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培傑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2575611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個「頂級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護」的觀點,源頭是喬布斯的一個採訪,大意是需要照顧面子的是庸才,真正的頂級人才完全不需要照顧他們的面子,溝通過程直來直去就行。這個說法流傳盛廣,甚至演繹出不少公眾號的10萬+文章。

坦白講,我個人長期是這個觀點的忠實擁躉,雖然這樣講有點臉紅,但我確實是合作中不太需要被照顧自尊心的這類人。
但今年以來,我開始對這個觀點有了很大懷疑。起因是我觀察到在組織里絕大多數人都傾向於不發言,這種不發言現象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個別對象,比如低職級的容易這樣,高職級的不會,我以為是個別時候,比如復盤會大家不容易發言擔心觸及別的同事,腦暴會就可以打開一些,我以為只是個別公司,比如是不是階級森嚴的國企容易這樣,互聯網公司不會是這樣。
但是經過我的仔細觀察,我發現這種不發言是普遍性瀰漫的,無論何種類型的公司,職級高低,什麼類型的會議,積極發言的總是少數份子。一開始我對這件事情非常不解,積極建言觀點交鋒才能產出一個高質量的想法,為什麼這麼多人不願意發言呢?

如果一件事情的好處極其明顯,按道理它就會推進的很順暢,而積極發言這件事好像落地很困難,按照人性趨利避害的特點,說明要麼積極發言有很大的壞處,要麼沉默有很大的好處,而這是我不知道的。
沿着這條線索,我開始找不同的人聊,關於保持沉默,大家提到最多的兩個原因:一是不想讓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問出傻問題顯得自己很傻,因而被同事/上級貼上標籤;二是不想讓別人沒面子,出乎關係和諧的需要。當然,有些人還提到,還擔心自己被報復,在後續合作中擔心對方會使絆子。
在我意識到領導者還有情緒性工作之前(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航叔跨洋來電:領導者的情緒性工作》),我會粗線條地把這些都看成是軟弱且錯誤的想法,對當時人進行「思想教育」並且要求對方改正,事實上回想過去十年,我好像就是這麼做的:「要求」大家積極發言,提倡硬碰硬的觀點碰撞,過去那麼多年好像效果並不是那麼的好。
領導者的情緒性工作讓我意識到尊重人的感受是一切關係建立的起點,對方的感受一定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去接受的第一步是承認這些感受的存在,第二步則是去理解這些背後的理由。
發言-沉默選項其實有個簡單的收益換算表,這張換算表不言自明的存在每個人的心裡。發言的收益對象往往是組織,並且往往一個想法的潛在價值要跑了一段時間才能顯現,甚至有可能還不會顯現。但沉默是安全的,它具備自我保護的好處,而這些好處是即時也是確定性的。

發言和沉默存在的這種收益不對稱性,導致沉默變成了地心有力一樣的本能選擇。而打破這種沉默類似衛星上天,反而是要做巨大和額外的提供心理安全感的組織設計的。心理安全意味着團隊成員相信:自己不會因為在組織中承擔人際風險而感到害怕和擔憂。
我慢慢發現,不發言只是心理安全感缺失的一種表現。層級制大組織最後高層聽不到真話,往往是成員擔心人際風險,心理安全度不足;組織無法從錯誤中學習,是因為討論錯誤比發言需要承擔更大的人際風險,一個心理安全不足的組織不可能是學習型組織,因為大家擔心會「因言獲罪」;創新也跟心理安全有巨大關係,因為創新需要經過冒險和失敗後才能成功,而心理安全不足的環境成員是迴避失敗和冒險的。
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如此之高,和在絕大多數組織的被廣泛漠視,這種局面是一種頗可琢磨的組織現象。
回到「頂級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護」的觀點,這又是一次經典的歸因謬誤,頂級人才的核心特徵是高工作標準,這是他們表現出色的核心,而並不代表他們接受和歡迎苛刻甚至是語言暴力。語言暴力下的組織必然是低心理安全的組織。

高標準且低心理安全的組織,成員會長期處於焦慮區,即便他們看上去體現的績效結果很好,但我們可以再做一個設想,同樣一幫人在高標準且高心理安全組織,是否會表現得更好呢?
突然間我又感到有點臉紅,我不太需要被照顧自尊心,可能不是因為我是頂級人才,而是因為我神經大條。
其實,不讓人害怕是種高階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