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5歲時,突然發現家裡好像挺有錢。
入職銀行沒多久,爸爸問我工作上是否需要幫助,我隨口說了句:「你有閒錢的話,可以在我們銀行買50萬理財,沒有就算了。」結果幾天之後,我從經理口中得知,爸爸投了300萬支持業績。
一直以來我對自己家庭的認知都是:浙江二線城市,普通小康,雖然父母開廠做一點小生意,但連中產的邊都摸不上。
從小到大,父母對待消費的態度都是「能省則省」。我的衣服基本都是在商場里隨便買的,單價不超過200元,大多數甚至只要幾十塊。家裡每天都做飯,點外賣或外食都很少見。父母買衣服通常是去市裡的服裝批發市場,每一件都要和商販討價還價很久。我上初中後家裡才買了第一輛車,是一輛非常普通的小別克。
我一路讀的都是公立學校,沒上過什麼培訓班。大一時每個月的生活費是1500元,到大二變成了2000元。那時候有個室友每月有六七千元的生活費,我只會每個月買兩三次必需品,像她那樣買護膚品和化妝品很少。有一次,我提出想花幾萬塊報名會計證培訓班,爸爸很爽快地同意了,我還有點驚訝。
我是上大學之後慢慢知道家裡經濟狀況的,原來做紡織的廠子從小學開始效益就不錯,光我知道的固定資產就有兩輛車、三套房,包括一棟別墅。父母從來不會主動提及這些,甚至我爸買了300萬的理財之後,至今沒有告訴我。
從小到大,爸爸總是喜歡跟我說自己賺錢有多辛苦,家裡買房賣房虧了多少錢,廠里效益不好之類的話,還會向我抱怨自己「出去應酬喝酒,把身子都喝壞了」。但我們家的生活水平並沒有明顯下降,他只是在誇大。
我還有個弟弟,父母對他更好。高二時因為學校上網課的要求,家裡才給我買了iPad,他上小學時爸爸就主動買了。小時候我看到別人學樂器,自己也想學,結果被以浪費錢的理由拒絕,但弟弟從小就開始上畫畫、鋼琴、跆拳道等各種興趣班。
從小我就因為家境自卑。跟特別有錢的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我會扮演隨從者的身份,不會提出自己的訴求。有次我跟一個家境很好的朋友吵架,即使不是我的問題,我還是一直跟她發消息解釋,乞求和她繼續做朋友。現在發現,其實我們倆家裡的條件是差不多的。
現在手頭比過去寬裕了許多,我經常在遊戲里花幾千塊買皮膚,就為了聽別人叫一句「富哥富姐」。我想通過別人的追捧滿足虛榮心,心底卻覺得自己配不上。父母偶爾給我買奢侈品包包和比較貴的衣服,我都覺得自己像鄉下小土妞,和這些大牌不搭。
這種家庭環境讓我格外渴望獨立。大學生活費不夠,我就去做兼職,絕對不找爸媽要一分錢。有次接到一個很急的設計單子,客戶當天晚上十點下單,第二天早上八點前就要拿到成品,我和一個朋友輪班做,一直趕工到凌晨四點。
前段時間,爸媽提出給我買房買車,我拒絕了。他們經常說我現在花的錢都是他們的,所以要乖乖服從他們。既然他們這麼想,我就更要努力上班,趕緊獨立出來,向他們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