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6篇帖子。
(轉載BBC中文網)華城電池廠慘劇背後 65萬韓國「海外同胞」的30餘載鐘擺式人生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37

圖像來源,LEE QINGJIN

在安山市悼念設立靈堂遇難老鄉的朝鮮族人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38

今年6月24日,發生在韓國京畿道華城市一座鋰電池廠的慘烈大火震撼了中韓兩國,這是韓國近年來最慘重的工安意外,導致23人喪命,遇難者中17人是來自中國的朝鮮族勞工。

這起悲劇再次暴露了一個特殊群體的處境——他們是數十萬生活工作在韓國的中國公民,但和韓國人同宗同族。

多年來,在傳統目光中,他們來到韓國,大多從事困難、危險及髒污(difficult, dangerous and dirty)的「3D」職業,就像在這次慘劇中喪生的人們一樣。但BBC中文記者在韓國採訪時卻發現,經過數十年的遷徙融合後,年輕一代的中國朝鮮族在這裏的處境已經演變。「在公司上班的白領也很多。」一位來自中國的移工二代告訴記者。

儘管如此,國境兩邊的留守兒童、鐘擺式的跨國生活仍然代表著這個特殊人群的典型經歷,充斥其中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講述著其他人群難以親歷的特別故事。接受記者採訪時,還有人談到了複雜的身份認同。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38

初到韓國:大多從事3D工作

分析朝鮮族在韓國的的移民歷程,漢城大學社會學者朴佑教授告訴BBC,第一波大量來韓國打工的中國朝鮮族大多數是1990年代以後的失業者。當時中國東北工廠大量關閉導致海量工人下崗:「但(當地)朝鮮族的教育水平非常之高。」

朴佑教授說,那個年代,中國朝鮮族來韓國打工掙錢,多數從事3D工作,都把錢投資到子女教育身上。這些1970或1980年代出生的子女在中國國內受到良好的教育,後來又到韓國留學。之後,適逢中國市場崛起,這一人群中有的留在韓國,有的回到中國國內,但他們大多從事專業領域工作。面對不同教育及階層背景的朝鮮族移工,以及韓國勞工短缺,韓國政府開設了不同簽證,吸引了不同階層背景的中國朝鮮族來這裏工作。

根據韓國官方統計,自從1992年韓國開放給中國朝鮮族「海外同胞」簽證之後,迄今在韓國正式定居的朝鮮族約有65萬人(不包含來往中韓及持有暫時簽證的朝鮮族)。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38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

首爾大林洞生活著許多中國移民。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38

年輕一代:「現在白領也很多」

數十年過去,新一代的中國朝鮮族中有人逐漸擺脫長輩過去從事的3D工作,能夠在韓國中產階級及白領勞動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我們父母輩來韓國工作只能做苦力活,男人要去工地搬磚,女人只能去飯店洗碗。但近來在韓國工作的(中國)朝鮮族大部分都是大學畢業,漢語、英語和日語都會,只要沒有地方方言口音,能說標凖的韓國語,跟韓國人溝通基本無障礙,比韓國大學畢業生性價比更高。所以在公司上班的白領也很多。」

在韓朝鮮族第二代維娜(Vina,化名)告訴記者。

1991年出生的維娜從中國延邊自治州的老家來到首爾工作定居已經10年了。作為時常往來中、韓兩國出差的電商主管,維娜透過微信告訴記者稱,上個月底發生在韓國華城工廠的大火令她跟族人感到心痛,因為死傷者多數是來延邊的老鄉。不幸受波及的老鄉,在韓國辛苦打工的經歷跟長輩相似。

維娜告訴BBC說,自己也曾是「留守兒童」。

中學時候,維娜的爸媽決計一同到韓國工作,爸爸先讀研究生,媽媽則辛苦地去餐廳打工寄錢回老家,墊付家計。維娜被留在延邊由姥爺及姥姥照顧,直到考大學那一年,媽媽回來陪了她一年再回去首爾。父親在韓國讀完博士班之後,就開始在當地的藥廠工作,擔任研發者,媽媽則可以暫時不用天天去餐廳當服務員。

「經濟上最艱難的時候,我媽媽撐起來我們家。現在我媽媽已經退休了,爸爸也打算幾年後搬回去延邊工作。為什麼?可以說落葉歸根嘛!他們也比較喜歡延邊的天氣!」維娜說。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38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38

留在韓國還是返回家鄉?

維娜選擇留在韓國定居。當年來到首爾,維娜是與同為朝鮮族的男友一起過來,雙方家人都在首爾,兩人也決定未來成婚,因此一同搬到韓國與家人團聚。之後,兩人靠著自己努力,慢慢在首爾找到立錐之地,生活算過得安定也十分習慣。

移居韓國10年,維娜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非韓國人。她說自己也沒有歸化韓國籍的打算:「我們在韓國沒有話語權,對韓國政治也不感興趣。」

不過,維娜也強調,作為朝鮮族,來到韓國她開始搜羅一些史料及研讀一些書,慢慢了解自己家族及朝鮮族的歷史,「這也是來到韓國這邊才有可能做的事,譬如可以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書或網站」。

她對記者回憶起作為中韓「留守兒童」的經歷,也反思父母那一輩如何在韓國從事「3D工作」是如何不容易,而上個月華城大火又是如何燒燬了許多老鄉的夢想。「我從沒怨過爸媽當時離開我身邊。我現在的幸福都是長輩辛苦付出而來的!」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39

大林洞是中國朝鮮族的聚集地。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39

目前定居在韓國安山市的李女士,便是20多年前就來到韓國打工的第一代朝鮮族移民,同樣來自延邊。李女士向BBC中文解釋,1990年代末,許多東北工廠都關閉了,工作不好找,薪資也低。她下崗後跟先生考慮了很久,覺得為了多賺點錢,給當時還小的兒子未來能有「多一點機會」,最後決計自己一人先到韓國打工,而先生則留在中國繼續教授音樂並陪孩子讀書。

當時韓國三星電子正全力發展業務,需要大量勞工,招聘者來到中國東北延邊,瞄凖操著同樣語言的朝鮮族同胞。李女士與丈夫覺得三星薪資福利不錯,跟許多同村老鄉們在當時都飛到韓國三星電子廠工作。李女士說,有些人待了幾年就回中國,也有夫妻一同過來的,但她在三星廠房流水線的工作一做就是20年,雖然辛苦,但薪資不錯,每個月都超過一萬人民幣。

她說,前幾年她原本想把家人接過來生活,但2019年人在東北的先生卻病倒了。她因此辭去三星工作,飛回延邊照顧先生,但在新冠疫情期間先生仍不敵病魔離世。李女士說,兒子也不想到韓國來,學校畢業後在吉林開了間韓國餐廳。

李女士說,自己習慣了在韓國的生活,疫情後又再次回到韓國工作。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7-29 19:40

李女士如今在安山一家老人院擔任看護工作,主要照顧失憶或不能自理的長者。她強調,她的工作都是要上夜班,「做三天休一天,或做四休二」。她也承認,這個工作不算輕鬆,但靠著當地朝鮮族社群的支持,上班前都會先與朋友學學樂器或打桌球:「日子還是過得下去的!」

也有人選擇離開韓國。

1992年出生的第三代朝鮮族金夏海告訴BBC,她十年前曾經到首爾工作,但一年多後,她決定離開韓國,即便還有一些親友早已移居到首爾。

來自黑龍江雞西的金夏海說,當時她在首爾一家免稅商店工作,薪資不錯,一個月底薪就有1.3萬人民幣,加上獎金分成十分令她滿意。她說,當時去韓國工作主要是同為朝鮮族男友家人都搬去了首爾,男友想要多些時間跟家人在一起,因此兩人就決定到了韓國,「其次也是因為韓國的工資水平還是更高一些,也想去工作攢些錢」。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