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發布於2022年12月6日
Asahi 啤酒株式會社(以下簡稱 Asahi 啤酒)的調查顯示,20 到 60 歲人口約 8,000 萬人當中,不能喝酒及不喝酒的人高達約 4,000 萬人;其中以 20 到 30 歲的人居多,半數以上都不喝酒。
|
|
許多讀者對於日本的「下班來一杯」飲酒文化應該不陌生,但你知道嗎?近 10 年日本的酒精飲品銷量年年下滑,年輕的 Z 世代更有「脫酒精」趨勢,加上 2019 年起 COVID-19 疫情影響,過去同事之間的「喝酒社交文化」開始有了極大轉變。 日本國稅局在酒精飲品稅收逐年下降的情況下,為振興酒精飲品事業,更於今(2022)年 7 月份舉辦為期約兩個月的「喝酒萬歲」活動,希望年輕人集思廣益,透過發想新的酒精飲品商業模式,為日本酒類市場注入新氣象。 究竟日本的飲酒文化是如何?為何 Z 世代年輕人開始「脫酒精」?本文將帶讀者一探究竟。
|
|
活動主視覺。圖/截自 喝酒萬歲 官方網站
|
|
聚餐先看酒單?無極限的 N 次會 如果想知道一個國家的民族性,除了掌握該國的語言,細細品味當地飲食文化其實是一種方式。 說到日本飲食文化,就不能不提「飲酒」。由於飲酒文化盛行,大多數在日本的居酒屋皆有提供「喝到飽」的選項;此外,一到餐廳,多數日本人的習慣是先看酒單而不是菜單,店員上前詢問的第一句話也會是:「先幫您點個飲品吧?」 這時候,往往會有一句熟悉的日文出現:「とりあえずビール!」(先來杯啤酒吧!)可見以啤酒為晚餐暖場的日本人不在少數。
|
|
被擺在最上層的酒單,顯現出日本的用餐習慣——先點酒,再點餐。圖/張卉青 提供
|
|
此外,日本還有一項特殊文化,是所謂的「二次會」、「三次會」,甚至是無限延伸喝到早上,意即在正式聚會後,轉移陣地所展開的聚會。以日文表達會說「はしごする」,意思是「換個地方喝酒」。 通常在一家餐廳用完餐後,人們會順其自然地延續到第二家,可能會是餐廳、也可能是去 KTV,亦或是日式小酒吧(スナック)等等,但重點都不在於吃,更多是圍繞在喝酒與交談。因此,一次聚餐(包括二次會)下來花個 10,000 到 20,000 日幣(以撰文當下匯率換算,約為新台幣 2,255 到 4,511 元),其實仍屬正常範圍。 上述現象也延伸到日本婚宴場合,在日本的婚宴中通常也會舉行二次會。不過近年來,為節省婚禮費用,不舉行二次會的新人數量也逐漸攀升。
|
|
職場與人際——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麼日本職場與飲酒,到底有著什麼密不可分的關係呢? 在日本職場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喝酒聚餐是讓職場上人際關係圓滑的開始。」這樣的職場文化也體現在許多場合:新進員工入職時的「歡迎會」、員工離職時的「歡送會」、歲末年終的「忘年會」等等。 更有趣的是,若上司想找下屬面談,但有些話無法在公司說得太明白,此時也會邀約下屬「下班後喝一杯」,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這也說明了「飲み会」(喝酒聚餐)在日本職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進一步探究,美國心理學家 Gregory Razran 在 1938 年就曾發表過一篇關於 Luncheon Technique(午餐技巧)的研究,內容指出一項發現:在聚餐當中被提到的建議,往往能得到積極的回應。現實中,在商業與政治的許多場合上,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談判交涉或情感交流,亦皆是在餐會中不知不覺進行著。 在歐美有這麼一個說法:想順利與商業合作對象有較成功的交涉,就邀請他吃一頓好吃的午餐。因為當人吃到美食時,就難以說出負面的詞彙。而在日本,也不難發現有這樣的現象,除了和客戶相約吃午餐外,更多的是下班後的「商業社交」,亦或是同事之間的「職場社交」。所謂的吃飯,已經不是單單是要填飽肚子,而是為了背後存在的「商業交流、情感交流」等附加價值。
|
|
日本聚餐的餐桌上,總能看見酒精飲品的蹤影。圖/張卉青 提供
|
|
脫酒精進行式:Sober Curious 成為流行 但上述的日本飲酒文化,在這 10 年間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Z 世代年輕人有脫離酒精飲品、或選擇低酒精飲品的趨勢。 如此的變化,可以從國稅局今年公開的數據觀察到,酒類課稅移出數量(註)確實年年下降。舉例來說,令和 2 年(西元 2020 年)啤酒的課稅移出數量與 10 年前相比減半,取而代之的是利口酒,成長了近 10 倍。 同份報告也指出,市場上的消費取向從過去的啤酒,開始走向低價格的發泡酒、調酒、類啤酒。此外,在日本飲酒文化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清酒」酒類課稅移出數量,也從最高峰的昭和 48 年(西元 1973 年)177 萬公秉,到了令和 2 年(西元 2020 年)只剩 41 萬公秉,減少了 4 倍之多。
|
|
圖/截自 国税庁課税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