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文,你現在有空嗎?」「幹嘛這麼喊我,一般只有我媽要罵我的時候才會連名帶姓叫我!」這是我剛去台灣不久後,第一次被同學指出用語太過「嚴肅」。
這才驚覺,原來稱呼也是一門學問。在台灣人的觀念里,直呼其名會無形間拉遠雙方的距離,他們會更加傾向於去掉姓只叫名,或是取一些可愛的綽號,這樣顯得更為親切也更有禮貌。自此之後,我也慢慢入鄉隨俗,學著台灣人拖長尾音,柔聲喊一句「穎文」。
不僅僅是朋友間的交往如此,教授與學生之間也是通過這種模式稱呼。記得在台灣上第一堂課點名時,老師叫到我時還特地跟我道歉,「不好意思,你的名字只有兩個字,所以我只能喊你全名了,叫你『菁』總不太好吧」。當時我感到既尷尬又奇怪,在大陸時被人連名帶姓稱呼習慣了,對於台灣人的這種帶有執念的友善一時還無法接受。只能感嘆台灣人對中國古代姓名稱呼文化的保留更為完整。
另外,說到名字的字數,在台灣時鮮少見到取單名的人,像我這樣單名的人也成了異類。記得有一次打電話給旅行公司訂票,報上全名後對方等待了良久,客氣的問:「那小姐貴姓呢?」
之後也跟台灣朋友打聽過,為何除了當年從大陸過去的所謂「外省人」外,年輕一代中幾乎就沒有取單名的人了,給出的解釋也是不一。除了根據族譜取名和怕重名這些顯而易見的理由外,台灣人通常取名前會去算命,算命先生認為單名沒有晚年運,但是這些說法也並沒有得到科學論證。
雖然名字有三個字,但是在台灣同名的機率還是非常高,大家也把一些容易同名的名字笑成為「菜市場名」。意思是說,到菜市場去喊這個名字,很多人會回頭應答。台灣網友們甚至推出了菜市場名排行榜,我的同學二三十人中就有好幾個叫「怡靜」,也有幾個叫「姿君」。
一個小小的姓名,無論從稱呼還是取法上,兩岸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記錄下這些小趣事,也希望讀者除了從政治、明星和旅遊外,能對台灣有些更不同的認識。
(新華網 俞菁)
本文來自新華網台灣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