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澤學長:
近年來,考研不再是一味向上的「升級打怪」,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進入排名不如本科院校的學校深造。這是「躺平」還是更務實的選擇?
有人批評這是不思進取,也有人認為這是順應現實的理性選擇。「逆向考研
」為何流行?它的背後到底隱藏着哪些深層原因?
01
「逆向考研」只是表象,表面上看似一種「向下選擇」,但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有些人是無奈的妥協,有些人是深思熟慮的權衡,還有一些人則是隨波逐流的決定。
不可否認的是,大部分選擇「逆向考研」的考生,最初也曾衝擊更高排名的學府,但面對激烈競爭,第一志願落空後,不得不在「調劑
」與「二戰」之間抉擇。那有人選擇再戰一年,也有人權衡後接受調劑,儘管少數幸運兒能「向上調劑」,但多數人面對的仍是與理想目標之間的落差。當然,也有一些考生出於務實考量,認為「考得上」比「考得好」更重要,在自身能力評估後,選擇錄取機率更高的院校。這種情況下,「逆向考研」更像是一種策略性的現實選擇。
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人缺乏明確規劃,考研只是為了逃避就業壓力。據《中國青年報》調查,近20%的考生坦言考研動機是「不想進入社會工作」。在這種心態下,他們的備考狀態往往難以持續,最終只能進入低於本科院校排名的學校讀研。
02
「逆向考研」趨勢的興起並非偶然,其中至少有三大原因:
首先,考研人數與招生資源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自2015年以來,考研報名人數逐年遞增,儘管2024年有所回落,但仍有438萬人競爭有限的名額。部分名校熱門專業的報錄比高達100:1,競爭非常激烈。此外,高校提高保研
比例,進一步壓縮了統考招生名額,迫使許多考生不得不調整策略,降低目標院校層次。其次,求職門檻的提高加劇了學歷的「通脹」。2023年,北京高校研究生畢業生已超本科生,學歷貶值
問題很嚴重。許多崗位從「本科可勝任」變成了「碩士起步」,導致考生不得不繼續深造,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最後,社會對高校排名的固有認知正在被打破。過去,人們普遍認為「985>211>雙一流
>普通院校」,但隨着「雙一流」建設推進,許多非傳統名校在某些學科領域的實力已不輸老牌名校。考生選擇研究生院校時,逐漸傾向於專業實力而非學校整體排名。
03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逆向考研」?
首先,要理性看待數據,「逆向考研」並非主流。事實上,大多數考生仍是通過「正向考研」實現學校層級的跨越。將「逆向考研」過度解讀成考研的普遍現象,不僅誇大了其影響力,還有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其次,尊重每個人的選擇。考研沒有「正向」或「逆向」之分,真正重要的是個人發展規劃。摒棄「唯名校論」,避免盲目「內卷」,按自身能力和需求做出理性決策,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最後,既然選擇了「逆向考研」,就應全力以赴。無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的調劑,「逆向上岸」的考生可能都會面對讀研院校與本科院校在教學等諸多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或是與「正向上岸」同學對比帶來的落差感,乃至是親朋好友的質疑聲。因此,上岸成功後,專註於前行吧。若總是以過往的經驗去評判當下的境遇,失望肯定在所難免,而持續的負面情緒也終將消磨熱情。
我們不必擠在同一個賽道,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優的選擇。「逆向讀研」也是一個新起點,不妨及時調整狀態,以加倍的努力度過讀研的時光,讓每一步走得堅定而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