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3日我在美国之音发表《中国制造业即将衰落》,引起广泛热议,一些网友很不以为然,引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2019年的预测。金灿荣指出,“到了203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世界的比例一定会超过50%....从制造业角度讲,这个世界上只能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外国。”他当时也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经济将是美国的2倍。金灿荣等人的这些简单的线性预测,令一些人陶醉,被官媒反复宣传,却导致中美两国决策层严重的战略误判。
|
|
英国和美国制造业的兴衰
18世纪中叶,以牛顿力学为背景,以蒸汽机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在英国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美国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工业革命逐步赶上并超越英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从1885年到1948年,英国占世界制造业出口的份额从43%降至23%,美国的份额则从占6%增加到31%。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制造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品,持有世界三份之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美元-黄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
|
|
二战后,由于其他国家的制造业相继崛起和英国的去工业化政策,导致英国制造业占全球比例降至1971年的8.6%、2001年的4.6%、2022年的1.7 %。昔日独霸全球制造业的“日不落帝国”,现在已经“日暮途穷”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国的制造业快速衰退,制造业出口占全球比例降至1970年的16%。 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元从本位货币转换为了信用货币。但由于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这样就要求增加美元供给,导致美国从世界第一顺差国变成第一逆差国。美国为全球提供流动性、顺差和市场。哪个国家占领了美国的市场,其制造业就会崛起。
制成品可以“自由贸易”,但服务业却不能,如果过多进口,逆差过大,就会导致美国的制造业衰落、美元贬值、贫富差别拉大,甚至政治分裂。因此,几十年来,美国一直挥舞著“贸易战”大棒力求避免逆差过大,这也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可持续性。
|
|
 制造业出口占全球比例(易富贤提供)
|
|
中国制造业和就业”高度依赖“美国市场
1980年代后期,中国青年潮和高失业率,使得一些地区(如湖南省邵阳)社会治安几乎崩盘。但由于美国市场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许多青年到沿海打工,社会治安好转。
|
|
 美国市场对中国就业和制造业的影响(易富贤提供)
|
|
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商品长驱直入美国市场。中国商品占美国市占率从1985年的1%上升到2000年的8%、2017年的22%。美国的市场为中国农民工提高了大量就业,导致中国制造业(制造业从业人员超过80%是农民工)出口占世界比例从1984年的1%提高到2022年的20%,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例从1991年的2.7%提高到2022年的31%。可以说,没有美国市场,就没有移工的就业,也没有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但是美中贸易比美日贸易更加不平衡,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更大。 2002-2018年,美国货物出口只是进口的63%了(美中贸易战的本质就是提高这个比例)。 1972-2001年,美国的制造业从业人员稳定在1,770万左右,制造业增加价值、制造业出口量占全球比例分别稳定在24%、13%左右。但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美国的制造业人员锐减至2021年的1,240万,制造业增加价值、制造业出口量占全球比例下降至15.5%、6.6%。也就是说,日本对美国的制造业“伤筋”,而中国对美国制造业“动骨”。 2009年笔者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二十一世纪》发表《独生子女政策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困局》,预警将爆发贸易战,预测美国将复兴制造业,建议中国立即停止计划生育,靠内需驱动经济,尽量平衡国际贸易。
|
|
中国的顺差主要来自美国
今年3月,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在一场演说中指出,2006年进出口占中国GDP的64%,但是现在只占38%了,可以像美国那样靠内循环驱动经济。这种论调对决策层误导很大。但黄奇帆没有意识到,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中国减少最有消费力的儿童,内需不足导致“过剩”上亿劳动力;并且中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占GDP的44%,而美国占73%,因此中国的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8%,而美国则占68%。这决定了内循环不可能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必须靠贸易顺差才能消化过剩产能、提供就业,必须改善美中关系。
|
|
有些人认为,2023年向美国出口不到中国总出口的15%,中国可以增加向其他国家出口以弥补美国市场。中国的贸易伙伴很多,但顺差来源只有一个:美国。 2001-2018年中国的总顺差的四份之三来自美国,其他的顺差则来自欧盟和英国,后者归根究底也来自美国,因为欧盟和英国对美国有顺差。即便2023年,中国的顺差仍有75%来自美国、欧盟和英国(另外的顺差也间接来自美国)。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顺差(出口-进口)占GDP的比例稳定在10%左右(总顺差占GDP的4%)。血液只占体重的8%,但却维持了人体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同样,中国靠制造业顺差维持经济的运转,成为一百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
|
 中国的贸易顺差来源(易富贤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