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月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714615971/answer/12197158720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高中實行雙休日?教育平等化的烏托邦
*最近有很多地方的高中,落實「雙減」要求,高一高二實行雙休,高一實行單休,且不上晚自習。誰要是違反規定,發現一次罰款20萬。據說有河南一家私立學校,直接把20萬罰款交了,然後給學生通知:周末繼續上課。
這個政策引發了輿論的撕裂。一部分家長說,教育就應該減負,讓孩子快樂學習,甚至直接說,最好把雙休日還上課的校長給抓了,誰敢私自補課也抓了,教培機構更是要關乾淨,讓你想卷也卷不起來;另一部分家長說:孩子要高考,高考就是拼成績,高中娃搞雙休,純粹是胡鬧!
政策有利於誰,不利於誰?
不同於自由市場上,人們的行動必然有利於交換雙方,否則交換不會發生;干預主義的結果必定製造受益的一方和受損的一方,或者造成交換雙方均受損。所有干預主義政策,永遠有利的是干預者,因為他們的權力更大了,可以對經濟生活發號施令了。除了這個永遠的受益者之外,具體到每一項干預政策,其受益方和受損方有所不同。那麼高中學生周末雙休,受益和受損的是哪些人呢?
首先有利於公立學校的老師。
教師是規模龐大的稅金資助的公務員隊伍,是一個「壓力集團」,在有關教育的問題上能夠抱團、形成輿論聲勢並最終影響政策制定。公立學校,就是教育領域的公社、計劃經濟。這種模式下,教師必然傾向於干最少的活兒,拿最多的錢。公辦學校的老師,最不喜歡「卷」——市場競爭機制。干多干少、干好乾壞一個樣,鐵飯碗端一輩子,是他們的夢想。
所以高中周末雙休,公立學校教師是最支持的,他們幹活兒少了,基本的待遇不減。如果有私立學校周末不休息,老師比他們更負責任,將對他們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所以他們也最有動力讓政府把私立學校也管住。
西班牙人的超市,下午五點關門,周末不營業,華人去了之後,玩命生產經營,西班牙人就要完蛋了。所以他們的辦法,先是打雜華人店鋪,後來更乾脆,直接呼籲政府出台法令,華人這樣做是違法的,於是大家就一起躺平了。這跟公立教師行業是一個道理。
其次有利於學習能力強的。
學習習慣好的,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開運動會在看書,大年初一在刷題,去不去學校,他都一如既往。學習能力差的,有約束了可以學一點,沒約束了就刷抖音了。
高考,看的不是絕對成績,而是相對成績,一分跑贏一操場。所以這對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有利,他們可以由此拉開與其他學生的分差。
再次,有利於大學資源豐富的省份,不利於資源短缺、競爭激烈的省份。高中學習,是面向高考的。一流大學多的,如北京考生,與好大學少、人口多的省份例如河南,本來就不是一套卷子,也不是一個錄取標準。全體降低學習強度,有利於北京考生,不利於河南考生,以後,北大就更接近北京人的北大了。
最後有利於富人,不利於窮人。
富人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窮人則不具備這種能力。所以學校周末不上課了,富人可以請一對一私教,窮人則請不起,娃就放羊了。
教培,是打不掉的,只要有需求,就有供給,無非就是轉入地下變成黑市了,價格更高了,缺乏競爭質量更低了而已。這同樣不利於窮人。
一切行動皆有代價。所有干預主義,都將製造兩個階層,一是受益階層,一是付出代價的階層。只看你是那個受益者,還是那個代價。現在的問題就是,很多人明明是那個代價,卻自以為他是那個受益者。
為什麼過去公立學校很有競爭力?
首先是因為辦私立學校難於上青天,因此無法實現市場充分競爭。把市場腿打瘸了,說市場不行,只剩下公辦的,筷子裡面拔旗杆而已。
其次是因為公立學校引入了許多市場化因素。
當公有制無法改變的時候,邊際改善的辦法就是按照私有財產一樣去對待它,「模仿」市場的運作模式去經營。過去公立學校,雖為公有,但是對升學率、教學質量等有排名考核,由此掛鉤到校長的升遷和績效,班主任、優秀教師還有一定的經濟激勵,這就是在國企模式上的市場化邊際改善,比純國企模式,就要好一點。
大公社改成聯產承包責任制,儘管仍然沒有實現完全的私有財產,但是就是在往市場化方向的邁進,因此馬上就解決了吃飯問題。一家大國企郵電局,後來拆分成郵政電信移動聯通,儘管仍然是國企,但引入了市場化的競爭機制,服務消費者的水平就立即提高了。
醫療,也一樣的道理。中國公立醫療之所以效率尚可,就是因為引入了市場化的因素,醫院接受的財政撥款很少,主要靠自負盈虧,所以效率就提高了。反過來說,如美國,即便名義上醫療是私有的,但是整套流程和資金,美國政府都在干預,那就是實質上的國企,所以就必然質次價高。
經濟學原理,哪兒都適用,教育不特殊。
第三個原因是,畢竟還有私立學校,對公立學校形成競爭壓力。儘管這些私立學校也是被嚴格管制的私立學校,也就是私有產權的權能處於羈束狀態,但是半吊子私立,也比公立效率高。
全行業實施干預的直接後果
那麼現在不論公立私立,都不能雙休日上課,其實就是把私立學校僅存的一點競爭優勢徹底消滅,它已經變成了實質性的公立學校了。由此,所有學校都處在同一水平上,一併降低教學水平。
這個時候,我們仍然可以得出結論:原有的公立學校仍然會有優勢,因為它通過設置准入限制等方式,排除了競爭,本來就吸引了絕大多數相對優秀的老師,而私立學校的優勢被消滅了,更加競爭不過它了。但是,你要是由此得出一個結論:還是公辦教育好耶,那就很荒唐了。
結局是,仍然還有競爭,畢竟,家長們有這樣的需求。但是整體水平齊齊下降。過去考一本,需要480分,現在400分即可,總體成績都下降了。索馬里兩個買麵包的也在競爭,中國杭州的六小龍也在競爭,層次不一樣的。
中國過去獨步全球的中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優勢,可能不復存在。當然,這在一部分人眼裡,是引以為傲的,另一部分人眼裡,卻是引以為恥的。
為什麼會以孩子總體學習成績好為恥?
這就是雙減、雙休日不上課政策的另一個根源:白左思潮觀念。
他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灌輸式、填鴨式的,不是啟發式、創新性的。孩子應當注重素質教育,快樂學習,而不應該把孩子搞成「卷王」,老師跟著卷。
其根源是「平等化」觀念。首先認為人人平等。這不是指權利上的平等,而是在追求結果均等。這當然是無視事實,人與人,根本不可能平等,智商、身體、出生地、家庭狀況,永遠不可能平等。鑒於此,他們認為,可以通過教育這種手段敉平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這是一種什麼思維呢?
社會主義思維。試圖通過社會工程師,來改變人類與生俱來的、有益的不平等狀況,改變不可改變的宇宙法則。
放到孩子的教育領域,就是由國家出資,進行普遍化的強制教育——「義務教育」,由社會工程師將孩子全盤國有化,統一教育,造就為「一代新人」,供工程師們隨時調遣。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就說道,讓父母不認識孩子,孩子不認識父母,將孩子統統交給「哲學王」們來統一管教。
於是,就像流水線一樣,把孩子像一個模子一樣「生產」出來了。由於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了,所以就可以像螺絲釘一樣被替換。人只有工具的意義。
托洛斯基就說:
在這樣的制度下,普通人將崛起至亞里士多德、歌德或馬克思的高度。在這座山峰之上,新的高峰將不斷湧現……人將重建社會並重塑自我。傳統的家庭生活將發生轉變,遺傳法則和盲目性選擇將被摒棄,人的目標將是創造一種更高的社會生物類型,或者——如果你願意,可以說——創造一個超人。」
這是一個烏托邦!
另一個烏托邦是:認為不通過嚴苛的訓練,就可以輕鬆地取得成功。
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嚴苛訓練的結果。不分文理,以為通過所謂素質和快樂,就能激發潛能、具備專業技能並開創成就,是痴人做夢。
那些看似輕鬆而快樂的創新能力和成就,背後都是無數嚴苛乃至殘酷的、曠日持久的訓練。這叫厚積薄發。你只看到他輕鬆快樂地取得了成就,卻沒看到他把自己關在圖書館和實驗室里不出來。
高超的專業技能的取得,就是「刷題」刷出來的,刷得都成肌肉記憶了才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些人提出反駁:你搞了那麼多魔鬼訓練,不是還沒有科技領先嗎?由此否定嚴苛的基礎訓練,作為他們教育平等化、快樂化的論據。
須知基礎學科訓練、培養人才,只是科技領先的一個必要條件,並不是充分條件。科技的進步,依靠的是資本積累。沒有資本積累,再好的科學技術,也不過是科學家們的個人消遣和紙上談兵。是資本積累水平,決定了什麼樣的科學技術會被投入使用。稀缺性,始終是制約人們生存的基本事實。
當市場繁榮,資本雄厚,科學技術和人才這些互補要素才能發揮作用。達到這樣一個層次的時候,科技成果就會井噴。這正是當今中國科技趕超的過程,四十多年的資本積累雄厚了,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資本是時間概念。擁有資本,就意味著離預定的目標更近一步。
他們還會說:你看喬布斯,不是退學了嗎,照樣搞蘋果;你看王興興,就上了個浙江理工大學,不是照樣搞宇樹科技和人形機器人嗎?
嗯,前面已經說了,你光看到人家輕鬆搞科技發明,沒看到人家把在關在圖書館和實驗室。況且,喬布斯只有一個;你也不是王興興。人,總是個性化的存在,他無法複製,不是數學公式。
沒有素質教育,也沒有快樂教育
所謂素質教育,無非是把科學嚴謹的能力和知識評價標準,替換為老師的主觀武斷標準,這是教育領域的腐化;把必須通過嚴酷無情的邏輯操練增長智力的學習問題,改變為小兒科式的體育成績,是對智力活動的羞辱,造成整個社會的智力平庸化。
霍金若是按照這些素質教育的標準,啥都不是,他都沒有德智體美勞啊;梅西按照他們的標準,也不達標,他又沒扶老人過馬路。可是評價霍金和梅西的標準,到底是他們的什麼素質?
所以發明素質教育這種概念的人,可能很沒素質。
也沒有快樂教育這回事。勞動有負效用,除非天才,可以從勞動中直接獲得樂趣和滿足,絕大多數人,勞動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學習的過程,必然放棄休閒,放棄其他滿足,艱苦、枯燥的過程,並不快樂。大部分人就是愛刷短視頻,要是沒有生存壓力,誰TM願意去學習、去工作?
人也是有時間偏好概念的,總是在現在與未來之間權衡。人願意忍受一定時期內的不快樂,去追求未來更大的快樂;有的人,甚至可以忍受一生的不快樂,追求來世的升華。所以,現在經受嚴苛的訓練而不快樂,是為了換取未來長久的快樂。老一輩教導我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這道理。
當然,教育並沒有必然的規律。有些孩子適合自由放任式教育,有些孩子則需要嚴格管教。這叫因材施教,同樣是因為每個人的個性化,並沒有統一的「教育數學公式」。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搞所謂的素質和快樂教育,那樣做的結果是:既沒素質,也不快樂。
為什麼老師們和有些家長喜歡白左平等觀念?
因為老師、媒體工作者,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左派。他們對真實的經濟規律處於無知狀態,他們的唯一僱主是國家,他們討厭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讓他們無所適從。由此,他們熱愛干預主義,希望通過權力實現他們的願景和目標。
但是他們不會承認這一點,而是會發展出一套反資本主義的哲學,為自己不可言明的內心隱秘做擋箭牌,為自己的失敗和平庸尋找替罪羊。
私立學校這些人,太卷了,滿堂灌,把孩子往死里整;市場上的企業家之所以有錢,是因為他們會坑蒙拐騙,而不是他們更會服務消費者,而我之所以這麼窮,是因為我誠實和道德高尚;資本主義造成官商勾結,加大貧富差距,有損窮人的利益。必須有一個計劃當局來力挽狂瀾。這些,都是他們慣用的陳詞濫調。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市場經濟的過錯。就像約瑟夫·熊彼特所說:資本主義站在審判席上,法官們手裡攥著死刑判決。不論你怎麼說,反正都是你的錯,你都得死!
他們通過這種意識形態的宣傳,掩蓋自己秘而不宣不可告人的個人利益,且為自己披上道德光環。是啊,在一個公有化的、沒有經濟計算的領域,沒有了市場的經濟激勵,沒有了消費者的金錢投票,人人平等地躺平比爛,那麼除了用皮鞭抽打,那就是道德教化,多少還是能激勵一部分人的。
工程師、園丁、蠟燭,加諸其身。公眾也樂於用這種方式道德綁架他們:你都修理人類靈魂了,還談什麼錢?但絕大多數人,道德說教是無用的,他們只是掩藏起來了,裝作道德高尚,實際上該搞錢搞錢。這造成了整個社會的虛偽,「科條既備,民多偽態」。
教育平等化的結果和解決思路
高中雙休日不上課,是教育平等化思想觀念的結果,壓力集團和知識分子運用這種思想觀念,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藍圖。那些差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希望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一樣差,也不想多為孩子付出心力,於是接受了這種觀念。當這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