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发布于2022年12月6日
Asahi 啤酒株式会社(以下简称 Asahi 啤酒)的调查显示,20 到 60 岁人口约 8,000 万人当中,不能喝酒及不喝酒的人高达约 4,000 万人;其中以 20 到 30 岁的人居多,半数以上都不喝酒。
|
|
许多读者对于日本的“下班来一杯”饮酒文化应该不陌生,但你知道吗?近 10 年日本的酒精饮品销量年年下滑,年轻的 Z 世代更有“脱酒精”趋势,加上 2019 年起 COVID-19 疫情影响,过去同事之间的“喝酒社交文化”开始有了极大转变。 日本国税局在酒精饮品税收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为振兴酒精饮品事业,更于今(2022)年 7 月份举办为期约两个月的“喝酒万岁”活动,希望年轻人集思广益,透过发想新的酒精饮品商业模式,为日本酒类市场注入新气象。 究竟日本的饮酒文化是如何?为何 Z 世代年轻人开始“脱酒精”?本文将带读者一探究竟。
|
|
 活动主视觉。图/截自 喝酒万岁 官方网站
|
|
聚餐先看酒单?无极限的 N 次会 如果想知道一个国家的民族性,除了掌握该国的语言,细细品味当地饮食文化其实是一种方式。 说到日本饮食文化,就不能不提“饮酒”。由于饮酒文化盛行,大多数在日本的居酒屋皆有提供“喝到饱”的选项;此外,一到餐厅,多数日本人的习惯是先看酒单而不是菜单,店员上前询问的第一句话也会是:“先帮您点个饮品吧?” 这时候,往往会有一句熟悉的日文出现:“とりあえずビール!”(先来杯啤酒吧!)可见以啤酒为晚餐暖场的日本人不在少数。
|
|
 被摆在最上层的酒单,显现出日本的用餐习惯——先点酒,再点餐。图/张卉青 提供
|
|
此外,日本还有一项特殊文化,是所谓的“二次会”、“三次会”,甚至是无限延伸喝到早上,意即在正式聚会后,转移阵地所展开的聚会。以日文表达会说“はしごする”,意思是“换个地方喝酒”。 通常在一家餐厅用完餐后,人们会顺其自然地延续到第二家,可能会是餐厅、也可能是去 KTV,亦或是日式小酒吧(スナック)等等,但重点都不在于吃,更多是围绕在喝酒与交谈。因此,一次聚餐(包括二次会)下来花个 10,000 到 20,000 日币(以撰文当下汇率换算,约为新台币 2,255 到 4,511 元),其实仍属正常范围。 上述现象也延伸到日本婚宴场合,在日本的婚宴中通常也会举行二次会。不过近年来,为节省婚礼费用,不举行二次会的新人数量也逐渐攀升。
|
|
职场与人际——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么日本职场与饮酒,到底有着什么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在日本职场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喝酒聚餐是让职场上人际关系圆滑的开始。”这样的职场文化也体现在许多场合:新进员工入职时的“欢迎会”、员工离职时的“欢送会”、岁末年终的“忘年会”等等。 更有趣的是,若上司想找下属面谈,但有些话无法在公司说得太明白,此时也会邀约下属“下班后喝一杯”,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也说明了“饮み会”(喝酒聚餐)在日本职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进一步探究,美国心理学家 Gregory Razran 在 1938 年就曾发表过一篇关于 Luncheon Technique(午餐技巧)的研究,内容指出一项发现:在聚餐当中被提到的建议,往往能得到积极的回应。现实中,在商业与政治的许多场合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谈判交涉或情感交流,亦皆是在餐会中不知不觉进行着。 在欧美有这么一个说法:想顺利与商业合作对象有较成功的交涉,就邀请他吃一顿好吃的午餐。因为当人吃到美食时,就难以说出负面的词汇。而在日本,也不难发现有这样的现象,除了和客户相约吃午餐外,更多的是下班后的“商业社交”,亦或是同事之间的“职场社交”。所谓的吃饭,已经不是单单是要填饱肚子,而是为了背后存在的“商业交流、情感交流”等附加价值。
|
|
 日本聚餐的餐桌上,总能看见酒精饮品的踪影。图/张卉青 提供
|
|
脱酒精进行式:Sober Curious 成为流行 但上述的日本饮酒文化,在这 10 年间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Z 世代年轻人有脱离酒精饮品、或选择低酒精饮品的趋势。 如此的变化,可以从国税局今年公开的数据观察到,酒类课税移出数量(注)确实年年下降。举例来说,令和 2 年(西元 2020 年)啤酒的课税移出数量与 10 年前相比减半,取而代之的是利口酒,成长了近 10 倍。 同份报告也指出,市场上的消费取向从过去的啤酒,开始走向低价格的发泡酒、调酒、类啤酒。此外,在日本饮酒文化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清酒”酒类课税移出数量,也从最高峰的昭和 48 年(西元 1973 年)177 万公秉,到了令和 2 年(西元 2020 年)只剩 41 万公秉,减少了 4 倍之多。
|
|
 图/截自 国税庁课税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