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42篇帖子。
【維基百科】佛教
1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5
佛教由古印度的悉達多·喬達摩(釋迦牟尼)在大約前6世紀創立,在世界上尤其是對於東亞地區有過廣泛的影響。佛教目前從人數上來說為世界第四大宗教,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之後[1] [2],全世界約有4億左右信眾。
2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5
「佛」,全稱「佛陀」,意思是覺悟者。[3]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惟有斷滅貪、嗔、痴的人才能脫離輪迴,悉達多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道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悉達多的教訓里,看透苦迫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
3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5
現在的佛教按教理劃分可分為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兩大隻。佛教按歷史時期劃分可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個時間段,其中部派佛教又被稱為小乘佛教。佛教按地理位置可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隨着藏傳佛教的出現,北傳佛教又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佛教按修行和傳授方式可分為顯教和密教。密教大致包括了印度的金剛乘佛教和西藏的藏傳佛教。按顯教密教劃分法,除了密教其他的就全部是顯教。詳細的分類請參考佛教宗派。
4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6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於東亞及南亞等地區。
5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6
古代的社會階級制度
6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7
婆羅門教信奉神靈主宰一切,認為通過對這些神靈進行祈禱,就可以獲得現世的種種好處,於是漸漸出現各種祭祀,以及對各種神靈的贊詠,進而成為四種《吠陀》。
7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7
根據玄奘法師的名著《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技能伎數,禁咒醫方。」
8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7
因為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漸漸分化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的階級,其中婆羅門主要從事祭祀,剎帝利世襲軍政,吠舍經營工商手工業等,首陀羅則為貧窮的自由民,從事更為低賤的職業。除此之外還有在四種姓外的「賤民」階層,地位更低,被稱為「不可觸者」。[4][5]唐朝留學印度的義淨法師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這樣記載:「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餘三姓同行。」(印度古來譯作天竺,有東、南、西、北、中之分,稱為「五天」。)依據《吠陀》聖典,「原人」(參見《梨俱吠陀》中的《原人歌》)在創造人時,婆羅門是從口生,剎帝利從肩生,吠舍從腹生,首陀羅則從足生。時至今日,雖然經過了聖雄甘地等人的改革,種姓制度仍在印度社會有很大影響。
9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8
非婆羅門思想
10楼 伊藤诚 2011-8-23 13:09
在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出現了各種非婆羅門思想,主要有以下六個流派:

阿耆多派:他們認為人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成,否認靈魂,反對祭祀,以追求現世快樂為目的;(有點像過去的西方煉金士)
散惹夷派:主張對一切問題不作決定說,認為哲學辯論,得不到最後的解答和知識;
末伽梨派:主張沒有業報,一切修行都徒勞,只要經過很多世,大家都會解脫,屬於定命論者;
不蘭迦葉派:也是否認善惡報應,否認社會道德,主張縱慾;
波浮陀派:認為人由地、水、火、風、樂、苦、命等七大元素組成,元素分離便是死亡,爾元素永存;
尼乾子派:主張通過苦行,來加速受業報,從而更快地解脫。嚴禁祭祀,嚴格地不殺生,有的甚至衣服都不穿,被戲稱為裸行外道,後來發展成為耆那教。至今,耆那教在印度仍有信仰者。

回复帖子

内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2010-2024 Arslanbar [手机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声明,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