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9篇帖子。
(轉載知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SE) 就读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1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27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简称LSE。创立于1895年,为伦敦大学联盟成员,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也是英国金三角名校和罗素大学集团成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一所专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世界顶尖学校,是经济金融领域的全球先驱。
LSE在金融界和政商界享有极高口碑。现任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曾在LSE执教。至2016年为止,LSE的校友及教员之中包括了18名诺贝尔奖得奖者、34名政府或国家元首、31名英国下议院议员及42名上议院议员。在2013至201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LSE在社会科学及管理学领域的排名上已连续三年荣登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在近6年(2011-2016)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的社科领域中,LSE均居欧洲第一位。在最新由英国官方每7年发布一次的大学科研水平排名(REF)中,LSE拥有英国最高比例的世界顶尖研究,高于牛津剑桥。在所有的欧洲大学中,LSE培养了最多的亿万富翁。
LSE最负盛名的经济系根据 QS 排名为全球第七位,根据US News排名为全球第九位,根据学术界常用的蒂尔堡大学经济系排名为全球第八位,根据ARWU为全球十三,均为欧洲最高。从1969年至今,有近30%(共1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出自伦敦政经。
LSE是世界顶级投行和金融机构的target school,其毕业生平均起薪为英国大学最高。英国央行副行长Shafik将于2017年9月出任其母校LSE的校长。
2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29
作者:纪子潇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447416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922年,萧伯纳在老楼六层的小图书馆烤着炭火盆,给左翼报刊写政论之余,也给街对面的皇家歌剧院写音乐评论。
1935年,哈耶克在教工办公室给《泰晤士报》写信,反驳凯恩斯的政府干预
学说。年轻的肯尼迪成为政治学系的一名新生。
1945年,李光耀远渡重洋来到这里,他在日记中写道:“学校里的知识、伦敦的生活像潮水一样向我涌来。”
1954年,索罗斯在这所学校的第七年,他从老师波普尔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受到启发,准备去华尔街赚足够多的钱,以支持自己成为作家和哲学家。
1984年,蔡英文在图书馆完成了博士论文《不公平贸易行为与保障措施》,决定回台北的政治大学做一名教师。
这所略具传奇色彩的学校就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简称LSE),也是我正在读研的地方。转眼已是第二个学期,求知的道路往前走了一小步;然而我感悟最多的,却是学校没有直接教给我的三件事。


1)感受世界的不同,不轻易做评断
地处伦敦市中心,LSE汇集了来自130个国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在这里求学,既是广开视听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在全球视野下激烈碰撞、交叉论证的过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以“课下阅读+课上研讨”的模式为主,没有教科书,没有需要强记的教条,每位研究者需要借助阅读和研讨,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分析体系。无论在研讨课上,还是在学术论坛、学生活动中,每一种声音都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利益诉求的表达更是无法等同——同样的黑眼睛黄皮肤,有我这样经大陆应试教育、四年本科读完出国的,也有持港台、新加坡、加拿大护照,旅英多年,几乎讲不了国语的——因而就事论事,不对他人的态度和动机做评判(尤其在政治和宗教层面上)是这里每个人默默遵守的规则。记得一个在新学术楼顶层自习的下午(巴黎恐怖袭击后第三天,LSE一名校友在袭击中不幸遇难),旁边一位女生站起身,戴上头巾,放好鞋子,向着东方行伊斯兰教礼拜,少顷又把头巾解下,接着和同学讨论金融模型;不一会儿又美美地自拍两张,远眺三英里外夕阳下的伦敦金融城。我脑海中忽然出现@
Nicole Liang说的equilibrium“均衡状态”——在高度智识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克服偏见和一时舆论声浪,去宽容、理智地理解世界的参差多样。

2)120%的野心,200%地努力工作,然后下一站
申请LSE之时,我便对这里通宵的自习文化、超长的文献清单,以及期末图书馆的“暴走占座”有所耳闻——并很快亲身感受到每周超过20篇论文的阅读量,一轮接一轮的报告、专题讲座和课堂展示带来的压力。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是“忙完这一阵,就可以忙下一阵了”;“情人节我在图书馆,文献就是最好的陪伴。”


如此繁重的课程负担下,校园里的求职氛围却始终紧张浓郁:从金融大鳄、一线咨询公司、顶级律所、国际媒体、甚至英国议会的宣讲会,到学校提供的简历一对一修改服务,再到LSE Generate对创业团队的资金和签证支持……但凡你所知的理想的发展道路,只要想往上走,LSE就会为你提供第一流的“梯子”。在一次摩根大通
下午茶,我和一位自信的华人女生轮流向执行董事提问,席间发现这位女生在LSE读大一,我不得不感慨自己晚了四年;而这样的场合和人际沟通的机会在LSE每周都有若干次,随君挑选。
或许一个人只有带着120%的野心,加倍去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身边的资源。而完成一件事后,不躺在标签和荣誉上, 迅速move on也是一种习惯:习惯性寻找下一个起点,或者生活平衡点(在英国特指去酒吧)。这样几年下来,LSE普通毕业生一份“自以为平平”的求职履历,在他人眼里却常常是“望尘莫及”。

3)从这里出发,你可以去任何地方
LSE的一纸文凭是人文社科、法律政策、金融经管领域的通行证,其效力可比牛津、剑桥。有句话叫“从Holborn (LSE所在地)出来,你可以去任何地方”。然而具体到每个人自身,究竟要往哪儿去,或许只能在本科三年,或研究生的一两年中,自行探索答案:太多人向往着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非诉律所的丰厚薪水,而每年的LSE毕业生也确实是伦敦金融城的生力军

“从众”在LSE是一条“中上签”,虽然不一定契合每个人的兴趣与所长。因为理性分析抗拒一时冲动,因为批判思维克制个人追求,因为潜移默化的精英主义带来的自负与不接地气,学生们或许要稍晚,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成功与幸福的定义——但这也许是吹毛求疵,选择本身不是苦恼的来源。如果一切从头来过,我依然会选择来这里,一样通过学习、社交与实验,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LSE中国发展论坛上,邂逅金刻羽老师
3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29
作者:雪姐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75574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有在LSE就读,但是因为学校在路对面就经常跑去蹭课的来答下。
LSE在除去各学院的主课,还设置有公开课。这些公开课信息发布在校页面上,几乎每周都有,地点常常在 []Old theater, old building] 这座LSE的经典讲座大厅里,一般在这个大厅里的讲座,都是重量级的人物,常常会有现场录相。讲座时间往往安排在下午或晚上。 
这些public lecture常邀请政界学术研究大牛,政要,经济金融研究
砖家,公司CEO, 等等,来做讲座,讲座只要围绕各行业内的热门话题或经典课题。 
讲座的上座率因人而异。
别国暂且不谈。国内过来做过讲座,上座率极高的,有幸听过央行副行长朱民
先生和林毅夫先生的关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讲座。这两个先生在欧洲的名声也很大,讲座开始时,是LSE的校长介绍陈述,院长做主持。参与者们除少数中国学生,和极少数中国领域大牛之外,大多数是英国本土的教授和学者们。
也有零零散散的中国各类所谓学者专家来举办各种小型,只是上座率有限,参与者又大都是中国学生,讲座质量也有限。(此段仅为个人观点,或有狭隘和局限)
至于讲座的精彩程度,具体可看LSE的public lecture video,一般都有全程录像供未到场的学生们浏览。
讲座完毕,有自由问答,你可以提出你的观点。
这点感触颇深: 2013年五月份,牛津大学一位研究中日关系的教授(忘记名字了),在讲述日本在东北三省的行径时仅仅说了句“I think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tell more about the fact to his people,Japan government do apoligize for that for many times”,就被在座的一位中国学生打断,义正辞严地要求教授改变说法, 并十分激动地用并不流利英文讲述了自己奶奶受日军XX的经历,最后以“If it was your family that was raped by Japanese, i dont think you would be so calm to stand here and talk about forgiving thing” 结尾。这位教授很耐心听完,并非常平和地告诉他 "i am just going to talk about that,and i can understand your felling" 接下来就是要求在座听众们热烈的掌声回应这位中国学生。
当时中国学生就平静了。答主的感受是,当有人尝试理解你的愤怒,并愿意耐心听你表达愤怒时,你就能在愤怒中获得一些平静。这也许是我在LSE听这么多讲座以来最大的收获吧。
讲座是LSE办的,请的是大牛。但是你不用是某某学校的,也不需要借学生证,你只要提前预约,到场排队,没有座位了还有志愿者引你到现场直播大厅去找座位。
链接是 http://lse.ac.uk/events
还在伦敦就读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注册,只要提前预约,到场排队,就可以免费去听了。
只要带着求学的心情去,没有人会把你拒之门外。
(手机答题,时间仓促。看官们能获得点有用信息就好)
以上。
4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30
凌萧​:





泰晤士北岸 - 摄于2016年放学回家的路上LSE坐落于泰晤士河北岸,每天走出校园几步,都能看到这样的风景。
我们学校以商科与社会学见长,被誉为“世界领先的社会科学教育
及研究机构”。相对于研究生来说,本科生专业的录取率非常低,就拿我的专业会计与金融来说,2015年共有1851位申请者,仅仅120人被录取,录取率仅有6.4%。对于中国学生来说,LSE本科的申请难度不亚于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毕业后的职业方向,大致有投资银行、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对冲基金、政府机构等等。
LSE的地理位置
LSE的location简直不能更赞!它就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市,离泰晤士河、伦敦眼、大本钟
、国会大厦、特拉法加广场一步之遥。LSE的地理位置处于太过繁华的市中心,一切城市跳跃脉动的节奏尽收眼底,仿佛这片没有校门的校园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我们这些步履匆匆的学生们,也构成了市中心欣欣向荣的一部分。
大一的时候可以住学校提供的student hall,我常常会在太阳慢慢坠下的时候,一个人在泰晤士河边踱步——在快节奏的伦敦感受这样缓慢而慵懒的时光。爱这座城市,便会想要耐心融入她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在未来某天忽然怀旧,会忆起暖金色的斜阳下,秋叶在空中华尔兹
旋转的悠扬弧线,无视我手中相机迎面扑来的任性水鸟
,还有为驻唱歌手轻声默数的断续节拍。
LSE的学术氛围
正如我们大学的校训“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所示,LSE希望学生们能够拥有追本溯源的精神,除了我们必修的专业知识外,学校还建立了所有本科专业都需要学习的一门“LSE100”学科。这门课可谓包罗万象,通过它,我们每一位本科生都能深度接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法学的核心知识。LSE所强调的是,没有任何一门社会学科可以独立存在,它们必然是相互影响、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了解它们背后的社会发展推动力、并对它们加以实际应用更加关键。距离校园不到一英里就是伦敦市政厅、法院、金融城和传媒中心,这些机构才是该学院“真正”的研究对象。
饮食和住宿
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LSE校内有很多餐厅,最主要的有Garrick cafe, Fourth Floor Restaurant, Student Union Learning and Dining Café, Bean Counter等等。每一家餐厅都有自己的特色,为国际学生也推出了很多International Cuisine,保证你不会一直受Fish and Chips的荼毒。我最推荐是Garrick的麦片酸奶,浓郁醇厚的希腊酸奶
配上香脆的麦片和蔓越莓果浆、芒果果浆或者新鲜的蜂蜜,美味得飞起。除了校园内的餐厅,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伦敦政经与伦敦市中心许多知名的日本料理(EATTOKYO)、韩国料理(NAZU)、越南菜(VIETEAT)、泰国菜(BUSABA ETHAI)都近在咫尺,在各种美味的餐厅里相约吃吃吃也是同学们最喜爱的“课余活动”之一。
伦敦政经的学生宿舍(student hall)只能给大一新生或研究生住,但是学校的宿舍位置、价格都是很棒的,只要提早做好了解,就会发现每一栋宿舍都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我大一时入住的“Northumberland House”位于特拉法加广场旁,是距离泰晤士河最近的宿舍,交通非常方便,对面是一家夏洛克
福尔摩斯餐厅,还是英剧《神探夏洛克
》的拍摄现场呢!宿舍外立面保留了爱德华七世
时期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如果你路过这里,也许能看到有着低调的LSE logo的高大的玻璃门中,走出一位穿着牛津鞋、带着小毡帽的英伦风淑女款款推门而来。宿舍房源十分紧张,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自己心仪的第一选择。建议大家早点通过LSE Hallpad网上申请,以便能够选择到自己最喜欢的宿舍。
课堂之外
LSE学生是最爱career networking的,通过这种社交活动能够扩展自己的人脉圈、培养自己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为找工作做准备。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
,比如我就参加了会计社、咨询社、对冲基金社、AIESEC国际志愿者
社、骑行社、音乐社、乒乓球社等等社团,并担任了一些社团职务。当大学里,判定优秀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看成绩单,这些活动就变得至关重要了。而不知不觉中,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协作沟通能力和领导力也会被潜移默化的培养。
我们LSE学生之间有一句motto叫“Work hard, play hard”。历经辛苦的求职季和考试季之后,大家会利用一切放假的时间到处旅行。我更是用短短两年几乎踏遍了欧洲的山山水水。我始终觉得,旅行给了我们更完整的大学体验,而通过旅行接触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们,也培养了我们更加独立的人格和乐于去包容一切的心态。
-------------------分割线------------------ 被某答案诟病的OLD4楼餐厅的鸡画风是这样
但是真的好好吃啊!
-----------我们的大学是花园------------
这里不只有图书馆的通宵达旦,不只有无休无止的投行文化和networking,更有花香、绿树、诗和远方…
我是凌萧,Cetude思度
联合创始人、世界500强
项目主管、MBB咨询实习、G5名校Offer孵化者。6年文书与申请辅导经验,已辅导400+申请者实现英、美、法、新加坡、香港顶尖名校梦想,累计收获offer超过2500封。我们不做最多,稳做最好。不论你现在是在高中阶段还是本科阶段,都应该对未来有规划、有憧憬,不要虚度光阴。18岁开始,你就要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接触更优秀的人,拥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去更好的大学,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平台,更好的资源,让我们成为我们想变成的那种人,过更自由的生活。
只要你想,你一定做得到。
关于申请的细节问题、文书思路,欢迎家长与同学私信/值乎咨询~
思度官方网站:cetude.com
5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31
作者:周一小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3513731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实在去LSE之前就看过这个话题,那时才刚刚收到offer,能在一年多之后再回来回答这个问题也算是缘分吧~ 


开学典礼上“教务主任”说,“If you are still the same person when you leave LSE, then LSE fails you. But it’s not our intention to fail.” 这一年,LSE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校园文化
LSE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学校,国际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的班里有49个人,只有1个是英国本地人。在我朋友的班里近70人,也是只有2个英国本地人。同宿舍除我之外的室友分别来自印尼、德国、智利和罗马尼亚。数据说LSE超过50%的学生(本+硕)都来自国外,这个数据我没有查证,但每周都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真的是hun幸福 。


在图书馆
真的什么样的学霸都有呀
国际化的学校一般包容度都比较高,正如LSE最重视的一大原则 ——Inclusiveness。走在校园路上,这一秒碰到马克思社团的人向你宣传马克思主义,下一秒就有英国政党的真爱粉来拉票了。当然你也有机会听到“无神论VS基督教”、“资本主义VS社会主义”、“脱殴VS留欧”等各种辩论,脑细胞完全不够烧。(当然最后脱殴也是蜜汁尴尬,毕竟LSE主流论点还是留欧的 : D)
包容度不仅适用于观点,还适用于人。LSE的厕所永远有三个,分别提供给男生、女生和性别不明的人,当然我也见过不少人大大方方的走进第三个厕所,所有人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在LSE喝酒也是促进“学习”的方法之一。一到周五,学校的几个酒吧爆满,六七点钟之后店里就完全站不下了,于是街上就挤满了端着啤酒的人。我的大神
老师的一大习惯就是在周五下午五点钟准时出现在George Bar,想套近乎、讨论学业、求老师多给点分的人排队“觐见”已经成为我们系的优良传统了。
LSE的就业指导
真的做得非常好
LSE绝对算得上是一所极其career-oriented的学校,曾听经济系学生戏称其为“金融技校”。的确,LSE每年进入投行的毕业生人数足以傲视群雄,精英们也前仆后继地斩获投行、咨询、四大的offer,每年11、12月都可以深深感受到校园里浓郁的求职氛围。
这就要隆重介绍LSE的Career Center了。Career Center呢,会举办各种活动,指导你找各种工作,可谓接触职场神器。 
下面,给点干货:
怎么高效利用Career Center的众多资源(敲黑板,划重点)
Step 1:信息获取
:勤上【CareerHub】网站(LSE官网→【Apps】→【CareerHub】LSE账号密码登陆)一切信息都会【CareerHub】网站上公布,记得定期关注(如下图)。


Step2: 信息筛选:根据自己兴趣与时间安排,及时预定或取消预定【Events】【Appointments
】里的活动与服务。预定、签到与提前取消预定非常重要,不按规定会留下不良记录:(。一般连续4次不良记录将会一个月之内无法预定参加活动。
总体来说,Career Center组织的活动分为两类:【职业选择类】和【就业指导类】。
【职业选择类】包括:大型的职业主题日,如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Day; 小型的行业分享会Seminars;Networking, 如Friday Breakfast与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共进早餐尽情social;Meet an Alum(拥有与某一领域一位校友单独或小群体见面聊天15-30min);Career Fairs等等。


【就业指导类】包括:General presentation介绍如何进行准备CV、网申
、笔试、面试;还有针对不同专业、国别、学历的求职presentation;1对1 appointment:一次15-30min,有专业的career consultant来帮你做职业规划、改CV, cover letter; 定制型模拟面试
(提前发CV,JD给顾问)等等;还有各种mock Assessment Center,帮你锻炼群面技能……

有人说Career Center鸡肋,但是呢,我觉得,这可能是除了学习之外LSE最实用的趴了吧。
Student Union学生活动

LSE最洋气的一栋楼就是Student Union(SU)的那栋。在寸土寸金的伦敦WC1区,LSE极其袖珍的校园里,SU能拥有独立一栋7层大楼足以看出学校对于学生活动的重视。

SU肯定包括学生会、社团、活动等,一年制的硕士一般没有太多精力花在组织活动上,但参与一下的体验还是hun好。
社团有求职、国别、经济、政治、宗教、兴趣、文体等等。我自己加入了一个国别、一个兴趣和一个文体社团。前两个基本就收收邮件,最后一个有参与训练、比赛、活动等,体验100分。
皮划艇活动
好了这一部分还是干货:
· 信息获取:勤上SU
官网(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Students' Union)
· 信息筛选:根据自己兴趣与时间安排,及时预定或取消预定【Events Calendar】(官网→【What’s on】→【Events Calendar】)里的活动。
如果说文体类社团推荐,如果你想深入接触英国本地人(毕竟研究生英国人凤毛麟角,我们专业就1个),推荐你参加特别“英国运动”的社团,比如骑马、板球、皮划艇。

还有些常规的运动课,各种球类、瑜伽、舞蹈、击剑、游泳、攀岩等等(好吧,我就是个爱运动的菇凉666),一般都免费或象征性收费,不过对项目场地有要求的运动(如游泳、攀岩),就得到伦敦其他指定地点去参加了,一般费时费力费钱,性价比较低哦。


更赞的是一些社团的不定期活动,会去欧洲其他国家的兄弟院校短期参观、交流价格便宜、活动丰富,可以认识很多不同年级、专业和背景的新朋友,可以部分代替自助游啦。
还是写几条申请Tips给我未来的学弟学妹吧:

各种留学论坛上的攻略已经非常多了,我只补充几条我当时觉得比较有用的~ 
No.1, 你一定要非常非常了解你的Program。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Program上什么课,有哪些老师,老师写过什么书,大概什么观点都可以在网上先搜一搜
,再把自己的经历向它靠拢。

No.2, LSE非常看重推荐信
,如果能找LSE校友写最好,以及他们会比较喜欢歪果仁的推荐信(为什么要歧视我大天朝本土的推荐信……)。

No.3,第二志愿也是很有用的,我就是被第一志愿拒掉然后神奇的被第二志愿录取了。一个Department下不同的program审核人员和标准都不太一样,所以第二志愿也要用心选呀~

No.4, “If you don’t ask, you get nothing.” 虽然LSE是以慢著称的学校,但它愿意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可能比你想的要多很多,所以,多发邮件,多打电话,积极的同学有肉吃,要相信一切还是有可能。
总之呢,LSE不乏喧嚣,也比不上那些“占地百亩“的综合性大学,它只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街角,但是呢,在这里,伦敦的繁华与失落被凸显的淋漓尽致,“多学一点的满足感”和“每天必须学很多”的焦虑与压力都密度很大、浓度很高。一年之后,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会相当好。就像我觉得,能从LSE毕业是我迄今做过的最了不起的事情了。


以上。
献给我的母校。
6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31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3884901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LSE makes me feel like:
if you win the competition, you'll earn a lot of money, and you lead a miserable life;
if you lose the competition, you'll have no money, and you lead a miserable life. :)


(2 years after the previous comment)
Maybe there has been some good times, centuries ago, in this tiny little place -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debates do happen and people are not yet lost in apathy or in the rush to find a job in Canary Wharf.
Now this is a school that treats students as cash cows, and pushes them into depression before evicting them out of halls. (See: http://www.independent.co.uk/student/news/london-school-of-economics-evicts-student-with-mental-health-issues-which-affected-studies-a6978261.html)
We are officially ranked at the very last place in the whole UK for student satisfaction, but applicants are not considering this fact at all -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to them, I guess, is the overall ranking (which apparently proves nothing about excellency in education).
Sorry about all the ranting and negative comments. If this makes you uncomfortable, please just ignore me and keep on dreaming about LSE being a lovely place. [Smile]
One year after leaving LSE: life is beautiful <3
7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32
作者:hereisc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20698991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邀。
以前看过一个小视频,在LSE的同学看到应该都会会心一笑
LSE被吐槽了?还是被自己人!What are you 弄啥嘞!
虽然这个学校没有校园,能找到标志的地方就只有那可怜巴巴的一两个,但是在学校的三年我还是觉得过得很充实,也遇到很多优秀的朋友。
LSE的校训是"Rerum cognoscere causas",英文是"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中文是"了解万物发生之缘由"。这也是一门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课的名称,简称LSE100。虽然因为是强制性的,这门课在学校被很多人吐槽,但我觉得它确实体现了LSE的精神。这门课由不同专业的教授联合授课,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些看起来非常大的社会科学问题,有泛一些的如:“如何消除贫困及不平等?”、“爱国主义是团结还是矛盾的根源?”,也有具体一些的如:“冷战为什么会结束?”以这些问题为引子,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方法和证据来解释社会现象。
我不敢说LSE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社会科学家,但它让我养成了独立分析和辩证看问题的习惯。而我觉得这种习惯,恰恰是非常多人需要的。只有拥有了这个习惯,才能做到在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中不盲从不跟风,才能具有真正思考的能力。
8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33

某知乎用戶:


杨凌霄同学说的鄙校讲座文化,非常全面,底下的链接极其有用。想去LSE听讲座的校外同志可以猛戳链接,订阅邮件,个别火爆讲座请务必以抢火车票的心态,(可能)会抢到的。
我在LSE读硕士的一年里,想抢票去看看昂#山%素=季,还有DA&LAI#LA*MA,简直 mission impossible. 后者那场演讲在当天据说可以领退票,我早上八点去排队前面已然一百来号人。后来没等到票的同学被领到小剧场看现场视频直播,剧场里竟然都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异常投入地跟着老头的zang式英语一起乐。
就连齐泽克这样的讲座常客,排队领票的队伍里都能有同学为了插队的事情骂架……

LSE的图书馆文化也值得一讲。
图文参见下面的链接,简直淋漓尽致:
世界上顶尖大学的学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校图书馆从每年第二个学期起通宵开放,于是真有人通宵住图书馆,一心一意搞学习。本专业除了我基本都是欧美同(学)学(霸),他们考试季的facebook基本是这样的节奏:下午下课好好吃一顿→好好喝一顿→好好跳一场→夜里11点多开始到凌晨4点是集中精力搞学习的时间。纯纯的study hard, play hard.
我到最狠的时候也是每周刷六天图书馆,每天早上八点开始刷,而考试季的早上八点图书馆自主借/还书台一般是这样,可以想见夜间这里夺么凶残:
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LSE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全名叫“英国社会科学与经济学图书馆”,所以除了学生每天还有很多来查阅资料和学习的各界人士,附近捡垃圾的老奶奶更是常年霸着一台电脑。无奈鄙校地少人多,图书馆永远一座难求,于是人口密度每天都像极了网吧。
而我可能体质奇绝,总能碰到一边聊天一边吧唧嘴吃薯片的亚洲小本坐附近,实在无法静心学习。所以我一般都在(此处为广告:)我的第二母校,SOAS(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上自习。SOAS浓浓的亚非人民一家亲/即将实现共产主义的氛围简直不要再好。另外,SOAS图书馆三层属于亚洲语言类书籍,包括无数中文书(jin)籍(shu),学习之余看一看怪力乱神的东西还是很提劲的。
说到图书馆就不得不说一说图书馆门口每天中午12点风雨无阻来发送免费素食午餐
的一个叫Hare Krishna Free Food的组织。这个组织主要宣传素食,每周日还会在LSE北边的小广场针对本地区流浪汉大型派发一次免费晚饭。
个人感觉这个组织的伦敦校园总queue应该在SOAS,分queue在LSE。LSE的队伍远远没有SOAS长,而且LSE的饭菜丰富量也远不如SOAS(后者会送焦糖蛋糕和水果,甚至牛奶之类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给他们一点钱。
上图感受一下,下图为SOAS的免费午饭现场:
下图为LSE的免费午饭现场(……):
到手的素食咖喱
看起来是这样的:
(以上三张图片均来自网络)
伦敦物价很高,岛人中午又很习惯吃冷食,虽然素食咖喱看起来黏糊糊一坨而且咖喱味儿奇重,但是在复习到暗无天日的考试季,冬天中午下楼不用走远就能吃到一顿免费的热饭,已经很棒。
学校食堂倒是有的,但是你们也造,英国人的烹饪水平,一般都是这样:
但是还是有不好的回忆啊。。。
有一天我拿了免费午饭回公共休息室吃饭,迎面走来三个西装革履的欧洲男生。从我身边路过的时候其中一人指着我的盘子对同伴夸张地叫起来:看啊竟然有人吃这种屎一样的东西!
也没有太影响心情,这种态度在LSE并没有很少见。这所学校的确是banker领域成功者的摇篮,学生中家庭背景吓死你的大有人在,同时其中的精英主义味道也是非常浓。平时在SOAS待太久,这样的对比于是变得异常明显。
虽然拿了一个理学硕士学位(欧洲研究),但是我的本科背景是纯纯的文科。所以这一年在LSE过得又苦逼又有成就。
上面说过了每周六天刷图书馆。同时,因为政治科学实际是“理学”的事实,我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破除我自己既有的二元思维模式
,同时试图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上。奠定这个基础之后,再去跟我的欧洲同学同(做)步(梦)学习欧洲哲学、政治学理论
。呵呵后,实在是想掀桌。
这一年里,阅读量极大,按每周上六节课(两个Lecuture,四个seminar)算,每个seminar之前需要读3-5份左右,每份20页的阅读材料。哦还没算每门课两周写一个essay。我写一门课5000词的essay
两周内看了差不多这么多书:
到了期末复习最疯狂的时候,我两点睡,七点出门。有一天早上七点去宿舍楼下公共电脑房打印复习材料,发现十几个座位都坐满了人,从桌上的食物和纸张和衣着来看,大家都是刷夜的。想起自己前一天晚上因为复习到一个始终弄不明白的话题而大哭一场,觉得自己实在承受力太弱。
这一幕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异常清晰。
本专业,其实,还是挺欢乐的。
专业分支底下30来号同学有本科学竖琴的,有在著名交响乐团做过多年运营的,有意大利某青年党派的政客(纯贬义),有跑过二十多年一线的财经记者,有深入科索沃地区研究女权的瑞典大姐,也有纯粹是来丰富人生体验的希腊土豪妹子。身在相对小众的学院,学院内部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关系也就非常融洽。经常,周五的欧盟政策讨论课下课,德国老师都要请我们几个在学校酒吧喝一杯,顺便聊聊近段时间的时事;欧洲哲学课老师会用加拿大庞龙
——Leonard Cohen的歌作为最后一堂课的主题,且听且抒情;我的导师(是一个帅到我做梦梦到他会被帅醒的英国人)会经常主动关心我是否适应英国生活,学习节奏设置怎么样,我放假要去欧洲玩他也会给出很多有用tips. 各国同学会时常邀约大家去伦敦的本国餐厅聚餐,遇到民族节日也会在课堂上派发小食品之类。总之怪力乱神的气氛让我非常喜欢。
唯一的遗憾是学校没有真正的校园,两条巷子,几栋建筑立在路边,没有校门也鲜有标识,比起去过的伦敦其他校园(虽然都小),略寒酸。
但是身在伦敦市中心,每天都能体会到这个城市带给人截然不同的奇妙又新鲜的感觉,即使课业繁重,似乎永远也不会厌倦。
9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34
作者:做留学的舒老板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7609202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一所著名大学,教育水准也是非常靠前的,该校创立于1895年,是伦敦大学联盟成员,也是G5精英大学之一(还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同时也是英国金三角名校和罗素大学集团成员。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目前伦敦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学院共有18个系、26个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开设有经济、数学与统计、历史、法律、哲学等多种社会科学专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竞争非常激烈,虽然比不过剑桥和牛津,但它也是出了名了难申请。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Luna学姐来为我们讲她在LSE就读的体验,以及一些申请的经验,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不要错过哦~
Luna学姐:
Bachelor 学校:Xiamen University
专业: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ster 学校: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专业:Media StudiesLuna AdmitWrite留学​
www.admitwrite.com/tutor/detail/id/594

在你眼中,你就读的学校是怎样的?

简单谈谈学校里你最喜欢/最常去的地方(建筑)A:因为LSE真的超小,挤在伦敦市中心,所以可选的地方还是比较少的。我个人比较喜欢New Academic Building,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楼,ground floor中心是个沙发区,会有很多同学课后在这里聊天,氛围很不错
LSE标志性Old Building门口,一般拍集体照在这里(图片来源:网络)1、你参加过什么印象深刻的活动(或者知道的有趣的活动)?
A:学校最有趣也是印象最深的是LSE Puppy Therapy的活动,印象中有两次,都是学期快结束,学校在Student Centre门口圈出一块地,运来了一堆小狗,学生可以排队跟它们玩,每次都是还没开始就排上超长的队。
2、你感受到的学校的氛围是怎样的?(大家是沉迷学习还更喜欢社交)
New Academic Building 门口(图片来源:网络)A:我觉得整体来说学校氛围还是比较拼的,每天都会有很多学生在图书馆
学习,通宵的也不少。但是国外学生一般都会社交学习结合,比如我的英国朋友,会花很多时间和各种朋友社交,但在需要学习的时候也都会很认真。
3、学校及周边的生活、娱乐、住宿和安全情况怎么样?
位于Old Building内部的学生服务中心(图片来源:网络)A:我觉得LSE学校和周边生活的话都还是相当方便的,因为毕竟是在伦敦市中心嘛,然后吃饭的话一般大部分还是自己做。不过如果去中国餐馆的话,也是比较方便,因为伦敦市中心有ChinaTown中国城。然后关于ChinaTown中国城,我其实也没有在里面特别吃过多少次,但是我知道的有两家,一个是叫锦里,然后,还有一家比较远的,据说是米其林菜餐厅,叫唐茶苑。这两家会比较出名些。我同学住在那附近,听说还有一家食家庄也是不错的。
其实购物生活出去玩,大都集中在chinatown
附近,因为那边就是市中心。我们一般的路线是这样的,从LSE走,大概十分钟会到Covent Garden,然后Covent Garden那块儿,它是一条小街,会有一些集市,在那边购物的话会比较惬意。然后再走走,可以到 Oxford Street和Regent Street那边。大商场都集中在那个地方,各种品牌都有。那边可能去的人比较多一些。
电影院我一般会去几个,都是Odeon家的。然后他家最大的一个电影院是在河对岸的BFI Imax。他们家号称拥有英国最大的电影屏幕,效果相当不错。 Leicester Square的Odeon也是不错的,也是有IMAX的。他家确实,价格相比别家的也不算太高,然后效果确实又比较不错。
我是租住学校宿舍,学校宿舍是需要自己申请的,分布在伦敦各个地方。我住的地方是靠King's Cross那边,交通什么的比较方便一些。环境也都还不错,不过社交氛围没有那么浓。
比较好的是LSE周边还是比较安全的,因为学校在一区,处于市中心。然后我所知道的宿舍基本上也都是在一区或者二区,也都是不会说到三四区那么远的地方去。所以如果要租房的话,还是比较推荐住学校宿舍的。自己租房的话,可能就要小心一些。我所知道的同学租房也都是为了离学校更近,住在Holborn,或者海德公园,尤其是海的公园那块往西一点,白金汉宫
也在那边,还是比较安全的。
我的建议就是不要在租房方面省钱。因为确实在到四区甚至五区那边租房会特别便宜,但是那边也是伦敦穷人待的地方,安全隐患更多一些。然后住学校宿舍的话其实也不是那么贵的,可能相比外面租房还稍微便宜一些,所以我觉得还是比较推荐学校宿舍的。
4、刚入学时,你是怎样适应国外的生活学习的?
A:这个我倒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因为我自己可能是因为独立性比较强一些,过去之后也没有特别想家,然后甚至影响到学习这方面。如果真的有问题的话,首先建议是跟自己的导师,就是刚进去会分一个academic advisor,你要跟他说,把困难讲出来,老师都会特别愿意帮你去解决。
在英国我的朋友也不是特别多,然后玩的比较好的几个,都是本科就在英国读了,这样子。然后如果之前有好友和他们一起做饭什么的,可能会更适应一些。
学习方面的话学校会有一些讲座还是不错的,比如说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啊。这些讲座我之前也去听了一些,也是有一些能帮到的。
介绍一下你的专业?

你就读的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你对这种课程设置的看法、感受

A:MC408 Media Theory,这个是我们专业课,我们学传媒的都必须要学这个课。这个课是特别重要的一门课,上课的话会有很多不同的老师,每节课一个老师,会给你介绍传媒理论的一个方面。我觉得还是受益颇丰的。
我觉得这个项目课程设置的话还是不错的,给学生的自由度也比较高,你可以按你自己的兴趣选择。
我觉得比较难的课就是我们学院和Gender Institute一起办的课。因为他们是特别理论的一个学院,跟我们一起的课研究的是性别理论,和我们会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他们研究的风格就会更学术一些。比如说,我上过一些Media and Culture Gender,这个是他们专业的课,我感觉压力会比较大。
2、介绍一下你的授课教授,导师,他们的授课/研究水平,为人,有什么特点?
A:我们系主任叫Nick Couldry,是个特别可爱的小老头,对人很温和。然后他是在media and communication
 整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的,基本上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他,他也会很乐意去解答。
授课老师的话都是学术水平非常高的老师,这一点是不用怀疑。和他们交流的话,他们都会乐于给你学术上一些很有建设性的建议。尽量多和导师沟通。我们每周会有两次office,你需要在网上系统预约,可以和老师有个十五分钟Office hour的谈话。尽量带着内容去吧,自己想问的问题要提前想好。然后有关于理论上的问题也可以和老师沟通。
3、你和同学之间发生过哪些值得一提的故事?
A:我感觉我比较幸运吧,接触的同学基本上都还是比较nice的。我经历的团队合作都还是比较顺利,有什么想法,大家一起分享,然后分工明确,每个人做好自己的part就可以了。不过有次我看到过另外一个小组的合作就并不那么顺利,因为有两个中国学生提前回家了,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参加小组合作,然后他们通过另外一个中国同学作为中间人进行交流,非常不方便。我觉得和同学合作的话就是,尽早确立每个人的分工很重要吧。
4、你所在的项目的毕业去向?
A:毕业的话主要有两个出路,一个是在传媒行业,现在自媒体什么的也发展得很好。工作内容一般是做内容编辑或者新媒体编辑之类的。
另外的方向话,去外企或者大型国企的marketing,主要是宣传推广类的工作。我感觉到的情况是大家申请到的企业都还不错吧。
提升就业机会的话肯定是靠自己,要努力,然后只能慢慢找。网申
的时候会填很多份网申表格,比较麻烦。建议多和careers那边的老师聊一聊,他们会对你的简历进行指导。LSE Careers也会给一些比较好的建议。现在知道的就业情况,有去可口可乐、欧莱雅、阿克莱
的。大概就是这些吧。
你当初是怎样申请到这所学校的?

你当初做了哪些准备(GPA、GRE、GMAT、托福或者雅思等考试)?A:雅思,我觉得中国学生一般阅读和听力都还不错。我觉得可能写作更加重要,建议多读一些议论文,也可以看看国外的论文,看看他们是怎么写作的。模板的话可以套,但是写的话还是要突出自己的思想性。
语言的话,可以读一些关于语法的书。我现在有点想不起来有什么特别好的,但是基本上有一些。关于写作的书都会讲到学英语写作的要点,当然这些都比较基础。
2、申请中你遇到过哪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
A:我申请是自己做的,花了很多工夫在自己的文书上面,因为我觉得PS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硬性条件,但是PS的话是能反映你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和写作能力的,要多思考这方面的内容。我的建议就是多多修改啊,一遍是写不出来的。然后雅思的话,我考了两次吧,也没有特别去准备……因为我本身是英语专业的。
申请当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文书准备的过程。这期间我写好了之后给外教,给我们院系的教授都看了看,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意见要听,但也不能一味的听他们的话。看你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然后基本上就是,多和老师沟通,多和毕业论文的导师沟通,因为他们也是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一个老师。
3、你有什么对学弟学妹们的关于申请的建议吗?
A:申请的建议就是像之前说的,PS一定要自己好好下工夫。多读一些专业课的书,如果有一些你自己的思考的话可以写进去,就是一些理论性的内容也可以写进去。你可以就把它当成一份论文来看,然后多多修改。
本文来自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栏——【海外名校申请经验】,专栏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经历,就读体验,专业前景,就业分析等。想看更多的申请经历以及就读体验,欢迎关注~

10樓 JosephHeinrich 2024-4-9 23:35
作者:林学长读书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356836/answer/17537104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那里毕业半年了,经历了疫情和滞留,谨以此文纪念在LSE度过的265天。
大四在台湾交换,2018年12月18日,傍晚的台北桃园机场,结束澎湖
旅行的我和小伙伴儿刚刚下飞机,坐上摆渡车,突然手机一震,我点亮屏幕,一封QQ邮件的讯息跳了出来,差不多是下面这个画风:
我激动地点开,之后就是录取信,我长舒一口气,上午刚拜的锦鲤果然灵验。
之后的本科最后一年节奏轻快,在武汉实习、回长春日复一日的喝酒、毕业,暑假参加了些项目、会议,到处游山玩水、最后九月份,从北京飞往伦敦,开始了在LSE的崭新生活。
Reading。这是我听说过最邪门的掉发环节,LSE素有"London School of Reading"的别称,以海量几乎不可能读得完的文献数量压榨学生而著称。为了不太掉队,来学校之前我暑假在家就突击读完了社会政策系推荐的六本专业书,希望找点感觉,结果还是觉得每天多达100页+的英文文献让人抓狂,占据了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有时候一句话四五行长,读两遍仍然云里雾里,濒临崩溃。但苦行僧一样的啃完所有文献,也带来肉眼可见的改变,Essay的分数越来越高、Seminar上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可以逐渐磕磕巴巴地讲出来。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LSE非商科专业硕士生每日阅读量的典型值伦敦跨年烟花

社交。这是我社交能力曲线增长最陡峭的一年,厚着脸皮连续两次参加试训选拔、终于加入了学联篮球队,每周严格训练,也和牛津、UCL等兄弟校打了友谊赛(遗憾是3月份在考文垂
的全英冠军杯因为疫情被取消了),记得牛津的队员全员身材干瘦、书卷气很重,球商很高。大家每次坐Bus流浪在伦敦各大体育馆,每次汗流浃背地训练完,就就近找一个中餐馆打打牙祭
,吹吹牛逼;抠门的社会政策系在圣诞节前举办了一个小型的party,Old Building里辟了一个超大的房间,炸鸡披萨一应俱全,在一个新加坡基友的强烈要求下,我当晚被迫辗转在各个国家学生小团体之间Social,对于她们抛出的文化笑梗,即使云里雾里,我也要合群地大笑,耐心地解释着大家对中国的刻板影响、欢声笑语一片,直到结束,我才发现,国内同学一个都没来。和国内来的同学隔一段时间就到HH宿舍的地下室打桌游、玩儿剧本杀,唐人街火锅川菜,异国他乡、大家抱团疗伤,倒也不觉得寂寞。
在爱丁堡吃了一顿难忘的全餐,因为重油真得很香:)睡眠。WB宿舍,LSE学生会被安排为室友,但LSE可能是我们之间唯一的共同标签。如果有比美国室友的狐臭更让人抓狂的事情,那就是永远闹哄哄约旦室友-一个开party成瘾的金融社交怪。我始终不明白他那8平米的小卧室是怎么塞下3-4人纵情欢乐的。我常年健身,在英国始终维持着十点半睡觉的规律作息,却无数次半夜被此人及其党羽歇斯底里的笑声惊醒,然后套上衣服心平气和地去和他们沟通-“ Look, People Sleep, Bro?"
宿舍窗外街景

可能有朋友注意到我严格遵循了传说中的”留学生不可能三角“(即睡眠、社交、学习这三样,你最多只能兼顾两样)来叙事,但实际上,在LSE一年,最令人映像深刻那一定是来自水平极高的教授们。他们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几乎从来不动怒,遭遇的不公也可以笑着娓娓道来。在伦敦这个全英最精彩,却也最浮躁的地方,他们充满谦卑,语调轻柔,却又始终平静,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毕业于牛津、耶鲁,身怀绝技、授课语言永远遵循逻辑,对学生也永远耐心鼓励。他们的收入也许只有金融城里他们学生的零头,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了这些未来社会精英的三观和意识形态:原来除了精致利己,人生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
”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业、永远优雅、温和地待人接物;真诚、不卑不亢得与各个阶级的人交流;生活艰难,却老而弥坚,保持传道授业的赤子之心。“
即使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也许被社会磨平棱角,醉心地追逐名利,但是想一想曾经青春洋溢地在LSE几栋厚重的建筑之间健步如飞,心中便始终充满力量。最喜欢的教授曾经在课堂上认真的对我们说,”You are LSE Students, you guys are all social change makers."
用自己的一段朋友圈结尾,希望能永远记住这段激情燃烧、飞速成长的岁月:
<img src="https://picx.zhimg.com/50/v2-d7913f98534482fc694aea10e1219219_720w.jpg?source=1def8aca"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66" data-rawheight="316" data-original-token="v2-d7e11d3fea756cdfddf09f3de57aa53c"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x.zhimg.com/50/v2-6c78f3d745ef2e1129aab819bffab74f_720w.jpg?source=1def8aca"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7913f98534482fc694aea10e1219219_r.jpg?source=1def8aca"/>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