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寶:

手握足夠資金,送孩子出國留學,這真的是個穩賺不賠的好買賣嗎?答案可沒那麼簡單。在如今這個全球化時代,留學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不少家庭在條件允許時,都會把留學當作孩子教育的重要選項。但我們真得好好琢磨琢磨,這留學之路,到底適不適合自家孩子。
光鮮背後的留學成本
先聊聊錢的事兒。留學的花費那可真是高得嚇人。就拿美國來說,好些頂尖私立大學,一年學費輕輕鬆鬆就 5 到 8 萬美元。四年本科下來,光學費就得 200 到 300 多萬人民幣。再加上住宿費,要是選學校宿舍或者校外好點的公寓,又是一筆巨款,尤其在大城市,房價貴得離譜,住宿成本能壓得人喘不過氣。還有生活費,吃喝拉撒、出門交通、社交娛樂,在國外生活,開銷比國內高太多了。再算上往返機票,以及參加各種學術培訓、課外活動、語言提升課程的錢,幾年留學下來,花個幾百萬都不稀奇。推薦閱讀:
家長才是孩子成長的 「定海神針」,育兒先育己刻不容緩(附:<新時代高段位家庭教育布局0-18歲全人指南>)
我認識一個家庭,家境相當殷實,咬咬牙花了 400 萬送孩子去美國讀本科。孩子學的是熱門的金融專業,本想著畢業後能有個好前程。可誰知道,孩子在國外不太適應那邊的學習節奏,再加上文化差異,融入不了當地圈子,學習成績很一般。畢業後回到國內,就業市場競爭激烈,金融行業人才扎堆,他的留學經歷在眾多求職者里沒顯出多大優勢,找的第一份工作,薪資待遇遠沒達到家裡的預期,那 400 萬的投入,感覺打了水漂。
適應困境與就業難題
留學可不只是花錢的事兒,還有文化適應
的大難題。不同國家文化天差地別,孩子剛去留學,很容易遭受文化衝擊。在西方國家,社交方式、價值觀、生活節奏和國內完全不一樣。有的孩子到了國外,語言不通,朋友也交不到,每天獨來獨往,心裡別提多孤獨、多焦慮了。這種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要是一直調整不過來,留學體驗就全毀了。
還有回國就業的不確定性。雖說留學能讓孩子學到不少東西,可國內就業市場競爭太激烈了。有些企業更看重國內的實踐經驗和人脈資源。要是留學學的專業和國內市場需求脫節,或者孩子留學期間沒去實習積累經驗,找工作的時候,就會四處碰壁。幾百萬的留學費用,短時間內根本收不回來。
謹慎權衡的留學決策
那有足夠錢,到底送不送孩子留學呢?這得綜合考慮好多因素。首先,得看孩子的意願和能力。要是孩子自己特別想去留學,對國外的學習生活充滿期待,而且適應能力強、學習自主性高,那留學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但要是孩子被家長硬逼著去留學,心裡一百個不情願,或者自身能力不足,那留學效果肯定不好。
家庭情況也得考慮進去。要是家庭年收入百萬以上,留學費用對家裡來說,壓力不大,那可以放心考慮。可要是家庭經濟沒那麼寬裕,雖說有足夠錢留學,但這錢花出去,對家庭經濟影響不小,就得謹慎了。
再看看留學目的。要是想讓孩子開闊視野、接觸先進教育資源、培養國際化思維,那選個合適的留學項目,能達到目的。但要是單純覺得留學回來就能有個好工作、高收入,那就太天真了。
如果決定送孩子留學,家長得提前做好規劃。比如選專業的時候,得結合孩子興趣和國內就業市場需求。像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這些熱門專業,國內外需求都大,就業前景好。還得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提前了解留學國家的文化、風俗習慣,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到了國外能更快適應。留學期間,也得鼓勵孩子多參加實習、社會實踐,積累經驗,提升競爭力。
有足夠錢送孩子出國留學,不是一拍腦袋就能決定的事兒。得把留學成本、文化適應、就業前景、孩子意願和能力、家庭情況這些因素,都考慮周全了。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最適合孩子的決策,讓留學真正成為孩子人生的助力,而不是負擔。
推薦閱讀:
家長才是孩子成長的 「定海神針」,育兒先育己刻不容緩(附:<新時代高段位家庭教育布局0-18歲全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