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明 柳曉森 一直以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個觀念深入台灣民眾的內心,根深蒂固,與此同時,台灣社會裡充斥着崇洋尤其是崇美的迷思,因此,雖然社會經歷了許多的陵谷變遷,世道人心也發生了許多的變化,但是出國留學、出洋深造始終是島內一茬茬莘莘學子不變的追求。台灣學生留學海外始於50年代,60年代後期則掀起了留學海外的高潮,以後一直長盛不衰。出國留學一般都是成年的大學生,但是近年來,由於美國、加拿大有些城市諸如溫哥華等的台灣新移民增多,把未成年子女送到那裡就學或遊學也成為台灣民眾的一種風氣。 一 台灣學生出國留學,也有公費和自費之分。公費由「教育部」統籌,根據島內的學科及專業需要,確定名額,統一招考。此外,國民黨還有一個中山獎學金,專門遴選一些「可造之才」出島深造。由於名額有限,僧多粥少,競爭十分激烈,要考取公費留學非常困難,所以更多的人最後只能選擇申請獎學金或者乾脆就自費留學。「50年代乃至60年代初期,整個台灣都很窮,和中國大陸沒有什麼區別,60年代後期70年代初期,生活開始好轉,到70年代末期,台灣民眾就覺得日子好過了,到80年代,人們覺得社會上的錢很多,一下子就富裕起來了」,正是經濟能力的日益增強,使得越來越多的台灣學子圓了到留洋鍍金的夢想。 要留學免不了考試,要考好成績免不了輔導,所以,各種留學考試輔導班、補習班便應運而生。台北的南陽街,短短不過50米,卻聚集了80多家「補習社」、「補習班」。這其中就有許多家「留學補習中心」。雖然這些補習班學費不菲,至少40000新台幣,相當於人民幣1萬元,但去意已決的學生們還是趨之若鶩。最有名的補習學校叫做「美加補校」,其地位就好象北京的"新東方"。有了好成績,還有聯繫學校、寫推薦信等等許多煩瑣的事,如果你不想勞動自己,那麼你盡可以請「留學顧問公司」代勞,你花錢就是了。 台灣留學生學成之後,有的回到島內服務,成為各行各業中的翹楚,有的就地生根,在學術研究、企業經營中嶄露頭角。現在台灣社會各個階層的許多精英人士,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他們為台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貢獻良多。在台灣著名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2000年時,有海外歸來的留學人員4108人,他們參與設立的園區公司113家。在園區設立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這些歸來的留學人員「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所帶回的科學技術與經營理念在園區逐步生根茁壯,帶動並提升台灣高科技產業的整體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學子的留學熱,還一度興起了留學生文學的熱潮,使得在中國大陸斷流不久的留學生文學很快在海峽彼岸得到接續。 二 說是留學海外,其實更多的人是到美國求學,原因當然很簡單,一方面是美國的教學質量和條件,另外一方面則是美國和台灣有「傳統的友誼」。 在上世紀整個80年代,台灣留學生人數在美國所有外來留學生人數中都是排名第一(最新排名為第5),留美學生人數在1993-1994年間達到最高峰,當年留美學生數有37581人。從1994年開始,台灣留學美國的學生人數開始減少,並且連續6年下降,1999-2000年度台灣留美學生總數為29440人,較前一年減少5%。這有三個主要因素導致如此情況,一是台灣當局為避免優秀人才過於集中在美國留學,採取分散留學地點策略,在公費留學考試中,增加了前往歐洲留學的人數。二是近年來英國、紐西蘭、澳洲等國積極到台灣招攬生源,從而使得台灣留學生不再集中於美國一地。第三是這幾年台灣島內研究所招生人數大幅增長,有些人就在島內讀碩士、博士學位。台灣「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李振清先生對這種趨勢的發展表示憂心,他認為美國畢竟是國際學術研究重鎮,在台灣島內研究所研究風氣、研究素質都不是那麼令人滿意的情況下,如果留美學生人數一路衰減下去,對台灣下一代的國際學術競爭力將產生不利影響。 其實,仔細地看來,到美國留學人數下降的地區也不止台灣一個地方,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公布的1999-2000年外國學生在美國大學留學統計顯示,東亞國家和地區中,赴美留學生減少的除台灣外,還有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等地區,而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等赴美留學人數則仍在持續增長。 除了留學美國,台灣學生還喜歡留學日本,這同樣因為日本的教育質量與條件,以及與台灣的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據說,在「台駐日代表處文化組」爭取下,幾乎每位台灣留學生均可領到獎學金。除了相當於日本政府公費留學生的交流協會獎學金每個月可領18.55萬日元,目前每年提供人數已達1040人外,其他還有扶輪社、日本證券、東急、國際教育協會等,全部金額約14億日元。如果念國立大學,則學費幾乎均可全額減免。日本政府並商請企業提供空閒的員工宿舍來供留學生使用。因此,台灣學子如果正式成為留學生的話,生活雖然清苦,但是機會相當多。問題是,在考入大學或研究所之前念日文的階段,是沒有獎學金的,雖然目前日本政府允許就讀學生每周可以打工28小時,但是語言學校為了擔心自己的執照遭吊銷,原則上不主張學生打工。近年來,日本許多公私立大學與台灣的大學均有交流,因此也有交換學生制度,時間為兩個月至一年,互相承認學分。 有意思的是,台灣「教育部」的有關統計顯示,台灣學生留學日本的情況也逐漸改變,其中留學英國人數已經超過日本,英國成為台灣學生出國留學的第二大地區。1989年時台灣留英學生人數只有49人,1999年留英學生人數首度突破6000人,2000年進一步增加為6553人,2001年的人數增長更是驚人。留學法國人數,這幾年也大幅增長,由1998年的590人,增加至2000年的1500人。而同期留日學生人數則不斷遞減,由1990年的9073人,下降至2000年的5087人。 除了英國以外,統計顯示,2000年台灣學生赴意大利留學人數為133人,西班牙150人,比利時76人,荷蘭49人。其實除了英國外,近年來澳洲與紐西蘭的學校對台招生也相當積極。目前台灣每年赴澳洲留學人數約維持在2000人,留學紐西蘭人數起伏較大,1994年有700人,這兩年約三四百人。北美的加拿大也是台灣學生留學的重鎮之一。台灣學生赴加拿大留學人數由1989年的15人,增加至2000年的2100人。 三 從50年代開始,台灣留洋學生日漸增多,以當時的境況,台灣很少家庭能夠負擔得起子女留美的費用,因此,絕大多數學生都是靠自己優異的成績取得各種名目不同的獎學金得以出洋深造。單說在美國,早年「台灣來的中國學生」,幾乎是一種名牌保證,他們在台灣時努力學習,底子紮實,留學後懸樑刺股,刻苦攻讀,許多人最後苦盡甘來,終成大器。然而,世異時移,陵谷變遷,今天似乎美景不再。 且不說從中國大陸到美國的留學生每年就超過5萬人,數量上已經遠遠超過台灣,就是學生的一般水準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相去不遠,但中國大陸的同學更加珍惜到國外深造的機會。而且,能到美國來的,多半經過千挑百選、千錘百鍊,他們身上那種克勤克儉、全心向學的精神,在如今的許多台灣留學生身上已經蕩然無存。 去年,兩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裔科學家29歲的楊培東獲得美國科學基金會的職業獎和斯隆基金會的研究獎、35歲的戴宏傑獲得斯隆基金會的研究獎。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能進入美國學術界的台灣來的人才已呈現青黃不接的現象。美國各重要學府中助教和副教授這一級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甚多,來自台灣的寥寥可數。分析各種原因,除了淺層的由於「台灣學生物質條件優越、追求學問的拚勁不復當年」外,台灣有識之士認為,主要是台灣政治人物醉心於爭權奪利,對長遠的發展缺乏明確的方針和規劃,使得高等教育內容與水準逐年低落,競爭力逐年下降。台灣大學校長陳維昭指出了兩個令人憂慮的現象,一是近年來,台灣大學數目及學生人數大大增加,但教育資源反而短絀,粥少僧多,大學生素質下滑,難以避免。二是「大學商業化」,各學校為籌措經費,在教學和研究之外,經營事業或與企業界合作,忽視基礎研究,一切向錢看,甚至會依教師獲利能力作為敘薪標準。早年各大學裡的名學者名教授那種高風亮節和孜孜學問,如今越來越少見。老師如此,難怪學生們會舍正道而不由。至於如何扭轉這種風氣,似乎眼下還沒有任何良策。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兩岸各項交流與合作的深入發展,近年來,台灣學子到大陸求學又蔚為風尚。雖然台灣當局至今不承認大陸學歷,但是,時代的潮流又是誰能阻擋得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