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於上個冰期期間地球氣候的觀點可以說是「以北半球為中心的」,甚至可以說是「以格陵蘭冰芯為中心的」。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從該地區獲取的數據很多。這些數據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高度不穩定的氣候,特點是緩慢變冷,突然變暖,這已成為那個時期的氣候模板。但我們對南半球氣候是否也是不穩定知之甚少:由Cruz等人挖掘出的新數據表明,情況不是這樣的。新發現的、使我們對南半球氣候有這種了解的材料,是來自巴西南方的一個年代被準確測定的石筍的一個時間長達116,000年的氧同位素記錄。這裡的氣候變化的主要推動力是由地球軌道移動所引起的陽光的季節變化,千年尺度的氣候變化沒有在來自北半球的記錄中那樣明顯。 通過南半球對流層溫度場譜分析和逐次濾波分析發現,南半球對流層大氣溫度場半個多世紀以來呈現明顯的持續升溫趨勢,升溫幅度由低層到高層逐步增加,其中地面層1 000 hPa年升溫率為0.013℃/a,對流層中部500 hPa年升溫率為0.019℃/ a,對流層上部300 hPa年升溫率為0.036℃/ a;濾除南半球大氣溫度場的趨勢變化,發現南半球大氣溫度場從地面層直至對流層頂廣泛盛行著十分顯著的與太陽磁場磁性22年周期變化相一致的變化周期.太陽磁場磁性周期變化趨勢略有超前,分析認為,這是南半球對流層大氣氣候系統對太陽磁場周期性變化的響應.進一步分析還發現,南半球從地面層1 000 hPa到對流層頂,再到平流層中部10 hPa各層次大氣溫度變化22年周期分量振蕩位相基本一致,周期振幅由低層到高層迅速增大,說明太陽磁場變化對對流層高層比低層影響大,對平流層影響更大.其中地面層1 000 hPa溫度場的22年變化周期是在濾除趨勢變化和11年周期之後才顯現出來的,所以太陽磁場磁性周期變化對地面層氣候的影響較小並且經常處於被掩蓋狀態;南半球地面層1 000 hPa溫度場濾除趨勢變化之後顯示出十分顯著的與太陽活動11年周期相一致的變化周期,分析認為,這是南半球對流層大氣氣候系統對太陽活動11周期性變化的響應.對流層上層300 hPa溫度場濾除趨勢變化和22年周期之後也顯示出11年變化周期,而對流層中部500 hPa則無此周期反應,說明太陽活動11年周期對地面層1 000 hPa大氣氣候影響最明顯,對流層中上層影響較弱. 南半球在20~30緯度(熱帶季風氣候分布範圍)沒有足夠大的大陸能與大洋形成足以造成季風的熱力差異。因此,即使同樣有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也無法形成熱帶季風氣候。 嚴格地說,地球上有季風氣候分布的只有東亞(包括東北亞少許地區)和南亞以及東南亞有(最大陸地於最大海洋形成了顯著熱力差異)。但其他地方如美國、澳洲兩國的東南和南美中部都分布有類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季風不如亞洲的顯著)。廣義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實也包括了這種氣候,到底算不算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非轉載,純原創 參考資料:如果您的回答是從其他地方引用,請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