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4篇帖子。
(轉載知乎)做博士後比讀博還累嗎?
1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5

2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6
3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7
作者:李li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64173947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首先,給出我明確的回答,如果是正正經經的做博後(以走學術路為目的的博後),絕對比博士累!接下來,以我自身的經歷來分析原因。
博士
博士雖然說是給老闆打工,但是本質上還是個學生。博士期間只用做好我自己的課題,做好老闆交代給我的任務,那我就是個優秀的博士。所做的事情比較專註,不需要考慮太多,自然煩惱就少了,壓力也就小一些。此外,老闆吩咐給你的事情,你還可以摸摸魚,劃划水,說實話只要你別太過,老闆也拿你沒太多辦法。你還有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事情不會到你一個人頭上,天塌下來也有個高的頂著。
總體而言,博士期間因為是學生,要考慮的問題少,事情專註,只要科研較為順利,老闆通情達理一些,那就是個快樂的博士生涯。
博士後
博士結束後,懷著對學術最美好的願望(所謂的高校的「自由」),入博後的坑了(7月入坑華中某985高校)。悲慘的科研生活從此開始,為啥悲慘涅,請聽我慢慢道來:
1)青基
的壓力。博後一般2-3年,如果想在我們學校留下來(所謂留下來,也就是進入下一個「飛升即走」的周期,當然牛人直接副教授,咱這就不考慮了)。那麼最迫切的任務就是「青基」,當然同時還需要幾篇論文。對於選擇做博後的人來說,論文的壓力其實還好。所以這裡著重討論「青基」給我帶來的煎熬。碩博期間,自己主筆幫老闆寫中了一個面上和一個重點項目,但是寫的也是稀里糊塗,依葫蘆畫瓢
去寫,並沒有太多領悟到寫本子的套路。當自己要寫青基的時候,才發現怎麼下筆和構思項目書都不太會。然後,第一次申請就跪了,當時整個人都不好了。因為只有2次機會,如果第二年還不中,基本上就要捲鋪蓋走人了。還好,第二年痛定思痛,和老闆多次深入討論,各種熬夜寫作,打磨了無數次,整整寫了2個月(all in),終於中了,長舒一口氣。
2)科研時間減少的焦慮。博士期間,科研就是寫論文。然而,博後期間,科研不再這麼純粹。你需要寫很多很多的本子,你自己的,老闆的。你還需要負責很多很多的雜事及項目,主要是老闆的。在博後期間,一年差不多要寫20個左右的本子。因此你是博後,毫無懸念,幾乎老闆所有本子的負責人都是你,你想摸魚划水都難了。老闆的本子+自己的本子,幾乎就耗掉了我1/3的時間和精力。然後,還有團隊的雜事和項目上的事情,一下子又耗掉了快1/3的精力。能夠踏踏實實用來搞科研的時間也就不多了,而你依舊還需要產出和博士期間一樣多的論文。我突然發現,我不摸魚了,我也不划水了,我休息的更少了,但我的科研時間確急劇的減少。好吧,深深的焦慮。
3)身份轉變的壓力。博士期間,你本質是個學生。博士後,你本質是個打工仔和老師。老闆對待你的心態是不一樣的,老闆不再覺得你是個學生。老闆會覺得,你長大了,你該為我分擔很多工作了。我自己會覺得,不不不,我還是個學生,我不想幫你分擔(核心是不太明白一個博後的定位,不知道博後該怎麼去做事情)。我花了將近1年半左右,才逐漸從學生的心態和思維轉變成一個老師的心態和思維。
4)多線操作
的壓力。博士期間,事情通常比較單一。好比如說,這幾個月,我就是做這個點子,就是為了搞這篇論文。這一個月,我可能就專心寫這篇論文。這幾個月,我可能就專心做這一個項目。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即可,我不用去管別的。然而,博後期間不一樣了,你同時需要負責幾個項目,幾個本子,自己的課題,學生的課題,你的時間變得零碎,你的精力難以再集中在一個事情上面。從以前的單線
過渡到博後期間的多線,極大的損害了我的腦細胞,會讓我莫名的煩躁。
總結
博士期間,我的頭髮烏黑茂密;博後期間,頭髮雖然還是茂密,但似乎多了很多白髮,唉。但是收穫還是很多的,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己的心態也成功地從一名學生轉變成老師。目前,已經踏入該985高校下一個「非升即走」的周期。
建議
1)提早規劃和構思青基的內容,多和過來人請教,多和老闆和單位的大牛們請教!
2)及早完成身份的轉變,要逐步認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老師了,而不是一個學生。
3)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學會使用零碎時間進行工作,學會和學生打交道以及管理學生。
4)學會和老闆的相處,盡量和老闆達到雙贏,你靠著老闆的資源往上走,老闆靠你做項目做事情。
希望我的經驗對廣大的博後同志們有所幫助!
4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9
讀博時候,心態是學生。天塌下來,爹媽和老闆頂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行了,唯一壓力來源於科研不順。畢業,則意味著無限的可能。身累,心不累。
博後時候,心態是養家的打工人。沒人罩你,反而是你要罩著老婆孩子。每日都在愁自己的前途。你是沒有畢業壓力,隨時可以不做博後,但這則意味著直面愈加嚴峻狹窄的job market。身累,心也累。
順便附送彩蛋,在學術圈工作了,心態就變成了要養N多口人吃喝拉撒的創業者。不但自己要養活,團隊里每一個人也靠你養活,每一個人背後又是一個家庭……每天一張開眼,就是幾十口嗷嗷待哺的嘴和每日實驗室運行花銷。
真懷念讀書的時候,無事一身輕。自己只用操心一件事,就是學習科研,簡單而純粹。


作者:Kana Nagato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90308106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5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9
作者:DIY飛躍計劃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167763872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大家的認知里,大眾普遍認為博士後基本無壓力,已經取得了博士學位,部(si)分(da)學(tian)科(keng)專業做博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教職工作而已。
事實呢?如果討論博士後的壓力,其實不亞於讀博期間的壓力。這個壓力是綜合的,不僅是科研,還有工作以及其他方面。
與歐美相比,我國博士後制度實行時間不長,從1985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實施博士後制度開始,到現在才35年。這也導致國內高校對於博士後的角色與身份認同還很模糊,游離在學生(主要指研究生)、教師、科學研究人員、科研和行政助理
之間。學生認為博士後是老師,團隊老闆認為博士後是學生,學生不像學生,老師不像老師。
尷尬的博士後證書學術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博士後是一種工作,並不是一種學歷。但是不得不說,博士後這個起源於國外的職業在國內被搞得越來越像一種學歷。
國內的博士後,可能是為了體現對博士後的重視,抑或因為經費來源的問題, 博士後進站後會規定兩到三年的在站時間,就像博士三年的學制,除了要完成合同中已經規定好的難度係數相當大的科研任務,絕大多數時間還要聽從學院的工作安排,被課題組的大boss安排得滿滿當當。
中後期考核不過可能直接把你辭退,名曰退站,還不給你發博士後證書。而且這個退站馬上會變成你的職業污點之一,讓別人覺得你難以勝任這個職業。明明做了幾年的博士後,如果被退站,還沒辦法證明,因為沒有博士後證書。
有這個退站的威脅在,讓一些博後即使進站後發現不合適,也是咬著牙堅持兩三年下來。 
雖然國外也沒有博士後證書 ,但是國內如果大家做了博士後都有證書,而你做了博士後沒有證書,你的下一個應聘的單位很可能就會認為你沒有相應的工作能力,這樣的制度把一個工作硬生生的整成了像在讀一個學位。
少之又少的項目申請機會大多數博士後能申請的,其實只有中國博士後基金、國家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這類。
以浙江為例,博士後可以申請的縱向項目有: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浙江省博士後擇優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寧波市自然科學基金,其中浙江省博士後擇優資助申請的前提是沒中博士後基金;
海的博士後情況也類似,對於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
、浦江人才計劃、揚帆計劃等項目、計劃只能康康,沒有申請資格。
對於少數人,現在還有一些博士後引進計劃(針對海歸博士,但要看學校排名)、派出計劃(針對本土博士)、交流計劃、超級博士後、博新計劃等。
博士後不穩定性太大博士後是一個不穩定的崗位,出站或留任都面臨著巨大的考核壓力,但最難的還屬留校。
首先,博士後出站留高校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容易受到政策變動的影響。有的大學博士後合同里,只寫了考核合格方可出站。
但是當今的科研圈發展太快了,國內的科技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這幾年上升的也很快。導致有些地方出現了博士後進去之前說一個標準,進去一年之後又是另一個標準,朝令夕改,讓有些博士後騎虎難下。
其次,留校標準不明確或無法量化。
進來之前,說是發一篇多少分的文章就能留下來當講師。
進去之後,人事處說想評講師還得至少有個省部級項目,好不容易申請到了;標準又變成國家級課題
了,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一個國家級項目。
最後好不容易翻過山,越過河,走過崎嶇坎坷,按照規定的標準發了文章,拿了項目,終於要出站了。忽然被通知,崗位有限、博後太多,教職崗位需要競聘。而高手如雲的競爭和有些大佬門徒的存在,讓你競聘成功的希望變得非常渺茫。雖然總有人競聘成功,順利走上學術道路,但是那個機率低的真的可憐。
6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9
作者:海綿寶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106723571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2023年2月16日更
感謝大家點贊評論,原回答已經過去好多年了,一直受到很多知友關注,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我陸陸續續回復了很多評論和私信,也有加我好友交流的。還有個別朋友私信諮詢相關問題的,我都有認真做了回復,但信息發不出去(對方有限制) ,無奈了 。
更一下自己,目前在省屬高校混日子 。博士後的痛苦記憶已經遠去,新的痛苦記憶正在形成 。闖關踩坑遊戲,一關又一關,關關有刺激 。不過這幾年幫助了身邊很多朋友避坑,也帶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很是欣慰。平時汽車狂熱愛好者,廖以慰藉。
歡迎知友們戳痛避坑,也祝福大家都有個美好前程。


以下為原回答內容:
不請自來,必須怒答一發。
親身體驗,累。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不討論在職博士後,因為大多數都比較輕鬆,有工作保底,作博士後就是拿個資歷。這裡也不提背靠大樹好乘涼
的朋友們,大樹遮風擋雨,可以衣食無憂。這裡只討論全日制的博士後,多數要靠自己拼搏,即博士後出站以後還要面臨找工作的那種。
博士後在站時間2年左右,工作站
或流動站都會對博士後在站期間發表SCI論文幾篇、中文核心幾篇,省部級基金項目幾個等等作硬性要求。如果完不成,很可能出不了站,一方面耽誤找工作不說,另一方面延期出站很可能連基本的工資待遇也沒有了。
在站博士後有合作導師,從事科研工作一般都是依託導師項目,至於能不能獨立開展,就要看導師樂不樂意了。
有的博後可能繼續扮演學生身份,幫導師夜以繼日
幹活,至於個人成果能出多少,就看自己能擠多少時間來了。有時你乾的項目不一定能做出成果,有時導師不一定願意讓你出成果。
有的博後可能相對獨立,導師不多干預,更多的給予支持和鼓勵,這樣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主導,課題有困難了找導師解決,這種情況可能就要輕鬆些。
我說的累,自然是前者。很不幸,很多人會遇到這種情況,導師不把你當博士後,而是把你當學生看待,讓你去干一堆無用或者瑣碎的活。如果時間不受自己支配,整天疲於應付,哪有精力出成果。
而且,到了博士後這個年齡段,結婚生子、養家糊口,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一堆事,遠沒有學生時代那般輕鬆,精力就變得有限。
當成果憋著出不來,出站無望,工作又沒著落,延期待遇又降低或直接沒有的時候,三十多歲的人內心得多崩潰。家庭生活需要經濟支撐,衣食住行,房貸車貸哪一樣也不輕鬆,絕望啊。
每年省基金、博士後基金、國家青年基金
還有一些市基金、行業基金申請的時候,個個摩拳擦掌,磨刀霍霍,等到公布之日,又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心若寄,莫要負,負則傷。
等出站找工作,應聘單位要求也高,覺得博士後兩年起碼要比博士水平高吧,不然咋讀的。這……
所以,想去生產企業或研究所
(科研不是第一任務)進站作博士後的朋友們,要三思再三思啊,大機率進去以後要跟著合作導師干各種各樣的生產任務,留給自己的科研時間真的不多。如果出站不能留下來,自己去市場上找工作,你可能根本競爭不過純科研單位出來的。
我一直以來的觀點,除非你特別喜歡科研,不然有合適的單位就工作吧。說句粗鄙的話,圈裡圈外都是混啊。
作博士後,就是一條充滿血淚之路,唯有破釜沉舟
、一戰到底才能凱旋。


哈哈,每一個做完博士又有勇氣進站做博士後的,都是上輩子折翼的天使。
喜歡點贊,歡迎留言討論。
7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8:05
作者:匿名用戶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02316978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今年青基已中,希望下一步科研能步入正軌。
我覺得是的,目前在某研究所做博後,有一些感觸。
首先是在博士期間,主要工作還是課題研究,偶爾會要求寫一些材料,整理一些申請書,做了博後以後,領導一旦發現你能寫材料,就會往死里安排寫本子的工作,團隊小還行,團隊大了一年經費幾千萬的,往往也都是一兩百萬甚至幾十萬的項目,累加起來一年要投出去的本子也得有二三十個,如果參與一半本子里子課題的撰寫就已經是很大工作量如果了,還要兼顧自己的青年基金,博後基金,省基金等,按我自己來看,19年夏季進站到20年底,一共參與申報書撰寫19項,其中主持撰寫的有6項多以上(慚愧的是中標率並不高)。
此外,還要兼顧自己的科研工作,論文發表,我在的研究所協議里的論文,專利,基金項目數量達不到不讓出站,要麼延站不發放補助,要麼退站退錢。
項目申請的多了,做項目的工作也就比較多了,項目總司的壓力給領導,領導的壓力肯定是層層下發,最後作為博後也要為了完成項目承擔一些工作。
再然後領導的學生往往只有組會的時候指導一下,會後具體的實驗方案也需要博後去指導,甚至論文領導也要求博後先修改,當然領導也確實辛苦。
再然後,實驗室的建設(儀器採購,設備調試等),站台(地方企業走訪現場解決問題等)…這類的工作也會時不時來一下。
所以,比起博士工作,顯然會累很多了。
PS. 關於博後薪資,我這個單位給還是比較多的,拋開地方補助和國家給的,大概能有16萬,其中研究所列支和團隊列支基本五五開,團隊年終有額外獎金。
PPS. 在這種科研單位,可能是博士太多了,博後基本屬於最底層打工人,往往還要接受行政部門,比如人事部門的白眼和惡劣態度。當然我們研究所業務部門比如科技發展部之類的還是挺抬舉我們博後的
8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8:14
國內博後跟跟國外博後是兩回事。不了解國內博後的情況,簡單說說國外。國外博後就是屬於工作了,但是因為靠導師經費發工資,具體因導師而異差別還是挺大的。博後一般工作包括完成項目,指導博士生,或者是在導師研究方向上獨立科研發論文;其他的事情耗時的有準備ppt,幫忙接洽公司接待實驗室來訪人員等。
完成項目一般來說工程事情比較多,手下也可能會有一批學生,需要趕進度,push的比較緊。
指導博士生一般都是兼帶任務,這個時候主要kpi就不是自己發文了,而是phd帶的咋樣;這個任務其實不錯,對能力強的人來說可以有博士生合作,文章產出比較快。
自己獨立發文的就很爽了。我當年就這種情況,日子相當舒服。時間自由,開會彙報下自己研究進展,聊聊天。沒有畢業壓力,又不像老師一樣需要申請項目,上課,應付學校行政各種開會填表,最開心的日子了。


作者:飛鳥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69948640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9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8:14
作者:小阿不思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92098689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個正卡在社科博士後的人看到這個,帶入一些非常主觀的個人經歷吐槽。
博士後如果只做崗位要求以內的事情,不會比讀博期間辛苦很多,因為大致上都是以搞科研為主,博後待遇也會比讀博期間好上許多。
但是!因為是一個臨時科研崗位
,很多人都是把博士後當作穩定教職的跳板,要做的事就多很多很多,一個課題項目的時間比博士少一半以上,非常考驗multitasking skills
和搞心態……
以我這個學術懶渣來說,博後的項目和博士的項目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研究地點。(有條件真的不要去研究內容相差太多的課題組,也不要跨學科……)所以每一個時間段就被切割成幾份:
一份時間用來真正做博後合同內規定工作,包括做田野調查
,和課題組開會討論合寫paper,寫單獨的paper,參加博後課題有關的會議並演講,投稿改稿循環。基本大同小異,有的課題組會要求發表x篇paper。 必須做
一份時間用來繼續發表博士研究,包括選取博士論文的內容整成paper,聯繫出版社出民族志
(對人類學比較重要其他人文社科還好),參加博士課題有關的會議並演講,投稿改稿循環。可以不做但以後可能找不到教職
一份時間用來教學(有的博後合同會要求教課,我的要求20%時間,每學期教兩周),包括備課上課改作業給反饋,全程指導本碩學生的畢業論文,去做一些guest lectures
。可以不做但以後可能找不到教職
一份時間用來network/community building(⬅️社恐地獄
),這個我沒做但是很多人會組織workshop/panel/salon,從參與者向活動組織者身份轉變,包括自己定主題,申請活動資金,發郵件邀請speaker/discussant,社交媒體上宣傳活動,定地點酒店機票食物等等。還有的人會開始組建長期的research group,定期開展(非)學術活動。可以不做但以後可能找不到教職
一份時間用來準備申請下一個階段工作,因為博後時間很短甚至可能不到一年,基本博後工作剛開始就要為下一個工作準備,包括但不限於自己想新課題寫research proposal和grant application,沒事看看新空餘崗位,到處問問哪裡缺人……可以不做但以後可能找不到教職
以上,我非常有責任感的副教授老闆隔一段時間就會和我聊,並且拿著vitae
給我查漏補缺……長這樣⬇️
Researcher-Development-Framework-RDF-Vitae我都沒做到因為感覺都做了也可能找不到教職
全部做到的junior學者是什麼大神……但大神可能不屑於做博後嗚嗚嗚
我認識一個博後/講師/助理教授做完就升副教授的全能卷王,但更多的是一年博後做完和老闆說找不到工作延期兩個月然後補上另一個助理教職一年職位繼續苟的……八個月part-time online
博後也先做著的……做了三個博後共十年拿到(不是tenure)professor title的……轉去工業界的……還有我自己這種純純無野心擺爛的反面教材。
其實目前我只做博士後份內工作還蠻開心的,甚至和同事討論過做一輩子博後也不錯,問題是我們都知道,兩三個博士後做完還不上升就會被學術界清理出去:( 所以必須在這期間證明自己有做往上教職的能力。可能是博士後這種不穩定感,會讓人感覺自己永遠做得不足夠。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8:15
作者:曼博思科研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160695967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科研工作者,很多外人看來,表面都是光鮮亮麗的,在實驗室里搞搞實驗、敲敲代碼,或是去圖書館裡查查文獻,壓力似乎比職場搬磚小太多。
但是,超過一半的博士後,卻想要逃離科研。
往年每到這個時候,Nature都會對博士進行一次大調查,截至去年已經調查過五次了。而今年,Nature把目光放在了博士後身上。
本次調查對象包括了93個國家或地區,足有7,600多名研究人員。
報告顯示,博士後滿意度降至61%,並且51%的受訪者表示,由於工作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正考慮離開科研。
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高壓、工資較低帶來的不安全感、性別歧視、性騷擾、職場PUA......


工作與生活對於許多博士後而言,能讓工作與生活實現平衡就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調查中,只有40%的受訪者表示對平衡感到滿意。
31%的受訪者表示,雖然合同要求每周至少工作40個小時,但合同只不過是一張紙,我們每周至少超出合同10個小時;
而8%的受訪者表示,需要額外付出20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
幾乎所有人(97%)都表示在周末和休息日工作過,49%的人表示這樣的情況在職業生涯中至少有過20次。
這些無形的時間壓力,最重要的是這些額外的付出,通常都得不到補償。還有一些學校必須讓簽署一份棄權書,聲明需要在合同之外加班。
PUA現象堪比職場在對博士和博士後的調查中,歧視和不平等現象一直都廣泛存在,這一點身在其中的人自然會理解。
在去年對於博士的調查中,21%的受訪者說他們遭受到過歧視,而這一數字在今年的博士後調查中漲到了24%。
在博士調查中,1/4的女性受訪者透露自己經歷過歧視,男性受訪者中16%有類似經歷。在認為自己遭受歧視的人中,39%認為自己遭受了性別歧視,其次是種族歧視(33%)。


關於歧視和不平等,今年對於博士後的調查項目也有所改變,其中最重要的是加了一項「權力不平等/霸凌」,這一比例達到了65%。


大多數(65%)指出權力失衡或欺凌,其中40%報告了性別歧視、24%報告了種族歧視。
甚至有一位採訪者表示:年齡和身材與無法晉陞有關。
在所有博士後遭遇的不平等中,57%的人直接指向主管和調查員。另外,國際博士後與本國遭遇不平等事件相比,國際博士後為25%,本國的為19%。


心理問題極其嚴重由於長時間的工作焦慮、生活壓力、歧視、疫情,今年博士後調查結果,心理健康方面及其嚴重。
將近50%的受訪者引起過抑鬱或焦慮,但是只有大約23%的人得到了支持,甚至更多的人表示他們沒有尋求幫助,但希望這樣做。


沒能尋求到心理輔導的博士後們,原因可能是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心理輔導。
更多的人,要麼選擇學校開設的常規心理輔導,要麼根本沒得選,只是靠個人毅力堅持或自我調節。


疫情導致實驗停滯除去科研上的種種原因,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給科研工作者帶來了不穩定性,無疑是進一步增加了博士後的生存壓力。
早前,Nature便發表了疫情給博士後群體影響的調查結果。該調查有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的7670名博士後,涉及19個學科。
報告總的來說有:80%的受訪者認為,疫情阻礙了他們的實驗;32%以上的人認為,主管給到有效的工作支持;最後,61%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給職業前景帶來了負面影響;


疫情帶來的最主要負面影響,80%的人表示為:導致實驗停滯。
還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疫情導致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比如針對某個idea進行深度討論。
並且,還有32%的受訪者表示,在疫情期間,主管沒有提供任何明確的指導和幫助。
其實,夢想中的博士後,應該是有志於科研的博士畢業生,尋找到符合興趣的項目組,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最後帶著精彩的履歷,走向更前沿的科研領域。
但現實中,博士後要面對科研產出指標,生活壓力,晉陞壓力,甚至還有歧視......
以及科研周期長,動則幾年,有收穫還好,就怕所有的付出迎來的卻是死胡同。
最重要的是,博士後通常簽訂短期合同(通常一次兩到三年),許多博士後在尋找永久性工作時發現自己處於一種長期Holding模式。
博士後們,真的是太難了。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