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5篇帖子。
(轉載知乎)低齡留學回國後文化認同度低、「反向文化震蕩」強烈,如何看待低齡留學的價值認同問題?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3
據教育部信息,2016至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數量高達251.8萬人,其中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人數佔比達八成(79.9%)。全球新冠疫情以來,2020年出國人數同比略有下降,但最近兩年總的上升趨勢並未改變。
在留學生回國就業的浪潮中,一些曾低齡留學的青年出現了價值認同等問題。在互聯網社交平台豆瓣的「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社群,已經聚集了5萬多人。IP顯示為廣東、網名「昂陽向上」在社群里說:「本人今年30,美本澳碩,人生觀形成的時候都在國外上學……」
這些低齡留學生回國後,由於在國家認同、文化認同、價值認同、個人歸屬認同等方面出現偏離,不適應國內環境。吉林大學博士王瑤認為,留學教育體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觀照、留學應急管理機制尚未形成、國外負面輿情的不良誘導以及種族主義帶來的多元文化衝突等因素,使部分中國赴海外留學生出現愛國言行受爭議、文化認同漂浮不定、政治態度相對漠然、心理狀態孤獨失序以及法治素養較為薄弱等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講師胡曉檬分析,反向文化震蕩是指個體在一個不同的文化中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重新適應、重新培養和重新融入自己的本土文化的過程。大量研究表明,越是在國外逗留時間長、對祖國文化認同越低,則越難適應回國生活。
低齡留學,要補上價值觀教育這一課​
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U4Nzc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3
大多數人,在大學畢業後就不會看非工作類的書籍了。
大學階段和中學階段,是人價值觀養成的階段。
尤其中學階段,可以說是給以後的價值觀打下了基礎。
這種事情,之前就有過例子。
1872~1875年,清朝曾經向海外派出了120多名少年留學生。
中國留美幼童深感穿着長袍馬褂和青緞瓜皮帽的「國服」大為不便,對頭上拖着的髮辮尤覺尷尬,他們於是鼓起勇氣和「學監」鬥爭,終於改服西裝,有的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毅然剪掉辮子,揭開了「剪辮易服」運動的序幕。
這被當時的清政府視為「大逆不道」。
於是,在1881年,這批留學生因 「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範難周,亟應將局裁撤」 而被召回。


作者:知乎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867724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3
作者:Rainer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917818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瀉藥
本人15歲開始在溫哥華讀高中,高中畢業後到多倫多讀大學,研究生在美國,現在回到加拿大在加拿大皇家銀行(RBC)當數據科學家(職位已經知乎認證),主要任務是在皇家銀行全球交易記錄中找出洗錢用戶。如果國內職場類比的話,這相當於是一個中國工商銀行可以接觸所有交易記錄的崗位。
也就是說,無論如何我都算是融入了加拿大主流職場
早上去上班我的LinkedIn個人簡介是,「Mixed background both academically and culturally」 學術上的混合背景說的是我本科商學院碩士工程學院,文化上的混合背景指的是中國和加拿大的成長經歷。以至於我在康奈爾讀碩士的時候,看到美國貨架上擺的「Made in Canada」,都會去特地買一點。
我的價值觀形成分了三步。在加拿大上高中的時候,我的價值觀是完全的中國價值觀。那個時候學校教歷史課,講到冷戰的時候有意無意的把斯大林和希特拉放在一起講。因為在西方史觀下納粹德國和蘇聯都是威權社會。而接受中國初中教育的我覺得把斯大林和希特拉相提並論完全不對。於是我就在課上和老師辯論。
那個加拿大歷史老師還挺有意思一老頭,因為本地學生對政治完全沒興趣,見到我這個能和他有深度辯論但是意識形態不一樣的,主觀評分很大的課就給我班級第二。高分是因為我能和他交流而別的學生背都背不到一塊(加拿大公立高中學生水平很一般),但不給第一是因為不能讓班裡第一是個「反賊」。
但是那個時候,我確實改變了很多。比如學校也會找加拿大老兵給我們演講,(其中包含朝鮮戰爭老兵),我第一次發現其實他們也不是窮凶極惡的敵人,而是和我爺爺(35年入黨的老紅軍)一樣的精神矍鑠甚至有些慈祥的老頭。
雖然改變歸改變,在那個時候我從來沒有身份認同問題,真正的身份認同問題是本科開始的
本科的時候有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遇到了很多國內讀高中的同學;第二件事情是我和我媽因為生活費大吵一架;這兩件事情讓我陷入長達三年的自我認同衝突。
我記得那是大二的平常一天,我去樓下買日本拉麵,忽然發現自己已經整整一年沒想回國了。那一天當時看來風平浪靜,但幾年後看其實是一個岔口,奠定了我以後的身份認同的基本基調:我擁有亞洲特徵(比如愛吃日本拉麵)和加拿大特徵。就像你可以叫我Yihao也可以叫我Rainer一樣;兩者和諧共存。
第一件事情是我和我媽因為因為生活費大吵一架。簡單來說我家不算窮。至少算是城市中產吧(在老家新一線甚至中產偏上);但是我媽作為一個從農村奮鬥出來的傳統中國婦女,非常提倡有時候甚至有些無用的節儉。比如在多大我想學個triple major
暑假要上課要多花錢,我媽和我大吵一架,因為她覺得只有不花家裡錢取得的成功才值得提倡。但是北美文化從來不歌頌苦難,我當然不理解她提倡的那些東西。矛盾的爆發是有一次我家房子漏水,全家要搬到另外一套房子去住一段時間方便工人維修,我媽拍下了大包小包搬家的照片說供我上學家裡要賣房。於是我徹底爆發把她拉黑了兩年一直到我本科畢業(現在已經和解)當時的我覺得這件事情只是生活費的衝突,但是後來想想那段我和我媽互相覺得對方不可理喻的日子,這件事情可以歸結於雙方文化背景差異過大的衝突。
另外一件事情是我遇到了國內高考來多大的同學;他們學習成績真的不錯但和我玩不來(現在我不多的朋友里也沒有一個參加過高考,最多是上了國內高中但高一就知道要出國所以一直在擺)。
大一的時候多大有反華分子來演講(某佛教地區流亡政府的高官),我和他們一起去演講廳參加愛國活動。我和另外幾個同學進了演講廳,和流亡政府高官用英文辯論;但是有一些國內高中的學生在群里提議找李毅吧
的那群人去Facebook網暴反對者。於是我當時就退了群,因為我覺得和他們玩不來。
然後就是競爭心態,把自己的高考經歷當作資本,覺得高考過學習就一定更加紮實。這直接激發了我的勝負欲於是我火力全開三個major在多大GPA拉到前2%。哈哈也感謝他們當我的競爭對手不然我可能還真的上不了康奈爾。
但總之就是,和他們的接觸讓我覺得我和他們不一樣,這更加推動了我認知的迷茫。
然後到了研究生,和一個清華的合租大吵一架,互相覺得對方不可理喻,這個時候我覺得沒必要說服對方了。各自成長環境中形成的觀念根深蒂固,也沒有什麼是對的錯的。
這個時候我的自我認知徹底形成,我是1.5代移民,有中國的特徵也有加拿大的特徵。至於你說你看看你的膚色那我也可以說,加拿大2023年移民人口50萬,出生人口37萬。亞裔已經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多倫多和溫哥華市長都是香港人,我老闆也是加拿大1.5代華人移民。
現在的我自我認知形成後也越來越peace and love,如果一個中國人有100%的國內價值觀,那我看他就像是國內的人看韓國人或者台灣人,不會華人坑華人也不會給任何分外幫助,就像你沒必要無緣無故的討厭一個韓國人一樣。如果一個中國人有和我一樣的價值觀,那我就會因為對方是我的同胞對對方有好感。
當然我也不會回國,(抱歉有點跑題),因為雖然旅遊可以,但是想到要和一群和我完全不一樣背景的人當同事,我就覺得自己完全回不去了。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4
作者:ArtGAP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819695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列個表,說明你有什麼文化價值需要認同?這事兒若說,必被揪斗,不如不說,還是翻炒舊聞,自己看大清學童。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4
MathLover:


低齡留學≈學習不好、父母崇洋媚外的富二代
反向文化震蕩≈不順從父母、不順從社會、有自己的想法、不會掙錢真花
不認同的,就是你對。
喜歡雞湯,我可以現給你編,但是無法改變我心中所想。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4
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們不認可的文化,99%以上土生土長的種花家人也根本不認可:
內卷文化,叢林法則,社會達爾文主義,狼性文化,996·007,彩禮,田園女拳,酒桌文化,各種為你好之類的pua,小鎮做題家·老實人,善良是一個弱點 ,城市戶口農村戶口山東河南河北省戶口,攀比,別人家的孩子.etc


作者:Re-夏目晴人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1827541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4
某知乎用戶:


同是文化,他們不認可的並不是你認為的那一些,而是那些明知是糟粕卻又在國內不得不面對的所謂「文化」。
比方說酒桌文化,關係等級,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家長制,996等等。
這些東西,除了既得利益者,誰認可那些玩意兒啊?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5
西日韓留學呂老師​:


我覺得回國之後正常文化認同度低也是正常,人家就本身就是想去海外
人家這個年齡去海外,人家就是認可的是海外的文化或者海外的教育和教學的方式。只是因為很特殊的原因可能回國,否則我覺得這種方式的學生應該都會直接選擇在海外生活或者工作。所以低齡的留學的認同價值度本身就低。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5
作者:有錄網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1862613/answer/312702012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錄認為低齡留學(指在青少年時期進行的留學)可能會帶來一系列文化認同
方面的挑戰,尤其是當學生在留學期間接受了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教育和文化影響後回國。這種現象被稱為"反向文化震蕩
",指的是在回國後,學生可能因為習得了異國他鄉的文化特質而與自己的家鄉文化產生衝突和認同困惑。


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以下是小錄的一些可以考慮的因素:


1⃣️開闊視野與跨文化交流:低齡留學可以讓年輕人接觸和融入不同的文化,開拓視野,增加對世界的理解和包容。這種跨文化交流對於培養全球化的人才具有積極作用。


2⃣️語言能力和學術優勢:在留學過程中,學生有機會學習其他語言,並且可能受益於異國他鄉的教育體系,提高學術能力。


3⃣️身份認同危機:回國後,學生可能會陷入身份認同的危機,不知道如何與本土文化和價值觀結合,產生價值觀的混淆和衝突。


4⃣️心理適應和社交障礙
:由於文化差異,學生可能在回國後面臨適應困難和社交障礙。


5⃣️對本國社會發展貢獻:低齡留學回國後,有些學生可能因為接受過更先進的教育,帶回一些新的知識和理念,從而在本國社會發展中做出積極貢獻。


綜合來看,小錄認為低齡留學的價值認同
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挑戰。為了更好地應對這個問題,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教育家和家長的角色:教育家和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並理解其他文化的優點,幫助學生們建立更加全面和包容的世界觀。


2⃣文化交流與融合:鼓勵學生參與文化交流活動,促進本土文化與異國文化的融合,使學生在尊重本國文化的同時,也能接納其他文化。


3⃣提供心理支持:學校和社會應提供心理支持,幫助學生處理回國後的適應問題和身份認同困惑。


4⃣鼓勵社會認同
:鼓勵學生參與本土社會的活動,培養對本國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最終,低齡留學本身並不是問題所在,而是需要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理解、接納和融合不同的文化,使得留學經歷能夠成為他們成長和發展的寶貴財富。


以上就是小錄的回答啦,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和小錄進行更多的討論呀!如果看到這篇回答的你有任何關於出國留學、備考的問題都歡迎來諮詢小錄喲✉️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22 20:35

有錄文書大佬​:


「反向文化震蕩」這個詞很有意思,這裡震蕩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文化也很值得深思。
不說低齡留學了,就本科或研究生出去的,回來都會有不適應的地方。生活上的習慣適應起來不難,難得是思想上的適應。
我從沒後悔自己留學過,不是崇洋媚外,只是單純想去提升自己,然後看看這個世界。
你先要看世界,然後才可以說世界觀啊。不必因為各種聲音而放棄自己看世界的決定。
我們生來獨立,環境會塑造我們的一部分,不同的環境塑造不同的我們,然後再改變我們,最終,我們會迎來更好的自己。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4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