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05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有些領導很情緒化脾氣很差還能成功呢?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0
最近上班 發現領導特別容易情緒化 而且不會控制住自己 平實特別和善見人就笑 但是批評下屬用詞卻無所不用其極當然沒出現髒話 我屬於小職員 但是他在我們領導辦公室訓斥小領導 並沒有注意影響讓大家都聽到了 聽別人說他特別容易情緒化 而且脾氣比較差 我想知道 一個人成功肯定有他的優點 但是如果一個人容易情緒化 脾氣大 難道不會影響他的決策等行為嗎?他是怎麼成功的 特此請教知乎大神 來自剛踏入社會年輕人的問題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0
某匿名用戶:

@楊小徹 的答案講到了一種情況,那就是脾氣大或者憤怒常常有用,因為它常常可以帶來別人對自己的屈服、讓步。以至到有些人為了迫使別人屈服自己而故意發脾氣製造怒氣的,利用別人的膽怯與軟弱達成自己的目的。這類人在我看來其實是非常卑劣的,欺下的同時往往畏懼以及合理化更強者對其的壓迫。事實上社會當中大量充斥着這樣的人,把懂得利用別人的弱點當中是取得成功的必備條件之一。


但是我還是想要進一步說說「情緒」、「脾氣」這回事。
在有些人一般性的理解當中,總是認為能夠剋制自己情緒、脾氣才是成功的條件,然而事實常常並非如此。如果屬實,更多也只是「在少數關鍵的情況下控制住真實的情緒與脾氣」的情況。而就我個人觀察而言,那些成功的人更多總是被自己的對於事情的激情、動力、專註與信心所驅使着做事而獲得的成功,這些人在遇到不滿與挫敗的情形時常常能更加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緒,憤怒。在視頻上看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如馬雲,其實在公眾場合當中如果遭到採訪的人的不友善的時候,常常也都是直接還擊的。只是公共場合比較講究言辭罷了。可想而知這些人在遭遇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並非是傾向於妥協的。
而那些所謂好脾氣,然而實則是充滿着恐懼、焦慮、顧慮、膽怯、負罪的人往往不容易做成事。雖然生活當中這樣的人顯得脾氣都是比較好的,但是這些好脾氣常常與退讓妥協或者放棄表達自己的真實立場和態度了的。某種意義上則是某種情感(emotion)障礙的。我是認真的,只是我們的文化常常並非以為這是一種問題罷了。負面情緒常常都是我們在某些不合理遭受當中的真實而自然的反應,這些被稱作「壞脾氣」的表現,憤怒、怨氣、充滿訴求的狀態只要是基於自己的真實遭受(而非是基於自戀受損的應激失控反應),其實都應該是正常自然的。能有這種反應其實反而還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標誌呢,因為他們意識得到自身的需求,以及能夠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哪怕是「壞」的部分。而許多的「好脾氣」的人由於擔心別人的反應、看法、評價或者其它的緣故,並不能接納自身的真實情緒反應,從而壓抑住它們了。
這樣的「好脾氣」的狀態並非是沒有了負面的情緒的,而是壓抑掉了。但是壓抑着的負面情緒常常就是我們的心理和情緒困擾的來源,如抑鬱、焦慮,等等。抑或是有這樣的一種情況,也即真箇人完全地失去了生氣與活力,完全認同於某些狹隘的觀念理念,成為其工具一樣的存在了。這種狀況下我們確實是會能夠看到一些其實是被文化所塑造出來的「好脾氣」的人群。比如老實人。然而這也是規避了所有風險與機會了的人生策略。所說的這些對於某些人是很殘酷的事實了的,甚至認清的時候是蠻痛苦的。誰願意看到原來我一向以來的「做得好」的符合別人滿足的狀態其實就是對更真實自己的一種漠視、壓制與背叛呢? 我本人以前其實恰是那種情況,並非是完全沒有負面情緒,只是由於自身從來不被容許表達負面情緒所以不得不剔除掉了。剔除了自己的真實情緒之後非但沒有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也沒有讓我更加容易成事,反而不斷地在生活當中遭受着種種的不公。因為在眾多人之中別人最惹得起你,這個代價的深重直到很後來才逐漸意識到。
這種習慣性壓抑自己負面情緒的狀態,如若要最終形成穩定的性格的話,常常還會伴之以特定的「價值理念」作為心理防禦的輔助。坊間曾有言:「下等人脾氣大、本事小;中等人脾氣大本事也大;上等人脾氣小本事大」。又或者「槍打出頭鳥」、「人心隔肚皮」等等。這些俗語其實反應出了底層民眾在傳統糟糕的社會生態當中不得不適應出來的一種社會應對方式。這類「理念」或帶着盲目的恐懼、或帶着自欺,總而言之就是讓人把壓抑自身衝動、負面情感表達。總而言之這是一種社會形態下的避險保身的「處世哲學」,這種民間智慧所折射的是我們的傳統社會到底有多殘酷、糟糕。以至人們要壓抑、隱藏偽裝自身的真實自我才得以保全。個性不僅是個奢侈品,甚至是會帶來敵意的。
事實上我比較熟悉這些內容常常也是因為我在小的時候,父母以及周邊長輩總是這麼告誡我的。這是對於他們的成長環境而言真實有效的,得以繞過危險保全自身。但是到我的時候,我發現這實在是一种放棄了自尊的活法。好像總得時時夾着尾巴做人,憋屈,窩囊。他們這樣的話對我說的時候常常是我跟別人小孩發生爭執矛盾的時候,我對於自己所遭受的感到憤懣。這個時候父母看到你的憤懣像是看到一件極其危險的東西一樣,拚命阻攔告誡着不要去惹來災禍那樣的「教導」。他們這麼做的時候,其實就是將自身早年經歷當中留下的無意識恐懼,當作現實投射出來了的。而這樣的長期「教導」也使得我在潛意識當中明白,父母是站在我的感受的對立面的,而非是一道。這也使得我後來在遭受其它不公的時候感覺難於從他們那尋求幫助與保護,因為還會擔心被責怪「惹禍」。
說這些其實超出提問的範圍,答非所問了。主要就是想着結合自己曾經所經歷的,父母的教導,以及社會文化。試着去描繪一下那一種低姿態的「生存策略」形成的過程與脈絡。而脾氣與情緒化不見得是一種壞事(至少相比壓抑來講),它是人們遭遇侵犯、不友善、不公時候的極為自然而正常的反應罷了。如果我們不能夠尊重和接納自身的真實情緒,那麼也許我們自己都是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了,幫助別人、共謀與別人的方式愚弄自己。而在關鍵的時刻表達不出自己的真實情緒、態度,以及這些情緒背後的真實立場。那麼我們在生活當中就總不免總是陷於妥協與退讓了。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0
作者:周培傑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25756118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個「頂級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護」的觀點,源頭是喬布斯的一個採訪,大意是需要照顧面子的是庸才,真正的頂級人才完全不需要照顧他們的面子,溝通過程直來直去就行。這個說法流傳盛廣,甚至演繹出不少公眾號的10萬+文章。

坦白講,我個人長期是這個觀點的忠實擁躉,雖然這樣講有點臉紅,但我確實是合作中不太需要被照顧自尊心的這類人。
但今年以來,我開始對這個觀點有了很大懷疑。起因是我觀察到在組織里絕大多數人都傾向於不發言,這種不發言現象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個別對象,比如低職級的容易這樣,高職級的不會,我以為是個別時候,比如復盤會大家不容易發言擔心觸及別的同事,腦暴會就可以打開一些,我以為只是個別公司,比如是不是階級森嚴的國企容易這樣,互聯網公司不會是這樣。
但是經過我的仔細觀察,我發現這種不發言是普遍性瀰漫的,無論何種類型的公司,職級高低,什麼類型的會議,積極發言的總是少數份子。一開始我對這件事情非常不解,積極建言觀點交鋒才能產出一個高質量的想法,為什麼這麼多人不願意發言呢?

如果一件事情的好處極其明顯,按道理它就會推進的很順暢,而積極發言這件事好像落地很困難,按照人性趨利避害的特點,說明要麼積極發言有很大的壞處,要麼沉默有很大的好處,而這是我不知道的。
沿着這條線索,我開始找不同的人聊,關於保持沉默,大家提到最多的兩個原因:一是不想讓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問出傻問題顯得自己很傻,因而被同事/上級貼上標籤;二是不想讓別人沒面子,出乎關係和諧的需要。當然,有些人還提到,還擔心自己被報復,在後續合作中擔心對方會使絆子。
在我意識到領導者還有情緒性工作之前(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航叔跨洋來電:領導者的情緒性工作》),我會粗線條地把這些都看成是軟弱且錯誤的想法,對當時人進行「思想教育」並且要求對方改正,事實上回想過去十年,我好像就是這麼做的:「要求」大家積極發言,提倡硬碰硬的觀點碰撞,過去那麼多年好像效果並不是那麼的好。
領導者的情緒性工作讓我意識到尊重人的感受是一切關係建立的起點,對方的感受一定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去接受的第一步是承認這些感受的存在,第二步則是去理解這些背後的理由。
發言-沉默選項其實有個簡單的收益換算表,這張換算表不言自明的存在每個人的心裡。發言的收益對象往往是組織,並且往往一個想法的潛在價值要跑了一段時間才能顯現,甚至有可能還不會顯現。但沉默是安全的,它具備自我保護的好處,而這些好處是即時也是確定性的。

發言和沉默存在的這種收益不對稱性,導致沉默變成了地心有力一樣的本能選擇。而打破這種沉默類似衛星上天,反而是要做巨大和額外的提供心理安全感的組織設計的。心理安全意味着團隊成員相信:自己不會因為在組織中承擔人際風險而感到害怕和擔憂。
我慢慢發現,不發言只是心理安全感缺失的一種表現。層級制大組織最後高層聽不到真話,往往是成員擔心人際風險,心理安全度不足;組織無法從錯誤中學習,是因為討論錯誤比發言需要承擔更大的人際風險,一個心理安全不足的組織不可能是學習型組織,因為大家擔心會「因言獲罪」;創新也跟心理安全有巨大關係,因為創新需要經過冒險和失敗後才能成功,而心理安全不足的環境成員是迴避失敗和冒險的。
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如此之高,和在絕大多數組織的被廣泛漠視,這種局面是一種頗可琢磨的組織現象。
回到「頂級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護」的觀點,這又是一次經典的歸因謬誤,頂級人才的核心特徵是高工作標準,這是他們表現出色的核心,而並不代表他們接受和歡迎苛刻甚至是語言暴力。語言暴力下的組織必然是低心理安全的組織。

高標準且低心理安全的組織,成員會長期處於焦慮區,即便他們看上去體現的績效結果很好,但我們可以再做一個設想,同樣一幫人在高標準且高心理安全組織,是否會表現得更好呢?
突然間我又感到有點臉紅,我不太需要被照顧自尊心,可能不是因為我是頂級人才,而是因為我神經大條。
其實,不讓人害怕是種高階領導力。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1
作者:楊朝偉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5722772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因為憤怒有用啊。
對於相當多脾氣不好的人而言,憤怒更多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甚至古賀史健和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更指出,幾乎所有的憤怒都是被捏造出來的。
書中舉了這一個例子:說的是有一天母親和女兒在大聲爭吵。正在這時候,電話鈴響了起來。「喂喂?」慌忙拿起話筒的母親的聲音中依然帶有一絲怒氣。但是,打電話的人是女兒學校的班主任。意識到這一點後,母親的語氣馬上變得彬彬有禮了。就這樣,母親用客客氣氣的語氣交談了大約5分鐘之後掛了電話,接着又勃然變色,開始訓斥女兒。
所以,真正的憤怒大多是一瞬間的事情,題主所說的那種「憤怒是他們的常態」的人,往往不會是真的發火,他們只是「為了發脾氣而製造怒氣」,通過大發雷霆來威懾他人,從而迫使別人認真聽自己的話,憤怒只是一種手段而已。
而事實上這種手段確實很有用,因為憤怒能最直接地告訴別人你的要求,精準地將信息傳達給對方,把溝通成本減到最小,高效率的完成一次工作對話,這麼做的代價只是被他人討厭而已。
會被他人討厭,但有用。這就是憤怒的價值。
PS:正常情況下,成功是一件多方面原因堆積而成的結果,馬雲成功不是因為他高考失敗,蓋茨扎克伯格成功不是因為他們輟學。同樣,喬老爺子成功也不單是因為他脾氣差,憤怒固然有價值,但是單單學到了發脾氣沒學到其他的,那也白搭。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2
回復4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作者:楊朝偉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5722772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
底下評論節選:

張耿直:「有些人就是通過這樣的做法利用了別人的弱點(膽怯懦弱)而達到自己目的了。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就是總讓這樣的人得勢的。」17讚
乜颬回覆:「我覺得具有攻擊性的人更容易成功,這樣的人往往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目的明確,為了目的不擇手段。更願意動腦筋想辦法,受到的羈絆也越少!應該稱之為「食肉動物」,大部分人其實是「草食性動物」……」8讚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2
作者:一野比事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49907203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領導的日與夜
何其相似!
權利的最大好處就是掌控和支配,新上任的常務副市長沐富貴剛開始體會到這種掌控的快樂,但很快就快樂不起來了。
因為,權力可以掌握別人,卻掌控不了自己,特別是晚上的事情。沐市長經常被羞辱了,「沒用的東西,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這件事情,成了沐市長的心病。有一天開會,本來架着二郎腿,洋洋得意享受着權力所帶來的滿足感,聽着那些手下的局長們一個接着一個誠惶誠恐的彙報,時不時打斷一下,來一句「要表揚」,「要努力」,「欠妥」,「抓緊」,本來一切都很順利。
A局王平安局長覺得口頭彙報難以體現自己工作的價值,於是在會前專門製作了視頻展示,但是視頻播放出現了問題,一是沒有聲音,二呢,由於彙報時間限制,視頻時長稍顯的有點短。
其他各局局長本來心裡就不平衡了。一個簡簡單單的工作會議,越開越「卷」,好似後宮爭寵一般,拚命抓住機會要在市領導面前表現一番,特別是B局的張順然副局長,因為是副職代會,已經被沐市長批評為「不夠格的東西」,而且彙報中頻頻挨罵。
所以,心有不爽的張副局長看完視頻展示後,悄悄來了句「這麼快,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沐市長,他突然臉色鐵青,大發雷霆:「王平安,王局長,怎麼回事,這個展示視頻展示了個什麼幾把玩意!要聲音沒聲音,要時長沒時長,你是沒有人了?還是沒有錢了?」
王局長正要解釋,沐市長繼續怒道「我看你就是能力不行,沒用的東西!」
罵著罵著,心情愈發不爽了,因為連罵人的話都是從昨晚那個臭婊子那裡學來的,幾乎不重樣,心裡想着,我好歹是個常務副市長,怎麼能和那些婊子一個臭樣呢,於是,又正了正身子,擺出一副官樣來,然後開始他最拿手的「講三點」。

剛才,王局長的視頻雖然有許多瑕疵與不足,我剛才也是提出了意見建議,但是這畢竟是一次新的嘗試,也算是「摸着石頭過河」了,這種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值得鼓勵,不要因為一次開局的失誤就否定了整個大局,我認為視頻展示創意很好,要全面推廣,長期堅持,以後要作為我們工作例會的「第一議題」。所以,為了讓視頻展示真正發揮作用,體現價值,我講三點意見。
一是要嚴守底線有時長。要嚴格恪守「視頻時長不少於30分鐘」的基本要求,「30分鐘」就是底線,不能短,只能長,少一分一秒都不行,達不到30分鐘就是不行,就是失敗,就是德不配位,能不配職,對這樣的幹部要降職甚至停職處理。
二是要突出亮點有高潮。展示不能平平淡淡,波瀾不驚,必須要有特色,要將工作中好的做法總結出來,將存在的問題分析出來,將考核排名公布出來,將下一步的思路舉措羅列出來,總之視頻展示要做到高潮迭起,亮點頻現,這裡我提一個基本要求,3次,至少3次高潮。
三是要創新舉措有新樣。視頻展示只是一種模式,並不是我們工作的全部,我們不能拘泥於這種單一的形式,要大膽創新,敢於嘗試,採用諸如PPT彙報,脫稿演講甚至開設個人講座等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將我們的工作更加全面全方位進行展示,營造出「翻雲覆雨」「大幹快上」的激烈競爭氛圍。
我就講這三點,大家要努力!

講完這三點後,沐市長看做手下的局長們一個個認認真真記着筆記,皺着眉頭思考貫徹落實方案,於是又體會到了權利的掌控欲,好像一切都正常起來了,當然也自信起來了,
於是,沐市長不自覺地想起了剛來的辦公室秘書小艾,「好,真好!」,於是掏出手機,發了條信息「把xx和xx拍照給我!」
然後,繼續開會!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2
為什麼男孩喜歡打網遊還考上清華,因為別人是天才
為什麼女孩月薪3000消費愛馬仕。因為她爸有錢
為什麼男孩矮挫還有8分女朋友,因為他要錢
為什麼有人玩還有錢,因為他有5套房
為什麼丈夫賺不錢老婆還愛他,因為他活好
為什麼崇禎努力明朝還滅亡了,因為已經爛到根了
為什麼李易峰沒演技還可以演電影,因為他有流量
為什麼馬雲不帥他可以當老總,因為他有能力
為什麼雷軍英語被王思聰嘲笑,卻可以成功




看人看優點吧,少看缺點
看自己看缺點,少看優點,好改正。
別人當時領導肯定有比你優秀的地方,或者背景,或者能力,或者資歷,或者運氣好等等
看領導優點,成功原因不好嗎?非得看別人缺點


千萬不要覺得領導不行,覺得領導不行的員工往往一般也只要被罵得待遇。


作者:啊啊啊啊啊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5889223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2
知道猴子爬樹的故事吧?
向上看都是紅屁股,向下看全是笑臉
對下屬越凶的人,對上面越獻媚
現階段決定他成功與否的是上面的人,所以對你們凶一點無所謂的
什麼時候決定一個企業或者組織是否成功的是員工的時候,這些領導就笑臉朝下了
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新型企業辦公環境非常舒服,上班不光能帶孩子還能帶寵物,中午管飯,下午有下午茶,還有各種免費零食,甚至你可以自由選擇在家上班還是去公司上班的都是這種下面決定是否成功的公司
你自己選了一個上面決定成功與否的公司
那就只能看領導的紅屁股嘍


作者:金陵小老頭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5775877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3
半佛仙人​:


其實大家脾氣都很差,只不過當了領導才敢對下屬展露自己的脾氣差。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3
許澍風:


1、他也曾經年輕,她也有特別和藹可親的一面。
2、當一個人抵達某一階段之後,性格也會發生變化。火大是因為有木柴啊……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