的異常編成體制確立後,管理著作權的藤子製作、原作出版社小學館、朝日電視台、廣告代理商旭通信社、製片廠新銳動畫,5 家公司各自的項目負責人就要頻繁聚在一起開會了。藤本弘曾經問高橋浩,漫畫的一話要怎麼在不到 6 分半的時間內表現啊?
我們知道正常電視動畫的一回有半小時,《哆啦A夢》的短小故事處理成每回 2 話的份,那就是各 15 分鐘,1973 年的和如今正在播的都是這樣。而 1979 年朝日電視台起步這時,以不按套路出牌的編成體制每回 1 話 10 分鐘,意味著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二。再掐掉片頭片尾預告廣告等之後,算起來正片的空間只有大約 6 分 22 秒。這麼浪的操作很有可能最後搞成,製作層面很難在短時間內塞進完整劇情,而觀眾層面又不夠塞牙縫提不起吸引力,費力不討好兩頭空空。
高橋回答說,本來的確是應該和日本電視台一樣的形式,每周半小時內 2 話並且放黃金檔的,但是由於之前的失敗我們台里無法通過。所以在帶番組的編成基礎之上,還在周末清晨以通常編成重播,我們就是準備挑戰哪怕只有 6 分 22 秒也要讓小朋友覺得好看。
他向藤本承諾,給我 2 年時間,到時候我要讓《哆啦A夢》重回跟日本電視台版本一樣的形式,享有黃金檔的待遇。高橋跟藤本不是老鄉,但是他從小在藤本出身的富山縣長大的,跟藤本說話開一口富山腔的方言,這兩人立馬就熟絡起來了。
到了 1979 年 4 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即 4 月 2 日,復活的《哆啦A夢》於晚上正式登上朝日電視台,這時的收視率依然和播新聞的時候一樣只有 2% 的水準。第 1 話的內容是很普通的劇情,哆啦A夢從口袋裡拿出個神奇道具的故事,就是現在你隨便一搜「哆啦A夢第 1 話」所能看到的。沒有一個看上去像第 1 話的交代世界觀的程序,沒有展現大雄的玄孫為拯救廢柴祖先把哆啦A夢送到 20 世紀的情節。

這是因為當初他們的定位本來也不是重新動畫化,而是回應 6 年前日本電視動畫版本最終回最後一幀的那個「敬請期待下回」。這第 1 話《夢之町,大雄之地》在 40 周年紀念時,於今年 4 月的第一周播出了全新的重製版(上圖右側),也已經從 4:3 的畫面變成了 16:9 的高清畫面。
除了上面提過的幾個試做版就登場的聲優之外,1979 年的朝日電視台版本動畫對於大雄的班主任、小夫的父親聲優原封不動。舊版大雄的媽媽改為演大雄了,那麼舊版中演大雄的這回則演了大雄的玄孫世修。另外本作的美術設定叫川本徵平,就是舊版的美術監督。
角色設計是中村英一,是從當年A製片廠剛設立時就加入的新銳動畫元老人物,而且當時還是應屆生身份入職的。在A製片廠這幫東映動畫舊人創辦的小作坊里長大,不是東映動畫出身勝似東映動畫出身。演出家以福富博為主,森脅真琴為輔。福富博也是當年還是應屆生就入職了A製片廠的老員工,年齡比中村英一還年輕了 3 歲。森脅真琴是從動畫師轉行當演出家的跨界人才,從演出助手練級上來,《哆啦A夢》其實是她演出家身份的出道作。
當時動畫行業還不普遍興監督/系列導演和總作畫監督等職務,老牌先驅東映動畫也是在 70 年代後半才正式確立的。新銳動畫這樣的其他小型製片廠則更晚,中村英一已經就相當於實質上的總作畫監督,福富博相當於實質上的監督。楠部三吉郎則親自擔任實質性的總製片人,不過他表示故意不把自己的名字登在職員表上,職員表留給前線幹活的各位,而自己做個徹徹底底的幕後人。
作曲的任務,交給負責了假面騎士系列的菊池俊輔。另外主題歌《哆啦A夢之歌》的歌詞,雛形其實是楠部大吉郎的親兒子楠部工所作,然後楠部一家再補作修飾,當時楠部工還是個初中沒畢業的孩子。這首歌就是我們當年在國內電視上看到的配音版本所用的主題歌,即可以被宣傳為童年回憶的一首,只是國語配音版連歌也改成國語重唱了,歌詞是另外填的而不是譯文。
5、哆啦×哥吉拉聯軍
《哆啦A夢》在 1979 年 4 月 2 日播的第 1 話,明明依然只有 2% 的收視率水準,接下來就開始坐火箭了。經過 6 次的放送到了 4 月 8 日時,迎來星期日半小時通常編成形式的第一次播出,結果這天早上的重播居然一下子達到 9.4%。當場創新高破了舊版的紀錄,因為 1973 年日本電視台在黃金檔的全 26 回,最高收視率只有 9.1%。
本以為這是直接封了漲停板級別的迅速成功,不料這只是大牛市的起點。因為這個 9.4%,之後成了星期日早上重播的《哆啦A夢》之中,唯一的一次收視率才只有一位數。第二周 4 月 15 日,收視率就衝到了 12.7%,達成兩位數。之後《哆啦A夢》沒有在 15% 這個平台站住腳,因為進入6月份,直接跳空缺口來到了 16.7%。接著到夏季,本就是整個電視界的收視率淡季,7 月份以來在 17% 的水準遇到一點阻力。經過開播近半年後,在 9 月中旬,又來一個跳空缺口,終於突破 20% 的大台階。
受到鼓舞的朝日電視台 10 月 3 日播出特別節目,在晚上 7 點到 8 點放殺必死,播了一小時的《哆啦A夢》。不過內容也還只是重播合集,要說有什麼跟觀眾見面的新內容,就是把 1978 年完成的試做版也第一次在電視上播出來了。而且也仍然只是限定於關東地區的放送,也沒有變成常態的每周這麼玩,不過這是《哆啦A夢》歷史性的一刻,在朝日電視台第一次登上黃金檔的時段。
在 1979 年年內,周日早晨的《哆啦A夢》收視率最高來到 24.6%。1980 年開年就在新年假期放送特別節目,正月 SP 從此也成為《哆啦A夢》延續幾十年的傳統。接著周日版的收視率在開年半個月內,便無壓力地突破 25% 了,1979 年 4 月至 1980 年3 月一年間的最高點達到 28.5%。
從1980年4月開始進入第二年,待遇也稍微提升了,周日早上的重播從8點半移後到9點半。雖然這時還不什麼大動作,不過在雙休日早晨這種邊塞地方,時間每往後一點都能相當於內遷一點,條件就好點。
早在開播後大約半年,望著陡峭上漲的人氣,楠部三吉郎很快就動了心思想給《哆啦A夢》齣電影了,這回小學館也又是支持的。然而即使在這時,人們已經看見了20%收視率的成績擺在眼前,齣電影的提案居然還是有明顯阻力。
首先是朝日電視台方面提出,製作電影不會人手不足嗎。因為電視上的《哆啦A夢》雖然每周日是重播,每周一到周六也有6話,每回全長10分鐘合起來就一小時,相當於普通編成下一周一回半小時的2倍。再加上新銳動畫本來也只是小型製片廠,這種情況下還想開工製作電影,極有可能影響到電視版的正常製作進程和交工。三吉郎打包票說這個不用擔心,一旦出了事兒我負全責。但是藤本弘也不同意,他表示我的漫畫作風是這種短篇單元劇就夠了,搞電影沒興趣。
好吧既然原作者根本不想管,放今天說倒是可以徹底原創個長篇大電影出來,然而這只是今天的邏輯。再加上《哆啦A夢》原本的邏輯也屬於原作連載一段時間後將其動畫化,而不屬於類似諸如《假面騎士》《魔神Z》《美少女戰士》那樣的為了上電視的前提而搞一個原作連載出來,本質上一開始就是原創。
當時《哆啦A夢》要想登上大銀幕倒是還剩一種可能性,上東映漫畫祭。本來按照東映與朝日電視台的關係,東映的片要上電視第一默認選項是來朝日電視台,反過來朝日電視台的片要齣電影,第一默認選項也是由東映發行。而《哆啦A夢》又屬於典型的兒童片,讓東映發行的話絕好的去處便有東映漫畫祭,是專門上映這類影片的。
東映漫畫祭要直譯一道就是一種動畫電影的祭典活動,但其實上映的不僅僅是動畫,也能有實景電影。也不僅僅是東映集團製作的影片,冠名的東映二字只指是東映發行。這祭典活動的玩法,是多個影片捆綁起來一併上映,給予小朋友節日般的感覺。買一張票就可以一次觀看多個電影,檢票完了進放映廳一口氣連著放好幾個。多作捆綁上映的營業方法,其實日本電影行業在上世紀這是普遍現象,不僅限於東映漫畫祭。
東映漫畫祭在上世紀的最後 40 年間盛行,大量日本人打生下來後第一次去電影院的體驗,往往是東映漫畫祭。每年專門在孩子放假的時期上映,春假和暑假這類的。在其中上映的影片有主力作,也有單純的捆綁並映作,就是來蹭的,按上映時長可以分為長篇、中篇、短篇。
長篇一般指1小時以上,這種一般是主力的完全新作,而且是原生的電影。中篇一般至少半小時,一般也是完全新作,但屬於哪個電視番組的劇場版。短篇就是半小時都不到的捆綁並映作,這種就可能是再剪輯重映版,甚至把電視版之中的某一話直接拿來重播一遍。因為在家用錄像機普及之前現實就是這樣,電視上的東西說錯過就錯過了,重播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有一定的市場。
《哆啦A夢》這時是個什麼情況,顯然最適合也只適合短篇的那種情況。朝日電視台和新銳動畫也就這麼打算了,既然如此只好把《哆啦A夢》選集一些出來作為東映漫畫祭的並映作之一,重播的場地從電視上移到電影院里而已。可是這回一聽藤本弘又不同意了,他說在我的觀念里所謂電影一定得是搞大新聞的長篇,起碼 90 分鐘的那種啊,你們這麼搞我總覺得彆扭。
楠部三吉郎聽了大喜過望,所以說啊先生你還是親自參加個長篇電影吧,他趁機順水發動攻勢給了個提案。1975 年的時候藤本曾經畫過一話異常的《哆啦A夢》,長度有平時一話的 3 倍,標題叫《大雄的恐龍》。不過就算是平時的3倍,顯然這也遠遠不足以用於形成一個長篇電影。三吉郎說,請先生接著畫這一話的續篇吧,或者把之前畫的修改,大幅增加細節擴充內容,最後再把這《大雄的恐龍》製作成電影版。
藤本聽了妥協了,終於決定積極協助《哆啦A夢》電影版,所以藤本生前製作的電影基本上都由他親自執筆腳本。新版的《大雄的恐龍》漫畫於1979 年底重新開始連載,同時也是為了給電影提前造勢,電影打算在1980 年 3 月也就是春假的時節上映。
單獨的長篇電影,這就不好蹭東映漫畫祭了,那發行商的問題腫麼辦。這時雪中送炭的是東寶,而且是互相雪中送炭。東寶這時面臨的境況是,春假檔也缺東西上映。
日本電影行業在 60 年代經歷了崩潰期,到了 70 年代誰也不好過。縮小範圍到兒童片這個領域,60 年代東映漫畫祭興盛起來站穩腳跟後,東寶見這玩法有得撈,加上為了跟東映競爭對抗,就從 1969 年末開始照搬類似形式,弄了個「東寶冠軍祭」。東映漫畫祭基本穩定在每年兩回,3 月春假和7月暑假各一回,偶爾 12 月寒假回上第三回。東寶冠軍祭則心很大,想固定每年打滿這三回。
然而東寶為了應對 60 年代以來持續的電影業界大崩盤,已經在 1971 年自斷臂膀以規避風險,這個母公司本體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製片機能了。所以東寶集團自己的產能就遠不如東映集團,可是東寶冠軍祭又要每年打滿三回,每回捆綁上映五六個影片,哪兒來這麼多片供給你?因此只好大量發行外部製作的影片了,或者把很多年前上映過的老片剪輯縮短一下重新上映,再就是搬運大量電視動畫的其中劇集來電影院上映,就靠這些手段湊數量。
要說其中作為主力的東寶集團自製完全新作倒也有,便是以哥吉拉電影為首的怪獸電影,每年只出得一次,主要放在 3 月春假的那一回之中。但是 70 年代的日本電影市場,已經進入市場崩潰→被迫小本粗製濫造→繼續引發市場縮小,這樣的無窮迴圈。哥吉拉電影這種典型的龐大成本開支,沒幾年市場就也支撐不起了,一年三回的東寶冠軍祭收入加起來也供不起一個哥吉拉電影,1975 年後終於哥吉拉也被喊停。
東寶冠軍祭到 1974 年就撐不住了,這年只有兩回。哥吉拉沒了後更是只剩一年一回,就是 3 月春假的那一回。終於到了 1978 年徹底完蛋,這年春假的東寶冠軍祭是最後一回。然而事情還沒完,接著 1979 年春雪上加霜,東寶出了一件事,他弄丟了奧特曼。當時奧特系列經歷了幾年空白期,第三期奧特系列將在 1979 年 4 月新番開播。圓谷製片廠為了事前造個勢,把初代《奧特曼》抽取部分作品加以剪輯和總集篇處理後,準備在 3 月的春假檔期放電影院上映。
這類剪輯舊作總集篇當電影放的事,奧特系列本身之前也干過多次了,按慣例自然都是東寶冠軍祭中的捆綁並映作之一。這次本來也不例外,因為東寶是圓谷製片廠的母公司。可這回東寶表示 1979 年的春假檔期,我們的邦畫系院線已經事先有別的安排了,沒有給奧特曼總集篇上映的空間。結果圓谷製片廠腫麼辦,居然去找松竹發行,最後成功如約在 1979 年 3 月上映了。
圓谷製片廠這胳膊肘往外拐的東西,令東寶憋得一口氣,再加上一到上映,東寶發現還被打臉。因為這奧特曼總集篇電影反而賣座,松竹是人在家中坐餡餅天上來,東寶自己發行的片存在感卻被吃了。這件事成為如今奧特系列電影也由松竹發行的開端,而東寶冠軍祭也已經宣布終結了,那麼接下來 1980 年的春假檔東寶腫麼辦,再找什麼片。
就是在這時的境況下,《哆啦A夢》的電影項目出現了,最終決定東寶來發行,於 1980 年 3 月的春假檔期上映。不過即使《哆啦A夢》已經出現了高收視率,畢竟不意味著電影一定火爆,反例多了去了。第一次的電影終究是嘗試,風險的不確定性永遠大於以後任何一次,所以東寶還是發虛,想加一道什麼保險措施。這片不是叫《大雄的恐龍》嘛,跟怪獸電影有相通之處,東寶決定把這片與《莫斯拉對哥吉拉》捆綁上映。
這樣一來,沒有東寶冠軍祭的名號,但是跟東寶冠軍祭的操作差不多。東寶冠軍祭每年三回的時候,其中最主要的往往就是 3 月春假的這一回,春假大多有哥吉拉的完全新作。不過這次的《莫斯拉對哥吉拉》已經是 1964 年的古董片了,只是為《電影哆啦A夢 大雄的恐龍》保駕護航的,《哆啦A夢》才是本次捆綁上映之中的主力作。
《哆啦A夢》初次登上電影院大銀幕還沒名氣,東寶決定出動哥吉拉來加一道保險,還有另兩條背景原因。
第一條是 70 年代末以來,1977 年到 1980 年日本的影像作品在流行宇宙科幻風潮。動畫及兒童片領域這些最適合完全虛構作品的,更是宇宙科幻風潮的加強版,可這《大雄的恐龍》幾乎不沾邊。
第二條來自東寶的對手大映,它到60年代為止曾是與松竹、東寶、東映等並列的影視界巨頭企業之一。而其中在怪獸電影的領域,大映是唯一有資格還能跟東寶過兩招的,搞出個跟哥吉拉對抗的嘎美拉系列。1971 年大映破產了,嘎美拉電影也跟著完蛋,不過 1974 年大映捲土重來了,1980 年則突然復活嘎美拉新作《宇宙怪獸嘎美拉》。
到這兒都還沒完,這《宇宙怪獸嘎美拉》是個典型跟風宇宙科幻風潮的影片,其本身還給東寶形成 3 點威脅。第一,這片也要在3月的春假檔上映。
第二,宇宙科幻風潮的領頭羊是《宇宙戰艦大和號》和《銀河鐵道999》,這倆的電影都是東映發行的,但是大映這次抱大腿讓它們在《宇宙怪獸嘎美拉》中打個醬油。
這是什麼級別,《宇宙戰艦大和號》劇場版剛在 1978 年獲得觀客數 400 萬人次的成績,金額上是這年的日本電影票房亞軍,以及整個昭和時代的日本動畫電影票房冠軍。《銀河鐵道999》劇場版則在 1979 年獲得觀客數 300 萬人次的成績,金額上是這年的日本票房冠軍,當時是動畫類電影頭一次拿下這種地位。然後東映還在輪著來,1980 年又將輪到《宇宙戰艦大和號》劇場版,1981 年《銀河鐵道999》又有劇場版。《永遠的大和號》是 1980 年的動畫類電影商業成績奪冠大熱門,相比之下這時的《電影哆啦A夢》還是空氣。
第三,這時哥吉拉電影自 1975 年以來已經處在休止狀態。當然了所謂休止狀態,只是如今上帝視角的表述,在當時觀眾看來其實等於 1975 年後已經完蛋了。東寶每年都在內部開會重啟哥吉拉項目,但就是一直還沒拿出個確切結果來。可嘎美拉這時時隔 9 年復活了,大映得意呀,在《宇宙怪獸嘎美拉》的拍攝時玩了一幕劇中劇。
片中有個電影海報的招牌橫倒在嘎美拉腳下,片名叫《永別了多吉拉》,海報上印著怎麼看都長得像哥吉拉模樣和動作的怪獸,「多吉」在日語里還是遲鈍蠢笨的意思。在東寶看來這擺明了就是大映在開啟嘲諷模式,必須干他niang的。

可是干要怎麼干,人家說的哥吉拉完蛋了是事實,這時的確根本拿不出新作來。也罷,主角是《電影哆啦A夢》,還是怪獸電影《大雄的恐龍》(東寶稱),哥吉拉方面就出個古董物《莫斯拉對哥吉拉》護航。80 年代了還在電影院里放 60 年代的片,全國規模上映且需買票,同樣的事要是放今天,就像坑爹到造謠也不會這麼造的操作。但是當時哥吉拉這樣的影片還有這樣的價值,加上 1979 年正好是哥吉拉誕生 25 周年,社會上各種反響不錯,令東寶看到了希望,這相當於給《電影哆啦A夢》加了一道對衝風險用的期權。
《大雄的恐龍》就這樣與《莫斯拉對哥吉拉》在 1980 年 3 月的春假同時上映了,買一張通常價格的票可以一連看這兩部影片。結果令東寶揚眉吐氣,電影票賣出去了 320 萬張,這與多年前《莫斯拉對哥吉拉》初次上映時觀客數 350 萬人次的好成績差不多。這也定下了《電影哆啦A夢》的市場基礎,此後至今約 40 年的 3 月春假檔常規上映的電影,平均觀影人次就是 300 多萬。
更重要的是,結果這比 1980 年動畫電影的奪冠熱門《永遠的大和號》還多出整整 100 萬人次。這成為一道歷史轉折點,70 年代末日本流行的宇宙科幻風潮由盛轉衰,伴隨的標誌性事件便有 1980 年的電影市場殺出了《電影哆啦A夢》這麼一匹黑馬。後來衰退的宇宙科幻風潮某種程度上由觀客數 240 萬人次的《機動戰士高達Ⅲ 相逢宇宙篇》接棒,逐漸轉化為鋼普拉風潮,就不是這裡再多說的後話了。
於是 1981 年 3 月的春假毫不猶豫地再出第二作,這回是讓《哆啦A夢》也開始參入宇宙題材的《大雄的宇宙開拓史》,直接拿下這年的日本電影票房亞軍。並且冠亞軍都被東寶發行作品包攬了,冠軍是哥吉拉的班底東寶圓谷組(中野組)製作的戰爭影片,僅僅過 2 年東寶就扭轉了當初的一時頹勢。哥吉拉的接力棒從此完全交付給了哆啦A夢,後來平成哥吉拉專註於開發寒假正月旺季,哆啦A夢則成為了每年春假東寶的固定法寶,以及整個日本電影市場的象徵性級別的存在至今。
為了《哆啦A夢》的電影項目,小學館、朝日電視台、旭通信社、東寶、新銳動畫的各代表負責人或幹部,自然也經常外出聚在一起開會。那是電影落地之前 1 月份到 2 月份的時節,還是冬天外面能看到一片雪景,他們穿上長靴在公園的雪地里並排散步。看著腳印開玩笑說,這是哆啦A夢教給我們的「友情」啊,我們像不像片中那 5 人的小夥伴?
6、哆啦中興
1981年朝日電視台已經能夠放心大膽地通過決議,《哆啦A夢》要從 10 月的改編期起登上黃金時段安家了。每天 10 分鐘的帶番組不要了,星期日早上的半小時重播也不要了,兩相結合。從此首播就是黃金檔的每周半小時,另一種意義上的 1981 年 10 月新番。
不過具體移到哪個黃金時段呢,星期五晚上 7 點整不是有個朝日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的專屬檔嘛,當時正在接檔東映魔女子系列播面向小女孩的動畫。而緊接其後的星期五晚上 7 點半,當時是朝日電視台×東映的專屬檔,只是沒有旭通信社。這邊在播電視劇,9 月底要播完了,於是正好來一波順勢平移操作。
這麼安排,原本在 7 點整的東映動畫作品,後移半小時在 7 點半接著播,原本在周日早上的《哆啦A夢》則移到 7 點整。《哆啦A夢》移到星期五晚上 7 點黃金檔後的第一個季度,平均收視率都超過 25 %。至今《哆啦A夢》也仍然在這個時間每周放送中,2005 年 4 月因聲優老齡而集體翻新後也自然延續。
而緊接其後7點半的檔,過了沒幾個月 1982 年開始的則是金屬英雄系列的第一作《宇宙刑事賈班》,與《哆啦A夢》搭夥在一小時內接連放送。朝日電視台×旭通信社×東映的專屬檔至今也依然存在,重複一遍,旭通信社現在不叫旭通信社了,是旭通第企(ADK)。
至於原本在星期日早上 9 點半,《哆啦A夢》移走後留下的那個檔呢,接著又用其他藤子不二雄原作漫畫的動畫版戰了 6 年。6 年後 1987 年 10 月起接檔的則是,從黃金檔移到早間占這個坑的金屬英雄系列,從此東映超級英雄也就開始在星期日早晨紮根了。1989 年 4 月前移到星期日早上 8 點整,2017 年 10 月再移到 9 點整。
20 年多年後,朝日電視台的那個高橋浩從 2003 年下半年起,調職就任東映動畫的總裁,然後當了 10 年。當年最初由《哆啦A夢》開始的星期日早上 8 點半這個檔,後來由關東限定轉為朝日電視系列全國聯播的東映動畫專屬檔,而且也是旭通信社擔任廣告代理商。高橋就任後,這裡成為《光之美少女》系列的放送檔,他親口說,我從這之中也能感覺到某種「小小的緣分」。
電影版第一作《大雄的恐龍》是福富博親自任監督,之後兩作就換成了曾參加電視版演出的西牧秀夫。可藤本弘覺得他跟自己不對路子,請楠部三吉郎換人。三吉郎於是慎重挑選了一員老將芝山努,就任第四作《大雄的海底鬼岩城》的監督。這回的芝山努不但是當年A製片廠剛成立就來的老人,而且是創始人楠部大吉郎立業時,從東映動畫的同事中挖來的元老之一。
《電影哆啦A夢》雖然打響頭炮成功,但客觀趨勢的規律上,成長為長壽穩定系列終究是需要時間和波動的。這時過去了 3 年,第四作也進入人氣回落的趨勢之中了,不足當初第一作的三分之二。雖然按照如今的物價水平來換算,也是相當於將近 25 億日元票房收入的水準,放什麼大環境的標準也顯然是大賣座,但第四作其實是《電影哆啦A夢》40 年間的史上最低成績。
這一下芝山努立馬就被推到風口浪尖上了,被叱為商業成績滑落的顯性責任人。不過三吉郎頂住了,強推芝山監督,並且還想讓他也就任《哆啦A夢》電視版的監督。但是如果下一年的電影還是成績不好,那三吉郎也保不了他了,芝山受到了背水一戰的通牒。
結果 1984 年的第五作《大雄的魔界大冒險》取得了 330 萬人次的觀客數,比第一作《大雄的恐龍》還高。而且是這年東寶發行影片的票房冠軍,當時這是《哆啦A夢》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成績,本作被視為《電影哆啦A夢》的中興之作。從此芝山的地位也一舉就穩固,連續擔任電視版的監督並且年年擔任電影的監督,20 多年從未間斷過,直到 2005 年聲優刷新的契機他才終於退休了。
很長一段年歲中,儘管芝山監督對傳言中的形象被固定不太認可,但動畫業提起《哆啦A夢》或芝山努的其中任一個,經常隨之綁定想起的就是另一個。哪怕直到現在,所有監督不是芝山的《電影哆啦A夢》數量加起來,也還不及他一個人擔任監督的數量。《哆啦A夢》的聲優翻新之後,2006 年起新世代版的電影也由重製舊作開始起步,第一彈重製是值得紀念的第一作《大雄的恐龍》,第二彈就是中興之作《大雄的魔界大冒險》。
【尾聲】
哥吉拉的粉絲,《大白鯊》《侏羅紀公園》《頭號玩家》等作的導演史匹柏,1980 年曾來一趟日本。碰上本已是古董片的《莫斯拉對哥吉拉》居然正在電影院里上映,在日本的電影院實時觀賞原版的哥吉拉簡直可遇不可求。於是史匹柏買票進場看《莫斯拉對哥吉拉》,這一來也就看了《大雄的恐龍》,後來 1982 年上映了《E.T.》。
AnimeTamashii:大長篇:《哆啦A夢》的動畫開拓史探險記66 贊同 · 8 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