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网志热传一篇题为“新时代的‘十不青年’”贴文,中国青年由几年前的“躺平”、“四不”,进化到今天的“十不”。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难提供充足岗位与有竞争力薪资,面对竞争大、低薪长工时的职场,中国青年宁愿回家啃老当“全职儿女”,逃避残酷现实,“十不青年”的出现更是全方位对社会控诉。
不捐血不扶老人 冷漠背后的心酸
青年失业问题已困扰中国多时,去年6月中国青年失业率高达21.3%,此后官方把有关数据盖牌半年“完善统计工作”,及至今年1月经“完善”后的青年失业率大幅下调至14.9%。不过,玩弄数字游戏除了令面子好看一点外,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北京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张丹丹在数据盖牌前曾表示,青年失业率被严重低估,去年3月中国青年实际失业率最高上看46.5%,比官方数据高出一倍以上。
中国两会期间,中共党媒《新华社》刊出一篇题为〈促进青年就业,怎样打开新空间?〉的文章,回应中国青年面对的困境,当中提到中国有超过2.18亿人具有大学学历,每年毕业生规模已超过千万人,在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出现缓就业、慢就业的情况不难理解。文中引用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应届毕业本科生张翱聪说:“躺平、摆烂不是对我们青年一代的真实描述。无论考研还是找工作,大家都很努力,都想早点上岸。”没错,青年该充满朝气与拼劲,多少中国青年经历过张同学口中为“早点上岸”而努力不懈的阶段,但毕业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仍找不到工作的如今俯拾皆是,躺平、摆烂不应是对青年一代的描述,却是迫于无奈的写照。
中国早前流行“四不青年”,意指不恋爱、不结婚、不买楼、不生子,现在“四不”进化到“十不”:不捐血、不捐款、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不买彩券、不入股市、不买基金、不扶老人及不感动。不结婚生子买房,是年轻人对生活压力的消极回应;不买彩券股票与基金意味连透过劳动以外的上流机会亦不感兴趣;不捐血捐款,以至不扶老人与不感动,与其说冷漠,倒不如说对中国社会信任体制完全崩溃的结果。
躺平是等死 不躺平是猝死
中国出名工时长,随着中国经济环境转差,劳工的薪资待遇更严峻,为保工作无偿加工成为常态。996、007是中国网民对社畜生活的形容—996,即早上9时上班,晚上9时下班,一周上班6天;007就是零时工作至零时,等于24小时不停工作,每周工作7天。大概在2021年,中国当局碍于过劳死的争议持续上升,一度严厉提醒企业超长工时是违法,但事过境迁,劳权未见提升,超时工作固态复萌,而且每况愈下。
根据中国劳动法,标准工时制为每日8小时,每周不超过44小时,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任何超时工作要付加班费。
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底的数字显示,中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48.9小时,创20年新高,若以每周5天工作计算的,每天工作达10小时。这还是官方公布的数字,真实情况相信有过之而无不及。十多年前内地传媒已有估算中国每年过劳死的人逾60万,由于过劳死难以定义,实际数字难以掌握,但一宗接一宗劳工在长时间工作后猝逝的个案已能反映一二,据《中国劳工通讯》报道,去年8月年仅23岁的徐姓男子在连续工作13天,每天至少10小时夜班后,猝死在员工宿舍;2022年2月一名管姓男子连续5天工作12小时后脑出血死亡,所属公司随即删除其打卡资料,意图掩饰死者加班纪录等。中国网民直指官方公布的数字只是一个平均数,社会底层工作者没有议价能力,为了生计只得硬著头皮加班,一旦出事,资方一句“你情的愿”便能抹去责任。
躺平是等死;不躺平是猝死。“十不青年”每个“不”字背后都是一道灵魂拷问。不生子是自私抑或是负责任﹖不买房是没上进心或是自知之明﹖不扶老人不捐血是冷酷还是自保﹖钱币有两面,寡淡的另一面是心灰意冷,对未来否定与对社会控诉﹗
作者》余知宜 在香港从事传媒工作二十多年,走访社会各界,目前在台,不忘记者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