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74篇帖子。
(轉載知乎)做博士后比读博还累吗?
1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5

2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6
3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7
作者:李li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64173947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给出我明确的回答,如果是正正经经的做博后(以走学术路为目的的博后),绝对比博士累!接下来,以我自身的经历来分析原因。
博士
博士虽然说是给老板打工,但是本质上还是个学生。博士期间只用做好我自己的课题,做好老板交代给我的任务,那我就是个优秀的博士。所做的事情比较专注,不需要考虑太多,自然烦恼就少了,压力也就小一些。此外,老板吩咐给你的事情,你还可以摸摸鱼,划划水,说实话只要你别太过,老板也拿你没太多办法。你还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事情不会到你一个人头上,天塌下来也有个高的顶着。
总体而言,博士期间因为是学生,要考虑的问题少,事情专注,只要科研较为顺利,老板通情达理一些,那就是个快乐的博士生涯。
博士后
博士结束后,怀着对学术最美好的愿望(所谓的高校的“自由”),入博后的坑了(7月入坑华中某985高校)。悲惨的科研生活从此开始,为啥悲惨涅,请听我慢慢道来:
1)青基
的压力。博后一般2-3年,如果想在我们学校留下来(所谓留下来,也就是进入下一个“飞升即走”的周期,当然牛人直接副教授,咱这就不考虑了)。那么最迫切的任务就是“青基”,当然同时还需要几篇论文。对于选择做博后的人来说,论文的压力其实还好。所以这里着重讨论“青基”给我带来的煎熬。硕博期间,自己主笔帮老板写中了一个面上和一个重点项目,但是写的也是稀里糊涂,依葫芦画瓢
去写,并没有太多领悟到写本子的套路。当自己要写青基的时候,才发现怎么下笔和构思项目书都不太会。然后,第一次申请就跪了,当时整个人都不好了。因为只有2次机会,如果第二年还不中,基本上就要卷铺盖走人了。还好,第二年痛定思痛,和老板多次深入讨论,各种熬夜写作,打磨了无数次,整整写了2个月(all in),终于中了,长舒一口气。
2)科研时间减少的焦虑。博士期间,科研就是写论文。然而,博后期间,科研不再这么纯粹。你需要写很多很多的本子,你自己的,老板的。你还需要负责很多很多的杂事及项目,主要是老板的。在博后期间,一年差不多要写20个左右的本子。因此你是博后,毫无悬念,几乎老板所有本子的负责人都是你,你想摸鱼划水都难了。老板的本子+自己的本子,几乎就耗掉了我1/3的时间和精力。然后,还有团队的杂事和项目上的事情,一下子又耗掉了快1/3的精力。能够踏踏实实用来搞科研的时间也就不多了,而你依旧还需要产出和博士期间一样多的论文。我突然发现,我不摸鱼了,我也不划水了,我休息的更少了,但我的科研时间确急剧的减少。好吧,深深的焦虑。
3)身份转变的压力。博士期间,你本质是个学生。博士后,你本质是个打工仔和老师。老板对待你的心态是不一样的,老板不再觉得你是个学生。老板会觉得,你长大了,你该为我分担很多工作了。我自己会觉得,不不不,我还是个学生,我不想帮你分担(核心是不太明白一个博后的定位,不知道博后该怎么去做事情)。我花了将近1年半左右,才逐渐从学生的心态和思维转变成一个老师的心态和思维。
4)多线操作
的压力。博士期间,事情通常比较单一。好比如说,这几个月,我就是做这个点子,就是为了搞这篇论文。这一个月,我可能就专心写这篇论文。这几个月,我可能就专心做这一个项目。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即可,我不用去管别的。然而,博后期间不一样了,你同时需要负责几个项目,几个本子,自己的课题,学生的课题,你的时间变得零碎,你的精力难以再集中在一个事情上面。从以前的单线
过渡到博后期间的多线,极大的损害了我的脑细胞,会让我莫名的烦躁。
总结
博士期间,我的头发乌黑茂密;博后期间,头发虽然还是茂密,但似乎多了很多白发,唉。但是收获还是很多的,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己的心态也成功地从一名学生转变成老师。目前,已经踏入该985高校下一个“非升即走”的周期。
建议
1)提早规划和构思青基的内容,多和过来人请教,多和老板和单位的大牛们请教!
2)及早完成身份的转变,要逐步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老师了,而不是一个学生。
3)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会使用零碎时间进行工作,学会和学生打交道以及管理学生。
4)学会和老板的相处,尽量和老板达到双赢,你靠着老板的资源往上走,老板靠你做项目做事情。
希望我的经验对广大的博后同志们有所帮助!
4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9
读博时候,心态是学生。天塌下来,爹妈和老板顶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行了,唯一压力来源于科研不顺。毕业,则意味着无限的可能。身累,心不累。
博后时候,心态是养家的打工人。没人罩你,反而是你要罩着老婆孩子。每日都在愁自己的前途。你是没有毕业压力,随时可以不做博后,但这则意味着直面愈加严峻狭窄的job market。身累,心也累。
顺便附送彩蛋,在学术圈工作了,心态就变成了要养N多口人吃喝拉撒的创业者。不但自己要养活,团队里每一个人也靠你养活,每一个人背后又是一个家庭……每天一张开眼,就是几十口嗷嗷待哺的嘴和每日实验室运行花销。
真怀念读书的时候,无事一身轻。自己只用操心一件事,就是学习科研,简单而纯粹。


作者:Kana Nagato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90308106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5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9
作者:DIY飞跃计划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167763872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大家的认知里,大众普遍认为博士后基本无压力,已经取得了博士学位,部(si)分(da)学(tian)科(keng)专业做博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教职工作而已。
事实呢?如果讨论博士后的压力,其实不亚于读博期间的压力。这个压力是综合的,不仅是科研,还有工作以及其他方面。
与欧美相比,我国博士后制度实行时间不长,从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施博士后制度开始,到现在才35年。这也导致国内高校对于博士后的角色与身份认同还很模糊,游离在学生(主要指研究生)、教师、科学研究人员、科研和行政助理
之间。学生认为博士后是老师,团队老板认为博士后是学生,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
尴尬的博士后证书学术界的大部分人都知道博士后是一种工作,并不是一种学历。但是不得不说,博士后这个起源于国外的职业在国内被搞得越来越像一种学历。
国内的博士后,可能是为了体现对博士后的重视,抑或因为经费来源的问题, 博士后进站后会规定两到三年的在站时间,就像博士三年的学制,除了要完成合同中已经规定好的难度系数相当大的科研任务,绝大多数时间还要听从学院的工作安排,被课题组的大boss安排得满满当当。
中后期考核不过可能直接把你辞退,名曰退站,还不给你发博士后证书。而且这个退站马上会变成你的职业污点之一,让别人觉得你难以胜任这个职业。明明做了几年的博士后,如果被退站,还没办法证明,因为没有博士后证书。
有这个退站的威胁在,让一些博后即使进站后发现不合适,也是咬着牙坚持两三年下来。 
虽然国外也没有博士后证书 ,但是国内如果大家做了博士后都有证书,而你做了博士后没有证书,你的下一个应聘的单位很可能就会认为你没有相应的工作能力,这样的制度把一个工作硬生生的整成了像在读一个学位。
少之又少的项目申请机会大多数博士后能申请的,其实只有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这类。
以浙江为例,博士后可以申请的纵向项目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申请的前提是没中博士后基金;
海的博士后情况也类似,对于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浦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等项目、计划只能康康,没有申请资格。
对于少数人,现在还有一些博士后引进计划(针对海归博士,但要看学校排名)、派出计划(针对本土博士)、交流计划、超级博士后、博新计划等。
博士后不稳定性太大博士后是一个不稳定的岗位,出站或留任都面临着巨大的考核压力,但最难的还属留校。
首先,博士后出站留高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有的大学博士后合同里,只写了考核合格方可出站。
但是当今的科研圈发展太快了,国内的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这几年上升的也很快。导致有些地方出现了博士后进去之前说一个标准,进去一年之后又是另一个标准,朝令夕改,让有些博士后骑虎难下。
其次,留校标准不明确或无法量化。
进来之前,说是发一篇多少分的文章就能留下来当讲师。
进去之后,人事处说想评讲师还得至少有个省部级项目,好不容易申请到了;标准又变成国家级课题
了,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一个国家级项目。
最后好不容易翻过山,越过河,走过崎岖坎坷,按照规定的标准发了文章,拿了项目,终于要出站了。忽然被通知,岗位有限、博后太多,教职岗位需要竞聘。而高手如云的竞争和有些大佬门徒的存在,让你竞聘成功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虽然总有人竞聘成功,顺利走上学术道路,但是那个概率低的真的可怜。
6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7:59
作者:海绵宝宝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106723571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年2月16日更
感谢大家点赞评论,原回答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一直受到很多知友关注,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我陆陆续续回复了很多评论和私信,也有加我好友交流的。还有个别朋友私信咨询相关问题的,我都有认真做了回复,但信息发不出去(对方有限制) ,无奈了 。
更一下自己,目前在省属高校混日子 。博士后的痛苦记忆已经远去,新的痛苦记忆正在形成 。闯关踩坑游戏,一关又一关,关关有刺激 。不过这几年帮助了身边很多朋友避坑,也带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很是欣慰。平时汽车狂热爱好者,廖以慰藉。
欢迎知友们戳痛避坑,也祝福大家都有个美好前程。


以下为原回答内容:
不请自来,必须怒答一发。
亲身体验,累。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不讨论在职博士后,因为大多数都比较轻松,有工作保底,作博士后就是拿个资历。这里也不提背靠大树好乘凉
的朋友们,大树遮风挡雨,可以衣食无忧。这里只讨论全日制的博士后,多数要靠自己拼搏,即博士后出站以后还要面临找工作的那种。
博士后在站时间2年左右,工作站
或流动站都会对博士后在站期间发表SCI论文几篇、中文核心几篇,省部级基金项目几个等等作硬性要求。如果完不成,很可能出不了站,一方面耽误找工作不说,另一方面延期出站很可能连基本的工资待遇也没有了。
在站博士后有合作导师,从事科研工作一般都是依托导师项目,至于能不能独立开展,就要看导师乐不乐意了。
有的博后可能继续扮演学生身份,帮导师夜以继日
干活,至于个人成果能出多少,就看自己能挤多少时间来了。有时你干的项目不一定能做出成果,有时导师不一定愿意让你出成果。
有的博后可能相对独立,导师不多干预,更多的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样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主导,课题有困难了找导师解决,这种情况可能就要轻松些。
我说的累,自然是前者。很不幸,很多人会遇到这种情况,导师不把你当博士后,而是把你当学生看待,让你去干一堆无用或者琐碎的活。如果时间不受自己支配,整天疲于应付,哪有精力出成果。
而且,到了博士后这个年龄段,结婚生子、养家糊口,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一堆事,远没有学生时代那般轻松,精力就变得有限。
当成果憋着出不来,出站无望,工作又没着落,延期待遇又降低或直接没有的时候,三十多岁的人内心得多崩溃。家庭生活需要经济支撑,衣食住行,房贷车贷哪一样也不轻松,绝望啊。
每年省基金、博士后基金、国家青年基金
还有一些市基金、行业基金申请的时候,个个摩拳擦掌,磨刀霍霍,等到公布之日,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心若寄,莫要负,负则伤。
等出站找工作,应聘单位要求也高,觉得博士后两年起码要比博士水平高吧,不然咋读的。这……
所以,想去生产企业或研究所
(科研不是第一任务)进站作博士后的朋友们,要三思再三思啊,大概率进去以后要跟着合作导师干各种各样的生产任务,留给自己的科研时间真的不多。如果出站不能留下来,自己去市场上找工作,你可能根本竞争不过纯科研单位出来的。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除非你特别喜欢科研,不然有合适的单位就工作吧。说句粗鄙的话,圈里圈外都是混啊。
作博士后,就是一条充满血泪之路,唯有破釜沉舟
、一战到底才能凯旋。


哈哈,每一个做完博士又有勇气进站做博士后的,都是上辈子折翼的天使。
喜欢点赞,欢迎留言讨论。
7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8:05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02316978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年青基已中,希望下一步科研能步入正轨。
我觉得是的,目前在某研究所做博后,有一些感触。
首先是在博士期间,主要工作还是课题研究,偶尔会要求写一些材料,整理一些申请书,做了博后以后,领导一旦发现你能写材料,就会往死里安排写本子的工作,团队小还行,团队大了一年经费几千万的,往往也都是一两百万甚至几十万的项目,累加起来一年要投出去的本子也得有二三十个,如果参与一半本子里子课题的撰写就已经是很大工作量如果了,还要兼顾自己的青年基金,博后基金,省基金等,按我自己来看,19年夏季进站到20年底,一共参与申报书撰写19项,其中主持撰写的有6项多以上(惭愧的是中标率并不高)。
此外,还要兼顾自己的科研工作,论文发表,我在的研究所协议里的论文,专利,基金项目数量达不到不让出站,要么延站不发放补助,要么退站退钱。
项目申请的多了,做项目的工作也就比较多了,项目总司的压力给领导,领导的压力肯定是层层下发,最后作为博后也要为了完成项目承担一些工作。
再然后领导的学生往往只有组会的时候指导一下,会后具体的实验方案也需要博后去指导,甚至论文领导也要求博后先修改,当然领导也确实辛苦。
再然后,实验室的建设(仪器采购,设备调试等),站台(地方企业走访现场解决问题等)…这类的工作也会时不时来一下。
所以,比起博士工作,显然会累很多了。
PS. 关于博后薪资,我这个单位给还是比较多的,抛开地方补助和国家给的,大概能有16万,其中研究所列支和团队列支基本五五开,团队年终有额外奖金。
PPS. 在这种科研单位,可能是博士太多了,博后基本属于最底层打工人,往往还要接受行政部门,比如人事部门的白眼和恶劣态度。当然我们研究所业务部门比如科技发展部之类的还是挺抬举我们博后的
8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8:14
国内博后跟跟国外博后是两回事。不了解国内博后的情况,简单说说国外。国外博后就是属于工作了,但是因为靠导师经费发工资,具体因导师而异差别还是挺大的。博后一般工作包括完成项目,指导博士生,或者是在导师研究方向上独立科研发论文;其他的事情耗时的有准备ppt,帮忙接洽公司接待实验室来访人员等。
完成项目一般来说工程事情比较多,手下也可能会有一批学生,需要赶进度,push的比较紧。
指导博士生一般都是兼带任务,这个时候主要kpi就不是自己发文了,而是phd带的咋样;这个任务其实不错,对能力强的人来说可以有博士生合作,文章产出比较快。
自己独立发文的就很爽了。我当年就这种情况,日子相当舒服。时间自由,开会汇报下自己研究进展,聊聊天。没有毕业压力,又不像老师一样需要申请项目,上课,应付学校行政各种开会填表,最开心的日子了。


作者:飞鸟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69948640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9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8:14
作者:小阿不思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29209868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正卡在社科博士后的人看到这个,带入一些非常主观的个人经历吐槽。
博士后如果只做岗位要求以内的事情,不会比读博期间辛苦很多,因为大致上都是以搞科研为主,博后待遇也会比读博期间好上许多。
但是!因为是一个临时科研岗位
,很多人都是把博士后当作稳定教职的跳板,要做的事就多很多很多,一个课题项目的时间比博士少一半以上,非常考验multitasking skills
和搞心态……
以我这个学术懒渣来说,博后的项目和博士的项目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研究地点。(有条件真的不要去研究内容相差太多的课题组,也不要跨学科……)所以每一个时间段就被切割成几份:
一份时间用来真正做博后合同内规定工作,包括做田野调查
,和课题组开会讨论合写paper,写单独的paper,参加博后课题有关的会议并演讲,投稿改稿循环。基本大同小异,有的课题组会要求发表x篇paper。 必须做
一份时间用来继续发表博士研究,包括选取博士论文的内容整成paper,联系出版社出民族志
(对人类学比较重要其他人文社科还好),参加博士课题有关的会议并演讲,投稿改稿循环。可以不做但以后可能找不到教职
一份时间用来教学(有的博后合同会要求教课,我的要求20%时间,每学期教两周),包括备课上课改作业给反馈,全程指导本硕学生的毕业论文,去做一些guest lectures
。可以不做但以后可能找不到教职
一份时间用来network/community building(⬅️社恐地狱
),这个我没做但是很多人会组织workshop/panel/salon,从参与者向活动组织者身份转变,包括自己定主题,申请活动资金,发邮件邀请speaker/discussant,社交媒体上宣传活动,定地点酒店机票食物等等。还有的人会开始组建长期的research group,定期开展(非)学术活动。可以不做但以后可能找不到教职
一份时间用来准备申请下一个阶段工作,因为博后时间很短甚至可能不到一年,基本博后工作刚开始就要为下一个工作准备,包括但不限于自己想新课题写research proposal和grant application,没事看看新空余岗位,到处问问哪里缺人……可以不做但以后可能找不到教职
以上,我非常有责任感的副教授老板隔一段时间就会和我聊,并且拿着vitae
给我查漏补缺……长这样⬇️
Researcher-Development-Framework-RDF-Vitae我都没做到因为感觉都做了也可能找不到教职
全部做到的junior学者是什么大神……但大神可能不屑于做博后呜呜呜
我认识一个博后/讲师/助理教授做完就升副教授的全能卷王,但更多的是一年博后做完和老板说找不到工作延期两个月然后补上另一个助理教职一年职位继续苟的……八个月part-time online
博后也先做着的……做了三个博后共十年拿到(不是tenure)professor title的……转去工业界的……还有我自己这种纯纯无野心摆烂的反面教材。
其实目前我只做博士后份内工作还蛮开心的,甚至和同事讨论过做一辈子博后也不错,问题是我们都知道,两三个博士后做完还不上升就会被学术界清理出去:( 所以必须在这期间证明自己有做往上教职的能力。可能是博士后这种不稳定感,会让人感觉自己永远做得不足够。
10楼 JosephHeinrich 2024-3-16 18:15
作者:曼博思科研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785255/answer/160695967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研工作者,很多外人看来,表面都是光鲜亮丽的,在实验室里搞搞实验、敲敲代码,或是去图书馆里查查文献,压力似乎比职场搬砖小太多。
但是,超过一半的博士后,却想要逃离科研。
往年每到这个时候,Nature都会对博士进行一次大调查,截至去年已经调查过五次了。而今年,Nature把目光放在了博士后身上。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了93个国家或地区,足有7,600多名研究人员。
报告显示,博士后满意度降至61%,并且51%的受访者表示,由于工作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正考虑离开科研。
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高压、工资较低带来的不安全感、性别歧视、性骚扰、职场PUA......


工作与生活对于许多博士后而言,能让工作与生活实现平衡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调查中,只有40%的受访者表示对平衡感到满意。
31%的受访者表示,虽然合同要求每周至少工作40个小时,但合同只不过是一张纸,我们每周至少超出合同10个小时;
而8%的受访者表示,需要额外付出20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
几乎所有人(97%)都表示在周末和休息日工作过,49%的人表示这样的情况在职业生涯中至少有过20次。
这些无形的时间压力,最重要的是这些额外的付出,通常都得不到补偿。还有一些学校必须让签署一份弃权书,声明需要在合同之外加班。
PUA现象堪比职场在对博士和博士后的调查中,歧视和不平等现象一直都广泛存在,这一点身在其中的人自然会理解。
在去年对于博士的调查中,21%的受访者说他们遭受到过歧视,而这一数字在今年的博士后调查中涨到了24%。
在博士调查中,1/4的女性受访者透露自己经历过歧视,男性受访者中16%有类似经历。在认为自己遭受歧视的人中,39%认为自己遭受了性别歧视,其次是种族歧视(33%)。


关于歧视和不平等,今年对于博士后的调查项目也有所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加了一项“权力不平等/霸凌”,这一比例达到了65%。


大多数(65%)指出权力失衡或欺凌,其中40%报告了性别歧视、24%报告了种族歧视。
甚至有一位采访者表示:年龄和身材与无法晋升有关。
在所有博士后遭遇的不平等中,57%的人直接指向主管和调查员。另外,国际博士后与本国遭遇不平等事件相比,国际博士后为25%,本国的为19%。


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由于长时间的工作焦虑、生活压力、歧视、疫情,今年博士后调查结果,心理健康方面及其严重。
将近50%的受访者引起过抑郁或焦虑,但是只有大约23%的人得到了支持,甚至更多的人表示他们没有寻求帮助,但希望这样做。


没能寻求到心理辅导的博士后们,原因可能是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心理辅导。
更多的人,要么选择学校开设的常规心理辅导,要么根本没得选,只是靠个人毅力坚持或自我调节。


疫情导致实验停滞除去科研上的种种原因,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不稳定性,无疑是进一步增加了博士后的生存压力。
早前,Nature便发表了疫情给博士后群体影响的调查结果。该调查有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7670名博士后,涉及19个学科。
报告总的来说有:80%的受访者认为,疫情阻碍了他们的实验;32%以上的人认为,主管给到有效的工作支持;最后,61%的受访者表示,疫情给职业前景带来了负面影响;


疫情带来的最主要负面影响,80%的人表示为:导致实验停滞。
还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疫情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针对某个idea进行深度讨论。
并且,还有32%的受访者表示,在疫情期间,主管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指导和帮助。
其实,梦想中的博士后,应该是有志于科研的博士毕业生,寻找到符合兴趣的项目组,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最后带着精彩的履历,走向更前沿的科研领域。
但现实中,博士后要面对科研产出指标,生活压力,晋升压力,甚至还有歧视......
以及科研周期长,动则几年,有收获还好,就怕所有的付出迎来的却是死胡同。
最重要的是,博士后通常签订短期合同(通常一次两到三年),许多博士后在寻找永久性工作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长期Holding模式。
博士后们,真的是太难了。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5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