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培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75757/answer/22575611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个“顶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护”的观点,源头是乔布斯的一个采访,大意是需要照顾面子的是庸才,真正的顶级人才完全不需要照顾他们的面子,沟通过程直来直去就行。这个说法流传盛广,甚至演绎出不少公众号的10万+文章。

坦白讲,我个人长期是这个观点的忠实拥趸,虽然这样讲有点脸红,但我确实是合作中不太需要被照顾自尊心的这类人。
但今年以来,我开始对这个观点有了很大怀疑。起因是我观察到在组织里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不发言,这种不发言现象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个别对象,比如低职级的容易这样,高职级的不会,我以为是个别时候,比如复盘会大家不容易发言担心触及别的同事,脑暴会就可以打开一些,我以为只是个别公司,比如是不是阶级森严的国企容易这样,互联网公司不会是这样。
但是经过我的仔细观察,我发现这种不发言是普遍性弥漫的,无论何种类型的公司,职级高低,什么类型的会议,积极发言的总是少数份子。一开始我对这件事情非常不解,积极建言观点交锋才能产出一个高质量的想法,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愿意发言呢?

如果一件事情的好处极其明显,按道理它就会推进的很顺畅,而积极发言这件事好像落地很困难,按照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说明要么积极发言有很大的坏处,要么沉默有很大的好处,而这是我不知道的。
沿着这条线索,我开始找不同的人聊,关于保持沉默,大家提到最多的两个原因:一是不想让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比如问出傻问题显得自己很傻,因而被同事/上级贴上标签;二是不想让别人没面子,出乎关系和谐的需要。当然,有些人还提到,还担心自己被报复,在后续合作中担心对方会使绊子。
在我意识到领导者还有情绪性工作之前(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我的上一篇文章《航叔跨洋来电:领导者的情绪性工作》),我会粗线条地把这些都看成是软弱且错误的想法,对当时人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要求对方改正,事实上回想过去十年,我好像就是这么做的:“要求”大家积极发言,提倡硬碰硬的观点碰撞,过去那么多年好像效果并不是那么的好。
领导者的情绪性工作让我意识到尊重人的感受是一切关系建立的起点,对方的感受一定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去接受的第一步是承认这些感受的存在,第二步则是去理解这些背后的理由。
发言-沉默选项其实有个简单的收益换算表,这张换算表不言自明的存在每个人的心里。发言的收益对象往往是组织,并且往往一个想法的潜在价值要跑了一段时间才能显现,甚至有可能还不会显现。但沉默是安全的,它具备自我保护的好处,而这些好处是即时也是确定性的。

发言和沉默存在的这种收益不对称性,导致沉默变成了地心有力一样的本能选择。而打破这种沉默类似卫星上天,反而是要做巨大和额外的提供心理安全感的组织设计的。心理安全意味着团队成员相信:自己不会因为在组织中承担人际风险而感到害怕和担忧。
我慢慢发现,不发言只是心理安全感缺失的一种表现。层级制大组织最后高层听不到真话,往往是成员担心人际风险,心理安全度不足;组织无法从错误中学习,是因为讨论错误比发言需要承担更大的人际风险,一个心理安全不足的组织不可能是学习型组织,因为大家担心会“因言获罪”;创新也跟心理安全有巨大关系,因为创新需要经过冒险和失败后才能成功,而心理安全不足的环境成员是回避失败和冒险的。
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如此之高,和在绝大多数组织的被广泛漠视,这种局面是一种颇可琢磨的组织现象。
回到“顶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你呵护”的观点,这又是一次经典的归因谬误,顶级人才的核心特征是高工作标准,这是他们表现出色的核心,而并不代表他们接受和欢迎苛刻甚至是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下的组织必然是低心理安全的组织。

高标准且低心理安全的组织,成员会长期处于焦虑区,即便他们看上去体现的绩效结果很好,但我们可以再做一个设想,同样一帮人在高标准且高心理安全组织,是否会表现得更好呢?
突然间我又感到有点脸红,我不太需要被照顾自尊心,可能不是因为我是顶级人才,而是因为我神经大条。
其实,不让人害怕是种高阶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