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05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有些领导很情绪化脾气很差还能成功呢?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0
最近上班 发现领导特别容易情绪化 而且不会控制住自己 平实特别和善见人就笑 但是批评下属用词却无所不用其极当然没出现脏话 我属于小职员 但是他在我们领导办公室训斥小领导 并没有注意影响让大家都听到了 听别人说他特别容易情绪化 而且脾气比较差 我想知道 一个人成功肯定有他的优点 但是如果一个人容易情绪化 脾气大 难道不会影响他的决策等行为吗?他是怎么成功的 特此请教知乎大神 来自刚踏入社会年轻人的问题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0
某匿名用戶:

@杨小彻 的答案讲到了一种情况,那就是脾气大或者愤怒常常有用,因为它常常可以带来别人对自己的屈服、让步。以至到有些人为了迫使别人屈服自己而故意发脾气制造怒气的,利用别人的胆怯与软弱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类人在我看来其实是非常卑劣的,欺下的同时往往畏惧以及合理化更强者对其的压迫。事实上社会当中大量充斥着这样的人,把懂得利用别人的弱点当中是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但是我还是想要进一步说说“情绪”、“脾气”这回事。
在有些人一般性的理解当中,总是认为能够克制自己情绪、脾气才是成功的条件,然而事实常常并非如此。如果属实,更多也只是“在少数关键的情况下控制住真实的情绪与脾气”的情况。而就我个人观察而言,那些成功的人更多总是被自己的对于事情的激情、动力、专注与信心所驱使着做事而获得的成功,这些人在遇到不满与挫败的情形时常常能更加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绪,愤怒。在视频上看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如马云,其实在公众场合当中如果遭到采访的人的不友善的时候,常常也都是直接还击的。只是公共场合比较讲究言辞罢了。可想而知这些人在遭遇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并非是倾向于妥协的。
而那些所谓好脾气,然而实则是充满着恐惧、焦虑、顾虑、胆怯、负罪的人往往不容易做成事。虽然生活当中这样的人显得脾气都是比较好的,但是这些好脾气常常与退让妥协或者放弃表达自己的真实立场和态度了的。某种意义上则是某种情感(emotion)障碍的。我是认真的,只是我们的文化常常并非以为这是一种问题罢了。负面情绪常常都是我们在某些不合理遭受当中的真实而自然的反应,这些被称作“坏脾气”的表现,愤怒、怨气、充满诉求的状态只要是基于自己的真实遭受(而非是基于自恋受损的应激失控反应),其实都应该是正常自然的。能有这种反应其实反而还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呢,因为他们意识得到自身的需求,以及能够接纳自己的所有情绪,哪怕是“坏”的部分。而许多的“好脾气”的人由于担心别人的反应、看法、评价或者其它的缘故,并不能接纳自身的真实情绪反应,从而压抑住它们了。
这样的“好脾气”的状态并非是没有了负面的情绪的,而是压抑掉了。但是压抑着的负面情绪常常就是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困扰的来源,如抑郁、焦虑,等等。抑或是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也即真个人完全地失去了生气与活力,完全认同于某些狭隘的观念理念,成为其工具一样的存在了。这种状况下我们确实是会能够看到一些其实是被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好脾气”的人群。比如老实人。然而这也是规避了所有风险与机会了的人生策略。所说的这些对于某些人是很残酷的事实了的,甚至认清的时候是蛮痛苦的。谁愿意看到原来我一向以来的“做得好”的符合别人满足的状态其实就是对更真实自己的一种漠视、压制与背叛呢? 我本人以前其实恰是那种情况,并非是完全没有负面情绪,只是由于自身从来不被容许表达负面情绪所以不得不剔除掉了。剔除了自己的真实情绪之后非但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也没有让我更加容易成事,反而不断地在生活当中遭受着种种的不公。因为在众多人之中别人最惹得起你,这个代价的深重直到很后来才逐渐意识到。
这种习惯性压抑自己负面情绪的状态,如若要最终形成稳定的性格的话,常常还会伴之以特定的“价值理念”作为心理防御的辅助。坊间曾有言:“下等人脾气大、本事小;中等人脾气大本事也大;上等人脾气小本事大”。又或者“枪打出头鸟”、“人心隔肚皮”等等。这些俗语其实反应出了底层民众在传统糟糕的社会生态当中不得不适应出来的一种社会应对方式。这类“理念”或带着盲目的恐惧、或带着自欺,总而言之就是让人把压抑自身冲动、负面情感表达。总而言之这是一种社会形态下的避险保身的“处世哲学”,这种民间智慧所折射的是我们的传统社会到底有多残酷、糟糕。以至人们要压抑、隐藏伪装自身的真实自我才得以保全。个性不仅是个奢侈品,甚至是会带来敌意的。
事实上我比较熟悉这些内容常常也是因为我在小的时候,父母以及周边长辈总是这么告诫我的。这是对于他们的成长环境而言真实有效的,得以绕过危险保全自身。但是到我的时候,我发现这实在是一种放弃了自尊的活法。好像总得时时夹着尾巴做人,憋屈,窝囊。他们这样的话对我说的时候常常是我跟别人小孩发生争执矛盾的时候,我对于自己所遭受的感到愤懑。这个时候父母看到你的愤懑像是看到一件极其危险的东西一样,拼命阻拦告诫着不要去惹来灾祸那样的“教导”。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就是将自身早年经历当中留下的无意识恐惧,当作现实投射出来了的。而这样的长期“教导”也使得我在潜意识当中明白,父母是站在我的感受的对立面的,而非是一道。这也使得我后来在遭受其它不公的时候感觉难于从他们那寻求帮助与保护,因为还会担心被责怪“惹祸”。
说这些其实超出提问的范围,答非所问了。主要就是想着结合自己曾经所经历的,父母的教导,以及社会文化。试着去描绘一下那一种低姿态的“生存策略”形成的过程与脉络。而脾气与情绪化不见得是一种坏事(至少相比压抑来讲),它是人们遭遇侵犯、不友善、不公时候的极为自然而正常的反应罢了。如果我们不能够尊重和接纳自身的真实情绪,那么也许我们自己都是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了,帮助别人、共谋与别人的方式愚弄自己。而在关键的时刻表达不出自己的真实情绪、态度,以及这些情绪背后的真实立场。那么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总不免总是陷于妥协与退让了。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0
作者:周培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2575611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个“顶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护”的观点,源头是乔布斯的一个采访,大意是需要照顾面子的是庸才,真正的顶级人才完全不需要照顾他们的面子,沟通过程直来直去就行。这个说法流传盛广,甚至演绎出不少公众号的10万+文章。

坦白讲,我个人长期是这个观点的忠实拥趸,虽然这样讲有点脸红,但我确实是合作中不太需要被照顾自尊心的这类人。
但今年以来,我开始对这个观点有了很大怀疑。起因是我观察到在组织里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不发言,这种不发言现象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个别对象,比如低职级的容易这样,高职级的不会,我以为是个别时候,比如复盘会大家不容易发言担心触及别的同事,脑暴会就可以打开一些,我以为只是个别公司,比如是不是阶级森严的国企容易这样,互联网公司不会是这样。
但是经过我的仔细观察,我发现这种不发言是普遍性弥漫的,无论何种类型的公司,职级高低,什么类型的会议,积极发言的总是少数份子。一开始我对这件事情非常不解,积极建言观点交锋才能产出一个高质量的想法,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愿意发言呢?

如果一件事情的好处极其明显,按道理它就会推进的很顺畅,而积极发言这件事好像落地很困难,按照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说明要么积极发言有很大的坏处,要么沉默有很大的好处,而这是我不知道的。
沿着这条线索,我开始找不同的人聊,关于保持沉默,大家提到最多的两个原因:一是不想让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问出傻问题显得自己很傻,因而被同事/上级贴上标签;二是不想让别人没面子,出乎关系和谐的需要。当然,有些人还提到,还担心自己被报复,在后续合作中担心对方会使绊子。
在我意识到领导者还有情绪性工作之前(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航叔跨洋来电:领导者的情绪性工作》),我会粗线条地把这些都看成是软弱且错误的想法,对当时人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要求对方改正,事实上回想过去十年,我好像就是这么做的:“要求”大家积极发言,提倡硬碰硬的观点碰撞,过去那么多年好像效果并不是那么的好。
领导者的情绪性工作让我意识到尊重人的感受是一切关系建立的起点,对方的感受一定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去接受的第一步是承认这些感受的存在,第二步则是去理解这些背后的理由。
发言-沉默选项其实有个简单的收益换算表,这张换算表不言自明的存在每个人的心里。发言的收益对象往往是组织,并且往往一个想法的潜在价值要跑了一段时间才能显现,甚至有可能还不会显现。但沉默是安全的,它具备自我保护的好处,而这些好处是即时也是确定性的。

发言和沉默存在的这种收益不对称性,导致沉默变成了地心有力一样的本能选择。而打破这种沉默类似卫星上天,反而是要做巨大和额外的提供心理安全感的组织设计的。心理安全意味着团队成员相信:自己不会因为在组织中承担人际风险而感到害怕和担忧。
我慢慢发现,不发言只是心理安全感缺失的一种表现。层级制大组织最后高层听不到真话,往往是成员担心人际风险,心理安全度不足;组织无法从错误中学习,是因为讨论错误比发言需要承担更大的人际风险,一个心理安全不足的组织不可能是学习型组织,因为大家担心会“因言获罪”;创新也跟心理安全有巨大关系,因为创新需要经过冒险和失败后才能成功,而心理安全不足的环境成员是回避失败和冒险的。
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如此之高,和在绝大多数组织的被广泛漠视,这种局面是一种颇可琢磨的组织现象。
回到“顶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护”的观点,这又是一次经典的归因谬误,顶级人才的核心特征是高工作标准,这是他们表现出色的核心,而并不代表他们接受和欢迎苛刻甚至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下的组织必然是低心理安全的组织。

高标准且低心理安全的组织,成员会长期处于焦虑区,即便他们看上去体现的绩效结果很好,但我们可以再做一个设想,同样一帮人在高标准且高心理安全组织,是否会表现得更好呢?
突然间我又感到有点脸红,我不太需要被照顾自尊心,可能不是因为我是顶级人才,而是因为我神经大条。
其实,不让人害怕是种高阶领导力。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1
作者:杨朝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572277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愤怒有用啊。
对于相当多脾气不好的人而言,愤怒更多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甚至古贺史健和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更指出,几乎所有的愤怒都是被捏造出来的。
书中举了这一个例子:说的是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所以,真正的愤怒大多是一瞬间的事情,题主所说的那种「愤怒是他们的常态」的人,往往不会是真的发火,他们只是「为了发脾气而制造怒气」,通过大发雷霆来威慑他人,从而迫使别人认真听自己的话,愤怒只是一种手段而已。
而事实上这种手段确实很有用,因为愤怒能最直接地告诉别人你的要求,精准地将信息传达给对方,把沟通成本减到最小,高效率的完成一次工作对话,这么做的代价只是被他人讨厌而已。
会被他人讨厌,但有用。这就是愤怒的价值。
PS:正常情况下,成功是一件多方面原因堆积而成的结果,马云成功不是因为他高考失败,盖茨扎克伯格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辍学。同样,乔老爷子成功也不单是因为他脾气差,愤怒固然有价值,但是单单学到了发脾气没学到其他的,那也白搭。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2
回復4樓 @JosephHeinrich 的內容:
作者:杨朝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572277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
底下評論節選:

张耿直:「有些人就是通过这样的做法利用了别人的弱点(胆怯懦弱)而达到自己目的了。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就是总让这样的人得势的。」17讚
乜颬回覆:「我觉得具有攻击性的人更容易成功,这样的人往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目的明确,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更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受到的羁绊也越少!应该称之为“食肉动物”,大部分人其实是“草食性动物”……」8讚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2
作者:一野比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49907203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领导的日与夜
何其相似!
权利的最大好处就是掌控和支配,新上任的常务副市长沐富贵刚开始体会到这种掌控的快乐,但很快就快乐不起来了。
因为,权力可以掌握别人,却掌控不了自己,特别是晚上的事情。沐市长经常被羞辱了,“没用的东西,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这件事情,成了沐市长的心病。有一天开会,本来架着二郎腿,洋洋得意享受着权力所带来的满足感,听着那些手下的局长们一个接着一个诚惶诚恐的汇报,时不时打断一下,来一句“要表扬”,“要努力”,“欠妥”,“抓紧”,本来一切都很顺利。
A局王平安局长觉得口头汇报难以体现自己工作的价值,于是在会前专门制作了视频展示,但是视频播放出现了问题,一是没有声音,二呢,由于汇报时间限制,视频时长稍显的有点短。
其他各局局长本来心里就不平衡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工作会议,越开越“卷”,好似后宫争宠一般,拼命抓住机会要在市领导面前表现一番,特别是B局的张顺然副局长,因为是副职代会,已经被沐市长批评为“不够格的东西”,而且汇报中频频挨骂。
所以,心有不爽的张副局长看完视频展示后,悄悄来了句“这么快,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沐市长,他突然脸色铁青,大发雷霆:“王平安,王局长,怎么回事,这个展示视频展示了个什么几把玩意!要声音没声音,要时长没时长,你是没有人了?还是没有钱了?”
王局长正要解释,沐市长继续怒道“我看你就是能力不行,没用的东西!”
骂着骂着,心情愈发不爽了,因为连骂人的话都是从昨晚那个臭婊子那里学来的,几乎不重样,心里想着,我好歹是个常务副市长,怎么能和那些婊子一个臭样呢,于是,又正了正身子,摆出一副官样来,然后开始他最拿手的“讲三点”。

刚才,王局长的视频虽然有许多瑕疵与不足,我刚才也是提出了意见建议,但是这毕竟是一次新的尝试,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了,这种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值得鼓励,不要因为一次开局的失误就否定了整个大局,我认为视频展示创意很好,要全面推广,长期坚持,以后要作为我们工作例会的“第一议题”。所以,为了让视频展示真正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我讲三点意见。
一是要严守底线有时长。要严格恪守“视频时长不少于30分钟”的基本要求,“30分钟”就是底线,不能短,只能长,少一分一秒都不行,达不到30分钟就是不行,就是失败,就是德不配位,能不配职,对这样的干部要降职甚至停职处理。
二是要突出亮点有高潮。展示不能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必须要有特色,要将工作中好的做法总结出来,将存在的问题分析出来,将考核排名公布出来,将下一步的思路举措罗列出来,总之视频展示要做到高潮迭起,亮点频现,这里我提一个基本要求,3次,至少3次高潮。
三是要创新举措有新样。视频展示只是一种模式,并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我们不能拘泥于这种单一的形式,要大胆创新,敢于尝试,采用诸如PPT汇报,脱稿演讲甚至开设个人讲座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我们的工作更加全面全方位进行展示,营造出“翻云覆雨”“大干快上”的激烈竞争氛围。
我就讲这三点,大家要努力!

讲完这三点后,沐市长看做手下的局长们一个个认认真真记着笔记,皱着眉头思考贯彻落实方案,于是又体会到了权利的掌控欲,好像一切都正常起来了,当然也自信起来了,
于是,沐市长不自觉地想起了刚来的办公室秘书小艾,“好,真好!”,于是掏出手机,发了条信息“把xx和xx拍照给我!”
然后,继续开会!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2
为什么男孩喜欢打网游还考上清华,因为别人是天才
为什么女孩月薪3000消费爱马仕。因为她爸有钱
为什么男孩矮挫还有8分女朋友,因为他要钱
为什么有人玩还有钱,因为他有5套房
为什么丈夫赚不钱老婆还爱他,因为他活好
为什么崇祯努力明朝还灭亡了,因为已经烂到根了
为什么李易峰没演技还可以演电影,因为他有流量
为什么马云不帅他可以当老总,因为他有能力
为什么雷军英语被王思聪嘲笑,却可以成功




看人看优点吧,少看缺点
看自己看缺点,少看优点,好改正。
别人当时领导肯定有比你优秀的地方,或者背景,或者能力,或者资历,或者运气好等等
看领导优点,成功原因不好吗?非得看别人缺点


千万不要觉得领导不行,觉得领导不行的员工往往一般也只要被骂得待遇。


作者:啊啊啊啊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5889223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2
知道猴子爬树的故事吧?
向上看都是红屁股,向下看全是笑脸
对下属越凶的人,对上面越献媚
现阶段决定他成功与否的是上面的人,所以对你们凶一点无所谓的
什么时候决定一个企业或者组织是否成功的是员工的时候,这些领导就笑脸朝下了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新型企业办公环境非常舒服,上班不光能带孩子还能带宠物,中午管饭,下午有下午茶,还有各种免费零食,甚至你可以自由选择在家上班还是去公司上班的都是这种下面决定是否成功的公司
你自己选了一个上面决定成功与否的公司
那就只能看领导的红屁股喽


作者:金陵小老头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5775877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3
半佛仙人​:


其实大家脾气都很差,只不过当了领导才敢对下属展露自己的脾气差。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7-12 20:23
许澍风:


1、他也曾经年轻,她也有特别和蔼可亲的一面。
2、当一个人抵达某一阶段之后,性格也会发生变化。火大是因为有木柴啊……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