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號作戰進攻路線圖 日期:1944年4月17日 - 12月10日 地點:中國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及貴州 結果:日軍取得戰術上決定性勝利
|
|
參戰方: 中華民國 VS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和領導者: 中華民國:蔣中正、張發奎、陳誠、白崇禧、湯恩伯、薛岳、蔣鼎文、賀維珍、李家鈺 大日本帝國:東久邇宮稔彥王、岡村寧次、橫山勇、畑俊六 兵力: 中華民國國軍:250萬 大日本帝國陸軍:41萬 傷亡與損失: 中華民國國軍:50萬~70萬 大日本帝國陸軍:11,742陣亡、1,038病亡
|
|
豫湘桂會戰(日方稱之為「一號作戰」(日語:イ号作戦)或「大陸打通作戰」)是日本帝國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於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貫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攻勢。 此戰主要分為三個個階段:進攻河南中部的豫中會戰、進攻長沙的長衡會戰和針對桂林與柳州的桂柳會戰。 主要戰略目標為開通由東北經華中、華南前往中南半島的路線,以及佔領其東南方的機場,防止美國陸軍航空軍自該地起飛攻擊日軍海上交通線和轟炸本土。 為了本次攻勢,日軍投入了41萬名的士兵、800輛戰車和將近7萬匹馬,於2400公里的戰線發動攻擊,這也是有史以來日軍動員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勢作戰。最後日軍成功佔領美國航空隊基地,並給予中國人力與物質上相當大的損失,但同時也因為兵力不足而無法擴張戰果,日後於中國戰場長期維持守勢。
|
|
緣起: 陳納德計劃: 陳納德聲稱用一百多架戰鬥機和轟炸機就可以嚴重打擊日本軍工生產,讓日本無力作戰。史迪威則指出日軍會攻佔陳納德要使用的中國空軍基地,使轟炸無法繼續。因為它比史迪威提出的另一方案(裝備訓練國軍三十個美械師)成本低又能迅速執行,羅斯福和蔣中正最後同意陳納德對日本的戰略目標實施攻擊。 1943年11月,在中國境內的日本基地和沿中國海岸的日本船舶遭到陳納德所率的空軍力量的嚴重打擊。1943年11月25日,陳納德所指揮的中美空軍混合團奇襲台灣新竹飛行基地,據空襲兩小時後高空偵察機所攝照片,六十三架日本各型飛機徹底被摧毀,多架受重創,而中美空軍沒有損失。日本當局也擔心美國會利用在柳州和桂林的空軍基地發動對本土島嶼的空襲。
|
|
日本的反應: 1943年秋季起,同盟國在二戰轉入戰略反攻,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上屢遭失敗,使南洋各地軍隊的海上交通線受到威脅。日本大本營為保持本土與南洋的聯繫,根據「絕對國防圈」戰略指導原則,擬定如下戰略目標: 奪取中國南方和西南方的空軍基地。由於這些中美空軍基地已嚴重危及日本本土至南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海上交通線為維持日本繼續戰爭之生命線,因為戰略物資必須經由海路方得至日本本土。 打通亞洲大陸的陸上交通線。日軍既在太平洋上屢屢失利,海上通路隨時有被切斷危機。如果能打通路上交通線,使關東軍、支那派遣軍和南方軍結成一體。如此不但使相互間能夠支援,更可充份利用亞洲大陸戰略空間作持久戰。 打擊重慶國民政府的抗戰意識。為此,日本支那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擬定了一個由北而南、全面進攻的計劃: 第一期作戰由華北方面軍發動攻擊,打通平漢鐵路,同時殲滅國軍於河南的主力(主要為湯恩伯部)。 第二期作戰由駐武漢的日軍第11軍攻擊衡陽,摧毀國軍第九戰區主力。 第三期作戰由第6方面軍與華南第23軍配合,由廣州北上,以打通粵漢鐵路為目標,並與第11軍會師。 第四期作戰於打通平漢、粵漢線之後,再出兵攻佔廣西和越南的通路。此次作戰期間日軍亦需盡量攻擊並摧毀華軍於江西、湖南和廣西的機場。 這份計劃第一期作戰計劃即為豫中會戰,第二期為長衡會戰,第四期部份為桂柳會戰。若日軍達成其戰略目的,中國將被分為兩半,重慶基地有可能被其佔領,這也是抗戰伊始,中方最為擔心的日軍戰略方針。
|
|
開戰前日方之準備: 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本土從未像本次如此徹底動員其陸軍。由於華北大掃蕩的順利進行,在華北的中國共產黨以及各路游擊隊短時間內無法對日軍進行有效阻礙,此前提讓整體作戰的兵力調度上得以提前順利進行;為支援此次作戰所調動人力,超過明治時期的日俄戰爭兩倍以上。 日本帝國大本營將對於支那派遣軍在執行一號作戰計劃中,所有兵力支援和要求都予以優先配合。日軍自關東軍以及日本本土動員38萬部隊補充支那派遣軍之缺額以及後備補充兵,並將在中國乙種師團和丙種師團調升為甲種師團(含特種作戰單位和支援單位之後可達兩萬人以上),並首次於中國戰線投入裝甲師確保攻擊戰果。 後勤準備方面更是充分,首先改組中國戰場上航空兵團,單以飛機油料計就有半年存量,彈藥足以使用兩年。運輸工具有馬匹67,000匹,運輸汽車13,000輛,補給船艇10,000艘,並調動日本國內道路、橋樑工程支援人力與器材投入戰線後方道路交通系統恢復。 以上種種單位後勤支援,都可達半年以上準備量。日方對於一號作戰準備之詳細之程度,上至野戰軍醫院,下至士兵軍靴修理,都已有周密計劃。 日方參戰部隊: 支那派遣軍(由岡村寧次指揮): 第十二軍(由內山英太郎指揮):總兵力為6個師和6個旅 第十一軍(由橫山勇指揮):總兵力為10個師和4個旅
|
|
開戰前中方之準備: 相較於日方戰前徹底準備,中方此次應戰實處於極不利狀形。 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和參謀長史迪威不僅在個人關係上衝突達到最高峰,同時對於日方作戰動向與情報判斷亦多所失誤。 儘管1944年初重慶方面即獲得對方在華中及長江流域有非常活動之情報。2月以後,對日方準備打通平漢線和粵漢線攻勢情報也越趨清楚,但以後局勢之展開仍出其所料之外。 在內部基礎不穩下,重慶國民政府將大部分美援物資和戰略預備隊投入第二次滇緬之戰印度藍迦遠征軍,進行求生一擊。1944年,中國抗日戰爭已邁入第7年,領土和有效統治人口大大緊縮,戰費居高不下,在擴大法幣發行後(從1937年6月的14億元至1944年12月的1894億元),產生惡性通貨膨脹。如以1941年物價指數為100,則1944年12月為3220。在這種情形下,不僅靠薪水生活的軍公教人員受害最深,前線部隊也普遍缺乏衣食、醫藥和裝備。著名歷史學者黃仁宇於國軍第14師任少尉排長,駐滇西,月薪僅法幣42元。但於駐地街頭一碗麵即需法幣3元,如是意義上和無餉無異。 在日軍即將展開主攻的區域,如河南第一戰區湯恩伯部和湖南第九戰區薛岳部,內亦存著相當大的弱點。 第一戰區連年飽受兵燹肆虐,1938年黃河花園口決堤以阻礙日軍,造成近百萬人死亡,重以1942年和1943年大飢荒又餓死數百萬人民,雖然整個第一戰區正規軍總數帳面上有46個師、4個獨立步兵旅,不包含游擊隊便已號稱47萬大軍,實際上其中有16個師是以新.預.暫作為編號,實質戰力完全不能依靠,加上第一戰區副司令官湯恩伯轄下部隊吃空缺問題是國防軍中出名的糟糕,戰區戰力並沒有想像充裕。由於所轄區於1941年晉南會戰後3年日方都沒有軍事活動,第一戰區國軍部隊多忙於在貧瘠的河南省自力救濟,失去作戰警覺和士氣。 在中部戰線方面,湖南第九戰區總指揮官薛岳將軍依據前三次「長沙大捷」經驗,認定日軍攻勢目標仍著重於攻佔各大城市的「錐型戰術」先例,亦即以機動部隊或中央突破或側翼迂迴後冒險深入,挺進佔領戰略據點後等待擴張戰果。因此在軍力部屬上第九戰區仍維持堅守核心據點、等敵軍攻堅失敗後以三面合圍形式反擊方式應對,錯估日方攻勢規模和打算永久佔領的準備。加上前段時間才剛打完常德會戰,第九戰區主要部隊都在休整中,依照過去經驗日軍不會那麼快將損失兵力補齊,因此第九戰區誤判日軍不會短期間連續發動兩場大規模會戰。 在第九戰區的國軍雖然帳面上仍有大批軍隊預定參戰,後實際參加長沙、衡陽會戰的軍級單位有58、72、20、44、26、37、暫2、10、46、62、73、74、79、100、4、99軍(出自《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其中,第26、37、10、73、74、79、100、99軍雖然屬中央軍系。但是常德會戰對這些部隊損失並非可一筆帶過之事,像是在華南堪稱戰力最強的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在常德會戰中便折損一整個師以上,其它各師攻堅常德時亦折損嚴重,時到此次會戰時大部分都在重建整訓中,能投入的實質兵力頂多一個師;而之後在衡陽苦撐的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在常德會戰時也將屬下的暫編師消耗殆盡,因此在衡陽一戰總兵力不超過1萬8千人,當時國軍軍級單位理論滿編值3萬人,這種不到六成編員以其它戰場的作法基本上都是後送整訓,但是沒得後送的國軍部隊只能用此等兵力迎接日軍攻勢。 中方參戰部隊包括: 第一戰區(由蔣鼎文指揮):總兵力為46個師 第十五集團軍(由何柱國指揮) 第十九集團軍(由陳大慶指揮) 第二十八集團軍(由李仙洲指揮) 第三十一集團軍(由王仲廉指揮) 第十四集團軍(由劉茂恩指揮) 第四集團軍(由孫蔚如指揮) 第三十六集團軍(由李家鈺指揮) 第五戰區(由李宗仁指揮):總兵力為8個師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劉汝明指揮) 第八戰區(由朱紹良指揮):總兵力為7個師 第三十四集團軍(由李延年指揮) 第九戰區(由薛岳指揮):總兵力為43個師 第一集團軍(由孫渡指揮) 第三十集團軍(由王陵基指揮) 第二十七集團軍(由楊森指揮)
|
|
第一部分攻勢:豫中會戰。  正在進攻河南省的日軍 日期:1944年4月17日至5月25日 地點:中國河南省 結果:日本決定性勝利 參戰方: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我大概在2樓搞錯了) 大日本帝國:皇軍
指揮官和領導者: 國民革命軍:湯恩伯 皇軍:內山英太郎
兵力: 國民革命軍:39萬 皇軍:14萬
|
|
豫中會戰是抗日戰爭日軍一號作戰(中方稱「豫湘桂會戰」)中的第1部份攻勢。 在豫中會戰中,39萬名中國士兵在湯恩伯帶領,被部署到維護戰略要地洛陽。 日本第12軍在第3戰車師團帶領下,在鄭州附近渡過黃河,在4月18日和於許昌附近擊敗中國軍隊,然後迂迴和圍攻洛陽。保衛洛陽的守軍共有3個師。第3坦克師在5月13日開始攻擊洛陽和於5月25日攻佔該地。37天矢城38座
|
|
豫中會戰經過: 1944年4月17日,日本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第12軍,第3戰車師團、第37師團、第62師團、第110師團、獨立混成第7團、騎兵第4團,共5個師團又3個旅、1個飛行團(飛機168架)、第1軍和方面軍直屬部隊各一部共148,000人,在第11、第13軍各一部配合下,強渡黃河以攻佔平漢鐵路(北平-漢口)南段為目標,向鄭縣(鄭州)、洛陽地區進攻。 中國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指揮國民革命軍所轄第十五、第十九、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十四、第四、第三十六、第三十九集團軍,共8個集團軍1個兵團共17個軍約390,000人,及第五戰區第二集團軍、第八戰區第三十四集團軍,在第八戰區和空軍(飛機156架)各一部支援下,以第二十八集團軍依託黃河南岸既設河防陣地抗擊日軍;第四集團軍在河南汜水縣(今併入滎陽)、密縣(今新密)間山區構成防禦地帶,堅守防禦;第三十一軍集結於禹縣(今禹州)、襄城、臨汝(今汝州)地區,待機殲敵。 4月18日,日軍第37師團配屬獨立混成第7旅從中牟新黃河(今賈魯河)東岸,向第二十八集團軍暫編第十五軍河防陣地發起攻擊。4月19日,日軍第110師團、第62師團由鄭州黃河鐵橋南端,向第二十八集團軍第八十五軍邙山頭陣地攻擊。突破陣地後,至4月23日相繼攻陷鄭州、新鄭、尉氏、汜水、密縣。 4月25日,日軍第13軍以2個旅由安徽正陽關、鳳台攻向阜陽,作出向河南漯河進攻態勢,以牽制豫東守軍,打通平漢鐵路後撤回。 4月30日,日軍第12軍以3個師團又2個旅向許昌發起攻擊。守城的新編第二十九師抗擊至5月1日失守。日軍第12軍旋以一部沿平漢鐵路南進,主力轉向西進,尋找第一戰區主力決戰。第三十一集團軍、第四集團軍予日軍以打擊後,於5月5日、5月6日分別撤往伏牛山、韓城。 至5月9日,西進日軍攻抵龍門附近。隨即以一部進逼洛陽,大部向伊河、洛河河谷進攻。同日,由許昌南進之日軍第27師團,與由信陽附近北上之第11軍宮下兵團(相當於旅)在確山會師,打通平漢鐵路南段。同日晚,日軍第1軍以8個營從山西垣曲(今古城鎮)強渡黃河,攻佔河南英豪、澠池後,沿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東西分進。5月10日,日軍對洛陽總攻,飛機轟炸北岸陣地。5月12日,日軍渡過洛河。 至5月14日,與西進日軍擊退第36集團軍和劉戡兵團,包圍洛陽。5月18日,日軍菊兵團(第63師團一部)攻擊洛陽,守軍第十五軍配屬第九十四師(師長張世光,共8,000多人)依託城防工程,頑強抗擊一晝夜,使敵攻擊受挫。華北方面軍令第12軍司令官指揮第110師團一部、第3戰車師團主力、騎兵第4旅和菊兵團攻擊洛陽。5月21日,在日軍優勢兵力圍攻下,負責掩護部隊西撤的第三十六集團軍司令李家鈺中將(後追晉為陸軍上將)陣亡。 守軍奮戰至5月25日分路突圍,洛陽失守。在日軍第12軍主力西進後,第五戰區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五軍、第十戰區豫南挺進軍等部,向平漢鐵路南段實施襲擊,一度收復確山、漯河等地,以牽制日軍。6月2日,第一戰區主力、第八戰區一部發起反擊,戰至中旬,將日軍逐至陝縣、洛寧、嵩縣、魯山一線,雙方對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