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业化 经济体成熟必经阶段 “去工业化”本身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经济体渐趋成熟的必经阶段。以非常粗疏的说法,随人均收入增加,高工资导致劳动力愈密集的行业,生产成本压力愈高,若行业收入未能增加,利润率和投资回报将因而下降,最终令生产地迁移至工资水平低的地方,以寻求更高的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纺织业作为劳动力密集的轻工制造业,正是最佳例子。 战后纺织业由日本兴起,其后转移至“亚洲四小龙”,然后到中国,现时再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读者可能亦滚瓜烂熟。再结合制造业微笑曲线一并考虑,已能参透劳动密集和低技术制造业的迁移倾向。当然尚有技术进步、贸易壁垒、产业政策和行业竞争等因素影响,篇幅所限在此不赘。 回望日本的产业发展,家电业受韩中厂商追赶,加上苹果公司(APPLE)藉智能手机崛起,一举歼灭日本原本领先的数码相机、随身听和手提电脑等多个类别,日企于家电和数码电子确实失去领导地位。不过日本电子电器企业亦未因此停步,反而向海外市场、高端制造和高附加值服务领域发展。日立(日:6501)和NEC(日:6701)转攻软件,东芝则转攻半导体,索尼(日:6758)转型成娱乐巨擘,乐声(日:6752)转攻汽车电池,仅声宝(日:6753)迷失方向。 即使日本国内“去工业化”,日企仍能茁壮成长。若因日企于少数类别倒退,而断言日本制造业和日企没落,有欠持平之外更将错失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德日汽车业称霸全球,更与工业机械行业共生共荣,正是两国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德日品牌作为燃油车时代霸主,虽然现时确有来自中美电动车品牌的挑战,但电动车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市场仍未普及,由此断定胜负已分属言之尚早。 近两年日本本土“再工业化”则明显加速,弱日圆有助降低成本固然是一大助力,但全球重塑安全供应链才是核心原因。先有日企如乐声和Iris Ohyama,将部份家电零部件生产线由中国迁回日本。至于外资则专攻高端制造,例如欧美日合作建立最先进制程半导体公司Rapidus,台积电于熊本县设立的日本先进半导体制造(JASM),英意日新一代战斗机合作项目,以及欧日次世代汽车电池物料合作。凡此种种均是日本制造业复兴的机会,日企更有主场之利。 日本过往的“去工业化”过程其实非常优异,其失业率低,国民得以维持高生活水平。至于“再工业化”则遇上日本劳动力短缺的难题。即使自动化率极高的半导体产业,JASM亦将熊本县的产业工人工资大幅推高。若日本的“再工业化”成功带动工资与通胀正循环,届时日本利率正常化亦非空中楼阁。 (笔者公司管理之基金持有索尼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