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AS威雅學校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609436/answer/234775052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臨近新春佳節之際,常州威雅2022屆的准畢業生們捷報頻傳。
1月下旬,76位12年級的威雅學子已收穫了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的總計211封錄取通知書,這其中不乏多所全球知名大學。
同學們在翹首期盼中,即將展開他們絢麗多姿的人生新篇章。

手握帝國理工學院、布里斯託大學等多個offer的謝同學,正是此次申請季中收穫累累碩果的人之一。
當初在遞交申請的時候,他還「闖」進了劍橋大學的面試輪。從申請的結果來看,謝同學不可謂不優秀。
可誰能想到,談起初來常州威雅的日子,謝同學卻說自己那時「可不算個乖孩子」。在常州威雅的日子,匆匆如流水而逝,帶走了往日的迷茫,見證了如今愈發成熟堅毅的面龐。謝同學的「逆襲」,是如何發生的呢?
以身作則的師長
三年前,謝同學初次來到常州威雅,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
當時,他是一個英語水平不算特別出眾、數學成績尚且不錯的孩子。但由於整體稍顯落後的學術情況,他有好幾門主修科目,都暫時安排在了相對基礎的學習層次。
威雅學校 分層教學
威雅學校的中學部實行分科分層教學,譬如,在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核心科目上,我們會根據學生不同的學術基礎和能力,細化為不同的層級與班型。
這和「分快慢班」完全不同,事實上,每個班的教學目標都保持一致,師資也同樣優秀,只是進度和教學方法有差異——學有餘力的,課上可以做更多的探究項目,深挖知識點;基礎薄弱的,則能慢學勤練,夯實基礎。「分層班
」並不是固定,會根據學生的程度,在學期中及時進行調整。
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學校還會根據其特定的興趣、以後想從事的方向,定製專屬課程。


由於一時無法適應校內的沉浸式英文學習環境,謝同學坦言,剛開始,「上課是聽不太懂的」。
常州威雅
所提供的各類課外拓展活動、項目、競賽等,一向都十分豐富多元。在課堂上「碰壁」的他,乾脆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學習以外的事物上。


謝同學所屬學院的師長,漸漸注意到了這個聰明卻愛玩的孩子。
彼時,學院院長如同同齡好友一般,來到了謝同學身邊,可他並非以「要好好學習」的大道理開場,而是平和地講述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
他告訴謝同學,自己曾經也是個跟謝同學很像的少年,但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逐漸成長為了全新的樣子。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來說,有時,以身作則的力量往往比單純的大道理要深入人心得多,在師長的言傳身教下,謝同學慢慢地「長大成人」,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需要成長,需要承擔責任,需要為變成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那一年,他11年級。

如期而至的「觸底反彈」
男孩子的成長往往只在一瞬間,在院長的幫助下樹立好價值觀後,謝同學的觸底反彈也如期而至。
可想要提升學術成績,光有決心還遠遠不夠。
不過聰明愛玩的他,想到了運用自己的個性優勢和社交特長,為自己創造一切可以提升的機會。
英語不好,那就多練吧!他開始有意識地到處找外教老師聊天,電影、人生、生活、感情…… 什麼都聊,什麼都說,並且慢慢地從日常對話,過渡到了專業領域的交談。
在高強度的全英文環境下,他的英文水平有了肉眼可見的提高,這意味著提升成績最大的「攔路虎」——英文問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與英文水平提升相伴而來的,是自信心的建立,他開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並享受學習進步帶來的成就感。

謝同學一直也都是一個很喜歡提問的人,開始對學習上心之後,課上可能會一口氣提十幾個問題。
得益於常州威雅的個性化、小班制教學,謝同學的問題,也都能得到及時的反饋。
「所幸的是班上人少,就算一直問問題,老師也顧得過來,為你細細解答」,他感激地說道。在老師們耐心的栽培與充足的關注之下,謝同學的成績突飛猛進。


而作為一個數學成績還不錯的理科生,謝同學對於學習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謝同學並非那種喜歡花大量時間刷題的類型,而是會保證自己吃透做過的每一道題。
「每次做錯了題,我都會問自己為什麼做錯,是理論出錯還是單純的粗心,下次應該如何避免。」謝同學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學習經驗。他還提到,學會做好錯題集,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

除此之外,思維導圖 (Mind map)也是他的好幫手,能夠幫他理清思路,高效吸收知識。
他每周都會結合思維導圖,系統地去複習課上講過的內容,如果發現哪裡卡住了,就會回去重新翻閱書本,這樣不僅能加深記憶,還能將所學習的知識進行更加系統化的梳理,從而吃透每個知識點。

叩開一流高校的大門
回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謝同學提到,自己是從11年級開始發奮圖強的;到了12年級的時候,他已經從原來那個愛玩的孩子變成了人人稱道的「學霸」,摩拳擦掌地準備挑戰全球一流的大學。
但想成功入讀好大學,光有學習成績是不夠的,在面試的時候,招生官們不僅會在意你的成績,還會在意你除了成績之外,還做了一些什麼。
常州威雅會系統支持每位準畢業生,籌備自己的課外研究項目(EPQ),這次,謝同學就與另外一個同學搭檔,一起嘗試製作簡易的Hirsh Fusor(一種核聚變裝置)。
前期,他們就像大學生那樣做了許多的學術研究,在寫了差不多2萬字的研究報告後,終於搞懂了裝置的基本原理,並開始設計屬於自己的裝置。

據謝同學介紹,這個裝置一共更迭了三代,第一代相當簡易,只是為了測試密封方式
是否可行;第二代則是設計了一個草圖,但最後沒能成功做出來;而第三代目前則正在進行中。
正是這個親手設計的項目,讓帝國理工學院
的招生官眼前一亮,最終順利幫助他拿到了offer;也正是因為這個項目,他通過了劍橋大學的第一輪篩選,一路「闖」進了面試階段。
在進行劍橋的面試之前,先後在劍橋大學取得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文學碩士學位的常州威雅學校
校長,也曾幫助謝同學準備了三次劍橋模擬面試,他告訴謝同學,劍橋的面試更多考驗的是你的思維方式,而不僅僅是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最終,謝同學雖無緣劍橋offer,但也以帝國理工學院、布里斯託大學
等多封錄取喜報,為自己的申請季划下了一個圓滿的句點。
在回顧整個申請季
的過程中,謝同學表示,自己還是有許多不夠滿意的地方。「我準備得還是不夠充分,許多申請牛劍的同學,從10年級就開始了。」謝同學不無惋惜地說道,「一定要提前準備申請。我是12年級結束才開始準備的。可以多參加一些競賽,不是為了拿獎,而是為了鍛煉思維能力!」

這就是謝同學的逆襲故事,它並不像超級英雄電影一般,有著激動人心的起承轉合,只是,常州威雅的教育方式,更像是春風細雨,慢慢地在日常的點點滴滴里改變著這個孩子,在他與師長、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之下,成就了一個生而不凡、並更為卓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