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有66篇帖子。
(轉載知乎)和日本人一起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
61樓 JosephHeinrich 2025-3-4 20:03

這得分從什麼角度來看。

氛圍上來說,比較心情不那麼浮躁,比較容易能夠踏實幹活。因為他們心眼少。他們比較接近

機器人的工作方式方法。另外一方面,比較壓抑,因為他們太死板,不活潑,上班很悶。當然

這和公司制度也有很大關係。

從效率,項目的目標達成上來說,如果上面決策沒有問題,那麼應該是OK的,如果遇到

上面的人決策很離譜,那就很鬧心,很絕望,因為他們從來不會提出不同意見,只會一條

路走到底。



作者:微塵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1004086346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2樓 JosephHeinrich 2025-3-27 20:39

首先看企業,IT之類或者改革過的會變成實力主義

年功沒去過

至於人都是多種多樣的,沒什麼可說的

舒心的地方就是只要你自己不介意就很爽,我是到點就走人,除非正好卡在flow中了,不然3分鐘都待不下去。

別人私下喊你喝酒你可以不去,直接說有約了就好

如果是工作方面的有點難了,除非你提前就說了那一天有事,當然也看工種

回答里看到有些人說工作不會幫忙,就很迷,我尋思又不是學校里過家家,工作還要別人幫嗎?

如果你不會做,提前就跟上司打招呼打補丁就好,然後工作時請教別人,說實話不是實在沒人直接讓新手自己亂搞已經是失職了。如果量過多,那就是上司沒安排好工作量,直接彙報就行,你沒過分偷懶就是他沒安排好,鍋怎麼也甩不到你頭上,當然彙報要及時,不然至少背一半。

反正我這個性格的過的是很舒服了,新生代的除了跟老一輩打交道不然平時也很少在乎規矩,其實很多事情別人不說你自己有表示和行動就會有加分,不過這一點亞洲國家應該都差不多。



作者:Silvercat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887931967720387725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63樓 JosephHeinrich 2025-3-27 20:40

作者:大亞灣405號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2638603163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日9個月了,一直想記錄一下這段生活,也想讓大家看過之後,能對日本有個評價

由於懶的原因,無法從一開始就記錄,目前之後用零星的記憶進行補救

中心就是想到哪寫道哪,寫寫我眼中的日本,和一些個人經歷


1忘記帶傘的第一天


出入境大門上面掛著的世界地圖,提醒著每個通行的人。從這裡出去的人,就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帶著各自的目的。

因為要去上海坐早上的飛機,所以出發的時間很早,路上沒有睡覺,跟師傅侃了一路,

師傅是一個健談的人,職業習慣吧,聊的是什麼大概忘了,師傅是一個常年跑機場的人

所以見了形形色色到處奔波的人

只記住了師傅關於出國的一句總結

國外不見得那麼好,國內也不見得那麼差

也許只是好多出國人的總結吧

到達時間是3點左右,虧得東京繁榮的機場,排了一個小時的隊伍,最後才發現,好像打工的人用的口不太一樣,可以稍微快點完成手續。

這天 東京小雨

帶了很多行李的我,常年沒有出遠門的緣故,還是忘記帶傘了

沒辦法,好在出門不遠處就有一家唐吉可德

摺疊的最便宜1000日元

長柄的600日元

我選擇了摺疊的傘, 因為我覺得便攜,因為以後少不了帶傘的出門的日子(沒有車,沒有駕照)

不是為了湊字數,說傘這個事,

是因為發現,不同於中國的,日本人更傾向於帶一把長柄傘出門,不下雨出門備用時也是長柄 掛在手上

個人覺得很不方便,

可能跟他們裝備很搭吧,

這裡想說的觀察到一個日本現象,就是大家都喜歡帶著包出門,即使開車

然後包都巨-大,學生,上班族,主婦都不例外

大包里,又分門別類的藏著很多小包

後面好奇,觀察了日本朋友們包里的東西

裡面如下

手持電風扇

大大錢包-裡面無數張卡

日用化妝品 男的也不例外,塗唇膏,防晒,各種噴噴的東西

水杯 品牌保溫杯那種

帽子

,,,

等等,一系列為有備無患而準備的東東

很符合我對他們的印象

跟我基本不帶包出門的形象格格不入

到了酒店,還是下雨,沒啥出門的慾望,還是出去走了走

目的兩個 

1吃飯

2打聽打聽被子哪裡有賣 因為明天要去的宿舍沒有被子要自己準備

結果

吃了食其家

 便宜

這家唐吉可德沒有賣的 住的附近地圖看有個唐吉可德

學會了かけ布団

 敷布団

等等單詞。。

學日語這事後面說

住在酒店裡,有點後悔,感覺後面的路,有點迷茫和遙遠

突然又很想遠在國內的家人

但是還是振作了起來

來之前聽說第一次去公司要穿正裝

但是公司的人沒有告訴我

猶豫要不要問的我

最終還是問了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


34歲第一次穿西裝的我,還有那雙拼多多35買的皮鞋

打上了半個小時學會的領帶

看看鏡子里的自己

不錯,再朝著努力的方向前進 ,加油。明天

64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9 17:05

作者:網球小王子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92783618813748080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剛來日本留學那會兒,我認識了一個東北老鄉,哥們兒一路從碩士讀到博士後,是那種豪爽得能直接把你灌趴下的類型。我們一起喝酒喝到半夜,他拍拍我肩膀,說:「兄弟,我真是不喜歡跟中國人打交道——你是個例外。」

我當時一邊覺得受寵若驚,一邊嘴角瘋狂抽搐:這是什麼夾槍帶棒的誇法?

那時候我剛來日本,看到大街上說中文的都激動得想衝上去認親,恨不得搞個「中華兒女交流互助協會」。但那句話之後,我看這位老哥的眼神就開始複雜了。


誰能想到,十幾年過去,現在的我,竟然也慢慢理解了他當年的心情……

跟日本人一起工作,說白了就是:人雖然「慢熱」,但一旦熱起來,靠譜到讓人感動。你交代的事情他會認真筆記、反覆確認,第二天郵件附上進度彙報。合作過程中,大家說好幾點開會,那就是「8:59分人在座位上、9:00開始說話」那種守時;分內分外的事,條理清清楚楚,說一是一,說二不磨嘰。


然後呢,再看某些中國同胞,吃飯喝酒的時候熱情得能把你抱哭,真到一起幹活兒,流程跳過、臨時變卦、會議遲到、資料缺頁,各種「給點陽光就燦爛,給點任務就出岔」。

最怕的是:你還不好意思說啥,一說就變成「你崇洋媚外」「你忘本」了。

當然,這也不是要貶低咱們自己人。我也遇到過非常專業、靠譜的中國同事,只是**「平均值」**上,還是得承認:在某些「合作基本素養」方面,日本人確實讓人省心不少。


所以,如果你問我「和日本人一起工作是什麼體驗?」——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受夠了瞎忙活、被放鴿子、甩鍋拉垮的團隊合作,那日本職場能讓你體驗一次什麼叫『安(心)全(穩)感』。」

當然,前提是——你能忍住他們開會時長、流程複雜、回郵件像寫論文、以及凡事都要「三思而後拖」。

以上。

65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9 17:06

樂正:


在哪裡都要遠離狹隘本土派,多交點全球視野的人

在前者眼裡外國人呼吸就是錯的。

日本的精英,可能我沒見著。我見過的最能幹最聰明的日本人,也比別的國家的差遠了。

和一些牢美、西歐北歐人聊過天,年紀大的偏嚴肅,年輕一代比較放鬆,但都充滿精明的洞察力,都有讓我不寒而慄,「再也不想和這種人打交道了」的感覺。

日本人的本土精英更多讓我覺得「這啥比瘋了吧」,還有很多地主家的傻兒子,沒什麼威脅性。不過也有可能日本的精英除了我見不到的,剩下的都潤歐美了。

不管哪裡,社會的正常運行都是依循一套制度,這也不足為奇。但是日本似乎連精英也在循規蹈矩這套制度,僅僅是這套制度最優秀的執行者而不是設計師。


66樓 JosephHeinrich 2025-7-19 17:06

作者:中木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96265/answer/190966669524257280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畢業後當時有進入一家日企的海外部工作,工作同事都是非常多元化的背景,當然我為了不被噴,我把我合作過的日本同事分成三類:第一類很純粹的沒有離開過日本的日本人,頂配是部分有海外的旅行經驗,大部分都會更喜歡日本本土旅行;

第二類是對日本以外的事物覺得興趣,通過網際網路或者海外同事彼此了解,有很多的海外旅行經驗,某些腦迴路清奇的甚至去學過外國語,這類人群中因而不少英語都還不錯,挺顛覆我對日本人英語聽說能力不好的刻板印象;

第三類是讀國際學校或者父母爺爺輩就跳出日本,有海外經歷的生活和工作,後來又回到日本。比如我現在都還保持聯繫的一位銅鑼燒妹子(她不允許我叫櫻花妹,因為她是吃貨,喜歡DORAEMON),她的粑粑是坡縣NUS畢業,麻麻是首都師範大學畢業的,一口有京腔的流利中文驚呆了我,她自己本身是UCLA畢業的,初中和高中讀國際學校,大學就出國念書了,在少部分傳統的日本人的視角下看,她甚至有點不夠「日本」。

和第一類打交道的累積的經驗是很多的,整個過程會很禮貌,說話也是差不多像課本上學到的那樣的日語句式,而且幾乎不會當面直接否定事情,語言表達略顯婉轉,所以給人感覺只要好好溝通基本沒有太多問題,但我也只是說「感覺」,因為對方很多時候對於非日式交流文化是非常敏感的,這種敏感在部分傳統的日式思維下會轉化為「外人」思維,也就是你很容易踩到對方的爆點,當然對方是不可能會跟你細說這個事情的,所以你會等到的是第三方轉述你的各種讓對方不爽的爆點,最讓人費解(但現在我會直接無視並反水對方無事找事)且驚訝的是,對方再次跟你接洽的時候,完全不會覺得尷尬,甚至還能當作無事發生

其實後來我慢慢也才總結出來,日式文化裡面有個概念是我們中國人很難理解的,叫做"建前"(表面立場)與"本音"(真實想法),這個東西在日本待過的小夥伴相信是非常熟悉的,後來想想這個東西全世界各地都有,但種花家的處理方式和菊花社會是不一樣的,中國是「實用主義和靈活性」優先,中國人講究「和氣生財」,核心是「以結果為導向」——只要最終事情能順利推進,過程中的小摩擦可以暫時擱置,甚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如「主隨客便」作為一種策略性讓步(比如商務場合給對方面子),但如果真的觸及底線,中國人往往會直接表達不滿(比如「這事不行」「這樣搞要出問題的」),也因此中國人對「外人」的容忍度其實比日本人高,因為我們的文化本身是「融合型」的(歷史上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所以對外來者的行為模式有更強的適應力,

可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在傳統日本人眼裡是不守規矩的,日本人的「和氣」是「流程正確」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了結果。他們可以表面上彬彬有禮,但內心已經把你劃入「不懂規矩的外人」範疇。「第三方傳話」不是為了讓事情更好解決,而是「履行社交義務」——他們覺得「我已經通過正確渠道提醒你了,接下來是你自己的問題」,這在日本社會下是合理的,因為日本還是屬於高度的集體社會,他們認知里已完成"問題提示"的義務,後續的若無其事其實是認為"既然你已被告知,就該自行調整",這種社交文化就類似「 吃了感冒藥後,癥狀就會消失」的邏輯,傳統的日本人有種獨特的"時間分割認知",他們認為每個社交場合是獨立不互相干預的,所以"指出問題"和"日常相處"在他們腦中是兩個互不影響的抽屜;當我的銅鑼燒的妹子告訴我這種文化感覺的時候,我立馬就懂了這種感知,果然是個什麼都需要進口的孤島啊;後來為了預防這種文化炎症,我都會問對方:「このような進め方で、御社の慣習に沿っているでしょうか、日本のやり方と違っていたら教えてください」(這麼做就會逼他們表態,而不是事後抱怨)

第二種日本人更像是和海外直接聯網而不是VPN轉發流量,所以我說他們不少人的英語都非常不錯,顛覆了我對日本人的聽說能力弱的刻板印象。對於其他文化的好奇也促使他們有機會就想跳出去看看,這類人現在就有點像有個叫「和之夢」那個竹內亮導演紀錄片的人物,對於外來人或者事都會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跟他們打交道只要不是非常不要臉的那種,基本上他們都不會事後瞎蛐蛐別人;這些日本人眼中的海外不是抽象的「外國」,而是具體的目的地,因為文化容忍度很高,會吐槽日本自己的問題,但也不會盲目崇拜國外,即使有說不通點,也只是會禮貌說那就是文化差異啊,但也不要過分哈,畢竟他們骨子裡也還是菊花血脈啊

第三種估計是全球化後主動飛出日本的東瀛之島的,日本有個歌手KOKIA就是這種,在日本的知名度可能還不如法國那一小撮粉絲,我恰巧也是她的粉絲,KOKIA用 全共鳴腔發聲,接近歌劇或凱爾特民謠(如Enya),能突然從低音域(類似愛爾蘭歌手Lisa Gerrard)躍升到高頻泛音(像蒙古喉唱),這種跨度在日本樂壇極少見,保留日本「雅樂」的調式(如《愛のメロディー》),但編曲用歐洲交響樂+電子音效,她的音樂不只是日本符號,也有世界其他地方的音樂主題。這類人群回到日本之後很多時候表現出來的形式是疑惑,多少還帶點無語,比如我的銅鑼燒妹子朋友,她也曾吐槽過:How shall I be supposed to interpret an atmosphere that leaves no trace or signal? 然後她的爸爸說,the more you experience, the better you are going to master。跟她們打交道是最輕鬆的,因為不會有太多隱形的高語境規則,所以禮貌尊重就能和平共處。


回復帖子

內容:
用戶名: 您目前是匿名發表
驗證碼:
 
 
©2010-2025 Arslanbar [手機版] [桌面版]
除非另有聲明,本站採用共享創意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Unported許可協議進行許可。