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設在北京的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估計這一數字接近3000人,不過他的估計包括了非學位訪問學生。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說,根據其所謂“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華的美國留學生有“數千人”。與此同時,根據國際教育協會的最新數據,2022至23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約有29萬人。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莫大偉(David Moser)就此表示,中國比其他國家更晚結束新冠疫情限制只是部分原因。他指出,隨着美中關係緊張加劇以及習近平治下加強言論管制,十多年來,在華的美國留學生數量一直在下降。莫大偉說:“現在的情況是,在新冠疫情結束後,甚至在中國開放後,(留)學生們都沒有回來”。 莫大偉和吳心伯等學者表示,他們認為這一下降趨勢對美中關係的總體發展不利。莫大偉說:“我們確實需要在政府、商界和學術界的各個層面都有熟悉中國的人。我覺得我們已經失去了一代這樣的人”。 美國國務院的一名發言人表示,該部門“專註於擴大人民與人民之間的聯繫”,但指中方“在我們為兩國人民之間架設橋樑的努力中並沒有始終如一地各讓一步”。該發言人補充說,自去年11月的加州峰會以來,更多的美國青年團體通過中國政府贊助的短期項目訪問了中國,美方希望隨後會有更多如此的團體訪華。這名發言人說:“我們需要更多的美國學生到(中國)學習普通話、研究中國文化,並成為我們下一代的中國問題專家”。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在華的美國留學生人數已經比2012年的高峰期減少了五分之一以上,許多對中國研究或對學習中文感興趣的學生轉而去了台灣。2020年7月,時任總統特朗普終止了美國政府在中國和香港的富布賴特交流項目。 恩庫魯(Hanna Nkulu)高中時曾在成都度過一個暑假,並投入了大量時間研究中國。作為亞利桑那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她曾希望通過美國國務院的“關鍵語言獎學金項目”回到中國學習普通話。恩庫魯已經改變了主意,現在她將利用富布賴特獎學金,在下一學年到台灣擔任英語助教。恩庫魯說:“台灣是我可以在國務院項目中探索普通話的唯一選擇——這確實感覺有點限制”,並稱她之前的學習現在感覺不那麼相關了。 減緩美國留學生赴華學習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美國國務院發布的三級旅行警告,建議美國人“重新考慮”前往中國大陸和香港,“因為當地法律的任意執行,包括與出境禁令有關的法律,以及錯誤拘留的風險”。發出旅行警告的動因是中國當局加強了針對銀行家和企業高管的出境禁令。美國國務院目前還將三名美國人列為在中國“被錯誤拘留”的人員。 弗吉尼亞大學東亞研究教授羅福林(Charles Laughlin)說,這一旅行警告讓他所在學校的管理層對重啟中國項目“心存疑慮”。國際教育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在他們調查的美國高校中,只有不到30%的高校計畫在去年向中國派遣學生。然而,一些學校不顧美國國務院的旅行警告恢復了赴華旅行。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行動計畫主任加茲登(Amy Gadsden)說,該校在過去一年中派出了約100名學生前往中國,因為校方對中國不會給學生帶來風險有“合理的信心”。 伯恩斯大使經常呼籲加強美中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他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為旅行警告進行了辯護。伯恩斯談到:“有一些商務人士——主要是長期居住在中國的人士——抱怨被禁止出境,我們對此表示擔憂”。 中方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稱這一警告“完全是魯莽的”。他稱,“幾乎所有去過中國的人都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如果中國是3級,那麼美國就是5級”。劉鵬宇表示,中方正在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更多外國學生來華留學,“以落實兩國元首11月達成的共識”。美國國務院的上述發言人說,發布這一旅行警告是為了讓希望前往中國的美國公民“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風險”,並指出各類美國公民都被禁止離開中國的案例。 報導提及,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雷蒙(Jeffrey Lehman)表示,該校能夠迅速從疫情限制措施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包括在2022年包機接送學生。在新冠疫情限制之前,該校接收了在華3%到4%的美國留學生。中國項目的負責人說,阻礙美國人到中國留學的其他因素還包括:航班更少、更貴,與其他目的地相比,獲得學生簽證相對困難,以及適應中國的數字生態系統,包括微信等應用無處不在等挑戰。 上個月,一所美國大學的四名教師在參觀吉林一個公園時被刺傷,中國外交部當時稱“這是一起孤立偶發事件”,但這會增加人們的擔憂。伯恩斯最近告訴《華爾街日報》稱,已向中方要求獲得更多有關襲擊者動機等相關信息。至於美國留學生在華人數最終是否會恢復疫情前的正常水平,賓夕法尼亞大學美中關係未來項目負責人馬瑞欣(Mahboubi)說,目前是一個“微妙的時刻”,美國政治環境中存在不支持大學與中國接觸的聲音。他稱,“這方面的總體政治環境仍然緊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