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匿名用戶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177026/answer/15390413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學業關係,曾經在澳洲留學5年。現已回國,談談個人的看法。
總體來說,我個人對澳洲的觀感是偏差一些的。當然這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不能說100%公正公平,但是也基本可以概括自己對這個國家總體的感受。接下來說一些細節,為什麼覺得「偏差一些」
氣候
我在澳洲東岸的三個大城市都住過,坦白講這三個城市的居住經驗幾乎完全顛覆了我之前對澳洲「氣候宜人」的看法。除了悉尼的氣候我覺得總體還算不錯以外,其他兩個城市 —— 布利斯班和墨爾本我覺得都讓我或多或少覺得有些難受。
先說墨爾本。夏天如果住在市中心,晚上10點以前一直都比較悶熱,聽說墨爾本是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跟希臘的氣候差不多。我不知道亞熱帶地中海是個啥氣候,反正覺得不太舒服。CBD那一塊高樓很多,人也多,所以感覺熱量散不出去,悶悶的感覺。
如果是秋冬季節,那簡直就更奇葩了。我一個同學形容墨爾本的冬天是「便秘一般的天氣」,往往都是下5分鐘的雨,刮5分鐘的風,然後再下雨再颳風,濕冷濕冷的。而且你打傘都很不方便。往往傘剛撐起來雨就停了,那個風也很大,我記得有幾次風大到我人整個身體故意前傾都倒不下去的程度.......
去澳洲以前,我以為澳洲任何地方都是陽光明媚,而且幾乎不怎麼需要穿冬衣。後來去了才知道很多地方都需要穿羽絨服和夾襖。唯一的優點就是靠海,冬天不至於像北方的冬天那樣那麼乾燥。
布利斯班的氣候主要難受在夏天。午夜和凌晨倒還好,白天那是真難受,尤其是下午,住宅里熱的要死,關鍵很多房屋還不裝空調(說什麼環保或者用不上啥的)。那個夏天熱到啥程度 —— 早上出門你放塊巧克力在桌上,下午回家的時候已經完全變成液體了.........一些當時留學的同學無奈只能在沒課的時候背着電腦去學校避暑
說到學校,澳洲的那個空調也是很奇葩。不管春天夏天冬天,它一律只吹冷風。冬天吹冷風啊各位,最要命的是還關不掉(中央空調,說是要換氣,最多只能把風扇打小一點)
唯一就是覺得悉尼的氣候還算可以接收,不算太冷也不算太熱。但是悉尼的7-8月份,南半球隆冬的時候大清早起來也是很冷的,我估計也就5-8度的樣子,還是得穿一下冬衣或者羊毛衫。到了下午1-2太陽高照的時候才能穿薄一些。
2. 消費
我沒去過北美和歐洲,但根據網上的一些資料,同時結合一些在北美歐洲留學同學的信息反饋,澳洲的物價總體而言應該是西方國家裡最貴的那一批(估計也就比北歐的幾個國家低一些)。
吃個麥當勞、KFC、Hungry Jacks,隨便一個套餐基本就11刀、12刀左右了。最關鍵的是還吃不飽,就一個跟國內差不多大小的漢堡,一個薯條(粗粗的那種,比國內的薯條要粗很多,但是數量也少一些),加一個飲料。有的門店飲料可以Refill,我就會多喝幾杯。可是還是感覺吃不飽。
美國的快餐那就要便宜多了,聽說6-8美金就可以管飽了。雖然美國的牛肉品質不及澳洲,但身在外地最先要把肚子填飽對吧。這一點我覺得澳洲還是差了一些。
至於非快餐類的飲食消費,比如去華人店吃個火腩豆腐飯(在墨爾本的時候經常吃這個),我記得當時的價格是9.5刀,可以選炒飯或者白飯,上面給你澆一層黏糊糊的鹵子。墨大旁邊的彩雲南隨便一碗米線就要10刀(最普通的),如果澆頭換一點,比如換成肥腸、牛肉啥的,估計就要12-15刀了。他們家的米線味精味特別重,不知道現在還是不是這樣。
反正我覺得澳洲吃的東西消費還是挺貴的,至少對留學生而言。不要說什麼澳洲人收入高,不在乎啥的,他們local不在乎,但留學生在乎。不是人人都能在學校附近找到Part time的,吃飯多多少少還是要在乎一下匯率的....
電子產品方面,二手的電器倒是還比較便宜,有的時候20刀能夠買到一個不錯的二手打印機。但是電腦、電視、手機啥的都真不咋便宜了(這裡是相對於北美和歐洲國家而言)。我記得當時6S剛出來的時候,澳洲的同型號的手機標價比加拿大的貴了200多刀(雖然當時加幣比澳幣略貴一點點)。除非你是計劃短期內從澳洲離境可以退稅的那種,不然在澳洲買電子產品真心沒有其他地方划算,而且品種還很少
車的話不是特別了解,比國內便宜是肯定的,但是比美國和加拿大還是要貴。新車2-3萬的比較普遍,二手車1.4萬-2萬的也有。聽說美國那邊幾千美金可以買到不錯的日本二手車,在澳洲我很少聽說過。而且澳洲的路邊停的很多車(中高檔住宅區附近)都比較老舊,感覺像80-90年代遺留下來的那種古董.....
先寫這麼多,之後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