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業化 經濟體成熟必經階段 「去工業化」本身並非洪水猛獸,而是經濟體漸趨成熟的必經階段。以非常粗疏的說法,隨人均收入增加,高工資導致勞動力愈密集的行業,生產成本壓力愈高,若行業收入未能增加,利潤率和投資回報將因而下降,最終令生產地遷移至工資水平低的地方,以尋求更高的利潤率和投資回報。紡織業作為勞動力密集的輕工製造業,正是最佳例子。 戰後紡織業由日本興起,其後轉移至「亞洲四小龍」,然後到中國,現時再向東南亞國家轉移,讀者可能亦滾瓜爛熟。再結合製造業微笑曲線一併考慮,已能參透勞動密集和低技術製造業的遷移傾向。當然尚有技術進步、貿易壁壘、產業政策和行業競爭等因素影響,篇幅所限在此不贅。 回望日本的產業發展,家電業受韓中廠商追趕,加上蘋果公司(APPLE)藉智能手機崛起,一舉殲滅日本原本領先的數碼相機、隨身聽和手提電腦等多個類別,日企於家電和數碼電子確實失去領導地位。不過日本電子電器企業亦未因此停步,反而向海外市場、高端製造和高附加值服務領域發展。日立(日:6501)和NEC(日:6701)轉攻軟件,東芝則轉攻半導體,索尼(日:6758)轉型成娛樂巨擘,樂聲(日:6752)轉攻汽車電池,僅聲寶(日:6753)迷失方向。 即使日本國內「去工業化」,日企仍能茁壯成長。若因日企於少數類別倒退,而斷言日本製造業和日企沒落,有欠持平之外更將錯失投資機會。 另一方面,德日汽車業稱霸全球,更與工業機械行業共生共榮,正是兩國製造業的中流砥柱。德日品牌作為燃油車時代霸主,雖然現時確有來自中美電動車品牌的挑戰,但電動車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市場仍未普及,由此斷定勝負已分屬言之尚早。 近兩年日本本土「再工業化」則明顯加速,弱日圓有助降低成本固然是一大助力,但全球重塑安全供應鏈才是核心原因。先有日企如樂聲和Iris Ohyama,將部份家電零部件生產線由中國遷回日本。至於外資則專攻高端製造,例如歐美日合作建立最先進製程半導體公司Rapidus,台積電於熊本縣設立的日本先進半導體製造(JASM),英意日新一代戰鬥機合作項目,以及歐日次世代汽車電池物料合作。凡此種種均是日本製造業復興的機會,日企更有主場之利。 日本過往的「去工業化」過程其實非常優異,其失業率低,國民得以維持高生活水平。至於「再工業化」則遇上日本勞動力短缺的難題。即使自動化率極高的半導體產業,JASM亦將熊本縣的產業工人工資大幅推高。若日本的「再工業化」成功帶動工資與通脹正循環,屆時日本利率正常化亦非空中樓閣。 (筆者公司管理之基金持有索尼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