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志遊行和歐美舉辦過的同志遊行有許多可以比較之處。像是資金來源,歐美的遊行在1990年代開始出現商業化與社會運動的分歧。所謂商業化是指以同志消費者為客戶的商家出資贊助並且打廣告的情況。歐美的遊行在這一點上分歧相當大,甚至出現分別舉辦兩次遊行的情況。而台灣在2005年也開始有商業贊助,仍然是社會運動與商業混合的情形。 遊行的形式也是一例。歐美的遊行有政府的高度配合,舉行時會完全封閉馬路,車輛禁止通行。遊行者走在馬路上,旁觀、路過的人車用拒馬擋在人行道。在台灣則是「半封閉」情形。以2005年遊行為例,這次遊行經過相當多的住商區。在人行道空時走在人行道,騎樓多處則走在馬路上。需要走上馬路的路段,政府分配一半馬路給遊行者,一半給其他平行車輛。而隊伍在遇到路口時則要等待過馬路。這種半封閉式的壞處是隊伍時常受到車輛的干擾甚至危險,但好處則是旁觀者與遊行者的區隔很低,提供了參與遊行的模糊地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