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由于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作战而成为战胜国,而德国则成为战败国,1918年11月13日拆毁了克林德牌坊。
|
|
1906年克林德碑明信片
|
|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时任德国驻华公使的克林德男爵于6月20日上午9时许,从东交民巷使馆区乘轿子前往总理衙门交涉回国事宜,行至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处,被巡逻至此的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要求停轿盘查,克林德在轿中拔手枪向清军射击,被恩海开枪击毙。 1901年1月16日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一款规定清朝要派遣亲王赴德国就克林德被杀一事向德国皇帝道歉,并要求在克林德被杀地点建一座纪念碑。克林德纪念碑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建造,1903年1月8日竣工,位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克林德毙命之处,横跨在东单北大街上。在落成典礼上,醇亲王载沣代表清朝前往碑下致祭。在克林德牌坊的三块坊心石上分别镌刻着用德语、拉丁语、汉语3种文字书写的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达的对克林德之死表示惋惜道歉内容的谕旨。牌坊之所以叫“碑”,是因为牌坊上挂有一额,上书“克林德碑”(横者为匾,竖者为额)。
|
|
1919年,法国驻北京外交代表会同中国方面,以战胜国的身份命令德国人将堆放在东单北大街的克林德纪念碑散件运至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重新组装竖立,并将原有文字全部除掉,另外镌刻了“公理战胜”四字,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纪念。这四个字由钱能训题写。从此这座牌坊被称作“公理战胜坊”。由于在拆毁牌坊的过程中,部分构件损坏遗失,所以重建后的牌坊只有四柱三间三楼。
|
|
 公理战胜坊
|
|
1952年10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会议期间确定要将“公理战胜牌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四字由郭沫若题写。这就是现在的保卫和平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