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共發了108篇帖子。
(轉載知乎)为什么高中突然开始实施双休了?这是好事,家长怎么都反对呀?
6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5 23:20

石木古月:


家教无能,普信等多方原因

6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5 23:20

旋涡星系:


因为底层的家长知道这不是好事。

6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5 23:21
作者:冰封北冰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714615971/answer/11665104366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年3月,杭州市教育局的一纸新政——高一、高二全面实行双休制,

犹如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在教育界和家长群体中引爆。





学生欢呼“终于能睡到自然醒”,家长却高呼“天塌了”。

这场关于“高中生是否该双休”的争议,

不仅是一场对休息权的争夺,

更是中国教育生态中减负与内卷、公平与效率的深层博弈。




家长的“天塌了”焦虑背后的逻辑链

在被称为“高考工厂”的衡水,学生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

5:30起床、10分钟跑操、无缝衔接的课程直到深夜。

这种以时间换成绩的“衡中模式”,早已成为教育内卷的典型符号。

当双休传闻蔓延至衡水,一位家长张愤怒道:

“双休是胡搞!接送麻烦不说,孩子一旦松懈,高考怎么拼?” 









家长们的焦虑核心直指高考竞争的本质。

他们认为,双休会减少学习时间,导致孩子在全国性竞争中落后。

杭州家长更是担忧“省内其他城市未同步双休”会加剧教育不公

“有钱人补课,穷人只能干瞪眼”。

这种恐慌并非毫无根据。

一项针对长沙家长的调查显示,55%支持双休,

但40%担忧学业进度压缩,甚至有人直言“长沙学生休息,其他省市在拼命”。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高度依赖。

他们认为,只有将孩子“圈”在教室,才能抵御电子产品的诱惑和自律不足的风险。

一位杭州家长坦言:“孩子在家只会玩手机,学校才是学习的‘保险箱’。”

这种不信任,本质上是将教育异化为“时间军备竞赛”,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需求。




支持者的呼声

休息不是原罪,教育需要呼吸

与家长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和教师的支持声浪。

杭州某高中班主任杨春林在双休首周拍摄了一条烟火气满满的视频:

孩子们打球、睡觉,她自己则重拾厨艺,为家人做了一桌热菜。

她感慨:“这才是生活应有的状态。”

学生们更是直言,双休让他们有了“喘口气”的机会,能调整状态、查漏补缺,甚至发展兴趣爱好。 





政策倡导者则从教育本质出发,强调双休是法定权益,身心健康应优先于分数。

有评论犀利指出:“若教育以自杀率为代价,再高的升学率也是失败。”

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达40%,高压学习环境被认为是重要诱因。

一位教师更直言:“高中双休是大势所趋,孩子们不是机器,教育不该是集中营。” 



撕裂的根源

单一评价体系与资源鸿沟

争议的背后,是教育评价体系

的单一化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现行高考制度下,分数仍是“硬通货”,

学校被迫以时间换成绩,家长则陷入“补课依赖症”。

衡水学生曾自嘲:“在衡中,散步都是罪过。” 

这种畸形的竞争逻辑,让休息成了奢侈品,学生被异化为“升学工具”。 


与此同时,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被进一步放大。

反对者担忧,双休会加剧阶层分化:

城市家庭可负担高价培训,农村孩子却可能“彻底放羊”。

这种焦虑折射出教育公平的深层困境——

当补课成为“刚需”,寒门学子如何在双休中突围? 



破局之道

回归教育本质,重构生态链条

教育改革不能止于作息表的变化,更需要系统性重构。

政策制定者需直面三大挑战:


⚫︎优化教学效率

学校需在课堂质量、作业设计上“做减法”,而非在时间长度上“做加法”。 


⚫︎填补资源鸿沟

政府应规范培训市场、降低费用,同时推动公益性的周末活动,让博物馆、科技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推动评价多元化

正如《教育强国建设纲要》所强调,高考改革需强化创新能力与学科素养,打破“唯分数论”。 



小编有话说:

教育不是零和游戏,也不是“拼时间”的军备竞赛。

当家长放下“休假耻感”,

当学校告别“刷题流水线”,

当社会接纳“成才路径千万条”,

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启迪智慧、点亮心灵的初心。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教室很小,但天地广阔。

高考冲刺固然紧迫,但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双休制的推行,或许正是这场教育革命的第一步。


您是支持双休还是单休?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号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6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5 23:21

微凉浩浩:


离我高中都过去十几年了,中国还是这么多傻逼家长。

祝福他们死的时候他们儿女还在因为在加班回不去。

6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5 23:21

顾小北:


意思占用了两天双休日,就能拼的多富二代,那合着别睡了 住学校吧

6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5 23:22
6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6 20:18

作者:艾公千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714615971/answer/188369027575236757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知乎的老传统: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至少在我本人身边,有很大一部分,特别是年轻的90后的家长,是非常支持这个政策的,作为已经浅浅受应试教育折磨过的一代人,他们的态度和当下的学生更加接近

但同时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家长,特别是现在孩子还在念初高中的家长对此政策表现了明确反对

这个原因涉及到多方面

1. 高考制度的路径依赖

家长们从小被灌输“高考改变命运”的观念,觉得孩子必须靠“拼时间”才能赢。就像很多人觉得“加班越多业绩越好”一样,他们觉得高中生只有每天在校十几个小时、周末补课才能考上好大学。突然改成双休,家长第一反应是:“学校都不管了,孩子成绩肯定要垮!”这种焦虑就像习惯了靠闹钟早起的人,突然被取消闹钟,总担心自己会迟到。

这种焦虑本质上是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的直接冲突。

2. 家庭教育能力断层

部分家长缺乏辅导能力,农村家庭更因教育资源匮乏而无力应对双休后的学习空白。学生长期依赖学校监管,突然获得自由时间易出现作息混乱、沉迷手机等问题,这其实是应试教育忽视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弊端。

3. 经济负担的结构性转嫁

双休政策催生校外培训需求激增,城市家庭被迫承担额外补课费用,形成“学校减负、家庭增负”的恶性循环。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在此背景下被放大,加剧教育公平焦虑。

4. 教育目标的时代割裂

许多70、80后家长成长于“高考决定命运”的时代,难以接受“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他们更关注可见的分数变化,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创造力发展,形成“成绩至上”与“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冲突,对高分的追求胜过其他一切。

5. 政策配套措施的缺位

学校突然双休,但没教孩子怎么利用空闲时间,也没给家长指导手册。就像突然给新手司机一辆车,却不教怎么开。有的学校试过教孩子做计划表,但大部分地方还是“一放了之”,家长当然不放心。

和已经推行多年的“双减”政策一样,高考难度提升,竞争依然激烈,在没有对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前,基本不可能为学生真正减负。

总结

家长反对声本质上是教育生态转型期的阵痛,折射出制度性症结与群体认知滞后的双重困境。破局需同步推进高考评价体系改革、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家庭教育能力建设,而非简单批判家长“短视”。

但无论如何总算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庆幸。


6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6 20:18

作者:魔术巨侠Emiy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714615971/answer/12378731035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很多家长都想不明白一件事:通过督学之类的强制他律手段换来的成绩不可持续,总有一天会被打回原形。

学生和学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先分个类。

第一类,天赋哥,代表:大酒神伍声2009,小学就开始玩红白机,中学动不动就去街机厅打拳皇,一点也不耽误他2005年考上浙江大学,然后在2009年夺得dota世界冠军,再后来直播创业搞得也不错。目前虽有翻车的嫌疑,但并没有实锤证实。当然,如果你说在知乎浙大只是三本,有手就行,那我只能甘拜下风。

第二类,富家子女,代表:奶茶妹妹,健美操上清华众所周知。还有一堆送出去留学的。别人富哥路子早就铺好了,只要不创业证明自己,家产真不容易败光,他们才不会卷补习,正如皇帝不会用金锄头。

第三类,家里没那么富但有点门路,代表:江西的那几位全日制中专在职大专的95后公务员副科长。不那么富的也不屑于卷补习,铺路演都不带演的。

第四类,自律选手,代表:大家身边多少都见过的学霸,主动预习复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中天赋没那么好的可能高考只摸到211或双非一本,但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他们的自律支撑着他们考研读博,大器晚成。双休不双休对他们没太大的影响,说不定多休息会,补充好睡眠能够发挥更好。

第五类,依赖他律的选手,代表:“脱不掉长衫的孔乙己”“985废物小组成员”,他们的成绩大多是被家长老师监督出来的,他们本身对学习兴趣不大,强制的他律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天赋不那么差的被送进了211,985,天赋一般的进了双非。双休对他们影响很大,但进了大学又怎样呢?获得一个限期四年的效果为脸上有光的成绩又能怎样呢?他们大部分赶不上风口行业——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专业毕业,三十岁月薪四千,如果不是在张雪峰直播里面现身说法求出路,我也不会把这样的学习经历和这样的收入联系到同一个人身上。不要讲什么盯着风口专业报,风口是会变的,运气好让你干一段时间再崩,运气不好还没毕业行业就崩了。更可悲的是,就算是赶上风口的少数人,也有部分留下了35岁裁员,房贷还不起,房子烂尾,纵身一跃的悲惨传说。

第六类,没有家底没有路子没有天赋还不自律、他律也收效甚微,代表:各位被中考分流到职校中专的小学同学。曾经吉祥三保(保安,保洁,保姆)和铁人三项(快递,外卖,网约车)是他们的出路,但现在他们的位置也逐渐被第五类人群挤占。

前四类双不双休影响不大,甚至还可能对他们来讲更好。至于后两类……只能说活着就很棒了,苦一苦换四年有面子也算勉强不亏吧。


6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6 20:18

大城市搞双减是因为家长有资源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启动资金,一些18线小县城搞双减是为了让服务员的子女永远做服务员,洗车工的子女永远做洗车工?

双减的目的是教育分层,不是为了解放青少年。而教育分层只会带来阶级固化,欧美的实例就摆在那儿。

双减、快乐教育这些概念本质上是给底层打了一针麻醉剂,有效期至22岁踏出校门那一刻,此后,没有了麻醉剂却依然要投入激烈竞争的洪流时,年轻人会更痛苦,更挫败,更容易一蹶不振。

附一个比较认可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292690334/answer/117178438617?utm_psn=1883530478331623367

所有时期所有朝代的政策的唯一目的就是维持稳定的统治。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解放这个解放那个,P民可真是把自己当回事。现在我们面临这局面不是什么新鲜特色场面,别人早走过了。

如果这个答案都不能让你们琢磨明白,就别来我回答里发言了。知乎有的是跟你们一样糊涂的人,去找他们去。



作者:我是我 我非我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714615971/answer/1219253639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7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6 20:19

作者:懂升学的靓靓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3714615971/answer/1231221661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中双休,有钱的一对一,没钱的玩手机”,这句话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家人们,最近高中双休成了热门话题。有些评论特别刺眼,像“有钱的一对一,没钱的玩手机”,这条评论热度超高,有691条评论、653个点赞和706个收藏,看来不少人都认可。但实际上,这个观点至少存在三个错误。


首先,把学生简单地分成有钱和没钱两类,这毫无意义。有钱人家孩子没考上大学,只能上大专;没钱家庭孩子考上好学校,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有没有钱和能不能考上大学并没有必然联系。高中生适度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能简单地把“有钱一对一就一定能考上,没钱玩手机就一定落榜”对立起来,这种说法没道理。


其次,有人天真地认为补课一定有用。在高中待过就知道,补课的回报率其实不高。很多人补课只是为了找个学习氛围。我见过天天补课,成绩却只有30分,依旧考不上学的;也见过不补课但成绩优异的。学习是需要天赋的,和补不补课、玩不玩手机没有直接关系。国家推行高中双休,就是因为高中生太内卷了,已经影响身心健康,这样得不偿失。


最后,这种观点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觉得高中生学习完全依赖外界管理,不相信他们有自主学习能力。现在社会追求效率,学生学习也一样。高考的考查方式越来越灵活,单纯刷题已经应付不了。而且高考渠道也多样化了,单纯延长学习时间、补课做题,效果并不明显。


家长之所以焦虑,是因为对高考和教育生态不够了解,本质上是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家长觉得在学校,大家的时间、老师、饮食都一样,这很公平。一旦有了双休和晚自习,成绩好像就和家庭支持挂钩了。但真没必要这么焦虑。我们追求的是更高效的学习,筛选出真正会学习的人。努力没错,但要摒弃过分的努力、假装努力和得不偿失的努力。


家人们,你们怎么看呢?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