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elen姐說留學
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7197605/answer/3410042428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留學最吸引人的,是無限種可能出國念書不僅是上課念書。國外的教育,對於沒有接觸過的人而言,能大大開拓視野,學會隨時作一個頭腦風暴,作出有建設性的質疑。
現在國內大學也開始鼓勵質疑了,但很多學生都是為質疑而質疑,提出的問題自己都並不懷疑,這不過是另一種服從,「服從要你質疑的要求」。
但同時,很重要的是,拒絕價值觀和道德綁架,拒絕不尊重事實和科學研究。
對於任何事情都非常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可能錯了的那個機率,永遠不把自己認為是「絕對正確」的。這是國外大學學術訓練的結果,也是經歷的結果。少一點輕狂,凡事要做得漂亮,要相信專業的力量,大家各司其職,門外漢成事的機率其實很小,不斷妄斷,魯莽行事。
2、這裡的教育原則是:學術獨立、人格尊重、理解寬容中國文化強調每個人都是社會關係中的一員,都深深地和別人聯繫起來。每個人都可以被別人評判,每個人都可以評判別人。而在西方社會,人是社會功能的一員, 一個人的工作和他的私生活是可以完全分開的。
西方人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獨立,中國人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聯繫。作為一個文化上的自由主義份子,西方人一般「不輕易評判」其他人。在西方文化里尊重他人大致包括:
不抱怨,不影響他人,不麻煩他人,不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不輕易評判別人等等。同時,也不要剽竊他人,因為這意味着你失敗的開始。在中國,大多數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念書,以後有事業,有家庭,有車有房,這樣的生活才是應有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而對其他各種各樣的人生缺乏包容心,總是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左右兒女的生活。
尤其是用一種多數人,集體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的對錯,這可能也是缺乏想像力和創新的一個原因,只求同,不存異,奇思怪想早早地就被扼殺了。
想要活得與眾不同的人在國內的壓力比國外大多了,要頂住各種世俗壓力,在國外,你會發現所謂的怪人太多了,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每個人都是怪人,於是就沒有怪人了。
3、留學中還有一個好東西叫做真正的逆境教育
,樂觀的精神原來接受挫折不是去接受這個世界的黑暗或者不平等。最重要的是學會自己挑戰生活。
大多數西方人都是心態良好,充滿正能量的人,懂得要競爭,更要有風度的道理。他們就算也會有時抱怨自己的失禮,或者國家政策,或者他人,但閒茶飯後的話題更多的是如何更地去享受生活,如何從頭再來,去嘗試不同的新鮮事物,比較正面積極一些。
對於這個世界的愛和樂觀,永遠都是成功的必要基礎。
這是單純出國旅遊學不到的。從國內校園跨入西方社會種種不適,在校園裡,和同學相處,與教授探討,寫essay
,做項目,這些過程中都能更好懂得挫折的真味。工作更不必提了,照樣暗流涌動,各種比較,歧視,排擠,不公哪裡都會有。
留學生對西方社會的初次接觸,未必總是洋溢着輕鬆與愉悅。恰恰相反,歐美國家日益凸顯的諸多社會問題更為直觀地呈現在留學生眼前。但要告訴自己,在一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環境中探求自己的慾望,夢想,無限的可能,這時候面臨的逆境一點都不可怕。
出國留學並非是「 能比他人過得好 」的自動保票。如果出了國,見識到了更多可能性之後,還要拘泥於「混得好」的各種標籤表象的話,那出國才真是有些浪費了。
留學從來就沒有個統一的定義,每一個人的留學亦是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究竟什麼樣全憑自己決定。看你自己如何去把握。
留學讓你看到更大的世界,想留下的留下,想回家的回家,想前行的前行,不管選擇什麼,都要付出努力。努力之後,也不能保證一定比別人好。
出國,只是多了見識,多了選項,也許這就是意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