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木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90966669524257280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畢業後當時有進入一家日企的海外部工作,工作同事都是非常多元化的背景,當然我為了不被噴,我把我合作過的日本同事分成三類:第一類很純粹的沒有離開過日本的日本人,頂配是部分有海外的旅行經驗,大部分都會更喜歡日本本土旅行;
第二類是對日本以外的事物覺得興趣,通過網際網路或者海外同事彼此了解,有很多的海外旅行經驗,某些腦迴路清奇的甚至去學過外國語,這類人群中因而不少英語都還不錯,挺顛覆我對日本人英語聽說能力不好的刻板印象;
第三類是讀國際學校或者父母爺爺輩就跳出日本,有海外經歷的生活和工作,後來又回到日本。比如我現在都還保持聯繫的一位銅鑼燒妹子(她不允許我叫櫻花妹,因為她是吃貨,喜歡DORAEMON),她的粑粑是坡縣NUS畢業,麻麻是首都師範大學畢業的,一口有京腔的流利中文驚呆了我,她自己本身是UCLA畢業的,初中和高中讀國際學校,大學就出國念書了,在少部分傳統的日本人的視角下看,她甚至有點不夠「日本」。
和第一類打交道的累積的經驗是很多的,整個過程會很禮貌,說話也是差不多像課本上學到的那樣的日語句式,而且幾乎不會當面直接否定事情,語言表達略顯婉轉,所以給人感覺只要好好溝通基本沒有太多問題,但我也只是說「感覺」,因為對方很多時候對於非日式交流文化是非常敏感的,這種敏感在部分傳統的日式思維下會轉化為「外人」思維,也就是你很容易踩到對方的爆點,當然對方是不可能會跟你細說這個事情的,所以你會等到的是第三方轉述你的各種讓對方不爽的爆點,最讓人費解(但現在我會直接無視並反水對方無事找事)且驚訝的是,對方再次跟你接洽的時候,完全不會覺得尷尬,甚至還能當作無事發生
其實後來我慢慢也才總結出來,日式文化裡面有個概念是我們中國人很難理解的,叫做"建前"(表面立場)與"本音"(真實想法),這個東西在日本待過的小夥伴相信是非常熟悉的,後來想想這個東西全世界各地都有,但種花家的處理方式和菊花社會是不一樣的,中國是「實用主義和靈活性」優先,中國人講究「和氣生財」,核心是「以結果為導向」——只要最終事情能順利推進,過程中的小摩擦可以暫時擱置,甚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如「主隨客便」作為一種策略性讓步(比如商務場合給對方面子),但如果真的觸及底線,中國人往往會直接表達不滿(比如「這事不行」「這樣搞要出問題的」),也因此中國人對「外人」的容忍度其實比日本人高,因為我們的文化本身是「融合型」的(歷史上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所以對外來者的行為模式有更強的適應力,
可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在傳統日本人眼裡是不守規矩的,日本人的「和氣」是「流程正確」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了結果。他們可以表面上彬彬有禮,但內心已經把你劃入「不懂規矩的外人」範疇。「第三方傳話」不是為了讓事情更好解決,而是「履行社交義務」——他們覺得「我已經通過正確渠道提醒你了,接下來是你自己的問題」,這在日本社會下是合理的,因為日本還是屬於高度的集體社會,他們認知里已完成"問題提示"的義務,後續的若無其事其實是認為"既然你已被告知,就該自行調整",這種社交文化就類似「 吃了感冒藥後,癥狀就會消失」的邏輯,傳統的日本人有種獨特的"時間分割認知",他們認為每個社交場合是獨立不互相干預的,所以"指出問題"和"日常相處"在他們腦中是兩個互不影響的抽屜;當我的銅鑼燒的妹子告訴我這種文化感覺的時候,我立馬就懂了這種感知,果然是個什麼都需要進口的孤島啊;後來為了預防這種文化炎症,我都會問對方:「このような進め方で、御社の慣習に沿っているでしょうか、日本のやり方と違っていたら教えてください」(這麼做就會逼他們表態,而不是事後抱怨)
第二種日本人更像是和海外直接聯網而不是VPN轉發流量,所以我說他們不少人的英語都非常不錯,顛覆了我對日本人的聽說能力弱的刻板印象。對於其他文化的好奇也促使他們有機會就想跳出去看看,這類人現在就有點像有個叫「和之夢」那個竹內亮導演紀錄片的人物,對於外來人或者事都會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跟他們打交道只要不是非常不要臉的那種,基本上他們都不會事後瞎蛐蛐別人;這些日本人眼中的海外不是抽象的「外國」,而是具體的目的地,因為文化容忍度很高,會吐槽日本自己的問題,但也不會盲目崇拜國外,即使有說不通點,也只是會禮貌說那就是文化差異啊,但也不要過分哈,畢竟他們骨子裡也還是菊花血脈啊
第三種估計是全球化後主動飛出日本的東瀛之島的,日本有個歌手KOKIA就是這種,在日本的知名度可能還不如法國那一小撮粉絲,我恰巧也是她的粉絲,KOKIA用 全共鳴腔發聲,接近歌劇或凱爾特民謠(如Enya),能突然從低音域(類似愛爾蘭歌手Lisa Gerrard)躍升到高頻泛音(像蒙古喉唱),這種跨度在日本樂壇極少見,保留日本「雅樂」的調式(如《愛のメロディー》),但編曲用歐洲交響樂+電子音效,她的音樂不只是日本符號,也有世界其他地方的音樂主題。這類人群回到日本之後很多時候表現出來的形式是疑惑,多少還帶點無語,比如我的銅鑼燒妹子朋友,她也曾吐槽過:How shall I be supposed to interpret an atmosphere that leaves no trace or signal? 然後她的爸爸說,the more you experience, the better you are going to master。跟她們打交道是最輕鬆的,因為不會有太多隱形的高語境規則,所以禮貌尊重就能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