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魚仔說申博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934584223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覺得直接申博太難,不如先國內讀博再出去。
以為國內博士競爭沒那麼激烈,能穩穩畢業。
覺得海外博後是「鍍金」,有了這段經歷,回國找教職更容易。
基本是這個思路,但現在問題也很明顯:
國內博士越來越卷,很多人連畢業都成問題
現在國內博士生的數量大幅增加,但資源卻越來越集中到極少數人手裡。國內很多博士培養模式還是「師徒制」,導師的資源、推薦、話語權影響着你的學術前景。你以為導師會手把手帶你?大部分情況下,真正帶你的是師兄師姐,甚至博士後的博士後,你可能幾年都難得和導師交流一次。一些大牛組的博士生動輒十幾二十個,你的研究可能只是個「小零件」,既沒產出也沒獨立性,連出國博後的競爭力都很難保證。博士畢業時間無法確定,很多人被卡在這裡幾年,本來可以直接申博的時間被白白浪費。
很多國內博士靠 CSC(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自費去海外做博後,低成本刷一段經歷,回國後提升競爭力。但現在 CSC 博後受10043政策影響,在美申請變得極為困難,歐美一些高校也減少了對中國博士的資助和簽證支持。以前博後是「沒人願意乾的苦差事」,但現在由於科研崗位減少,連博士後都越來越卷,你以為能輕鬆拿到海外博後?競爭者都是本土博士生,你真的拼得過嗎?而且,很多公司和大學根本不看重海外博後這段經歷,你真正能獲得的「鍍金」價值遠不如直接申博。
直接申海外博的好壞處也很明顯:
直接申博意味着你 4-6 年後就能拿到博士學位,而不是國內讀博 5-6 年,再花幾年找博後拼資歷。對想儘早進入行業或學術圈的人來說,這條路更高效。獨立性更強:歐美博士生通常是 junior researcher,比國內的「師徒制」培養更注重個人成長。資源更多:能直接參与國際大牛組的項目,接觸一手科研資源,和全球最頂尖的同行競爭。學術交流更方便:海外博士更容易去頂會、申請國際學術訪問,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直接申博,你的身份是 「海外 PhD」,未來可以申請全球範圍內的教職、工業界、研究院等職位,而不會受國內博士身份的限制。如果你是做 AI/CS/EE 這些領域的,歐美博士畢業後可以直接去 Google、DeepMind、Amazon、NVIDIA、Meta 等頂級公司,而不是像國內博士一樣,主要靠教職或博後。即便你以後想回國,海外博士的身份也比國內博士+海外博後更有競爭力,尤其是申請高校教職時。絕大多數歐美 PhD 項目都會提供 Tuition Waiver + RA/TA Fellowship,也就是學費全免+博士工資,基本上能覆蓋生活成本。相比之下,如果國內博士畢業後再找海外博後,資金來源不確定,能否拿到全額資助取決於運氣和競爭。
但同樣的,申請門檻高,競爭激烈。申請海外博士需要一定的學術背景,比如 論文、科研經歷、推薦信、GPA、英語成績,比國內博士申請更卷。熱門領域(CS、AI、BioTech、EE)更卷,名校 PhD 錄取率低,需要早做規劃,不能臨時抱佛腳。導師匹配很重要,如果套磁不到合適的導師,申博難度會大大增加。你要習慣英語科研寫作、國際會議、獨立做研究,如果你的英語交流能力一般,可能需要較長的適應期。文化適應問題,尤其是去歐美一些地方,生活節奏、社交、學習方式可能和國內完全不同。部分項目 funding 不穩定。雖然大部分博士項目有 funding,但有些小組的資金並不充足,甚至可能會中途斷供(尤其是做 AI 這種燒錢的方向)。申請前一定要 確認導師是否有長期 funding,別因為經濟壓力影響了博士生涯。國外博士畢業通常有 Publication Requirement(發表要求),沒有核心論文就很難畢業。PhD Dropout Rate(退學率)較高,很多人因為研究方向不合適、壓力太大等原因中途放棄。畢業時間不確定:歐美 PhD 的畢業時間差別很大,有些 4 年能畢業,有些可能 6 年+,取決於研究進展和導師要求。
這些其實都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判斷的,要是實在搞不清也可以問我(已經被問了無數次了心態很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