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113篇帖子。
(轉載知乎)為什麼部分同學傾向土博+國外博後而不是直接國外讀博?
6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3

海外原子主要是博後,大組當博後一般也要博士搞點東西,或者推薦信。大組直接申博士不太容易,要有路子,比博後難很多。

延期這玩意國內外都有,至少美國香港是有的,時間長短主要看組看人。

能直接去海外大組那肯定海外大組的,不能去的,大組土博和海外小組各有優劣吧,看個人嘍。我認識的兩種都有回來的,土博加博後因為又篩了一道,平均更厲害點。菜的就不做了。



作者:四月一日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087815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3

根據個人身邊看。

國內讀過研和博的,在國內有學術人脈,基本不差於新兩所。可以更容易social混到掛名。而且大部分來新加坡的只有國內教職好找。有國內社交圈子做靠山,更容易獲得高校教職推薦。一般出來再回去混個海外優青的名頭,更容易拿到教職。

所以學術圈是個江湖,要講圈子和人情世故。不要埋頭苦幹。



作者:Pieris C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347338120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3

池魚林木:


直接國外讀博成本高的離譜,但國外讀博後可以鍍層金,根訪問學者差不多,回國身價一樣水漲船高。

說白了,博士在現階段的環境中,一般出國的都是想去國外發展或者回國當高校老師。但公費留學名額有限,那麼國內讀博+國外博後鍍金,是最有性價比,最適合普通人的一條路。


64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3

出不去呀,國外phd也沒那麼好申,一普通家庭出來的,家裡沒錢沒關係,要出國讀博,如果你的碩導完全不幫忙,成果也不突出,第一步套磁就卡死大部分人了,何況一般來說申請phd還要雅思(托福),又乾死一大堆人。而且好多人省會城市都沒去幾個,出國做phd咋回事兒都不知道。

最好的就是你碩導願意幫你,有關係直接能給你獎學金,或者直接給你offer讓你走csc。其實真不幫忙也沒啥,真有心出去,從研一開始專註到水論文和學英語上,未必沒有機會,怕就怕有的導師光畫餅,研一研二各種打包票,我送你出去,我給你保底,等你研二快結束,或者研三上才發現碩導給不了上面那樣的幫助。



作者:小千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1827245419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5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4


鹹魚周:


因為時代變了,海外經歷要搭配國內牛導才是王炸,不想回國的除外

66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4

相忘於江湖:


因為這部分人的導師是大佬級別的人物(比如院士長江傑青或者副院長以上的),國內土博+海外博後方便走海優或者留校任教。

但凡有潤的想法的直接去國外讀博了。


67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4

評論區好奇怪

就拿文章來說吧

很多土博能留下,是因為人家能發頂刊。

人家刻苦努力,情商高,會social,本科背景也很好……

人家除了硬實力厲害,軟實力也厲害,為什麼就不承認是這些人厲害呢?

一些博士的成果是很多professor一生都達不到的高度,不留他留誰啊?

留些水博嗎?還是留成果不如這些人的外人啊?

國外頂級院校的,成果好的,人家也不見得願意回來。



作者:小白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1064050538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8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5

作者:魚仔說申博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9345842234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覺得直接申博太難,不如先國內讀博再出去。
以為國內博士競爭沒那麼激烈,能穩穩畢業。
覺得海外博後是「鍍金」,有了這段經歷,回國找教職更容易。

基本是這個思路,但現在問題也很明顯:

國內博士越來越卷,很多人連畢業都成問題

現在國內博士生的數量大幅增加,但資源卻越來越集中到極少數人手裡。國內很多博士培養模式還是「師徒制」,導師的資源、推薦、話語權影響着你的學術前景。你以為導師會手把手帶你?大部分情況下,真正帶你的是師兄師姐,甚至博士後的博士後,你可能幾年都難得和導師交流一次。一些大牛組的博士生動輒十幾二十個,你的研究可能只是個「小零件」,既沒產出也沒獨立性,連出國博後的競爭力都很難保證。博士畢業時間無法確定,很多人被卡在這裡幾年,本來可以直接申博的時間被白白浪費。

很多國內博士靠 CSC(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自費去海外做博後,低成本刷一段經歷,回國後提升競爭力。但現在 CSC 博後受10043政策影響,在美申請變得極為困難,歐美一些高校也減少了對中國博士的資助和簽證支持。以前博後是「沒人願意乾的苦差事」,但現在由於科研崗位減少,連博士後都越來越卷,你以為能輕鬆拿到海外博後?競爭者都是本土博士生,你真的拼得過嗎?而且,很多公司和大學根本不看重海外博後這段經歷,你真正能獲得的「鍍金」價值遠不如直接申博。

直接申海外博的好壞處也很明顯:

直接申博意味着你 4-6 年後就能拿到博士學位,而不是國內讀博 5-6 年,再花幾年找博後拼資歷。對想儘早進入行業或學術圈的人來說,這條路更高效。獨立性更強:歐美博士生通常是 junior researcher,比國內的「師徒制」培養更注重個人成長。資源更多:能直接參与國際大牛組的項目,接觸一手科研資源,和全球最頂尖的同行競爭。學術交流更方便:海外博士更容易去頂會、申請國際學術訪問,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直接申博,你的身份是 「海外 PhD」,未來可以申請全球範圍內的教職、工業界、研究院等職位,而不會受國內博士身份的限制。如果你是做 AI/CS/EE 這些領域的,歐美博士畢業後可以直接去 Google、DeepMind、Amazon、NVIDIA、Meta 等頂級公司,而不是像國內博士一樣,主要靠教職或博後。即便你以後想回國,海外博士的身份也比國內博士+海外博後更有競爭力,尤其是申請高校教職時。絕大多數歐美 PhD 項目都會提供 Tuition Waiver + RA/TA Fellowship,也就是學費全免+博士工資,基本上能覆蓋生活成本。相比之下,如果國內博士畢業後再找海外博後,資金來源不確定,能否拿到全額資助取決於運氣和競爭。

但同樣的,申請門檻高,競爭激烈。申請海外博士需要一定的學術背景,比如 論文、科研經歷、推薦信、GPA、英語成績,比國內博士申請更卷。熱門領域(CS、AI、BioTech、EE)更卷,名校 PhD 錄取率低,需要早做規劃,不能臨時抱佛腳。導師匹配很重要,如果套磁不到合適的導師,申博難度會大大增加。你要習慣英語科研寫作、國際會議、獨立做研究,如果你的英語交流能力一般,可能需要較長的適應期。文化適應問題,尤其是去歐美一些地方,生活節奏、社交、學習方式可能和國內完全不同。部分項目 funding 不穩定。雖然大部分博士項目有 funding,但有些小組的資金並不充足,甚至可能會中途斷供(尤其是做 AI 這種燒錢的方向)。申請前一定要 確認導師是否有長期 funding,別因為經濟壓力影響了博士生涯。國外博士畢業通常有 Publication Requirement(發表要求),沒有核心論文就很難畢業。PhD Dropout Rate(退學率)較高,很多人因為研究方向不合適、壓力太大等原因中途放棄。畢業時間不確定:歐美 PhD 的畢業時間差別很大,有些 4 年能畢業,有些可能 6 年+,取決於研究進展和導師要求。

這些其實都是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判斷的,要是實在搞不清也可以問我(已經被問了無數次了心態很平和)


69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5

說一個很多人沒提到的問題……土博的publication強這是大家公認的,但是美國很多專業非常依靠grant(和國內走國自然國社科一樣),如果一個學生完全沒有寫過英語的本子,走過正經的申請流程,對於「想正兒八經培養你(強調)」的導師和學院,這是巨大的劣勢,但是如果只是招來幹活當臨時牛馬,那就無所謂了




作者:呵呵呵呵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2712025/answer/1852335786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70樓 JosephHeinrich 2025-3-1 17:05

霜霖之歌:


國外博士認可度在降低,最認可國內高考和本科。國內985 211大學學院院長、學術骨幹基本上都是國內土博。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