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指出,台灣、南韓已成功在半導體等戰略行業中,培育具有競爭力的中型企業,使它們成為成長和投資的關鍵驅動力,日本現在正在努力追趕,但在策略領域培養中型企業一直很困難,因為日本小型企業仍具備很多政策優勢,許多大公司甚至減資來獲取小型企業的利多。 例如,日本依據企業規模所徵收的地方稅,僅適用於資本額超過1億日圓(約2143萬台幣)的企業,這是為了盡量減少對小型企業的影響而設定的,但這鼓勵了一些較大的公司減資以避稅。 總部位於東京的食品配送平台「出前館」(Demae can),將資本額從2022年的551億日圓削減至1億日圓,稱此舉是「減輕稅負」努力的一部分。 被歸類為小型企業還有其他好處。日本政府以刺激經濟和促進數位化為名,向企業提供補貼和實質無息無擔保貸款(零零貸款),但借款人大多僅限於中小企業,即資本不超過3億日圓的公司,或員工人數上限300人的製造商。 為了在策略領域培育有競爭力的中型企業,日本政府將注意力轉向那些規模不如大型企業,但也無法享有小型企業福利的公司。 4月5日,眾議院開始審議法案,為員工人數不超過2000人的中型企業創建一個新的法律類別,使它們有資格享受稅收減免和其他激勵措施。目前,這些企業與豐田汽車(Toyota)等大企業屬於同一類。 相較之下,台灣十多年前制定一項促進中型企業發展的計劃,使它們有資格獲得研發項目和人力資源開發的優惠補助。台灣僅花了2年就完成3年創造1萬個就業、吸引1000億台幣投資的目標。 南韓也向半導體、顯示器面板和下一代核電等核心產業的中型企業提供支援,目標是到2030年將中型企業數量,從2021年的5500家增加到1萬家,並將出口額從1100億美元增加到2000億美元。 專家表示,日本頂尖企業往往注重海外投資,而介於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之間的公司在國內的支出更多,因此若更多小企業擴大規模,將有助於國內投資。 日本經濟產業省指出,截至2021會計年度的10年間,員工人數不超過2000名的中型企業,其國內資本支出增加1.5兆日圓,反觀大型企業僅增加7000億日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