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42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忍不住對 TA 發脾氣,事後又非常自責後悔,擔心對孩子成長不利,我該怎麼辦?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1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2

穆晨王:


1

發脾氣發了就發了吧,還能怎樣?

我小時候讀別的孩子的作文,看到一篇被選送的優秀作文。

作者詳細描述了自己被媽媽打,後來媽媽很後悔來向她道歉,最後抱著她哭,比她哭得還慘。

我看完很羨慕,畢竟作為從小被打一員,我也很期望能和我娘有這種感天動地的場面。

然後我就去和我媽講了這篇文章。

我娘不愧是我鐵血的親娘,她看看我,輕蔑地說:這有什麼好哭的,打了就打了,還要道歉幹什麼?

我倒抽一口涼氣。

抱歉,打擾了。

多年後我娘跟我說:當年打你,也是發泄情緒嘛。

我……

好吧。

這一句話讓我發現,打孩子根本不完全是在教育孩子啊。

然而,我還是打過我小妞,她現在還不時戳我:你用戒尺打過我手心,三下,打了兩次!

蒼天啊,小妞子,你怕是對被打有誤解吧!小說女主角都沒你的光環大啊!

你媽當年被你外婆打的時候,那是棍子抽到腿上都是紅條紋哎。

有一種暴力循環假說。

對兒童施虐的人,在童年時期自己就曾遭受過虐待。意味著,童年時期遭受的忽視與虐待使兒童更傾向於在成年後忽視或虐待自己的孩子。

根據這一假說,虐待的受害者從他們的童年經歷中學到暴力是一種恰當且可以接受的處罰形式。暴力可能會代代相傳,因為每一代繼承者都在一個虐待、暴力的家庭中習得了虐待的行為方式(並且沒有學會不以身體暴力來解決問題和實施懲罰的技能)。

但是,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僅有三分之一童年曾受虐待或忽視的人虐待自己的孩子;其餘三分之二的童年曾受虐待個體並沒有成為虐待兒童者。

這個理論非常有說服力,我媽媽打我,用的方式是我外公打她的方式——戒尺。

而戒尺,恰是我打我女兒的方式。

後來,我媽媽反抗到離家出走,外公理智地放棄了打她。

我媽媽是在我大約小學六年級有一次咬死牙沒哭,看到用體罰懲戒不了我以後,理智地跟我講:你長大了,以後我不會再打你了。

我是在第二次用戒尺懲戒了女兒以後,發現其實用打罵不能解決問題,不打罵孩子,孩子更能明事理以後,宣告放棄用戒尺的。

看,正好也說明,從小被暴力的孩子,並不全都是選擇暴力下一代的。

對和孩子的溝通有充分的信心,是不必要都選擇發脾氣的。

所以,發脾氣就發了,沒事的,我媽當年說打了就打了,我當時也覺得,好吧,那可能說明她真的沒有打錯吧。

不要去追悔任何事,因為後悔對人的傷害是最大的,會導致下一次出手傷害更深。

更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相信,是全宇宙的力量讓自己打了孩子這一次,那孩子就受著算了。

總結經驗,讓類似的情況不再輕易發生,就已經是對孩子和自己最好的幫助了。

2

咱們是娘,不是神,讓自己更好,才是為娘之道。

相比讓孩子聽自己的,讓自己處在一個好狀態里,才是不會對孩子發脾氣的前提。

我孩子還小的時候,我的工作生活沒什麼壓力,孩子也就是天天玩來玩去,我脾氣可真是好。

我會默默看孩子做很多可愛的傻事,容許她把玩具全部灑出來玩,容許她搖搖晃晃抬一個水盆從衛生間走到陽台玩耍,容許她用手抓吃的,弄得很難看的樣子。

前段時間,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有完不成的事情,時常崩潰。

那幾天,我經常對小妞都在說:你,去讀繪本啦!去做英語作業啦!去彈鋼琴啦!快點啦!別玩啦!你信不信我打你屁屁喲!

後來我下定決心調整自己。



第一,一定要儘早把重要的事情全部做完。
第二,每天給自己安排一點學習和寫字的時間,讓自己更飽滿。
第三,狀態不好的時候就保持在聽音樂的氛圍里。
第四,安排時間做讓心跳快起來的運動,譬如跑步,譬如上高能健身操課。
第五,保持足夠的睡眠。

是的,這些都是讓自己身體和心理更舒適的方法,只有自己處在很好的狀態里,才不會去隨時苛責孩子。

孩子做的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心境下,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我家小妞自從看了兩次《花木蘭》的預告片以後,只要一路過電影院的宣傳大屏,都要吼:什麼時候《花木蘭》才上映啊?

我心情好的時候,就會好好跟她說:媽媽也不知道啊,應該快了吧!

有次,我心情實在是太糟,對孩子說:我不想和你說話!我也不想告訴你!你現在可以哭了!

接下來一路就是孩子的哭聲和責備聲和不停問《花木蘭》什麼時候上映的聲音。

再後來的某次,我趁著自己狀態好,在網上搜到了上映時間,還和孩子一起寫到了日曆裡面,教孩子數了日曆,讓她好好期待著。

有時候想想,我只是個人而已,就算我有無數方法能讓自己狀態好,還需要付出努力,還要花很多時間,不是說好就能好的。

如果老娘不開心了,那抱歉,孩子你只能受著。

老娘只是努力把不開心的頻率調低一點,但做不到清空不開心。

3

孩子惹怒成年人的時候怎麼辦?

作為成年人,應該對孩子的各種狀況有預估。

孩子惹到自己是必然的,只是如果有一點預估的話,被惹到盛怒還是不太容易。

一般來講,父母比較受不了孩子的就是孩子哭,先來看看孩子哭的狀況。

第一,孩子哭鬧的時候,先排除孩子的身體狀況。

是的,我一般是讓孩子哭就哭,我不介意,也基本不干涉。

但也是有那麼一些時候,孩子會哭得特別特別凶,而且不停,這種時候我一般會先問問孩子,是不是想上廁所,或者,是不是肚子餓了。

一般來講,我家孩子哭得特別凶的時候,都是非常想上廁所的時候。

也有很多時候是身體原因,咳嗽、感冒、發燒的時候,孩子脾氣也會不太好。

有時候是孩子吃了太多,積食到肝火旺盛,很容易點著,這種時候稍微調理一下,對孩子也會很有幫助。

第二,孩子哭鬧起來,給孩子一個冷靜的環境。

我會放著孩子哭,牽著她的手,或者抱著她。

我絕對不會在孩子哭的時候去和她講道理,沒有任何道理可講,講了孩子也聽不進去。

看父母怎麼對待孩子哭的,可以看自己孩子哭的時候,別的孩子怎麼安慰哭的孩子。

大吵大鬧叫「別哭了」的孩子,通常他的爸媽就是這樣對待他的。

也會有孩子說「為什麼要哭啊!」、「有什麼好哭的!」。

這些都在否定孩子的情緒體驗,讓孩子不能想像自己的情緒判斷,沒有必要的。

讓孩子哭鬧一下,也是發泄的方式。

第三,孩子哭鬧起來,聽聽孩子的抱怨。

孩子大一點的時候,是能清楚描述自己的遭遇的,會跟父母抱怨自己的遭遇。

很好,那就給孩子一個抱怨的機會吧。

父母一天天說要和孩子溝通,連孩子哭鬧都不能忍受是有點說不過去的啦。

這種時候孩子會說很多比較真實的感受,聽聽無妨啦。

做好以上這些預估,才會在孩子真正有了觸怒自己的行為時,有一點準備。

譬如孩子說自己是因為父母不給看手機哭鬧,父母不要去糾纏看手機的對錯,而是冷靜地問問孩子,為什麼不給看手機你要哭?

然後就會發現,孩子的認知和大人的認知,有時候還有很大的不同。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不要在孩子說「我不想上學」這種抱怨中被牽著鼻子走,讓孩子說去吧,然後照樣送孩子上學。

剛寫完,我終於迎來了孩子第一次說自己不想上興趣班。

我問了孩子為什麼,孩子開始大哭,她就說是因為老師批評了她,她受不了,她不能接受老師罵她。

我避免評價老師罵她對不對這件事,陪她一起抱怨了一下,上了個廁所,然後跟孩子講她完全可以不去上,只是去上課的機會很有限,她不去就意味著要把機會讓給別的小朋友。

然後孩子很捨不得的說,我不給別的小朋友上,我自己去上。

4

對孩子發了脾氣該怎麼辦?

第一,無事時,常告訴孩子:別人發脾氣,是沒有處理好自己,不是你的錯。

我就經常這麼臭不要臉地告訴孩子,別人發脾氣,是發脾氣的人有問題,所有話都是可以好好講的。

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防止孩子在遭遇別人發脾氣時候,太過走心。

畢竟很多時候,不僅是我們作為父母會對孩子發脾氣,孩子還有老師和同學,也會發脾氣的。

告訴孩子被發脾氣不是他自己不好,是在幫助孩子不要在當時被別人的情緒擊倒。

第二,了解自己不太好的時刻。

像前面講過的,我們會因為很多事情不太好。

工作的、生活的和人際的壓力,都會讓我們不太好,這個時候,孩子最容易變成被遷怒的對象。

提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不太好,調整一下自己,也能減少遷怒旁人的機會。

我會在見孩子之前,把所有工作放下,安撫自己,明天再做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我知道,我自己一旦牽掛工作,心情就不會太美。

每個人都不一樣,最在意的事情,往往是給自己最大情緒的事情,就是最該放下的事情。

第三,要發脾氣前,給孩子個預警。

我會提前告訴孩子,我現在已經很生氣了,我不想你再和我講話。

我會有要發脾氣的時刻,在避免自己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情之前,先告訴孩子,這樣已經觸怒我了。

我一般是比較認同提前告訴孩子我不想和她講話的,我會專註在重複說,「我不想和你講話」,「我不要和你講話」這種表達上。

孩子會在這種時候,非常能理解我已經不高興了。

當然我也比較好哄,稍微過一段時間,我脾氣過去了,再和孩子講話,就是很好的狀態了,這能避免孩子無端被罵。

第四,可以承認自己用了錯誤的方式表達了自己正確的看法。

孩子讀書太笨,完全可以批評孩子不上心。

發了脾氣,那也是很正常的。

那需要理解孩子為什麼不上心啊,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很走心地讀書啊。

理解了以後,可以嘗試告訴孩子:

媽媽確實認為你讀書不專心是不好的習慣,不會的話,你就猜一個我都覺得很好。

但是剛才媽媽發脾氣了,是媽媽的錯,媽媽是可以好好講話表達自己的,媽媽是可以耐心陪你多練習幾遍的。

第五,多陪伴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點,減少衝突的機會。

小朋友的點也是不太多,什麼脾氣是很好摸清的。

我女兒,就是屬於讀書很慢,複述能力很差的孩子,但是一旦說通了,她能記很久。

嘗試了幾次令人絕望的教學以後,我就開始學著換方法了。



不在很急的情況下教孩子新東西。
一次教一點點,以孩子能學會為準。
盡量誇獎孩子學會的部分,避免批評孩子沒學會的部分,避免孩子因為太緊張更學不會。

5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矛盾點,不同的父母也有自己在意的事情。

先反思自己在什麼地方會發脾氣,提前預警,才是根本上解決矛盾的辦法。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2

作者:小蘭媽媽樂園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0363007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假如母親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整天抱怨和嘮叨,那麼她的女兒可能會變得尖酸刻薄挑剔,她的兒子則會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盡量找機會表現自己的恭順。——阿勒德

大家好,我是小蘭。

教育界有句名言:能控制情緒的媽媽,才能教出控制自己情緒的孩子。

當孩子在出生時已經有一套情緒機制的基礎了,比如嬰兒會根據大人的反應,表現出對應的表情,微笑或者哭泣,但他們並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而是通過與母親的互動,去進行參考,並在無意識中學會媽媽的情緒管理方法。

也就是說,母親如何控制情緒,孩子也就怎樣控制情緒。

我們群里晶晶媽媽就有這個難題。她家寶貝現在3歲多了,孩子挑食,老不愛吃飯。晶晶媽媽每次為了哄孩子吃飯,絞盡腦汁。

晶晶媽媽的老公上班,自己就辭職全職帶娃。家裡經常就自己和孩子,很多事情都不能做,逐漸厭倦了每日柴米油鹽醬醋茶,她老公總說她到了更年期,想到這兒更是一肚子火。

每天要做飯,伺候老公,還得哄孩子吃飯。有時候情緒有些控制不住,特別是孩子不吃飯的時候就特別生氣,怕孩子餓著,營養跟不上,自己挖空心思的給孩子弄營養的東西,但是孩子吃兩口就不吃了,讓孩子吃,孩子直接把勺子扔在了地上,實在忍不住就打了孩子。

甚至惡狠狠的對孩子說:「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回老家去。」

可是每次打過後,晶晶媽媽都會很後悔,一個人在衛生間哭泣,會想起孩子紅紅的屁股,自己就很自責,自己甩自己幾巴掌。不停的給自己說,下次再也不打孩子了,再也不這樣說了。

可是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依舊控制不住。現在孩子的性格和脾氣越來越像自己了......

面對孩子我們怎麼控制情緒呢?

我給晶晶媽媽的建議是用下面4個方法:

1、設置心錨,30s冷靜法。

每當媽媽對孩子想發脾氣的時候應該在心裡對自己設一個心錨,她每次當吃飯的時候,孩子不吃飯,我們想打想罵的時候,立刻離開,跑到衛生間去面對鏡子深呼吸30s,然後平靜心態才出去。

或者立刻開始辨別8種顏色。比如孩子衣服是綠色的,鞋子是藍色的,桌布是黃色的......一直到辨別出8個不同物品的顏色之後,我們原本呼之欲出的情緒被有效的遏制了,又變得理性了,自然能夠讓自己冷靜很多。

或者在想發脾氣前,先握緊右手,快速深呼吸,默默的數30下為止。

這樣回來後,很多氣其實已經消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言語責備,我們會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孩子犯的問題。

2、冰箱,臥室門,餐廳顯眼的位置貼一些,提醒自己不要憤怒的標語。

比如「我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我怎麼對孩子,孩子就會學會什麼。」,「冷靜,溫和的說話。」......

3、做做瑜伽運動。

建議晶晶媽媽做一些簡單的瑜伽運動來舒展自己,調整身心。這些運動非常有助於控制情緒。

群里另一位廣州的媽媽,她每次察覺到自己負面情緒要爆發的時候,就會外出跑步,跑著跑著,負面情緒就釋放了。就不會傷害到孩子和家庭。

4、傾訴

對孩子發脾氣,往往是咱們生活中積累了太多的情緒,無處釋放,最後在孩子這裡釋放了出來。所以當我們有了負面情緒,可以找自己的愛人、朋友,把苦衷、壓力以及憤怒,盡情地傾訴出來。壓力釋放出來,就不容易爆發了。

晶晶媽媽用了上面的幾個方法之後,對孩子發怒的情況少了很多,在情緒來之前,就疏導走了。孩子見媽媽不再發脾氣,挑食的問題也緩解了不少。

孩子教育,方法總比困難多。

—————————————————————————————————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專欄「小蘭成長樂園」。

10年教育經驗沉澱,分享孩子教育最落地的乾貨,上午看下午就能用:

《孩子的100個好習慣》系列、

《100件事培養孩子好情商》系列、

《困擾爸爸媽媽的18個孩子問題》、

《單親家庭育兒三十六式》、

《培養孩子的100個財商思維》系列......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2

生氣,是人與生俱來的情緒。七情六慾,是人都有。所以「生氣」本身並沒有錯,錯的只是你用錯了生氣的方式。我是不太贊成在育兒過程中一味靠「忍」來解決類似「生氣」這種負面情緒的。父母忍到最後往往自己內傷不說,萬一有一天,忍不了了,爆發了,那一刻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的負面影響有可能是會改變的人生的。 對於情緒的處理,堵不如疏,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安全的表現出來,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視頻裡面的9字訣:「說感受,在希望,多重複」,就是個不錯的方法。



作者:海邊的斯特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193286880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2

作者:阿麗的家庭育兒說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261836637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修鍊了3年多的我,剛剛又對小果凍(我家崽崽3歲)「小小的」發脾氣了。

事情是這樣的:中午去做核算檢測,醫院把我的結果弄錯,然後我非常著急的在打電話搞清楚狀況,果凍一個勁的喊「媽媽,我還無聊呀」

然後我沒空搭理她,她就一屁股坐在醫院的地上。在我的感覺,醫院的地板是有很多細菌、病毒的,所以當時我真的非常生氣。

基於以往的修行,我當時沒有對她大發雷霆,然後對她板著臉,兇巴巴的說「真是一個果凍!!!不管媽媽說什麼,你都聽不進去,媽媽真的很生氣」

我的這個程度的生氣就已經能對她產生影響了。然後她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了。

然後我心裡還是有很多氣,就開始翻舊賬:「這兩天,你都沒有聽進媽媽說的話,昨天吃中飯前,你非得要吃餅乾、吃糖,我真的非常生氣」

然後在從醫院回家的路上,我也沒有搭理小果凍。但我心裡真的很內疚:「這確實需要我自己去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引導方式:事情發生的當時,比較急,對果凍嚴厲說明,這或許是可以理解的;但事情發生之後,我心裡的怨氣,其實是對自己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而生氣,而我卻把這怨氣撒在果凍身上,很是慚愧」

好在基於以往的修行,我沒有生太久的氣,然後冷靜下來跟果凍說了具體情況:

我:媽媽在處理很急的事情會很專註,沒辦法分神去理會你。這樣媽媽對待你會很容易生氣,媽媽需要你幫忙

果凍:但是我很無聊呀

然後我就跟她好好探討了一下「無聊」

我:你還記得我們讀了一本繪本《無聊》麼?

果凍:對呀。

我:你看,那個小男孩是不是也是跟媽媽說「媽媽,我好無聊呀」然後媽媽也沒搭理他。後來男孩幹嘛了呢?

果凍:他挪屁股了

我:是呀!他一點點挪屁股,想很多無聊的事:誰發明無聊的呀,為什麼不叫無雞,這樣把自己吊起來是不是會不無聊了呢?小綿羊請我吃草草是不是無聊呢?100個無聊的人會不會無聊呢?…結果小男孩幹嘛了呢?

果凍:(開心)他就不無聊了…

我:是呀,那下次媽媽沒空的時候,我們也想想辦法讓自己不無聊,好嗎?

果凍:(滿意的)好呀…

之後,又出現,我跟別人溝通交流的時候,果凍確實有在想辦法轉移自己的無聊,蹦一蹦、跳一跳,沒有咿咿呀呀大喊大叫了。

以前,我還覺得怎麼會有人這麼無聊寫了這本《無聊》的書呢?現在看來還真有用,果凍能捕捉到自己的無聊情緒,並能想辦法去進行調整,也是挺欣慰的。

廣告

吉竹伸介:好無聊啊好無聊(愛心樹童書)

京東

¥49.80

去購買


不過,我知道,不能高興太早,她還是會繼續說「我好無聊」的。

之後,果凍堅持了10分鐘之後,又開始喊起來了「媽媽,我好無聊」

通過這件事,我需要重新調整我的養育方案:重視果凍的無聊,想想有什麼辦法幫助她,強化讓她自己跟自己玩的能力。

當時我忘記誇她自己想法讓自己不無聊,但回家之後,立馬就誇她「自己能想法把解決自己的無聊了,你有蹦一蹦、跳一跳,還有去玩一會槍,媽媽都有看到寶寶這次有想辦法,不錯喲」

至於我內心的內疚與自責,我把它們變成了我去改進的動力。讓每一次發脾氣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讓自己與孩子都所有成長,一次比一次都更好,這樣我的內心也更欣慰。

這個時間是漫長的,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年兩年三年,甚至5年……我相信只要我一直這樣去反思、去改正,總會越來越好的。所以,不要過度讓自己沉浸在內疚、自責中,而沒有進行反思改進,因為過度的內疚、自責會讓自己一直處於一種無助的狀態,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越來越陷入:發脾氣-自責-補償-發脾氣……的惡行循環中。

育兒亦育己,希望對你有幫助,我們一起成長,關個注、點個贊,讓我這個全職媽媽半夜寫文更有動力!


@知乎親子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3

作者:糖果媽媽愛孩子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94515066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為兩個寶寶的媽媽,我太理解媽媽們一言不合就吼孩子了,那是真正的身不由己啊!

我家大寶是個精力旺盛,超愛折騰的5歲男孩,二寶則是個隨時隨地想哭就哭,家中每一個角落她不翻個天翻地覆誓不罷休的2歲女孩,我日常抓狂的樣子,請大家自行腦補。什麼所謂"媽媽情緒穩定,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只有溫和的媽媽,才能養出溫和的孩子。"等等,道理我都懂,可是臣妾做不到呀!

話說我曾經也是一枚溫言軟語的萌妹子,不知從幾何時變成了動不動就高聲大嗓訓孩子的潑婦,唉……我辛辛苦苦維護了30年的淑女形象,在遇到熊孩子的一剎那,碎一地了。

原來一直將自己愛生氣歸因於我家孩子淘氣,後來發現朋友們也愛動怒,而她們的孩子在我看來很聽話呀,而且有時明明不是孩子的錯。媽媽們為什麼如此容易抓狂?其實,仔細一想,很多時候媽媽生氣的是自己。比如說:



你從六點起床,做早餐,喊孩子起床,拉著洗漱,催著吃早餐,好不容易踩著點要出門了,卻發現熊孩子的書還亂七八糟地堆著桌子上,而之前已經教育過幾百次,睡前要收拾好書包。你著急忙慌地趕去收拾,一轉頭卻看見他/她正若無其事地擺弄玩具。你感覺壓在胸口的那座小火山無可抑制地要爆發了。孩子的行為確實可氣,但你更生氣的是做不好時間管理也教不會孩子規劃時間的自己。




你好不容易將手頭的工作做了個差不多,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心急火燎地趕去接孩子。可孩子一看見你就瞪著眼睛,噘著嘴巴:媽媽,今天你又這麼晚來接我,每次我都是最後一個被接走的。你氣不打一處來:難道我不想早來嗎?我也喜歡早點接你回家,關鍵是有那麼多煩人的工作,我有什麼辦法?其實你生氣的是那個工作效率不高的自己。
你做飯洗碗,掃地擦桌子,忙前忙後,恨不得有三頭六臂,可老公若無其事地躺在沙發上刷手機,你喊了好幾次讓幫忙,也不見他抬頭看你一眼。這時孩子偏偏追上來說:媽媽,把你的手機給我,我要打遊戲。你火冒三丈:打什麼遊戲?整天只知道打遊戲,快去寫作業!其實你生氣的是沒能力讓老公參與家務的自己。




你差點被斜刺里插過來的一輛車撞到,驚魂未定地抬頭,卻撞上車主那惡狠狠的眼神:怎麼走路的,不長眼睛啊?你張口結舌,眼睜睜地看著他揚長而去。不知趣的孩子卻硬拽著你指向路邊的櫥窗:給我買那個玩具。你氣急敗壞:買什麼玩具啊,家裡一屋子都是你的玩具,還玩不夠。你生氣的,是那個總受人欺負卻無力還擊的自己。

這一樁樁一件件,貌似都是熊孩子惹的禍,其實是你自己心裡早就有火,不會察言觀色的倒霉孩子,只不過做了導火索而已。後來看了很多自我成長和育兒方面的書籍,有了一些正確的做法,供你參考。

01.接納自己。我允許自己普普通通,我允許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

當你正視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那個不完美的孩子也不再那麼難以接受,當你和自己和解時,更容易和孩子和解,和全世界和解。



02.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總因時間問題而崩潰,就學時間管理,總是因對領導同事家人不滿而心裡窩著火,就學有效溝通,等等……

03.學習育兒知識,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孩子的心理發展、成長階段、親子溝通的方法、相處模式都是需要學習的。

關於管教孩子,推薦一本書《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

廣告

不急不吼 輕鬆養出好孩子 育兒/家教 書籍

京東

¥39.20

去購買


不接納自己,就會陷入沒完沒了的內耗,內耗所浪費的精力超乎想像。

要逐漸讓自己相信:我不樣樣精通,但我也不是一無是處。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我並不厭棄現在的自己。與自己和解,你才能全副精力用於提升自己,才能更快看到自己的進步。

廣告

電子書

好媽媽不吼不叫給孩子立規矩

作者 魯鵬程

¥24.90

去查看



你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對孩子發火?到評論區留言和更多的媽媽交流吧!我是

@糖果媽媽愛孩子

,一名中學教師,一對兒女的媽媽,熱愛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一起成長。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3

作者:尹建莉父母學堂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184328944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題主遇到的困惑可能很多父母都曾遇到過。「吼孩子-後悔自責-吼孩子-後悔自責」,好像親子溝通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但又不知該如何調整。

那麼,當我們後悔時,我們該如何調整呢?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會後悔?

為什麼剛才還怒火衝天,現在又懊悔不已?

1、孩子很「受傷」:家長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當家長沖孩子發完脾氣後,會發現孩子要麼低聲不語,要麼眼淚已在眼裡打轉,家長看著委屈的孩子,那一刻,已經心軟了,會覺得自己又把話說重了,傷著孩子了。

2、自我期待不合理:希望自己能做個好家長

幾乎所有家長在沖孩子發脾氣之後,都會後悔。

究其原因,會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家長。覺得本來自己可以做一個溫柔耐心的媽媽,或者做一個能夠理解支持孩子的爸爸,結果卻成了「虎爸虎媽」。

當家長們體驗到這種落差時,不免心生懊悔,覺得對不起孩子。

3、錯誤歸因:把「行為不當」等同於「人不好」

很多時候,家長之所以後悔,是把自己的不當行為歸為自己這個人不好。比如家長都知道打孩子不對,很多時候冷靜下來,就覺得是自己不好。

我們最常聽到的是:我這個人,怎麼就改不了這個臭脾氣?或者是:我性格不好。基本上都是對自己性格或人格的一種否定。

這種誇大化的自我否定,可能和自我價值感有關。


「後悔」之後,別又做後悔事

一般在家長責備孩子後,心生懊悔,為了彌補自己的失誤,可能在冷靜之後面對孩子的時候,可能又做了一些不太合適的事。常見的有如下兩種:

1、討好型

在沖孩子發完脾氣之後,家長可能覺得自己做的不對。

為了彌補過失,可能會出現討好孩子的情況。

常見的有些家長會給孩子各種買買買,比如給孩子買電子產品,給孩子買運動裝備,或者給孩子做好吃的,以彌補自己的愧疚。

而實際上,隨著孩子越來越長大,他們似乎也能敏銳的捕捉到家長的「痛點」,知道什麼時候該找家長要心儀已久的物品。

記得有個學生和我說,他說他爸爸每次罵了他以後,就會給他錢或者給他買東西,以這種方式來道歉。但似乎,孩子並未領情,反而把它當成了和父母交換的籌碼。

顯然,這樣的方式並沒有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

2、控制型

第二種比較常見的是控制型。

就是家長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有些後悔,也想向孩子道歉,但這個時候孩子是拒絕的。

家長就又開始發火了,覺得孩子太倔了,給他道歉,就是助長他的囂張氣焰,孩子必須得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必須改正才可以,而孩子就覺得這是家長對自己的壓制,他會表現的更加逆反,這樣反而會增加親子衝突。

自我價值感,通俗的說,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是重要的。當自我價值感低時,人們會覺得自己不好。

自我價值感低的家長,沖孩子發完脾氣後,會覺得自己把事情搞砸了,又沒做好,自己真失敗,覺得對不起孩子。當家長這麼想的時候,就會越來越責備自己。


如何走出後悔,積極地面對自己和孩子?

那麼,當我們沖孩子發完脾氣後,後悔了,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走出後悔呢?又該怎樣與孩子進行走心的溝通呢?

我總結了以下的經驗和方法,供各位寶爸寶媽們參考。

第一,後悔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

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

所謂「愛之深,恨之切」,父母對孩子寄予了厚望,當父母看到孩子「不務正業」或者沒有自己想像中做的好時,就會忍不住想要說孩子。可是平靜下來之後,看到孩子不開心,父母也是會心疼孩子的。

第二,接納自己的不足,保持合理期待

人無完人,教育孩子更是需要付出心力、智慧並且還需要不斷實踐的一個過程。

不必過於苛求自己。人都是有情緒的,當脾氣已經發出來的時候,我們去接納自己,我們可以發脾氣,也允許自己有脾氣。

我們有自己做的好的部分,也有需要調整的地方,肯定自己,接納這個不足就好。

同時,對自己抱有合理期待。比如我們可能做不到一周七天每天都和顏悅色,但有四天或五天都是情緒平和的,這樣就可以了,不因一兩次的發脾氣就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好。

第三,對事不對人

剛剛我們也提到了,做事情的方式不對,不等於整個人都不好,也不等於是做了多大的錯事。我們要把這一行為方式和我們對個人的評價分開。

比如發火可能只是在發泄情緒,這樣一種方式可能會對孩子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影響孩子的情緒,影響親子關係等,那我們就想辦法調整自己,利用上節課我們講到的方法去反思,和孩子一起探討,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法就可以了。

這種把人和行為分開,也同樣適用於對孩子的看待。

第四,請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我們聊完了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後悔情緒後,我們接下來就要挽回孩子的心了。

討好、強硬的控制,並不能真正修復這一次發火帶來的影響,也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讓親子關係的更融洽。

比較恰當的方式是在沖孩子發脾氣之後,找個專門的時間,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當我們了解了孩子的真正感受和想法之後,才能更好的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就比如我們可以在孩子放學後,狀態比較不錯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聊聊。為了營造一個好的談話氛圍,媽媽可以先開口,說說自己的感受,想法,反思;在這個過程中,要看著孩子的眼睛,很真誠的和孩子去聊。

同樣,當孩子願意說的時候,也要認真的傾聽孩子,可以看著孩子的眼睛,不時的用「嗯,噢」等詞語來鼓勵孩子更多的表達,孩子說的越多,越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對孩子的減壓效果也越好。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哭了,也不要驚慌,而要高興,孩子眼淚流出的時候,說明他已經在釋放自己了。

第五,向孩子道歉

這一點我們反覆和大家說,是因為它太重要了,而且也有一定難度,難的地方在於可能父母覺得這樣做沒面子,但是這卻是修復父母和孩子之間感情裂縫的好機會。

這裡要注意道歉的內容:爸爸媽媽是真的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方式不當,願意來改正,或者願意和孩子一起改正不良行為,這樣的道歉才會有效果,而不是換了一種指責孩子的方式。

第六,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有一部分緩解外,還要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你,即使在我們生氣的時候。

同時,要明確的告訴孩子,是孩子的行為或者爸爸媽媽的行為方式不恰當,需要調整,不是孩子這個人不好。這樣孩子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也會肯定他自己,不會覺得自己不好,同時也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除了說出對孩子的愛,還要真正行動起來,當每次自己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後,就去覺察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想法,對孩子的期待,同時要反思做的不合適的地方並進行積極調整,只有當我們真的願意改變自己時,我們對孩子才能給予真正的理解、支持和接納,孩子也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好了,我們來總結下:當家長對孩子發火後又後悔了,可以這樣來處理,

第一,要意識到後悔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過程;

第二,接納自己的不足,保持合理期待;

第三,對事不對人;

第四,請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第五,向孩子道歉;

第六,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我是喬融,【尹建莉父母學堂】教研經理,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家庭文化教育委員會培訓老師,從業多年,學員累計人數5700+,後面會持續給大家分享更多育兒乾貨內容,感興趣的可以關注@尹建莉父母學堂。


插播:現有1個福利送給知乎的讀者們,關注「尹建莉父母學堂」即可免費獲得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師提供的【育兒諮詢】服務,真人老師為您答疑解惑,還有定期福利等你拿!

免費0元參加,限額500名,數量有限,先到先得,快來參加吧。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3

感育:


首先我要恭喜這位家長。從陳述的問題中可以看到,家長已經意識到發脾氣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利影響,而且已經在想辦法並且採取了行動,想要努力地解除和減少這種影響。

「看見即療愈」,這份對自己習性和後果的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所以要恭喜您。

下面讓我們從三個關鍵詞一起解讀一下家長提出的問題:


「教育」:我們常說的「教育」,是以教導、灌輸、講道理等形式為主,孩子處在被動接收的位置,少有自己的主動參與和體驗,教育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生命體,作為家長需要了解和滿足孩子各個時期的內在需要,發展孩子的語言及表達,關心和拓展孩子的注意力及內在感受等,讓孩子能夠充分構建完成自己的內在機制,過好TA自己的人生。

「忍不住」:直接決定我們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認知(看法)。

在對事情的認知、情緒、行為三個環節中,認知通常是即時反應,習慣性思維,反應非常迅速,很多時候自己根本意識不到這個環節。

例如家長做好了飯,叫孩子沒反應,如果你的認知是,我這麼辛苦做飯,你還故意不來吃飯,太不知道體諒我了,那就會火冒三丈;

如果你的認知是,這孩子學得這麼專心,都沒聽到我叫TA,那反而會為孩子的專註而高興了。

所以,脾氣不是硬生生地忍下去的,而是可以通過有意識地提升認知,接納孩子的行為,同時在情緒來臨之前採取一些措施,比如數數字,深呼吸,換一個環境單獨待一會冷靜一下等,最終達到調控自己的情緒,減少因無意識的發脾氣帶來的傷害行為。

「發脾氣」:家長是人不是神,發脾氣也是正常的,只不過發脾氣也可以是在清晰的意識下,作為家長使用的一個面具,需要時戴上,用完了就摘下來。

家長要清晰自己發脾氣要達到的目的,把它作為「工具」使用,僅針對孩子發生的具體行為,而不是概括性地下定義,將孩子一棍子打死,或在道德層面評判孩子。

比如,可以因為孩子沒有告訴家長,就從家長錢包里拿錢而發脾氣,用「發脾氣」的表情語氣(嚴肅)告訴孩子這件事情很嚴重,目的是給孩子樹立行為的邊界:未經大人許可,是不可以自己不告而取的,而不能直接責罵孩子說,你就是個小偷!怎麼都學會偷東西了!

此外,關於家長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其實也會是因人而異的。有位朋友講過她自己的經歷,小時候她父母打架,把糖罐子打碎了。她和她的妹妹都在場。她的感覺是自己的心都和罐子一樣一下子碎掉了,這個家好冷好冷。可她妹妹的感覺卻是,太好啦!這回有糖吃啦!好甜蜜啊!所以父母針對孩子的不同特質注意拿捏好發脾氣的尺度。


父母多學習、放輕鬆、調認知、改行為,減少情緒式地發泄,偶爾有意識地發脾氣也一樣可以成為你教育孩子的助力!



感育講師、感育專家團成員:王永春

——————————————

匯愛家感育,用「感」讀懂孩子,用「育」啟迪一生!助力千萬家庭幸福。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4

情緒控制不住很正常,大家都是平常人嘛。對待不好的情緒有好的態度就行了。

發過脾氣以後與其自責,不如誠懇地向孩子道歉。告訴孩子亂髮脾氣是不對的。自己會努力改掉。並請家人(包括孩子)在自己控制不住脾氣的時候提醒自己。

如果親子關係夠好,孩子的安全感夠充足的話,偶爾的負面情緒對孩子的影響不會太大的。



作者:名姓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2890584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9-8 22:54

這問題真的很有普遍性啊。

人總有不耐煩的時候,你能吼孩子的爹,就能吼孩子,這是你的權利。

而且人在發脾氣的時候,背後原理都差不多:



你的期待沒被滿足
你覺得你能打得過對方
對方的反應讓你感覺「這招行得通」

只要滿足這三條,誰都會發火的,這種時候還能忍住不發脾氣的,都是情緒管理的超級達人,咱們不能拿這個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家長。如果趕上家長身體疲憊或者時間緊張的時刻,發脾氣是本能,不用特別自責,能知道發脾氣不好就行了。

真實有效的辦法:



打一棍子給個甜棗,發脾氣沒事,跟孩子道歉就好,有補救就比沒補救強,帶孩子吃點冰激凌就行。
有些家長每次都發脾氣,但是孩子依然信任父母,是因為這樣的家長不光發脾氣,而且真能幫孩子解決問題。有些家長只會沖孩子吼「你怎麼寫作業又這麼磨蹭!」但是完全沒有幫忙解決孩子寫作業磨蹭背後的那些:基礎差不會做、陷入暗戀情緒、厭惡老師、校園霸凌等等實際問題。那就很討厭了。
你要發脾氣的時候,最後一句話可以是:我現在特別生氣就要打人啦!你快跑啊!——這至少告訴孩子,你會發脾氣,但你不想傷害他。這會變成一個遊戲,而不是你對他的虐待。
徹底解決發脾氣的問題,其實在於「反思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

同意就點個讚唄



作者:家庭教育吳老師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2023517/answer/87995922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