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714615971/answer/12197158720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中实行双休日?教育平等化的乌托邦
*最近有很多地方的高中,落实“双减”要求,高一高二实行双休,高一实行单休,且不上晚自习。谁要是违反规定,发现一次罚款20万。据说有河南一家私立学校,直接把20万罚款交了,然后给学生通知:周末继续上课。
这个政策引发了舆论的撕裂。一部分家长说,教育就应该减负,让孩子快乐学习,甚至直接说,最好把双休日还上课的校长给抓了,谁敢私自补课也抓了,教培机构更是要关干净,让你想卷也卷不起来;另一部分家长说:孩子要高考,高考就是拼成绩,高中娃搞双休,纯粹是胡闹!
政策有利于谁,不利于谁?
不同于自由市场上,人们的行动必然有利于交换双方,否则交换不会发生;干预主义的结果必定制造受益的一方和受损的一方,或者造成交换双方均受损。所有干预主义政策,永远有利的是干预者,因为他们的权力更大了,可以对经济生活发号施令了。除了这个永远的受益者之外,具体到每一项干预政策,其受益方和受损方有所不同。那么高中学生周末双休,受益和受损的是哪些人呢?
首先有利于公立学校的老师。
教师是规模庞大的税金资助的公务员队伍,是一个“压力集团”,在有关教育的问题上能够抱团、形成舆论声势并最终影响政策制定。公立学校,就是教育领域的公社、计划经济。这种模式下,教师必然倾向于干最少的活儿,拿最多的钱。公办学校的老师,最不喜欢“卷”——市场竞争机制。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铁饭碗端一辈子,是他们的梦想。
所以高中周末双休,公立学校教师是最支持的,他们干活儿少了,基本的待遇不减。如果有私立学校周末不休息,老师比他们更负责任,将对他们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所以他们也最有动力让政府把私立学校也管住。
西班牙人的超市,下午五点关门,周末不营业,华人去了之后,玩命生产经营,西班牙人就要完蛋了。所以他们的办法,先是打杂华人店铺,后来更干脆,直接呼吁政府出台法令,华人这样做是违法的,于是大家就一起躺平了。这跟公立教师行业是一个道理。
其次有利于学习能力强的。
学习习惯好的,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开运动会在看书,大年初一在刷题,去不去学校,他都一如既往。学习能力差的,有约束了可以学一点,没约束了就刷抖音了。
高考,看的不是绝对成绩,而是相对成绩,一分跑赢一操场。所以这对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有利,他们可以由此拉开与其他学生的分差。
再次,有利于大学资源丰富的省份,不利于资源短缺、竞争激烈的省份。高中学习,是面向高考的。一流大学多的,如北京考生,与好大学少、人口多的省份例如河南,本来就不是一套卷子,也不是一个录取标准。全体降低学习强度,有利于北京考生,不利于河南考生,以后,北大就更接近北京人的北大了。
最后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
富人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穷人则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学校周末不上课了,富人可以请一对一私教,穷人则请不起,娃就放羊了。
教培,是打不掉的,只要有需求,就有供给,无非就是转入地下变成黑市了,价格更高了,缺乏竞争质量更低了而已。这同样不利于穷人。
一切行动皆有代价。所有干预主义,都将制造两个阶层,一是受益阶层,一是付出代价的阶层。只看你是那个受益者,还是那个代价。现在的问题就是,很多人明明是那个代价,却自以为他是那个受益者。
为什么过去公立学校很有竞争力?
首先是因为办私立学校难于上青天,因此无法实现市场充分竞争。把市场腿打瘸了,说市场不行,只剩下公办的,筷子里面拔旗杆而已。
其次是因为公立学校引入了许多市场化因素。
当公有制无法改变的时候,边际改善的办法就是按照私有财产一样去对待它,“模仿”市场的运作模式去经营。过去公立学校,虽为公有,但是对升学率、教学质量等有排名考核,由此挂钩到校长的升迁和绩效,班主任、优秀教师还有一定的经济激励,这就是在国企模式上的市场化边际改善,比纯国企模式,就要好一点。
大公社改成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仍然没有实现完全的私有财产,但是就是在往市场化方向的迈进,因此马上就解决了吃饭问题。一家大国企邮电局,后来拆分成邮政电信移动联通,尽管仍然是国企,但引入了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服务消费者的水平就立即提高了。
医疗,也一样的道理。中国公立医疗之所以效率尚可,就是因为引入了市场化的因素,医院接受的财政拨款很少,主要靠自负盈亏,所以效率就提高了。反过来说,如美国,即便名义上医疗是私有的,但是整套流程和资金,美国政府都在干预,那就是实质上的国企,所以就必然质次价高。
经济学原理,哪儿都适用,教育不特殊。
第三个原因是,毕竟还有私立学校,对公立学校形成竞争压力。尽管这些私立学校也是被严格管制的私立学校,也就是私有产权的权能处于羁束状态,但是半吊子私立,也比公立效率高。
全行业实施干预的直接后果
那么现在不论公立私立,都不能双休日上课,其实就是把私立学校仅存的一点竞争优势彻底消灭,它已经变成了实质性的公立学校了。由此,所有学校都处在同一水平上,一并降低教学水平。
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得出结论:原有的公立学校仍然会有优势,因为它通过设置准入限制等方式,排除了竞争,本来就吸引了绝大多数相对优秀的老师,而私立学校的优势被消灭了,更加竞争不过它了。但是,你要是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还是公办教育好耶,那就很荒唐了。
结局是,仍然还有竞争,毕竟,家长们有这样的需求。但是整体水平齐齐下降。过去考一本,需要480分,现在400分即可,总体成绩都下降了。索马里两个买面包的也在竞争,中国杭州的六小龙也在竞争,层次不一样的。
中国过去独步全球的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优势,可能不复存在。当然,这在一部分人眼里,是引以为傲的,另一部分人眼里,却是引以为耻的。
为什么会以孩子总体学习成绩好为耻?
这就是双减、双休日不上课政策的另一个根源:白左思潮观念。
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是灌输式、填鸭式的,不是启发式、创新性的。孩子应当注重素质教育,快乐学习,而不应该把孩子搞成“卷王”,老师跟着卷。
其根源是“平等化”观念。首先认为人人平等。这不是指权利上的平等,而是在追求结果均等。这当然是无视事实,人与人,根本不可能平等,智商、身体、出生地、家庭状况,永远不可能平等。鉴于此,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教育这种手段敉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这是一种什么思维呢?
社会主义思维。试图通过社会工程师,来改变人类与生俱来的、有益的不平等状况,改变不可改变的宇宙法则。
放到孩子的教育领域,就是由国家出资,进行普遍化的强制教育——“义务教育”,由社会工程师将孩子全盘国有化,统一教育,造就为“一代新人”,供工程师们随时调遣。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就说道,让父母不认识孩子,孩子不认识父母,将孩子统统交给“哲学王”们来统一管教。
于是,就像流水线一样,把孩子像一个模子一样“生产”出来了。由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了,所以就可以像螺丝钉一样被替换。人只有工具的意义。
托洛斯基就说:
在这样的制度下,普通人将崛起至亚里士多德、歌德或马克思的高度。在这座山峰之上,新的高峰将不断涌现……人将重建社会并重塑自我。传统的家庭生活将发生转变,遗传法则和盲目性选择将被摒弃,人的目标将是创造一种更高的社会生物类型,或者——如果你愿意,可以说——创造一个超人。”
这是一个乌托邦!
另一个乌托邦是:认为不通过严苛的训练,就可以轻松地取得成功。
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严苛训练的结果。不分文理,以为通过所谓素质和快乐,就能激发潜能、具备专业技能并开创成就,是痴人做梦。
那些看似轻松而快乐的创新能力和成就,背后都是无数严苛乃至残酷的、旷日持久的训练。这叫厚积薄发。你只看到他轻松快乐地取得了成就,却没看到他把自己关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不出来。
高超的专业技能的取得,就是“刷题”刷出来的,刷得都成肌肉记忆了才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些人提出反驳:你搞了那么多魔鬼训练,不是还没有科技领先吗?由此否定严苛的基础训练,作为他们教育平等化、快乐化的论据。
须知基础学科训练、培养人才,只是科技领先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科技的进步,依靠的是资本积累。没有资本积累,再好的科学技术,也不过是科学家们的个人消遣和纸上谈兵。是资本积累水平,决定了什么样的科学技术会被投入使用。稀缺性,始终是制约人们生存的基本事实。
当市场繁荣,资本雄厚,科学技术和人才这些互补要素才能发挥作用。达到这样一个层次的时候,科技成果就会井喷。这正是当今中国科技赶超的过程,四十多年的资本积累雄厚了,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资本是时间概念。拥有资本,就意味着离预定的目标更近一步。
他们还会说:你看乔布斯,不是退学了吗,照样搞苹果;你看王兴兴,就上了个浙江理工大学,不是照样搞宇树科技和人形机器人吗?
嗯,前面已经说了,你光看到人家轻松搞科技发明,没看到人家把在关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况且,乔布斯只有一个;你也不是王兴兴。人,总是个性化的存在,他无法复制,不是数学公式。
没有素质教育,也没有快乐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无非是把科学严谨的能力和知识评价标准,替换为老师的主观武断标准,这是教育领域的腐化;把必须通过严酷无情的逻辑操练增长智力的学习问题,改变为小儿科式的体育成绩,是对智力活动的羞辱,造成整个社会的智力平庸化。
霍金若是按照这些素质教育的标准,啥都不是,他都没有德智体美劳啊;梅西按照他们的标准,也不达标,他又没扶老人过马路。可是评价霍金和梅西的标准,到底是他们的什么素质?
所以发明素质教育这种概念的人,可能很没素质。
也没有快乐教育这回事。劳动有负效用,除非天才,可以从劳动中直接获得乐趣和满足,绝大多数人,劳动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学习的过程,必然放弃休闲,放弃其他满足,艰苦、枯燥的过程,并不快乐。大部分人就是爱刷短视频,要是没有生存压力,谁TM愿意去学习、去工作?
人也是有时间偏好概念的,总是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权衡。人愿意忍受一定时期内的不快乐,去追求未来更大的快乐;有的人,甚至可以忍受一生的不快乐,追求来世的升华。所以,现在经受严苛的训练而不快乐,是为了换取未来长久的快乐。老一辈教导我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这道理。
当然,教育并没有必然的规律。有些孩子适合自由放任式教育,有些孩子则需要严格管教。这叫因材施教,同样是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化,并没有统一的“教育数学公式”。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搞所谓的素质和快乐教育,那样做的结果是:既没素质,也不快乐。
为什么老师们和有些家长喜欢白左平等观念?
因为老师、媒体工作者,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左派。他们对真实的经济规律处于无知状态,他们的唯一雇主是国家,他们讨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让他们无所适从。由此,他们热爱干预主义,希望通过权力实现他们的愿景和目标。
但是他们不会承认这一点,而是会发展出一套反资本主义的哲学,为自己不可言明的内心隐秘做挡箭牌,为自己的失败和平庸寻找替罪羊。
私立学校这些人,太卷了,满堂灌,把孩子往死里整;市场上的企业家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会坑蒙拐骗,而不是他们更会服务消费者,而我之所以这么穷,是因为我诚实和道德高尚;资本主义造成官商勾结,加大贫富差距,有损穷人的利益。必须有一个计划当局来力挽狂澜。这些,都是他们惯用的陈词滥调。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市场经济的过错。就像约瑟夫·熊彼特所说:资本主义站在审判席上,法官们手里攥着死刑判决。不论你怎么说,反正都是你的错,你都得死!
他们通过这种意识形态的宣传,掩盖自己秘而不宣不可告人的个人利益,且为自己披上道德光环。是啊,在一个公有化的、没有经济计算的领域,没有了市场的经济激励,没有了消费者的金钱投票,人人平等地躺平比烂,那么除了用皮鞭抽打,那就是道德教化,多少还是能激励一部分人的。
工程师、园丁、蜡烛,加诸其身。公众也乐于用这种方式道德绑架他们:你都修理人类灵魂了,还谈什么钱?但绝大多数人,道德说教是无用的,他们只是掩藏起来了,装作道德高尚,实际上该搞钱搞钱。这造成了整个社会的虚伪,“科条既备,民多伪态”。
教育平等化的结果和解决思路
高中双休日不上课,是教育平等化思想观念的结果,压力集团和知识分子运用这种思想观念,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蓝图。那些差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希望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一样差,也不想多为孩子付出心力,于是接受了这种观念。当这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