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号作战进攻路线图 日期:1944年4月17日 - 12月10日 地点:中国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及贵州 结果:日军取得战术上决定性胜利
|
|
参战方: 中华民国 VS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和领导者: 中华民国:蒋中正、张发奎、陈诚、白崇禧、汤恩伯、薛岳、蒋鼎文、贺维珍、李家钰 大日本帝国:东久迩宫稔彦王、冈村宁次、横山勇、畑俊六 兵力: 中华民国国军:250万 大日本帝国陆军:41万 伤亡与损失: 中华民国国军:50万~70万 大日本帝国陆军:11,742阵亡、1,038病亡
|
|
豫湘桂会战(日方称之为“一号作战”(日语:イ号作戦)或“大陆打通作战”)是日本帝国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期间于中国河南、湖南和广西贯穿三地进行的大规模攻势。 此战主要分为三个个阶段:进攻河南中部的豫中会战、进攻长沙的长衡会战和针对桂林与柳州的桂柳会战。 主要战略目标为开通由东北经华中、华南前往中南半岛的路线,以及占领其东南方的机场,防止美国陆军航空军自该地起飞攻击日军海上交通线和轰炸本土。 为了本次攻势,日军投入了41万名的士兵、800辆战车和将近7万匹马,于2400公里的战线发动攻击,这也是有史以来日军动员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作战。最后日军成功占领美国航空队基地,并给予中国人力与物质上相当大的损失,但同时也因为兵力不足而无法扩张战果,日后于中国战场长期维持守势。
|
|
缘起: 陈纳德计划: 陈纳德声称用一百多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就可以严重打击日本军工生产,让日本无力作战。史迪威则指出日军会攻占陈纳德要使用的中国空军基地,使轰炸无法继续。因为它比史迪威提出的另一方案(装备训练国军三十个美械师)成本低又能迅速执行,罗斯福和蒋中正最后同意陈纳德对日本的战略目标实施攻击。 1943年11月,在中国境内的日本基地和沿中国海岸的日本船舶遭到陈纳德所率的空军力量的严重打击。1943年11月25日,陈纳德所指挥的中美空军混合团奇袭台湾新竹飞行基地,据空袭两小时后高空侦察机所摄照片,六十三架日本各型飞机彻底被摧毁,多架受重创,而中美空军没有损失。日本当局也担心美国会利用在柳州和桂林的空军基地发动对本土岛屿的空袭。
|
|
日本的反应: 1943年秋季起,同盟国在二战转入战略反攻,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上屡遭失败,使南洋各地军队的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日本大本营为保持本土与南洋的联系,根据“绝对国防圈”战略指导原则,拟定如下战略目标: 夺取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空军基地。由于这些中美空军基地已严重危及日本本土至南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海上交通线为维持日本继续战争之生命线,因为战略物资必须经由海路方得至日本本土。 打通亚洲大陆的陆上交通线。日军既在太平洋上屡屡失利,海上通路随时有被切断危机。如果能打通路上交通线,使关东军、支那派遣军和南方军结成一体。如此不但使相互间能够支援,更可充份利用亚洲大陆战略空间作持久战。 打击重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识。为此,日本支那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拟定了一个由北而南、全面进攻的计划: 第一期作战由华北方面军发动攻击,打通平汉铁路,同时歼灭国军于河南的主力(主要为汤恩伯部)。 第二期作战由驻武汉的日军第11军攻击衡阳,摧毁国军第九战区主力。 第三期作战由第6方面军与华南第23军配合,由广州北上,以打通粤汉铁路为目标,并与第11军会师。 第四期作战于打通平汉、粤汉线之后,再出兵攻占广西和越南的通路。此次作战期间日军亦需尽量攻击并摧毁华军于江西、湖南和广西的机场。 这份计划第一期作战计划即为豫中会战,第二期为长衡会战,第四期部份为桂柳会战。若日军达成其战略目的,中国将被分为两半,重庆基地有可能被其占领,这也是抗战伊始,中方最为担心的日军战略方针。
|
|
开战前日方之准备: 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本土从未像本次如此彻底动员其陆军。由于华北大扫荡的顺利进行,在华北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各路游击队短时间内无法对日军进行有效阻碍,此前提让整体作战的兵力调度上得以提前顺利进行;为支援此次作战所调动人力,超过明治时期的日俄战争两倍以上。 日本帝国大本营将对于支那派遣军在执行一号作战计划中,所有兵力支援和要求都予以优先配合。日军自关东军以及日本本土动员38万部队补充支那派遣军之缺额以及后备补充兵,并将在中国乙种师团和丙种师团调升为甲种师团(含特种作战单位和支援单位之后可达两万人以上),并首次于中国战线投入装甲师确保攻击战果。 后勤准备方面更是充分,首先改组中国战场上航空兵团,单以飞机油料计就有半年存量,弹药足以使用两年。运输工具有马匹67,000匹,运输汽车13,000辆,补给船艇10,000艘,并调动日本国内道路、桥梁工程支援人力与器材投入战线后方道路交通系统恢复。 以上种种单位后勤支援,都可达半年以上准备量。日方对于一号作战准备之详细之程度,上至野战军医院,下至士兵军靴修理,都已有周密计划。 日方参战部队: 支那派遣军(由冈村宁次指挥): 第十二军(由内山英太郎指挥):总兵力为6个师和6个旅 第十一军(由横山勇指挥):总兵力为10个师和4个旅
|
|
开战前中方之准备: 相较于日方战前彻底准备,中方此次应战实处于极不利状形。 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和参谋长史迪威不仅在个人关系上冲突达到最高峰,同时对于日方作战动向与情报判断亦多所失误。 尽管1944年初重庆方面即获得对方在华中及长江流域有非常活动之情报。2月以后,对日方准备打通平汉线和粤汉线攻势情报也越趋清楚,但以后局势之展开仍出其所料之外。 在内部基础不稳下,重庆国民政府将大部分美援物资和战略预备队投入第二次滇缅之战印度蓝迦远征军,进行求生一击。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已迈入第7年,领土和有效统治人口大大紧缩,战费居高不下,在扩大法币发行后(从1937年6月的14亿元至1944年12月的1894亿元),产生恶性通货膨胀。如以1941年物价指数为100,则1944年12月为3220。在这种情形下,不仅靠薪水生活的军公教人员受害最深,前线部队也普遍缺乏衣食、医药和装备。著名历史学者黄仁宇于国军第14师任少尉排长,驻滇西,月薪仅法币42元。但于驻地街头一碗面即需法币3元,如是意义上和无饷无异。 在日军即将展开主攻的区域,如河南第一战区汤恩伯部和湖南第九战区薛岳部,内亦存着相当大的弱点。 第一战区连年饱受兵燹肆虐,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以阻碍日军,造成近百万人死亡,重以1942年和1943年大饥荒又饿死数百万人民,虽然整个第一战区正规军总数帐面上有46个师、4个独立步兵旅,不包含游击队便已号称47万大军,实际上其中有16个师是以新.预.暂作为编号,实质战力完全不能依靠,加上第一战区副司令官汤恩伯辖下部队吃空缺问题是国防军中出名的糟糕,战区战力并没有想像充裕。由于所辖区于1941年晋南会战后3年日方都没有军事活动,第一战区国军部队多忙于在贫瘠的河南省自力救济,失去作战警觉和士气。 在中部战线方面,湖南第九战区总指挥官薛岳将军依据前三次“长沙大捷”经验,认定日军攻势目标仍着重于攻占各大城市的“锥型战术”先例,亦即以机动部队或中央突破或侧翼迂回后冒险深入,挺进占领战略据点后等待扩张战果。因此在军力部属上第九战区仍维持坚守核心据点、等敌军攻坚失败后以三面合围形式反击方式应对,错估日方攻势规模和打算永久占领的准备。加上前段时间才刚打完常德会战,第九战区主要部队都在休整中,依照过去经验日军不会那么快将损失兵力补齐,因此第九战区误判日军不会短期间连续发动两场大规模会战。 在第九战区的国军虽然帐面上仍有大批军队预定参战,后实际参加长沙、衡阳会战的军级单位有58、72、20、44、26、37、暂2、10、46、62、73、74、79、100、4、99军(出自《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其中,第26、37、10、73、74、79、100、99军虽然属中央军系。但是常德会战对这些部队损失并非可一笔带过之事,像是在华南堪称战力最强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在常德会战中便折损一整个师以上,其它各师攻坚常德时亦折损严重,时到此次会战时大部分都在重建整训中,能投入的实质兵力顶多一个师;而之后在衡阳苦撑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在常德会战时也将属下的暂编师消耗殆尽,因此在衡阳一战总兵力不超过1万8千人,当时国军军级单位理论满编值3万人,这种不到六成编员以其它战场的作法基本上都是后送整训,但是没得后送的国军部队只能用此等兵力迎接日军攻势。 中方参战部队包括: 第一战区(由蒋鼎文指挥):总兵力为46个师 第十五集团军(由何柱国指挥) 第十九集团军(由陈大庆指挥) 第二十八集团军(由李仙洲指挥) 第三十一集团军(由王仲廉指挥) 第十四集团军(由刘茂恩指挥) 第四集团军(由孙蔚如指挥) 第三十六集团军(由李家钰指挥) 第五战区(由李宗仁指挥):总兵力为8个师 第二集团军 总司令刘汝明指挥) 第八战区(由朱绍良指挥):总兵力为7个师 第三十四集团军(由李延年指挥) 第九战区(由薛岳指挥):总兵力为43个师 第一集团军(由孙渡指挥) 第三十集团军(由王陵基指挥) 第二十七集团军(由杨森指挥)
|
|
第一部分攻势:豫中会战。  正在进攻河南省的日军 日期:1944年4月17日至5月25日 地点:中国河南省 结果:日本决定性胜利 参战方: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我大概在2楼搞错了) 大日本帝国:皇军
指挥官和领导者: 国民革命军:汤恩伯 皇军:内山英太郎
兵力: 国民革命军:39万 皇军:14万
|
|
豫中会战是抗日战争日军一号作战(中方称“豫湘桂会战”)中的第1部份攻势。 在豫中会战中,39万名中国士兵在汤恩伯带领,被部署到维护战略要地洛阳。 日本第12军在第3战车师团带领下,在郑州附近渡过黄河,在4月18日和于许昌附近击败中国军队,然后迂回和围攻洛阳。保卫洛阳的守军共有3个师。第3坦克师在5月13日开始攻击洛阳和于5月25日攻占该地。37天矢城38座
|
|
豫中会战经过: 1944年4月17日,日本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第12军,第3战车师团、第37师团、第62师团、第110师团、独立混成第7团、骑兵第4团,共5个师团又3个旅、1个飞行团(飞机168架)、第1军和方面军直属部队各一部共148,000人,在第11、第13军各一部配合下,强渡黄河以攻占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段为目标,向郑县(郑州)、洛阳地区进攻。 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国民革命军所辖第十五、第十九、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十四、第四、第三十六、第三十九集团军,共8个集团军1个兵团共17个军约390,000人,及第五战区第二集团军、第八战区第三十四集团军,在第八战区和空军(飞机156架)各一部支援下,以第二十八集团军依托黄河南岸既设河防阵地抗击日军;第四集团军在河南汜水县(今并入荥阳)、密县(今新密)间山区构成防御地带,坚守防御;第三十一军集结于禹县(今禹州)、襄城、临汝(今汝州)地区,待机歼敌。 4月18日,日军第37师团配属独立混成第7旅从中牟新黄河(今贾鲁河)东岸,向第二十八集团军暂编第十五军河防阵地发起攻击。4月19日,日军第110师团、第62师团由郑州黄河铁桥南端,向第二十八集团军第八十五军邙山头阵地攻击。突破阵地后,至4月23日相继攻陷郑州、新郑、尉氏、汜水、密县。 4月25日,日军第13军以2个旅由安徽正阳关、凤台攻向阜阳,作出向河南漯河进攻态势,以牵制豫东守军,打通平汉铁路后撤回。 4月30日,日军第12军以3个师团又2个旅向许昌发起攻击。守城的新编第二十九师抗击至5月1日失守。日军第12军旋以一部沿平汉铁路南进,主力转向西进,寻找第一战区主力决战。第三十一集团军、第四集团军予日军以打击后,于5月5日、5月6日分别撤往伏牛山、韩城。 至5月9日,西进日军攻抵龙门附近。随即以一部进逼洛阳,大部向伊河、洛河河谷进攻。同日,由许昌南进之日军第27师团,与由信阳附近北上之第11军宫下兵团(相当于旅)在确山会师,打通平汉铁路南段。同日晚,日军第1军以8个营从山西垣曲(今古城镇)强渡黄河,攻占河南英豪、渑池后,沿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东西分进。5月10日,日军对洛阳总攻,飞机轰炸北岸阵地。5月12日,日军渡过洛河。 至5月14日,与西进日军击退第36集团军和刘戡兵团,包围洛阳。5月18日,日军菊兵团(第63师团一部)攻击洛阳,守军第十五军配属第九十四师(师长张世光,共8,000多人)依托城防工程,顽强抗击一昼夜,使敌攻击受挫。华北方面军令第12军司令官指挥第110师团一部、第3战车师团主力、骑兵第4旅和菊兵团攻击洛阳。5月21日,在日军优势兵力围攻下,负责掩护部队西撤的第三十六集团军司令李家钰中将(后追晋为陆军上将)阵亡。 守军奋战至5月25日分路突围,洛阳失守。在日军第12军主力西进后,第五战区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五军、第十战区豫南挺进军等部,向平汉铁路南段实施袭击,一度收复确山、漯河等地,以牵制日军。6月2日,第一战区主力、第八战区一部发起反击,战至中旬,将日军逐至陕县、洛宁、嵩县、鲁山一线,双方对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