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逛完超市,最後買的總比原先預想的多,回家後也往往會後悔?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超市裡所有的一 切——從貨架到擺放、廣告、燈光、音樂,看似隨意,其實都經過了精心設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錢從你的口袋裡「掏」出來。
1、與視線平行的商品利潤高。超市的商品擺放都有一個共同原則:你容易拿到手的永遠是商家最想賣的。調查顯示,銷量最佳的物品擺放位置依次為與
顧客視線平行處、齊腰處和齊膝處。其中,前者是超市貨物擺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70%銷量。
2、最想賣的東西放右邊。超市的購物通道一般是足夠寬、筆直平坦、少拐角的,這是為了儘可能延長消費者在超市的「滯留」時間,避免他們從捷徑通
往款台和出口。超市還利用人們習慣用右手的習慣,將最想推銷的、利潤較高的商品,放在主購物通道或展櫃的右側。
3、薄利多銷品「守住」入口。走進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價商品,但你要保持冷靜,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潤較高或急於出手的 商品。一般來說,挨近入口的地方,放的多是薄利多銷、購買頻率高的商品,以吸引你進門。
4、新鮮商品擺最裡面。超市總是希望「把先進的貨物先賣出去」。所以,擺放牛奶、酸奶時,喜歡把最新鮮的產品擺在最裡面,每天逐漸更換;冰櫃和冷櫃食品,也都是把新鮮產品放在最下層。如果你想買出廠日期最近的,那就把最裡面的商品「掏」出來。
5、蔬菜水果利潤最高。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陳列在中心位置。
6、價格「拆東牆補西牆」。超市裡有一整套複雜的價格策略,你可能會看到「天天低價」、「5公里範圍內最低價」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標語,但實際情 況卻並非如此。超市使用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讓你形成這家超市比較便宜的印象。
7、現烤現賣以「味」誘人。超市麵包房中飄出的濃郁香味總讓人無法抗拒。一般人認為現場烤麵包、做熟食是為了「新鮮」,其實,這是超市的「嗅覺 營銷」。
8、兒童的錢最好賺。最容易出現購買衝動的是誰?孩子。兒童的消費是非理性的,並且佔有慾很強,可以在情緒上操縱父母。正是利用這種消費心理,
超市裡有一套賺孩子錢的銷售策略:第一種就是精心布置兒童產品(玩具、食品等)展櫃;第二則是在孩子必經之路設「埋伏」。
9、買一贈一有貓膩。世界着名食品企業納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銷經驗認為,折扣標誌可增加銷量的23%。但其實也有陷阱:有些商家悄悄提高商品價格後再附送贈品。比如一瓶洗髮水本來20元,現在買一瓶洗髮水贈送一塊價格2元錢的肥皂,但洗髮水的價格已被悄悄提高到22元。
10、特價區「混水摸魚」。超市裡常常會搞促銷,但有些促銷卻未必真便宜。比如在特價區會混有一些原價的東西;在大大的價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寫了該商品的生產廠家,同時混放其他品牌,一些不細心的顧客容易誤買。
11、大包裝比小包裝更貴。很多消費者會有「買得多比買得少實惠」的慣性思維,這也成為了超市的一種「銷售心理戰術」。逛超市時,你可以算一 算,很多商品的大包裝價格都比小包裝貴。這種情況大多存在於休閒食品中,如飲料、薯片等。
12、被切開的水果「來歷可疑」。包裝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買多少,這種銷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費者,其實來歷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
觀或變質等問題無法銷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為零,包裝銷售。
13、利用燈光以「色」引人。一些小超市中肉類專櫃的上方回安裝粉紅色燈,能讓鮮肉看起來更加誘人,等你買回家一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因為曖昧的燈光往往讓食品更嬌艷,一般來說,肉類常用紅燈光,麵包類常用黃燈光,海鮮類常用藍燈光。
14、導購員大多拿回扣。逛超市時,會碰到許多「導購員」向你熱情推薦產品。其實,在他們熱情的背後,卻有拿回扣的「隱情」:一些影響力不大的
品牌通常沒錢大量投放廣告,質量也不出眾,所以利用「人海戰術」,在超市內大量安置導購員,並允以高比例提成。
15、結賬是最後一道購物關。收銀台邊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經濟實惠的小型零食,暴露在面前的誘惑越多,顧客就越經受不起這些考驗。調查發現,被「困」在長長結賬隊伍中的人,購買貨架上糖果、飲料的幾率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