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需要有歸屬感。專家建議移民到海外後可以加入當地社團、宗教團體、社區組織或行業協會,並在其中分享心得感受和獲取建言。 南加州大學社會政策與健康教授波林卡斯 (Lawrence Palinkas) 8月24日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說:「若談起移民感受到的壓力,那種被隔離或孤獨之感、與故鄉親友失去聯絡,往往是移民最感壓力的源頭。」 被迫離鄉背井的人承受的壓力更為巨大,移民過程也可能因為缺乏相關資源而更富挑戰性。波林卡斯說:「那些尋求政治或宗教庇護的華人移民,往往比為了教育、工作或要家庭團聚的理由而移民者,會承受更巨大壓力。」 孩子與學生也常面臨巨大挑戰,他們必須每天到學校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但孩子通常比較靈活,適應得比較好。不過波林卡斯發現許多華人學生身上背負著莫大的期許與壓力。童年時跟匈牙利裔的父母移民至加拿大,目前經常擔任輔導,幫助奮鬥中的華人學生的他說:「很多時候他們對自己有非常高的期許,自我壓力過大,有些甚至身體出現病徴。」 他建議學生們在不違反自我目標的前提下,給自己設立更切合實際的期許計劃,並多參加社交活動與人互動。有需要時,不要害怕向社工輔導尋求幫助。 不過,孩子們的父母經常會擔心孩子太過美國化。波林卡斯說:「父母有理由擔心孩子失去了對傳統中華文化與身份的認知,因為那很重要,也很獨特。」 研究顯示,能認同自己身份文化的孩子,通常更有自信,並有更好的表現。◇ 責任編輯:方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