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曼博思科研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160695967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科研工作者,很多外人看來,表面都是光鮮亮麗的,在實驗室里搞搞實驗、敲敲代碼,或是去圖書館裡查查文獻,壓力似乎比職場搬磚小太多。
但是,超過一半的博士後,卻想要逃離科研。
往年每到這個時候,Nature都會對博士進行一次大調查,截至去年已經調查過五次了。而今年,Nature把目光放在了博士後身上。
本次調查對象包括了93個國家或地區,足有7,600多名研究人員。
報告顯示,博士後滿意度降至61%,並且51%的受訪者表示,由於工作帶來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正考慮離開科研。

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高壓、工資較低帶來的不安全感、性別歧視、性騷擾、職場PUA......
工作與生活對於許多博士後而言,能讓工作與生活實現平衡就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在調查中,只有40%的受訪者表示對平衡感到滿意。
31%的受訪者表示,雖然合同要求每周至少工作40個小時,但合同只不過是一張紙,我們每周至少超出合同10個小時;
而8%的受訪者表示,需要額外付出20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
幾乎所有人(97%)都表示在周末和休息日工作過,49%的人表示這樣的情況在職業生涯中至少有過20次。
這些無形的時間壓力,最重要的是這些額外的付出,通常都得不到補償。還有一些學校必須讓簽署一份棄權書,聲明需要在合同之外加班。
PUA現象堪比職場在對博士和博士後的調查中,歧視和不平等現象一直都廣泛存在,這一點身在其中的人自然會理解。
在去年對於博士的調查中,21%的受訪者說他們遭受到過歧視,而這一數字在今年的博士後調查中漲到了24%。
在博士調查中,1/4的女性受訪者透露自己經歷過歧視,男性受訪者中16%有類似經歷。在認為自己遭受歧視的人中,39%認為自己遭受了性別歧視,其次是種族歧視(33%)。

關於歧視和不平等,今年對於博士後的調查項目也有所改變,其中最重要的是加了一項「權力不平等/霸凌」,這一比例達到了65%。

大多數(65%)指出權力失衡或欺凌,其中40%報告了性別歧視、24%報告了種族歧視。
甚至有一位採訪者表示:年齡和身材與無法晉陞有關。
在所有博士後遭遇的不平等中,57%的人直接指向主管和調查員。另外,國際博士後與本國遭遇不平等事件相比,國際博士後為25%,本國的為19%。
心理問題極其嚴重由於長時間的工作焦慮、生活壓力、歧視、疫情,今年博士後調查結果,心理健康方面及其嚴重。
將近50%的受訪者引起過抑鬱或焦慮,但是只有大約23%的人得到了支持,甚至更多的人表示他們沒有尋求幫助,但希望這樣做。

沒能尋求到心理輔導的博士後們,原因可能是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心理輔導。
更多的人,要麼選擇學校開設的常規心理輔導,要麼根本沒得選,只是靠個人毅力堅持或自我調節。
疫情導致實驗停滯除去科研上的種種原因,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給科研工作者帶來了不穩定性,無疑是進一步增加了博士後的生存壓力。
早前,Nature便發表了疫情給博士後群體影響的調查結果。該調查有來自93個國家和地區的7670名博士後,涉及19個學科。
報告總的來說有:80%的受訪者認為,疫情阻礙了他們的實驗;32%以上的人認為,主管給到有效的工作支持;最後,61%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給職業前景帶來了負面影響;

疫情帶來的最主要負面影響,80%的人表示為:導致實驗停滯。
還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疫情導致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比如針對某個idea進行深度討論。

並且,還有32%的受訪者表示,在疫情期間,主管沒有提供任何明確的指導和幫助。
其實,夢想中的博士後,應該是有志於科研的博士畢業生,尋找到符合興趣的項目組,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最後帶著精彩的履歷,走向更前沿的科研領域。
但現實中,博士後要面對科研產出指標,生活壓力,晉陞壓力,甚至還有歧視......
以及科研周期長,動則幾年,有收穫還好,就怕所有的付出迎來的卻是死胡同。
最重要的是,博士後通常簽訂短期合同(通常一次兩到三年),許多博士後在尋找永久性工作時發現自己處於一種長期Holding模式。
博士後們,真的是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