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华民国,是位于东亚的民主共和国,为亚洲最早实行共和立宪制的国家,自1912年建立至1971年被广泛承认代表中国,现今则因地理或政治因素而通称为台湾。其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诞生,经历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时期,1949年后因内战失去原立国基础中国大陆之治权,当前有效管辖领土仅包括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部分南海诸岛。中华民国首都现为台北,现国土面积约3万6千平方公里,其中主要领土为台湾岛,约有2千3百万主要由汉民族与台湾原住民族构成的人口,通用语言文字分别为标准汉语和正体中文。
|
|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并在隔年阳历元旦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除了继承清朝对中国的统治,也成功结束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政体制度。
|
|
建国初期,中华民国延续前代以北京为首都,史称北洋时期;前期曾发生两次帝制复辟事件、后期则沦为北洋军阀相互夺权混战的局面,但另一方面社会、学术与文化思想上的发展因不受政治力量压制而蓬勃兴盛,是中国近现代中相对自由民主与开放的时期。1925年,以中国国民党为首的国民政府成立并发起北伐,于1928年底大致统一全国,后定都于南京。北伐完成后的十年间,国民政府以一党专政实施训政,国家建设得以稳定开展,但内忧外患仍在,内有残余军阀与中国共产党的割据势力,外有日本觊觎,1937年至1945年间更与日本爆发全面战争,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环。1945年对日胜利后,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及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7年正式实施宪政,并改组中央政府;同时间与中国共产党全面爆发内战但节节失利,逐渐失去对于原赖以立国的中国大陆领土之统治。中华民国政府最终在1949年底迁往光复不久的台湾,有效统治范围最终亦限缩至台澎金马,中国共产党则在中国大陆另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海峡两岸长期分治及政治对立至今。
|
|
政府迁台后,当政的中国国民党为了稳固国内局势,曾长期实施动员戡乱与戒严,冻结宪政体制,侵害人民基本权利,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1971年结束联合国后,国际地位转趋低落。然而,中华民国以台湾做为“复兴基地”,力图将台湾建设成“三民主义模范省”,在两岸局势仍然紧绷的状态下,自1950年代起全力发展经济事业,使中华民国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时称台湾奇迹。1980年代之后,由于国内反对派人士的长期抗争、以及国际情势的改变,中华民国逐步恢复宪政,并展开民主化与初步社会转型,达成国会全面改选与总统公民直选,使国家体制趋向台湾本土化;与中国大陆的交流,也在同时期逐渐恢复正常。2000年的第二次总统直选由民主进步党胜出,成功实现华人史上首次的政党轮替,也象征中华民国的自由与民主发展臻于成熟。今日的中华民国,以经济成就与民主改革闻名于国际,被认为是新兴国家的代表之一,也被誉为“亚洲与世界民主的灯塔”。
|
|
两岸分治前,中华民国全国划分为35省、2个地方、1个特别行政区及12个直辖市,首都为南京市,领土面积广达1141万8174平方公里,乃当时世界第二大国家,仅次于苏联,外观形状呈一个“秋海棠”形。现今之实际统治领土(法律中称为“自由地区”或“台湾地区”)则辖有台湾、福建等2省(已经虚级化)及5个直辖市,面积约为36,18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千3百万人,中央政府所在地为台北市。作为实际统治领土主体的台湾本岛,西部地势低平,山地占全岛2/3,最高峰玉山海拔3,952米;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将全岛分成热带及副热带的季风气候,七月至九月常有台风过境。因两岸分治之故,使中华民国从一个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国家、转变成以台湾为立国基础的岛屿国家,但中华民国政府至今仍未宣布放弃对中国大陆之主权。
|
|
政治施行自由民主制,政府体制则为特有的五权分立制度。原于1946年制定的宪法在1990年代后经七次修正,以适用于当前社会环境。经济以服务业与制造业为主,出口以电脑与电子产业为大宗,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大陆、香港、美国与日本。外交方面,原被世界各国承认代表中国,之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带来的“两个中国”状态、以及1971年结束联合国的影响,建交国家日渐下降;目前未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仅与22国建有正式邦交,而与其他国家维持半官方关系,并以权宜方式参与国际组织,另外官方与民间试图以各种方式,让中华民国“重返”联合国。两岸关系方面,在政治上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及台湾统独问题而仍有纠纷,且因两岸均互不承认对方国家地位,在国际间常发生外交冲突。自1987年解严以来,两岸在经济及文化上之交流日趋频繁,现在除达成三通外、亦签署双边经济协议;目前两岸政府在国际场合上仍生涉及主权之冲突,且无签署任何停战协定,但双方大致维持和平状态,以期促进双边持续发展与繁荣。
|
|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海两岸开始分治。1950年3月,代总统李宗仁滞留美国,蒋中正宣布在台湾复行视事。此时政府财政匮乏,使用先前抢运来台湾的黄金解危。期间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依旧动荡不安,受到解放军猛烈攻击。1950年韩战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协防并给予经济援助,使中华民国转危为安并且稳定军事与经济。但因国军优先守卫台湾,海南岛、万山群岛与舟山群岛先后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控制;另外,据守滇南的国军撤至缅甸北部,最后部份军队撤往台湾。在金门先后发生的古宁头战役、九三炮战(1954年)及八二三炮战(1958年),由于国军防御坚强及解放军缺乏渡海能力,使得两岸的军事局势逐渐由直接作战转为偶发冲突的对峙局面。1955年大陈岛撤退后,中华民国政府的有效代理统治区域仅限于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并延续迄今。
|
|
两岸战事渐歇后,中华民国政府将金门、马祖等外岛作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峙的前线,在台湾大力发展各项建设,使台湾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为了抗共,中华民国政府借由《戒严令》与《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冻结民主宪政体制,除加强“反共抗俄”宣传外,也将收复中国大陆领土作为重要国策;蒋中正则借由《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行连选连任,先后担任第一至第五任总统,任内大力实施威权统治。虽然安定内部,但造成许多人民被指为“匪谍”遭迫害,人权缺少保障,史称白色恐怖。1951年,台湾省实施地方自治,省议员及省辖县、市长实施民选。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起文化大革命,使中华文化遭受空前破坏,中华民国政府因而发起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内政方面,台湾省政府推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及耕者有其田),稳定农业;工业方面,借由土地改革,带动台湾的民营企业与工商业发展,发展出以加工出口导向为主的产业模式。
|
|
1970年代前,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中华民国为中国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中华民国随之宣布结束联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原有的中国代表席次。此后在国际上承认中华民国的国家大幅减少,国际社会开始改以“台湾”称之。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为稳定经济发展,1973年11月,时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宣示推动十大建设及十二项建设,这些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使1980年代后的中华民国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产业结构逐渐过渡到劳力密集工业,并朝向服务业发展。在民生富裕的背景下,台湾各种社会运动、政治运动能量皆在此时期累积。蒋中正于1975年4月5日病逝后,由副总统严家淦继任总统至1978年届满,随后由蒋经国当选第六及第七任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